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张谦:清凉五台山行


   日期:2008/6/14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高中一年级的冬天,我去外婆家过年。外婆家只她一个人,我躲开了日常的学业和熟悉的面孔,一人闲坐。在外婆家,不知从哪里翻出了一本小册子,讲的是佛教四圣谛和十二因缘,当时很仔细地读了一遍,还认真地做了笔记,完全当成一种心智的消遣。等短暂的假期过完之后,那些佛教术语也被我很快抛在脑后。
  从高中到大学四年直到工作,陆续看了很多书,集中在中国传统经典上,包括十三经、各种史籍和一些自然科学方面的著作。那时心中有个很天真的想法,认为一定可以找到一种道理,象某种方程式,虽然简单,却能将世界上的一切理象与事物涵盖进去。每多读一些书,就觉得离这个目标近了一些,可总还不是。包括《圣经》和《可兰经》,先哲们令人心生敬意,然而终有不到之处。
  1994年春天,我和一个同事去上海出差,在上海科技书店,同事拿了一本南怀瑾的《论语别裁》捧读不休,我看了好奇,也找了一本。之后两个人在书店呆了两个小时,心中别无他物。
  过去读《论语》,有些活泼泼的体会,但其它学者的文章或解释,读来总不让人畅快,似不得要义。南氏此书,深获我心,其不言布衣孔子,而处处不离孔子之布衣。
  随后遇到有南氏之书就不放过,而紧接着就是《如何修证佛法》《金刚经说什么》《楞严大义今释》等五本。记得买到书后也在外地出差,每夜工作之余,捧读不休,初期觉处处艰涩,后来五本书轮番看过几遍,方稍有滋味。
  那时终于明白,少年时曾经以为的至简、至大的道理,原来就是佛法,行到此处,方能驻足。然而佛法中所涵盖,实在远超想象,举凡一切哲学、宗教乃至人事事理,过去曾读、现在所为、将来所想,尽在其中矣!虽然驻足于此,而终此身命,亦未必能得。
  之所以在正文之前写了这么多,是诉说因缘。想来想去,对佛教的一切兴趣,似冥冥之中已有注定,而五台山之行,应是其中一段助缘。
  参加佛教研讨班的同学大多来自北京各个大学。在上火车之前还基本素不相识,而上车不久,即热烈地讨论起来。来自北京的曹大镛同学,纠着大家辩论,很象围棋中的缠绕攻击。
  凌晨6时许,我们乘坐的中巴行驶在去五台山的路上。太阳升起,沿路峰顶铺撒上一片金色,坐在车内,似伸手可及。山上有牛吃草,散散落落,状甚悠然。此后七天,常见牛羊,野趣盎然。
  晨7时,我们来到五台山碧山寺,当家师妙江和尚出来迎接,他的五台话让人听不明白,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介绍僧人生活时,说睡觉都是和衣而卧,好象证实了我的生活习惯。
  五台山有东西南北中五个台。这五个台很特别,山顶悉平,无有尖峰,山顶几乎看不到岩石,泥土很厚,草也茂盛;山上有极均匀起伏的土包,很奇怪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除了游人如织的南台外,其余四个台都甚少人迹。研讨班的同学们分两天时间走遍了五座山峰,空气清新,草木葱茏,四周云起云灭,牛羊散落,北京是35度的高温,而山上只有20度的左右,在峰顶闲坐,心中畅美不可言。
  除了五座山峰外,同学们还一起游览了黛螺顶、佛母洞,参拜了很多其他寺庙。五台山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山上的寺庙有佛教的各种分支,象藏传佛教等,在那里都有自己的庙宇。
  游览只是研讨班的一部分内容。在其余的时间,大家的主要工作是研讨在修学中遇到的问题。大和尚们都说,此次同学机缘非常好。碧山寺当家僧妙江法师还是山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平时很忙,只这几天稍有空闲,可以从早到晚和同学在一起;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福建莆田广化寺XC法师,也是机缘使然,留在碧山寺,还有台湾惠空和尚,出资赞助了此次活动。
  如果不出去游览,同学们早晚与和尚一起做功课。大约凌晨三点半左右,就有僧人将大家叫起来,用的是庙里特有的更棍。四点左右,同学和修行的僧人一起来到大殿做早课,早课内容是念诵丛林规定的经文和陀罗尼。陀罗尼完全是音译,从字面上不懂其中的意思,有些同学已经有了经验,对早课的内容很熟悉,而大部分则很吃力。我则很多字也不认识,拿书看也跟不上。
  早课持续一个多小时,5点钟左右结束。到6点50分,是早饭时间,11点午饭,下午两点半是晚课,也要一个小时左右,到晚7点晚饭,9点就寝。
  我是第一次听到僧人们的早课。僧人们的念颂非常有节奏,其中的一些段落,充满了大慈悲的感情,象是乞求,又象哀愍,然而并不泛滥。
  丛林中的仪轨非常严格,比军队亦毫不逊色。每天准时吃饭,僧人和居士按等级前后坐在长长的条桌前,饭前念经,饭时不准说话、不能剩饭菜,有执事僧人来回巡行,若有所需,给予添加。
  寺中一僧人讲吃的菜是“罗汉菜”,即全素无荤,连豆腐也没有。然而放了很多油,杂以菜香,其实是难得美味。中间一次饭中有腐乳,觉得比平时更加鲜美。
  每天无论游览还是研讨,大家其实都已经很疲劳了,但到了晚上仍然很难按时睡觉,白天的兴奋和在佛学上的问题吸引大家谈论不停。
  有三个晚上,台湾惠空法师教大空静坐,每天一个法门,包括参话头、数息法。每天这个时候,法师讲完课,引罄一响,同学们盘腿静坐,寂然无声。
  以前从未打坐,盘腿时间稍长,就觉疼痛。一时心念安定,则忽然不觉疼痛,其实还在,但人总不离对自身的关爱,难免注意,此时又被腿疼所扰,心不能静,无他,惟用功太少尔。稍稍用功,自觉心下清明,亦不过是小昏沉。
  有一个晚上正在打坐,隔院部队放焰火,炮声连连,初时尚不觉。稍有留心,即好象越来越响,终于被一声惊出冷汗,急忙活动手脚,从坐中出。
  在讲座中,惠空法师还介绍了台湾佛教发展情况。大约也是在经济发展以后,佛教也迅速兴旺,目前按人口比例,其繁荣已远超大陆。
  妙江师父与同学们的接触最多,除一起拜山外,还经常到住地闲话。妙江师从小出家,论文化水平只有小学四年级。一次他讲自己修行是念心经,念了12年。有同学即向他请教心经,他讲,心经第一句,是“观自在菩萨……”
  观,就是看,是心不外骛,静心内观,观什么呢?
  是观“自”己,观自己“在”这里;自己在这里怎么样呢?是“自在”;
  除了自己自在,自己的这个观,也要自在;
  如果观也自在,自己也自在,那就是菩萨……
  (其中部分不是原话,我按自己的理解讲出来)
  以下妙江师又讲了很多,但我不能很好地记住了。
  妙江师平易亲和,然而多年修行,机锋智慧,令人心生敬意。他回答问题,时时出人意料,然而让同学心悦诚服。
  一次一个同学问他,佛经上讲一个信徒问释迦牟尼佛,来生转世为人的希望有多大?佛祖从地上抓了一把土说,你看大地都是土成的,你转世为人的机会,就好象这把土和整个大地的土相比较。同学问这个故事是否说转世为人的机会很小?
  妙江师说,佛祖手中的土,和大地上的土,难道有什么不一样吗?
  于是皆大欢喜。
  临走的时候,有些同学要买五台山特产台蘑,妙江师在镇上买了些,让装在编织袋里带回来。
  凡此次接触之诸法师,均类妙江师。甚至寺中普通僧人,亦自在天然,虽不出门,而智慧不稍减。我们吃饭、早晚课都有位大和尚维持纪律一脸威严,望之生畏,然而出了大殿或饭堂,亦笑容可掬,亲厚可喜。
  综言之,修行佛法,实令人心气平和,超脱自在。以我之管见,则在寺中诸僧人,其心态之平衡,心理之正常,均较尘世诸人为强。大约不贪不执,其心自安,能于寺中熏修佛法,实是人生一大福报也。
  修学诚一大考试。大约尘世福报,不依智慧,愚痴者或可得钱财,敏善者未必享清福。然而若讨论佛学,则心性之高低,瞬目立判。佛经深奥处,若工夫不到,便百千比喻,亦不能明了。
  一位同学讲自己读《金刚经》,与读他诸书不同,心中清静不可语,无复尘扰,此与我之经验甚为符合。大约无论喜恶,心有挂碍,总是负担,即便最好的感情亦令人心累,惟读佛经时,心无挂碍,能得清静。
  七天忽忽已过,临行时,开了个告别会。有的同学讲自己深感懊悔,觉得平日之为人为事,均大有可忏悔之处;等等。诚意殷殷。
  于我而言,此前读经,只知佛法之伟大,去五台山之后,又知学佛人之可敬,不虚此行。不知今后机缘,何时再会诸法师,得闻开示。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张谦       五台山)(五明学佛网:张谦       五台山)  

 黄夏年教授:首届中日五台山佛教学术会议 

 温金玉教授:佛教五台山 

 温金玉教授:五台山藏传佛教与民族团结 

 如瑞法师:普陀山佛学院与五台山普寿寺尼众联谊会开示 

 麻天祥教授:五台山佛教与《五台山佛教史》 

 王孺童居士:五台山与中日文化交流 

 周齐教授:五台山佛教文化之“场效应”──关于“佛教名山文 

 圣凯法师:区域佛教史研究的典范——读崔正森先生的《五台山 

 药师山·紫雲居士:五台山参访记 

 业露华:唐代五台山普通院 

 体慧法师:五台山朝圣 佛七开示 

 体慧法师:体慧长老五台山宝华寺佛七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