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科学时代,佛教该如何适应?


   日期:2019/2/19 20:1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教不说灵魂

  同学提问:

  “灵魂”是什么含义?

  妙华法师:

  刚才说的“三魂七魄”是中医的范畴,属于道学的概念;而“灵魂”是西方的概念;咱们说的“阿赖耶识”是佛教的概念。

  每一个概念都是为它所属的学术系统服务的,离开这个学术系统,这个概念不能乱用。除非你是中西方文化兼通的大家,可以在两个概念之间自由转化。

  所以,谈佛教尽量少用“灵魂”这个词。因为每一种文化都有它的系统,这些概念都是为它的文化服务。你离开这个文化去谈那个概念,只会让人糊涂。

  刚才你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听出来,你是站在西方的这种“二分法”的角度在谈。先把心身分离,先把主观和客观分离,然后再去弥合。其实在中国人看来,此刻、当下,就是一致的,身心一元。

  要有向道之心

  你们搞学术研究,要对求道或者悟道,怀着一种欣乐的心情。

  悟了道以后是什么样的状态?你可以想象它是很美妙的。就是那种万法皆通的状态,一种生命释然的状态,应该是很美的。

  在那种状态下,就像一个站在山顶看人间万象,不再是二元对立。

  你至少要站在四维以上来看世界。把人类所有的成败是非放在时空轴上的时候,就会发现什么都是浮云。

  《金刚经》讲“空”,至少是在四维以上。像“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是个时间轴,就是把我们这个生命的露珠放在一个时间轴上,让你自己看看你是啥。

  佛教如何适应科学时代?

  如果释迦牟尼弘法四十九年没有编故事,没有撒谎,那么他就应该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有两种证明方式:一个是哲学,一个是科学。

  第一个就是哲学。

  虽然哲学不能够达到佛学形而上的高度,像“佛性”论,但是哲学可以把说不清的道理说清楚,发展人们的理性。

  第二个就是科学。

  进入到量子时代,其实我们可以捷足先登。比如,可以抢在科学前面说:我们是一致的,我们是可以握手言和,是一致的。

  我从2000年开始就在做这个工作,讲“佛教与科学”,使很多具有科学思维的人知道佛教不是功利、不是迷信。你们也可以做这个工作。如“如来藏海”,“如来藏性”等大本大源的问题。

  如果做这方面的工作,那么核心可以是这个问题:人从哪里来?

  目前哲学和科学并没给出绝然的结论,而佛教认为生命是智慧的,是从光音天来的,这是有一个及其深邃广袤的宇宙背景。

  核心问题还有一个:我们的心是什么?

  《楞严经》里有“七处征心”,觅心了不可得。

  儒学中,孟子说心的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他说的是心的功能。

  还有王阳明所悟的“无善无恶心之体”。

  那么心到底是什么?这是佛教可以大做文章的地方。

  所以,一个是关于生命的来源,一个关于心是什么,佛教是可以发挥很大作用的。这是两个比较玄学的部分。

  现实的来说,佛法可以走心灵安顿的路线。你知道你的心就在那儿,你知道你的心是无中生有的,那就不会纠缠名利和成败,就会欣然地接受你生命的当下的状态。

  这都是未来佛教徒应该准备去做的,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超度亡灵、经忏佛事、吃斋放生这些层面上。老是停留在这个层面是不能和社会呼应的。

  同学:

  靠佛教去解决现在世界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妙华法师:

  对!一个是心的本源,这是大本大源的问题,儒释道都在寻找的东西;再一个就是人的来源;还有一个就是当下心灵的安顿。

  同学:

  引导佛教向科学、心理学、社会学上去接轨!

  妙华法师:

  对!但是你不能够脱轨,你不能离开自己的轨道跑到别人的轨道上去,不能错位。你可以和他对话,但是你也有你的立场和观点。

  别人说宗教要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一方面我们要知道说的是对的,适应才能应机;另一方面,你要想想,会不会本末倒置呢?

  人间佛教是心灵鸡汤吗?

  这个问题既是学术问题,也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当你把这个问题的核心找到了,其他的一大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你就有了标准,可以自己去判断了。

  佛在人间成佛,不在天上成佛,这是我们在大小乘经典里头都能看到的。虽然在后来的大乘佛教中,佛变成了神格的佛,但是,佛是通过生生世世的勤苦修行成了一个觉悟者。就从人来看,他是一个人格的完美主义者。除了具备了完美人格以外,他还具备了五眼六通、三身四智、十四不共法,这些是我们人间所没有的。

  严格来说,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眼睛有八百功德,耳朵有一千二百功德,鼻有八百功德,舌头有一千二百功德,身体有八百功德 ,意识有一千二百功德。就是三个八百功德,三个一千二百功德。

  这些功德是与宇宙共生,本来就有的。是因为我们后来追名逐利,贪恋于色声香味触法,迷失了本有的功能。就是我们本来可以“天耳通”,可以“天眼通”,可以出“广长舌相”,可以“他心通”,但是我们却是自堵其窍。佛只是把这一部分开发出来了。

  另一方面,我们现在学的佛是“道德佛”。学的是佛的道德,信了佛以后有了心理底线,有了行为准则。我们学的不是“智慧佛”,我们学的不是“神通佛”。

  佛是因人而修成的。但是他又不是一个凡人,他是具有完美人格和具足神通的一个人。

  在《观无量寿经》中,富楼那和目犍连,如鹰隼飞从灵鹫山飞到监狱里头,给频婆娑罗王授“三皈五戒”。经里头记载得明明白白,对吧?

  如果经要是说谎的话,那这个谎大了,骗了多少人呀!所以佛陀一再说“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不异语者,不诳语者”,他反复的在自我证明。

  佛在人间成佛。佛能成佛,我们也能成佛。只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被宗教化了。

  “被宗教化”是什么意思呢?

  宗教有团队,宗教有仪式,宗教有制度,它变成了一种社会化的宗教,是因为要活下去。

  而在古印度,所有的修行人就是在生活中修行,就像农民种地,像工人上班一样。他们选择了修道,有广泛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土壤,是自然而然的。

  但是在中国,这样的仪式就不行啊!会把你饿死在路上,会把你冻死在山里。所以,必须要以宗教的方式存在。然后政府就用宗教的方式来管理你,我们就成了教职、神职人员,修行、信佛变得不自然了。

  也就是说“人生佛教”,他不是太虚大师的创新。佛在僧数,佛就是比丘里头的一员。

  佛在人间成佛,这是贯穿了大小乘经典的。当你知道这个坐标以后,后面的人如何诠释,你就知道如何去判断了。

  太虚大师讲的“人生佛教”,他的深度和广度是值得商榷的。为什么呢?我就告诉你一个背景:1840年以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积贫积弱。中国的知识分子,都在为民生寻找出路。

  太虚大师留学日本,他也在为佛教找出路。他为中国佛教的衰落找到三个原因:死亡佛教、经忏佛教、鬼神佛教。

  死亡佛教

  “死亡佛教”就是劝人念佛,往生西方,人间不好西方好。如果那个人八十岁了,你说西方好,可以;如果这个人才二十岁,你说西方好,不害了他嘛!

  宗教和文化是因人而异,有了人才有了宗教,有了文化。离开人去谈宗教和文化,你不觉得那是鬼话吗?“他力宗教”和“一神论的宗教”,总是把人的注意力和精力引到一个天国,让信教群众成为“宗教精神病患者”(注:因信教而狂热、偏执、排他等心理与行为……)。不好意思,这是我新创造的概念。

  我在观察宗教的时候,发现它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一群人的精神病状态。“明明有杯子在这儿,他说没有;明明有幸福,他说没有;明明有生老病死,他说没有。”那不是精神病吗?佛教现在最大的“灾难”就在这一块。

  经忏佛教

  尤其是“经忏佛教”,这是有社会问题的、有心理问题的、有天灾人祸的人逃避到庙里头来,为了吃这碗饭,就通过念经来求得生存。太虚大师看到中国佛教变成这样,痛心疾首啊!这么好的佛法,竟然沦落到这样:红白喜事和死人的场合念完经以后,拿几个小费。这与佛理和修行相去甚远了!

  鬼神佛教

  最后就是“鬼神佛教”, 不说人话净说鬼话。这不但背离了社会现实,也背离佛出世的本怀。

  所以太虚大师为了力挽狂澜,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提出了“人生佛教”。

  “人间佛教”是个社会概念,太虚大师提的是“人生佛教”。你看他在焦山的演讲,就知道他讲的是“人生佛教”,不是“人间佛教”。

  “人间佛教”是一个社会学概念,而“人生佛教”是说你在没有成为罗汉、菩萨、佛之前,要做到人的本怀。就是:“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对“人生佛教”和“人间佛教”一定要厘清哦!比如说我今天叫你好好做人,并没否认成佛呀!但是“人间佛教”是把整个佛教拉到人间来。佛教本来是十法界,然后现在,就像儒学一样叫人“立德、立功、立言”,这是需要诠释的。

  另外,太虚大师让我们欣慰的是什么呢?

  他说了一句话:“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

  他能说出这句话让我们很欣慰,因为三藏十二部,出世和入世的一个核心点就是禅。禅就是道,禅就是佛性。能说出这个话就证明,他有一定的深度。

  同时,他又说“人生佛教”不是一个宗派。

  因为他对佛教的八大宗派有他自己的看法。他提出的“人生佛教”不是一个宗派,这话有他的用意的。

  然后,从那个时候起,中国佛教一路走来走到现在,又出现了两种情况。

  一种是宗教化的窄化倾向。

  比如说“我通过念佛我就了生脱死了”。生死是全人类的问题,那么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医学家都在关怀生与死的问题,一个老太婆在这念佛,说“我要了生脱死”,这就窄化了。

  不是说她错了,而是这把手术刀不足以治疗这个病。这就是窄化。

  窄化的另一个倾向就是:把那些缺乏“戒定慧”基础的、缺乏对“经律论”认识的人,甚至有心理残疾的人、生命质量不高的人,全部撵到禅堂里,参“念佛是谁?”,求开悟。如果他是个鹅卵石,你就把它烧成粉末他也开不了悟啊!

  另一种倾向是浅表化。

  我们现在在大会小会讲的“人间佛教”的另一个倾向——浅表化。把佛教当成了风油精,当成了清凉油,当成了心灵鸡汤,这已经脱离了对人心的追问,已经脱离了对人生的关怀。

  所以我一直说,如果把这两个病不克服掉,佛教就没有办法和主流社会融合。

  在学术上,把“人生佛教”放到“戒定慧”三学里头,放到佛出世的本怀里头,才能有出路。

  当然,“人间佛教”这个提法没问题。当有死亡佛教、经忏佛教、鬼神佛教的时候,我们讲人间和人生佛教绝对没问题,因为佛教要回到人的本位。

  最后,再说几句不好听的话,你现在到庙里头,和很多和尚一接触,发现他是个心理疾病患者。你还和他谈“觉悟”,那不太荒唐?这不是“觉悟”是“错误”, 那不是“神通”是“神经”。

  再具体来说,连相应的知识结构、文化结构都没有,还是一个心理疾病患者,他怎么可以去修道啊?修道的人,至少是身心健康的人,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谈修道。身心残疾的人怎么能够谈修道?就像一个破桶里头,装多少水都漏掉了。

  未食人间烟火的小和尚

  同学问:

  我有一个朋友,年龄二十出头,之前初中还没毕业就休学,然后出家了。她现在连佛学的基本知识都不太了解,每天只是在寺院里诵经拜忏。我很希望她能出去读书,但她自己没有这样的想法。我不知道应该怎样帮助她。

  妙华法师:

  这是她尚无学历和社会经验,过早接触宗教后,她的心灵被屏蔽了。你跟她接触时,会发现她很本色,很善良。就像我们接触西藏的小喇嘛,觉得他可爱、本色、善良,但他生命的花朵没有绽放,像鱼被放生到放生池里而不是在海里一样。宗教就像喂鱼的饲料,每天给放生池里的鱼撒些饲料,但这样的鱼是长不大的。

  帮助她,最好的办法不是讲道理,而是领着她出去。

  我们凡夫很有意思,眼界开了心就开了,而不是心开了眼才开了。

  同学解释:

  我想让她出去。但她师父说她太单纯了,出去怕她被骗、上佛学院怕她学坏。

  妙华法师:

  如果把寺庙看成一个家,那说明她的家底不行,病害太深。不是她的问题,是她师父的问题。

  宗教的唯一性、排他性、自闭都很厉害。人在宗教里呆久了,会对宗教产生一种情感。这个情感具有排他性。

  不同宗教和教派间需要融合,有本书叫《人的宗教》,可以读一下。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宗教       科学)(五明学佛网:宗教       科学)  

 黄夏年教授:浅议佛教中的科学知识 

 黄夏年教授:透过“神七”想到的宗教与科学关系 

 黄夏年教授:佛教是反科学的吗:佛法本身最有科学精神 

 黄夏年教授:宗教和谐与城市文明是发展的必然之路 

 楼宇烈教授:科学时代的佛教定位 

 楼宇烈教授:科学时代的佛教定位 

 楼宇烈教授:面对当今科学时代 佛教定位何在? 

 魏道儒教授:宗教融合与教化功能──以宋代两种华严净土信仰 

 魏道儒教授:宗教虔诚与爱国情怀——法显西行壮举的精神动力 

 赖永海教授:宗教与文化——兼论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徐文明教授:单靠科学能够战胜迷信吗 

 方立天教授:佛教:科学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