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惟贤法师:净土宗的圆融、顿悟及其影响


   日期:2019/1/24 15:5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净土教的圆融、顿悟及其影响

  ——1990年10月23日中日第三次佛教学术交流会

  惟贤法师

  佛教传入中国,自后汉至魏晋南北朝,有关净土的经典翻译不下三十余种。净土思想,早已发生。东晋时代道安(312-385)的弟子慧远(334-416)在江西庐山,与刘遗民、周续之等一百二十三人,在般若台精舍阿弥陀佛像前,建斋立誓,结社念佛,共期往生西方。东魏昙鸾(476-542)修习净土法门,昼夜专诵《观无量寿经》,并作《往生论注》二卷,阐明净土教义,奠定了后世净土宗的基础。

  念佛一法,普摄群机,利钝全收。古德称念佛法门:“诚径中之径路,方便中之方便,圆顿中最极圆顿。”明代蕅益大师赞扬《大乘无量寿经》说:“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印光大师亦说:“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

  一、净土教的圆顿之义

  古德判教,将净土宗判为圆顿之教,下面略述圆顿之义:

  (一)佛乘圆

  《观无量寿佛经》云“是心是佛,

  “是心作佛”,即指我心本具佛性,念佛修行,即能作佛;印度龙树大士《心赞》云“诸佛出生处,堕地狱未减,成佛原未增,应敬礼此心”,众生都有一颗真心,迷则成凡,悟则成圣;《华严经》说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阿弥陀佛是已成之佛,智光遍照,福德圆满。净行者持诵佛号,即以我因地之心,熏受果地之觉,“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使我消除秽暗,由始觉恢复本觉,进入佛道。故一句佛号,与佛心相应,念念相续,坚持不懈,圆证不退,即为无上佛乘。

  (二)中道圆

  持诵佛号,分事持与理持。事持即一心不乱,理持即不执着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消灭能所二取。此二取非有(真空);然圣号、庄严圣像、西方净土事相宛然,故非无(妙有)。非有非无,亦有亦无,即中道圆融。了此中道,即见诸法实相。莲宗十一祖省庵大师往生前书偈云:“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无来事宛然。”无去无来,而莲花、佛、净土宛然存在,即空有不二之中道实相。

  (三)法界圆

  《楞严经》云:“十方虚空,生汝心中,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华严经》云:“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又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念佛之人,三业清净,一句佛号,自净其心。依世亲菩萨所著《往生论》说:“三种庄严,入一法句,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

  三种庄严即:(1)佛庄严(八种功德);(2)菩萨庄严(四种功德);(3)国土庄严(十七种功德)。清净句即一句佛号。由清净心念此佛号清净句,佛号无量寿清净佛,佛心即是无量清净心。从清净句出生三种庄严,此三种庄严包括无量庄严,即华严法界观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义。清净句表实际理体,极乐依正庄严表清净事相,体现了理事无碍和法界圆融。

  日本融通念佛宗的良忍大师(1073-1132)根据《法华经》和《华严经》法界圆融的道理,有偈语云:

  一人一切人,一切人一人;

  一行一切行,一切行一行;

  是名他力往生。

  即一人念佛与众人融通,众人念佛与一人融通。人人相通,行行互融,如灯灯相照,镜镜相映。由此产生无边功德,临终时必然往生。

  念佛为横超顿悟法门。首先靠真信切愿实行,而行主要是“净意”与“摄根”,如《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续,得三摩地,斯为第一”、“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若能如此念念心存至诚,执持名号则不假其它方便,安住如来实相正定,能使无量劫来尘劳业识,渐渐消融,本觉心地,豁然自开,真实圆融,充满法界,此即念佛三昧的顿悟境界,亦即现在心开;临终生西,花开见佛,闻佛说法,当下了悟无生真理,洞明宇宙实相,此乃临终的心开。由此可见,念佛直趋佛果,故名为顿,亦名横超顿悟。

  二、《大藏经》中的净土教义

  净土教属大乘,其根本经论为三经一论:《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与《往生论》。然倡导忆念弥陀、愿生极乐的经论在《大藏经》中有上百部。下面略举几部大乘经论与净土有关的教义简要阐述。

  (一)《华严经》

  《华严经》被称为“经中之王”,净土教的“心净故国土净”、“一清净句融摄三种庄严”即是华严宗阐述的法界观。《华严经》末普贤大士的十大愿导归极乐,偈云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与净土法门同一宗趣,故《无量寿经》又称为小本《华严经》。

  (二)《法华经》

  《法华经》是阐述圆顿的佛乘,如偈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净土教持名念佛,即直趣一佛乘。本经第二十三品《药王菩萨本事品》说:“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生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这与《弥陀经》所叙述的命终往生情景相同,故古德说《法华经》是广说的《弥陀经》,《弥陀经》是略说的《法华经》。

  (三)《大涅槃经》

  《大涅槃经》是阐述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佛性平等的。阿弥陀佛为无量寿,此即是法身常住之体,一切众生均具此体。《观无量寿经》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净土宗的第一义谛,依持名修行法门,证念佛三昧,来显发此体,由生灭的有为法趣不生不灭的涅槃,故净土法与《涅槃经》旨趣相同。

  (四)唯识法相宗的六经十一论

  唯识法相宗以六经十一论为依据,主张一切法相不离识变,种子为能变因,种能生现,现复熏种,相续不绝。修唯识观,依次断二取,证二空,转识成智。净土的依正庄严,即为法相,此法相唯心所显。欲生净土,信愿持名,礼拜供养,修三福业,均属净业熏习,证念佛三昧而入无生,达此境界遣除遍计执,能所双亡。复经三品修行,转识成智,径登佛地。故唯识教义,亦属净土宗的精髓。

  (五)《毗婆沙论》

  《毗婆沙论》分修持法门为难行道与易行道。难行道属自力,易行道属他力。净土宗与密宗均属他力之教,密宗主六大缘起论,崇奉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认为此佛之体即地、水、火、风、空、识之六大,六大即佛身,佛身即六大,佛与众生同为六大所成。密宗行者建立曼荼罗,修设供养,观想本尊,三密相应,达到即身成佛。此宗的当相即道,即事而真,与净土的依正庄严,身土不二的意义基本相同。密宗教典称阿弥陀为大日如来,以十大愿导归极乐的普贤为金刚手,文殊为大威德金刚,观世音为弥陀化身,则净与密合二为一矣。

  《无量寿经》称阿弥陀佛亦号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十二光明,全归于弥陀一名,表明弥陀所证果觉,广大圆满。阿弥陀佛为无量光,即如如智,亦即《大般若经》和天台宗阐述的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三智,亦即中道实相之智。

  《观无量寿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净业的修持,包括世间善与出世间善,以人乘正法为基础,逐步达到究竟的佛乘,体现了净业的广大究竟。

  三、净土宗的方便及影响

  净土宗被称为方便法门,表现在两方面:

  (一)应机方便

  净土教适应上中下三根,无论阶层界别、男女老少,其中纵是恶人,只要回心向善,真诚忏悔,都能念佛受度。善导大师说“其机者,则一切大小凡愚也”;又说“欲使今时善恶凡夫同沾九品,生信无疑,乘佛愿力,悉得生也”(《观经四帖疏》),显示了弥陀如来度生无尽的悲愿。

  (二)行持方便

  念佛修持,不需繁冗的仪式,也不论在任何场所,无论静、闹、闲、忙,都可以精勤念佛。现世可消除无明烦恼,临终可以往生极乐。唐代文人白居易之《念佛偈》中有云:“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纵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旦夕清净心,但念阿弥陀。普劝法界众,同念阿弥陀。”

  净土宗教义看似平凡,实际至高至深,在历史上对教内各宗各派,对教外各阶层人士影响甚大。

  1、教研本宗,行修净土。唐代天台宗智顗,三论宗吉藏对净土经典都有注释,提倡念佛。律宗大德道宣在终南山持律念佛。道绰原是涅槃学者,后专修净土法门。少康初诵《法华》、《楞严》,继学律部及《华严》,后专修净土。五代末,法眼宗延寿提倡禅净合修。宋初以后,禅、台、律等宗学者均兼弘净土。元代中峰禅师融通禅、教、律、密、净,晚年专修净土。明代智旭由儒入佛,遍涉诸宗,教以天台为主,行愿在念佛。清末杨仁山广究大小乘经论,而以净土为归宿。民国时期律宗大德弘一、禅宗大德虚云、天台宗大德谛闲、融摄诸宗提倡人间佛教大德太虚,皆崇尚净土,提倡念佛。

  2、禅净双修,成为中国历代寺院传统行持。从唐代开始,千余年来各大寺院多既有禅堂,又有念佛堂,参禅念佛成为日课。经常举行“禅七”或“念佛七”法会。

  3、结社念佛。从东晋慧远白莲社始,后世结社念佛之风盛行。如北宋省常结易行社;宋代知礼立念佛施戒会、灵照倡净业社、慧询立西归莲社;清代实贤杭州创莲社,撰《劝发菩提心文》;民国以后,念佛社、净业社、居士林、佛学社等遍于全国各地,经常举行念佛七法会,宣讲净土经典。

  4、念佛普及社会,移风易俗。在中国历史上朝野间,一句弥陀,成为口头语。家家户户,男女老少,焚香点烛,礼佛祈祷,念诵佛号,成为早晚定课。凡念佛人,存善心,明因果。中国原是儒教伦常国家,自佛教传入,由于念佛普及,五戒十善使伦常内容充实提高,对社会影响良好。

  5、充实文学艺术。历代大德及著名文人,如晋谢灵运、唐白香山、李商隐、李青莲、宋苏东坡等都赞扬净土,称颂念佛。清省庵撰有《净土诗》一百零八首。唐代法照依《无量寿经》立五会念佛,以音韵文字弘扬净土法门,念佛梵呗庄严和雅,充满于寺院与信众团体,普及于民间。著名的中国石窟,如敦煌、龙门、云岗、四川大足北山、宝顶等石刻极乐图、净土变相图,备极庄严。在绘画中有西方三圣像,其中阿弥陀、观世音像尤为普遍,其影响可知。

  《阿弥陀经》称娑婆世界为五浊恶世,若能专修净业,染心转成净心,则逐渐转劫浊为清净海会,转见浊为无量智慧光,转烦恼为常寂光,转众生浊为莲花化生。大乘修行者“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解脱不离现实,故净土法门须发悲愿心念佛,不应舍弃现实众生。净业行者以三福业净化自他、净化世界,使人提高理性,增长道德;抑制私欲,消灭嗔恨;彼此相敬,平等相待;战火永熄,和平安乐。如此,人心安定,世界和平,人间净土,呈现眼前。

  (1990年10月23日在日本京都参加中日第三次佛教学术交流会发表的论文,载于1990年12月《佛教文化》第2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惟贤法师       净土)(五明学佛网:惟贤法师       净土)  

 黄夏年教授:朱谦之先生与日本净土教研究 

 黄夏年教授:释惟贤法师访谈录 

 黄夏年教授:唯以般若为导,净土为归——黄念祖居士的净土思 

 净界法师:福报越大修学净土的障碍越大 

 净界法师:修学净土法门应该注意的事情 

 魏道儒教授:宗教融合与教化功能──以宋代两种华严净土信仰 

 净界法师:警告所有的修净土者:你不要一天到晚想着你的善业 

 净界法师:我们不求生净土,会产生二种过失 

 净界法师:净土摄受众生的最低标准 

 净界法师:《净土十疑论》导读 第六卷 

 净界法师:《净土十疑论》导读 第五卷 

 净界法师:《净土十疑论》导读 第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