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太桥旦曾堪布:“自利”和“利他”,根​本不矛盾!


   日期:2019/3/3 10:4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法认为,生命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个是纯粹利己的,这就是我们凡夫的阶段;还有一个是既利己又利他的,是菩萨的阶段;最后一个,是纯粹利他的,是佛的阶段。

  凡夫的所思所想都是为了利己;菩萨已经能够利他,但还有一些利己的事情没有完全放下;而佛陀则是全然利他,哪怕呼出的一口气都会利益到很多的众生。对于佛陀来说,仅仅是呼吸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都无不在利益众生,更何况其他。

  而对于我们凡夫来说,毕竟处在一个纯粹利己的阶段,所以只能是造作地去利他,刻意地发愿利他。凡夫天生就是利己的,我们的自私与生俱来,不需要受教育,自然而然就会对自己好。

  凡夫利益自己,这是很正常的事,所以佛法并没有一来就要求我们舍己利人。很多大德、很多伟大的修行人都说:我不要求你们利益他人,但却要求你们不伤害他人。

  通过接受佛法的教育,比如看了《修心七要》,学习了《修心八颂》以后,我们会慢慢建立这样的观念:他人也像自己一样地追求快乐,也像自己一样地不愿意遭受痛苦,所以我们在利益自己的同时,做任何事都应该站在别人角度进行思维。

  本来自己很想做的一件事情,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之后,我们也许就不做了;又或者某件事情已经在做的过程中了,但发现它影响到了别人,打扰到了别人,甚至是伤害到了别人,我们于是不再继续。这就是我们修行的一种进步。

  但是现在很多人是反过来的,还没有做到停止伤害他人,心里就想要利益他人,嘴上也说着我要利益他人。

  我们常常认为自己已经利益了很多人,解决了很多人的问题,但实际上,我们的很多快乐和幸福却都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所以为什么大德们要求我们说,你不用利益他人,但是必须要停止伤害他人,就是因为我们的这些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他们看得很清楚。

  真正的利他一定是利己的,或者说利益自己也是为了更好地利益他人。

  利益自己和利益他人的一个界限在哪里呢?

  就是行为上利益自己,但心里要发愿利益他人。

  行为上是不得不利益自己,因为我们还处在凡夫的阶段嘛。如果是佛,他不利益自己没事,菩萨不利益自己也没事,因为佛菩萨已经完全脱离了业烦恼的障碍,初地菩萨之上就不会再受这个五蕴色身的影响,已经脱离了生老病死的这些事情,所以不照顾身体也没关系。

  但是我们凡夫不一样,我们即使心里很想利益他人,但如果行为上不利益自己的话是不行的,这个五蕴和合的血肉之躯是必须得好好照顾的。你爱自己也好,不爱自己也好,都得照顾它啊。

  以前生活比较艰难的时候,有些父母因为很爱孩子,就把自己碗里面的肉都给孩子吃,时间久了,他的这个血肉之躯就因营养不良而虚弱,自然也就不能好好地照顾孩子了。

  再比如有些人,儿女生病、父母生病的时候,特别体恤他们,好好照顾他们吃药、休养,但自己生病的时候却不当回事,不去医院,也不好好吃药,认为忍着就没事了。

  如果你总是这样不爱自己的身体,同样身体也就不爱你,就可能罹患各种疾病,这就等于你不是在利他了。因为当你生病的时候,不仅不能服务他人,还会给他人增添很多麻烦。

  所以说,我们在行为上不得不利益自己,同时内心则要发愿:我要照顾好自己,这样才能更好的利益他人。

  有这样的心愿,那么利益自己也就是利益他人了。打个比方,我们对待自己的身体,要像对待车子一样:可以不爱它,但该维修就要好好维修,该加油就要加油,车子外观需要装饰漂亮的地方就装饰一下。

  总之,我们可以把身体当成一个生存的工具来对待,需要吃早餐的时候就吃;需要营养的时候就给它营养;需要睡觉的时候就睡觉;需要治疗的时候就治疗。

  如果连自己都没有照顾好,却想着利益他人,这个顺序就搞反了,是吧。你对他人有爱心这很好,但同时也要清楚自己的身体是有一个局限的,对它的使用不能超过它的能力。

  我们在生活上不能过于极端,佛教主张保持中道。过于不爱惜自己,也不是一种智慧的生活方式。

  就像车子一样,它能承载多少,加的油能跑多远,轮胎需不需要换,刹车、油门需不需要检查,这些你都要考虑。不能说轮胎爆了还接着开,油没有了还要用空档,这不行吧?

  真正照顾好自己,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你可以不爱自己,但是一定要打理好着装;你可以不爱自己,但是一定要梳理好头发;你可以不爱自己,但是该剪指甲的时候还是要剪,需要涂指甲油的时候也要涂,让人看到后感觉你的手指很漂亮,这也是一种利他。如果自己的手指甲长了、脏了都不管,别人看到后就觉得“哦,这个人是不是不会照顾自己呀”。

  还有些人在生活中,昨天甚至前几天的剩菜还留着今天吃,吃完饭餐桌也不收拾,碗筷几天都没有洗,头发也是好几天没有梳理,等等。

  修行人如果这样,不但没有利益到他人,而且还会招致他人的轻蔑或歧视。这时,你说的话就不会有什么力量,因为别人会觉得:“这个人连自己都照顾不好,那他说的话对我会有什么用呢?”

  相反,如果自我管理得很好,不论有钱没钱都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哪怕是放一个杯子、看一本书,都让人家一看就留下好的印象。别人看到你这样有规律地生活,发现自己的生活太乱了,于是想要向你学习,这时,你就自然而然地利益了他人。

  现在这个时代,外表的影响力很大,一个学佛的人有多慈悲,别人看不出来;内在有什么样的境界,别人也看不出来;但是你有什么样的外表和气质,却是人人都会关注的。

  如果你的气质特别好,大家就会赞叹:“哇!你看他学佛之后气质更好了,佛真有加持力!”这也是一种慢慢让他人学佛的善巧方便,只要对那些物质没有特别的执著就行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为了利益他人而要利益自己”,或者我们不用“利益自己”这个词,改成“为了利益他人而要照顾好自己”。

  你我现在处于完全是利益自己的一个生命阶段,我们不能模仿菩萨,更不能模仿佛。

  不要今天皈依了,明天就炫耀自己是学佛人,马上好像一切都不执著了,穿得破破烂烂,吃别人吃剩的,这不是什么好的进展,这是快要发疯了。

  学佛是一条很漫长的路,刚开始的时候,黄金可以戴,天珠、玛瑙、珊瑚,等等这些都可以戴;随着修行的进步,10年、20年、30年以后,你一件件地放下这些东西;最后,在去世之前,什么都不执著了,身上什么都没有了,这才是学佛的一个正确的过程。

  相反,如果一开始就好像什么都不执著了,结果学佛越久越放不下,那就麻烦了。所以,大家一定要记住,学佛必须要循序渐进。

  修持菩提心也是这样,我们不要认为没有做到利益他人就不符合菩提心的修持,甚至就是违背了菩提心,不是这样的。

  修菩提心刚开始学的是什么?是要修造作的菩提心,能够刻意地去帮助他人,就已经很不错了。

  重要的是观念上的转变,我们虽然做不到“自轻他重”的菩提心,也做不到“自他交换”,但是我们可以努力做到“自他平等”,或者至少建立起“自他平等”的观念,比如刚才我坐在这个地方很舒服,所以我让你们也上来舒服地坐在这儿,这就是自他平等。

  而最后的自轻他重离我们还比较远,我们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但是不要想一开始就做到。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佛修行就是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

  就像鸟的成长一样,虽然飞翔是它最终的梦想,但还在蛋壳里面的时候,就急着想飞是不对的;即使从蛋壳里出来了,但翅膀上的羽毛还没有完全长好,这时就想起飞也是不对的。等到真正成熟了,长大了,翅膀硬了的时候,自然也就可以飞了。

  我们凡夫的阶段就像是小鸟还在蛋壳里面一样,而自轻他重就像是真正的飞翔,对我们来说为时尚早。

  佛法有很多层次、很多境界。如果不分次第,这个也学那个也学,却对自己的真实状况不加观察,那就很容易好高骛远、误入歧途。

  比如关于自利利他的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要清楚,自己目前还处在一个纯粹利己的生命阶段,所以首先应该做好自己的事情,遵循世间做人的常识来照顾好自己,遵循佛法的教育来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利益他人的事情力所能及地去做就可以了。

  与此同时,在内心也要造作地发愿有朝一日自己有能力做到完全地利益他人!这样,自利利他就不会矛盾,而是一致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太桥旦曾堪布       自利利他)(五明学佛网:太桥旦曾堪布       自利利他)  

 吕有祥教授:自利利他精神的现代价值 

 宽运法师:修学大乘 自利利他 

 法闻法师:读诵经典是自利利他的重要修行方式 

 体慧法师:自利利他皆成就 

 法忍法师:自利?利他?自利利他? 

 一句佛号切莫忘记,自利利他,切记切记 

 印光大师:西天东土,菩萨祖师,高僧巨儒,莫不以此自利利他 

 太桥旦曾堪布:都说善恶终有报,那到底是怎么个报法? 

 悟道法师:举一步作一念不足自利利他 

 太桥旦曾堪布:是谁束缚了你 

 太桥旦曾堪布:造业越久 越难净除? 

 太桥旦曾堪布: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佛教徒,标准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