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大安法师:第二章 教相判释 第三节 净宗的判教02


   日期:2019/2/8 11:3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二、圣道门与净土门

  道绰大师继承龙树、昙鸾的难行道与易行道之判教,根据佛法三期法运说,加以进一步的诠释,提出圣道门与净土门的判分。

  何为圣道门?于娑婆世界凭自力断惑证理,入圣得果之法,名为圣道门。何为净土门?称念名号,乘佛本愿,往生净土,入圣得果的教门,称为净土门。

  圣道与净土二门,同为释尊金口所宣,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然时机与教法是否相应,弘学佛道者不可不察。若教法契合时机,则易修易悟;若根机、教法与时代相互乖悖,则难修难入。圣道门去佛时遥,且理路深幽,今时末法钝根众生难以解悟。圣道门中有大、小二乘之别,大乘说真如实相第一义空之理,教人证悟,凡惑众生难以下手。小乘修入见道、修道位,断五下分结,证阿那含果;断五上分结,证阿罗汉果。今时无问道俗,难得其人。际此末法五浊之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是以诸佛大慈,劝归净土。纵使一生作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佛名号,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故知念佛正是适应今日末法时机之殊胜教门。道绰大师广引经论,劝勉大众舍难行道,依易行道,以起心立行,愿生净土之自力,仰赖阿弥陀佛大愿业力,往生彼土,速疾出离生死轮回,三界火宅。

  由上可见,道绰的判教,继承了龙树、昙鸾判教的基本精神,加进了末法思想与时教相应的视界,强化了乘佛愿力往生净土的必要性,为他力本愿的净宗理论注入更为强劲的活力。

  善导大师进一步光大他力本愿的净宗理念,宣示:“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释尊一代时教可以判分为渐教与顿教二种。在娑婆世界入圣得果法,称为渐教(即难行道,圣道门);往生西方净土入圣得果法,称为顿教(即易行道,净土门)。释尊所说的八万四十法门,是针对正法与像法的众生断惑证真而说,术法众生依之修学证悟不易。唯有念佛往生的净土法门,乃是释尊为五浊恶世的凡夫特设的方便法门。鉴于末法时期,邪知异说纷呈,善导大师预警劝示:“仰劝一切有缘往生人等,唯可深信佛语,专注奉行;不可信用菩萨等不相应教,以为疑碍。抱惑自迷,废失往生之大益。仰愿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语,不顾身命,决定依行。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者即去,是名随顺佛教,随顺佛意,是名随顺佛愿,是名真佛弟子。”殷勤劝勉,苦口婆心,吾人当依教奉行。

  综上所述,净宗祖师的判教,抓住净宗心要特质,予以阐发,建构参照坐标,条分缕析一代时教,豁人心目,巩固行人净业信心,说理圆融,推崇本宗并未贬抑他宗,对净宗理论体系的建构与弘扬,贡献甚大。

  透视净宗祖师的判教,可以感知到他们共有的愿心:欲令一切众生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先避娑婆秽土之险恶,轮回之可怕,因而不惮重重劝勉。这种超出常格的强调,实称两土世尊的本怀。阿弥陀佛意欲度脱十方世界诸众生类,皆使往生其国,悉令证得佛道;既作佛已,分身他方世界,转相教授,转相度脱,如是辗转,不可复计。是故净业行人将求生净土当作头等大事来办,是契合阿弥陀佛心愿的。净宗祖师于此苦口婆心地阐扬,无非代佛弘化。通过教相判释的讨论,吾人更能明了净宗在一代时教中的地位与作用。由此巩固对念佛法门的决定信心,成办无量劫来未曾解决的生死大事,何幸如之!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大安法师       净宗的判教)(五明学佛网:大安法师       净宗的判教)  

 大安法师:一函遍复讲记 第四部分 结语 

 大安法师:一函遍复讲记 第三部分 修行中需要注意的十二条 

 大安法师:一函遍复讲记 第二部分 略述信愿行 

 大安法师:一函遍复讲记 第一部分 背景资料的介绍 

 大安法师:净业行人要有真诚心 

 大安法师: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方法念佛 

 大安法师:简单才美 

 大安法师:凡有愿者 终必能满 

 大安法师:大安法师对国学推广志愿者的开示 

 大安法师:通途与净宗菩提心的异同 

 大安法师:庚寅年冬月大安法师与居士谈话 

 大安法师:十八高贤之刘遗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