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何以安心?通过禅修来安心,心安了,万事皆平


   日期:2019/3/8 10:3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每天都铺天盖地地为人们制造着“需求”,创造无穷尽的欲望,生活、工作和家庭的压力亦急剧增加。孩提的哭闹,少年的叛逆,青年的自杀,成人的尔虞我诈…人们的内心焦虑、不平、怨恨等情绪塞得满满,在竞争和攀比的怪圈中越陷越深,于是慈悲心不见了,笑容也消失了,负能量的肆虐削弱了善心,破坏了正常生活……怎么办?何以安心!

  何以安心——禅修

  我们应该通过禅修来安心。心安了,万事皆平。

  《未来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在新书《今日简史》中提到自从第一次参加禅修之后,他每天都会冥想,每年也会参加一两个月禅修课程。他说“这不是逃离现实,而是接触现实……如果不是凭借禅修带给我的专注力和清晰的视界,我不可能写出《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

  当你有了压力,整个人会变得浮躁、心绪不宁,那时候也最容易把事情搞坏。什么原因?譬如透过平静的水面,你才看得到清晰的月影,而当水面被搅动,月影就不见了。因此,当你心里平静时,才能把事情做好,也有效率,心不平静就会出错。

  假如生气的时候,你要向内观察这种愤怒意念,看它的本体到底是什么?如果你能认识它的本体,并安住其中,狂暴的心态自然就烟消云散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真实层面里,并没有一个另外的“愤怒”存在。确实没有。这就是禅,一种回归自性的修行。

  金字塔坐式

  经常禅修会让我们内心宁静平和,其原因之一是因为精神专注,另一方面与打坐姿势也有关系。

  坐禅时,身体的外形酷似金字塔状,上尖下宽,我们把释迦牟尼佛的像与金字塔一对比就会看到,佛身与塔身相似。而这种金字塔形,科学界认为,是能聚集特殊能量的。考古学家证实,埃及金字塔有4700年历史,而位于波斯尼亚的“月亮金字塔”已经存在了12000年,这些在建筑学里都是奇迹。

  不仅是金字塔,就是它的模型也是如此,科学实验证明:在模型里存放的鲜花长时不会枯萎,食品不易腐烂,人进去也能保持活力,伤口迅速愈合……这种不可思议的能量,人们称之为“金字塔能”。目前科学家们很难解释这种能量来自哪里,不过他们一致认为,这种塔形本身有聚集宇宙波的能力,也就是说,它可以采集宇宙精华。

  而常习打坐的人都有体会,一入座,你会感受到一种宁静。宁静的原因,一方面是心里专注,一方面是打坐的毗卢七法呈金字塔形,你一进入这种状态,自然就“天人合一”,宇宙能量直接融入到你的身心里。

  毗卢七法

  一般来说,在印度瑜伽或佛教的修行里,采用最多的坐式是毗卢七法。这七法要求:

  ⒈双足金刚跏趺或半跏趺坐:盘腿时最好双盘,不行就单盘,或者坐在椅子、凳子上也可以。

  ⒉双手结定印: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两拇指相触,放在脐下。

  ⒊脊背端直:不论你怎么坐,一定要把整个脊柱端直,佛教的修行窍诀里说,身端直则脉端直,脉端直气便运行正常,气运行正常,心自然就被调正了。

  ⒋颈部稍向前屈:不能往后仰,也不能左右歪斜。

  ⒌臂膀后展放松:不要向胸前内收,微压腰间。

  ⒍双目垂视鼻尖:不能睁得太大,也不是死死盯着,是微微地看着。

  ⒎舌抵上颚。

  这种毗卢七法坐式,从外观上看就像金字塔,调整好各个部位坐定后,你的心自然就静下来了。打坐过程中会产生种种分别,这时候你要运用修行窍诀,放下分别妄念,截断万缘。之后便可自在完整地接受宇宙能量了。

  鬼逼禅师造金塔

  以前有一位"鬼逼"禅师,原是位专门去死人家念经的和尚,经常忙到三更半夜,才踩着月光归去。

  有天晚上他给一户人家的亡人念完经,回程路上下起了大雨,于是他就跑到桥下避雨,顺便双盘而坐养神。这时候正好来了两个鬼,一个鬼说:“这里怎会有一座金塔?”另一个鬼说:“金塔內有佛舍利,我们赶快顶礼膜拜,以求超生善道!”于是两个鬼便不停地顶礼。

  这位和尚坐了一会儿,觉得腿痛,于是放下一条腿来,改成单盘。一个鬼就说:“怎么金塔忽然变成银塔了?”另一个鬼说:“不管是金塔、银塔,皆有佛舍利在里边,礼拜的功德一样不可思议!”于是继续膜拜。

  过了一段时间,这位和尚感到腿痛难忍,于是把另一条腿也放了下来,散盘而坐。这时两个鬼齐声大叫:“怎么银塔变成土堆了?竟敢戏弄我们,真是可恶!”

  和尚听到两个鬼生气了,赶紧把双腿盘起来。两个鬼又叫:“土堆又变成了金塔,一定是佛在考验我们的诚心,赶紧继续叩头啊!”

  和尚心想:我结双盘,就是金塔;结单盘,就是银塔;隨便散盘坐,就成了土堆,这跏趺禅坐修行的功德真是不可思议!

  从此之后,他再也不赶经忏了,只管专心、精进修行,不久便智慧大开,获得了神通,自号“鬼逼”,因为是鬼的逼迫,而成就了自己的修行。

  来一场心理按摩

  《静坐的科学》一文说:“当人在静坐时,会增加35%的血液流到脑部。而提供给脑部的血量大小,与我们的心灵能力有密切的关系……脑部的功能也获得改善。”我们身体疲劳酸痛的时候,就想做个马萨基放松享受一下,其实心灵疲劳时更需要“按摩”。

  西方国家很多有名的高等学府都设有禅修中心,搜索相关的科学研究,也能找到许多禅修的好处,诸如减轻焦虑、抑郁,延缓大脑衰老,令思维敏捷等等。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把149人分成三组,第一组做禅修,第二组做慢跑,第三组任其自然,什么都不做,主要是为了测试他们的抗病能力。八周后的结果是:和什么都不做的那组相比,禅修组的病假率仅为其24%,而慢跑组的病假率为其52%。

  大道至简,是宇宙万物发展之规律,是中华文化之精髓,是中华道家哲学,是大道理极其简单,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大道至简,不仅被哲学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视,也是人生在世的生活境界。

  大道至简,大道无形,大道无法,这是一种大道自然、返朴归真的高级功态。在这种清净无为、忘我无私、天人合一的状态中,不求长功,功力自然上长;不求治病,身心自然调整;不求功能,功能自然显现;你不求大小周天,百脉自然畅通,最深刻的真理是最简单最普通的真理。把最复杂的变成最简单的,才是最高明的。最伟大的人仅仅因为简单才显得崇高。

  大道至简,人生亦简。开悟,深奥了就简单,简单了才深奥,从看山是山,到看山是山,境界不一样,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就是升华。生活的意义在于简单,人修炼到一定程度,会淡泊一些事,会简单,你可以理解别人,但别人不一定理解你,其实人不在理解,在认同。

  精于心,简于形。拷问灵魂这是人的终极问题,简不仅是一种至美,也是一种能力、一种境界。看透了不说透,高境界;朦胧地看,心透 ;透非透、 知未知 ,故意不看透,才是透彻;知道世事看不透,就是透,透彻后的不透彻,明白后的不明白,难得糊涂是真境界。

  “大道至简”是做人的智慧,做人做事要将一件复杂的事情化为简单,那是需要智慧的。将繁杂的事情回归到简单,要有智慧、能力,也要有决心。有智慧的人都喜欢大道至简,因此,功和利,不可趋之若鹜;名和财,不可为之所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我们要简简单单的做人,踏踏实实的做事,用智慧化难为简。

  为名利尽抛宠辱,清纯似儿时天真的童贞,朴实如父辈耕耘的沃土,只有心情平静的人方能视见“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的悠闲,听闻“荷风送秋气,竹露滴清响”的天籁,感受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空旷。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他能够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绝句;欧阳修也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他在谪居时仍能悠然自得的写出《醉翁亭记》。

  大道至简,人生亦简。简不是物质的贫乏,而是精神的自在;简不是生命的空虚,而是心灵的单纯。大道至简是最高的道理往往是最简明的,人要学会简单、简朴生活、简捷行事,放下自己的私心杂念,当超出自我欲望的牢笼,当真正忘记自己的思想,忘记自己的意识,进入忘我忘物的状态。

  人生的繁出于惑,以“仁”抗拒诱惑,以“智”解除困惑。不惑,才是人生由繁入简的标志。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人生百态,须当从一而终。乐以忘忧,简以存真,才是人生的“大道至简”。

  有个大道至简、平常心是道的故事:一个行者问老道长:“您得道前,做什么?”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问:“那得道后呢?”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老道长:“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老道长和行者的对话让我们开悟,许多至高至深的道理都是含蕴在一些极其简单的思想中。

  大道至简,人生易简。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生存方式和生活道路,走过岁月、走过生活,心里有许多的感慨,一切放下,一切自在;当下放下,当下自在,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并不需要放在心里,人生的很多负担并不需要挑在肩上。一念放下,才能感受到简单生活的乐趣,才能感受到心灵飞翔的快感。要想改变一些事情,首先得把自己给找回来。我们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我们应该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我们要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去,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用最多的梦面对未来。

  天地之道,简易而已。 人生苦短,诸事不想太复杂,简单生活。人生这部大戏一旦拉开序幕,不管你如何怯场,都得演到戏的结尾。成长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在于有些路段,只能自己寂静地走,快乐工作、简单生活才是幸福生活,人要懂得知足常乐,所有的哀伤、痛楚,所有不能放弃的事情,不过是生命里的一个过渡,你跳过了就可以变得更精彩。

  最好的生活就是简单生活,一盏茶,一张桌,一处清幽,日子平淡,心无杂念。可是简单的生活却需要百般的努力,这样才会无忧无虑欣然享受生活。生活总的来说是完美的,不完美的是心态,不懂得欣赏的人,就会用挑剔把一切变得有残缺。简单做人,率性而为,把握分寸,随遇而安,坦然接受现实;简单做事,不惹事、不生事、不怕事,不悔、不怨、不惜自己所做的事。

  人生就是一场漫长对抗,有些人笑在开始,有些人却赢在最终。试着微笑,试着回眸,放松自己,不强求、不萎靡、不浮躁。简单生活,随心、随性、随缘,做最好的自己,知足、微笑、淡然,即使再苦再累,只要坚持往前走,属于自己的风景终会出现。

  生活容不容易,关键看你怎么活。处境在于心境,心境改变了,处境也会改变。你向生活要得越多,你就会变得越紧张、越复杂,生活也就越不容易。反之,你对生活要求的越少,就越容易满足,越容易快乐。江山明月,本无常主,得闲便是主人;大道至简,活在当下,知足便能常乐。

  悟入无怀之静境,一轮之心月独明,尽显心静之境界;心静自然从容洒脱,持心若水笑面人生,更现心静之魅力。人生在世,平淡才是最真,静默才是最美,生命里最持久的不是繁华,而是平淡,不是热闹而是清欢。保持一颗童心,不开心的时候,心无遮拦地向朋友倾诉烦恼,开心的时候,肆无忌惮地开怀大笑,也许所有的忧愁会在倾诉中流走,所有的紧张会在大笑中释放。像孩子一样,简单生活,快乐生活,保持心灵原生态,一切都是美好的。

  生命里总有一个故事,想讲述却难以开口,就这样在心底,渐渐谱成了曲。人就是这样,得不到的永远向往,失去了的,才会觉到珍贵。所谓的,得失、情缘、风景、驿站,都在时光的尘烟中,慢慢淡散。虽然,有些事情放下很难,但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终究会走远。

  人的一生,注定要经历很多。红尘路上,有朗朗的笑声,有委屈的泪水,懵懂的坚持着,有成功的自信,有失败的警醒,每一段经历注定珍贵。生命的丰盈缘于心的慈悲,生活的美好缘于拥有一颗平常心,生活简单让人轻松快乐,想法简单让人平和宁静。因为简单,才深悟生命之轻,因为简单,才洞悉心灵之静。

  从这个实验中科学家看到,经常禅修的人,因为心平静的缘故,身体也不易生病,免疫力强,甚至能抵抗传染病。

  佛教认为,现实中的一切都是心的造作,而当你的心完全处于一种宁静、澄清状态时,会形成强大的专注力。专注力可以让管理者迅速作出合理抉择,让科学家一瞬间得到新的发现,而前辈的佛教智者们,更是以一种非同寻常的专注,开启了智慧。

  要想从禅修中获得上述及更多的益处和体验,并不是短暂修持就够的。众所周知的苹果创始人乔布斯,在接触到禅修后也是长期修持。佛教的高僧大德们,因为常年禅修,即便高龄也依然思维清晰,行动敏捷。本焕老和尚是在106岁时示现圆寂的,在他圆寂前几年堪布去拜见他时,赞叹道:“老人家虽已年过百岁,但饭后绕佛殿时‘跑’得特别快,我们要紧着追才能跟上。”

  偶尔为之易,长期坚持难。如果能把握好规律性的禅坐,以及行住坐卧中随时随地的禅修行为,只要假以时日,不论是男士女士,我们终将迎来自己生命中的奇迹。

  《禅宗与心灵救助——苏州科技学院演讲》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禅修       打坐的功德)(五明学佛网:禅修       打坐的功德)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双溪圣南寺禅修开示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6.外延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5.观念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4.观参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3.气脉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2.逆障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1.数息的 

 果煜法师:力挽狂澜 禅修对现代的意义 

 果煜法师:禅林风雨 27.禅修者的心路历程 

 郑振煌居士:二○○二年大圆满禅修营讲词 十 

 郑振煌居士:二○○二年大圆满禅修营讲词 九 

 郑振煌居士:二○○二年大圆满禅修营讲词 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