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为什么越来越多美国人选择靠近佛教


   日期:2019/3/14 20:0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着橙色僧袍的女禅师告诉我们,冥想时什么都不要做,只需在椅子上静静待着,闭上双眼,将注意力全部集中于呼气吸气。我从来没打过坐,不过鉴于以往教堂里的经验,我本能地低下头。然后我突然意识到,这个过程要持续至少15分钟,脖子还是应摆在一个比较舒适的角度为好。

  我家住在弗吉尼亚州北部,家门不远处开了所禅修中心。第一次来这儿,很不幸又相当符合常理地,我并未达到涅槃的最高精神境界。因为我们身处大都市,外面时不时响起警报之声,且冥想地点就在教堂的地下室里,上面的人们一直在廊道里谈笑风生,更有好奇者一度打扰询问我们是不是戒酒协会。禅师说,精神越专注于呼吸,外界对身心的干扰就会越小。

  15分钟的冥想体验结束了,禅师开始让我们讨论一个话题——“放下怨恨”。这才是我来此地的真正目的,不然自个儿在家跟着APP打坐得了。我想走进佛教,了解更多佛学教义,知晓其如何改善我们的精神状态,继而揭开当今美国人对佛教开始亲近追捧的疑团。

  其实,不少学员并非为了追逐更深层次的精神涅槃,更多者希望能在认知上获得快速、有效的治疗。

  通过冥想获得精神治疗

  与我一起参加冥想的,有年轻人也有老者,但大部分都不是佛教徒。西方社会中患心理疾病者逐年增长,去教堂已证明不是个好选择,因为做礼拜的人现在越来越少;去专业机构接受治疗,虽有效但价格却不菲。也许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吧。很多人另辟蹊径,选择走进佛教、体验冥想,最起码价格还是公道的。比如我的冥想课一节下来才12美元。

  女禅师说,心怀怨恨对身心无益,就如同手握一根火棍,最后还是会灼烧到自己。不过,被别人伤害了,心里的确难受啊。这种情况下,该如何应对呢?

  这里,我突然想起很多遇到过的例子。

  一个40岁的洛杉矶男子现正处于事业停滞期。此前他已实现了自己大部分职业目标,疯狂工作的背后是失去幸福婚姻、家庭的代价。他与妻子正闹离婚,平时跟子女也鲜少见面。

  “简单来讲,我遭遇了中年危机,”他通过邮件告诉我。

  去年他试着接受了几个月的传统心理疗法,效果并不那么尽如人意。不过好在心理医师给了他两本佛学书籍,这让他产生好奇。

  后来他参加了好莱坞的一个冥想班,在那儿慢慢学会了如何控制情绪,改善人际关系。现在他感觉自己比以往更开朗,愿意卸下坚强的伪装,在家人朋友面前表现出真实、脆弱的自我。

  虽是天主教徒,但并不妨碍他吸收采纳佛教的哲学思想和修习方法。他说,走进佛教就如同走进一个无垠的宇宙。

  美国人越来越热衷于冥想

  虽然佛教的欢迎程度很难用数字量化,但它在西方社会是真真切切地风生水起,尤其是美国。佛教类书籍一度霸占畅销榜宝座,冥想中心亦如雨后春笋,在美利坚土地上纷纷涌现。现在手机应用市场的冥想APP枚不胜举,10个成年人就有4个表示每周会至少打坐一次。

  最近在华盛顿密集参加一个又一个会议,我突然发现,关于冥想的学术研究正呈现爆炸性的涨势。这个曾经嬉皮士们秘而不宣的修习,如今倒成了普罗大众们津津乐道的生活技巧。

  现在很多社会名流和科技大拿亲近佛教,有心理寄托因素,更多是赶时髦。不过对普通老百姓来讲,佛教的主要吸引力在于改善心理健康状态。这个古老的宗教正帮助人们应对迎面而来的种种箭头、弹弓和推文。政府闹剧三天两头上演,不少人的工作已远远超过负荷。这时候,一种新颖的修习方式正指导人们坐下、静心,意识到凡事没什么大不了、没什么是永恒的。

  佛教有四谛,即苦、集、灭、道,这第一条“苦”就被很多西方思想家阐述为接受苦难要好于规避苦难。

  “佛教承认苦难无可避免,我们不应专注于如何躲开,而是如何应对,”24岁的新泽西人丹尼尔说。除了每天早晚各冥想一次,丹尼尔还会时常诵读《金刚经》和《心经》,聆听禅宗教义讲座。

  说起来,佛教经典的内容与冥想中心的体验还是有些许差别,后者使人明白如何让自己快乐,而前者却阐明不得强迫自己获得舒适。

  我的私人健身教练加伦?伯纳德说,一些佛教类书籍确实影响到了他,使他避免给生活盖上过度悲观的标签。如从前女友过度到朋友,简直如噩梦一般,但遵循着佛教教义,他学会慢慢放下了。

  加伦?伯纳德说:“我告诉自己,尽管很痛苦,但这是获得精神极乐的一种历练。”

  佛教,承载着全球几亿人到达极乐世界的希冀。不过在美国,与基督教徒或天主教徒不同,很少人打小就是佛教徒。成年后,当他们接受新宗教理念、解放思想的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这种世俗宗教的实践往往与宗教原生教义有很大区别。我的采访对象们,都在阅读不同的书,遵循不同的理念,彼此对教义的阐述并不一致,且与经典原旨有些也大相径庭。

  在富兰克林与马歇尔学院佛教专家大卫?麦克马汉的理论基础上,我加以延伸。确实,西方对佛教教义的阐述是很浅层面的,与博大精深的经典原意差之千里。佛教里的不少价值观、道德观对美国人来说,并非赖以生存。就如同“自助餐厅的天主教徒”一样,不少人仅仅关注于佛教的部分哲学、修行元素,但对其他如拜佛、转世之说并不会苟同。

  至于冥想实践,从佛教经典原义中脱离开来,现在就像个干巴巴的海绵,但凡有意义的价值观,就如各种颜色、口味的营养之水,皆可充盈其中。有一点不得不提,传统的僧人才不会拿冥想做生意嘞。

  科罗拉多的酒吧服务生约翰逊说,佛教对那些把它当哲学或信仰其他宗教的人来说,理解起来要容易很多。实际上,不少冥想中心也在强调,不是佛教徒也可以练习冥想哦。

  “自助餐”式佛教必定是非传统的,但它的灵活性却让参与者们更容易对抗抑郁等心理问题。美国的心理医生数量还不够可观,大多数县里就算有那么几个也是诊费高昂,走向佛教就成为心灵治疗的不错替代。

  海边冥想

  有些正在看心理医生的人,同时也会亲近佛教。

  一家冥想中心的主管伯恩说,人们看心理医生和去冥想中心的出发点是相同的。不少心理医生甚至把冥想作为理疗的一部分。如德克萨斯的心理医师莱顿就常常鼓励病人坐下来,让各种思绪停一停,而不是继续陷入思想的怪圈。

  其实,很多冥想师更像是心理医生,他们提供种种方案,带领学员走出精神的泥潭。

  玛丽?利兹?奥斯汀是位冥想指导师,她常常对学员说:“对结果的过分依恋,是导致痛苦滋生的根源。”她还有个理论,即“万物皆可行”。意思是,即使有些事情看起来糟糕,但结果未必就坏。举例来讲,她的公公身患癌症,情况可以说相当糟糕。但另一方面,身边的每个亲朋好友都给予了病人相当多的关爱,这种时候就往往能看出很多人性中闪光的东西。

  前面提到的冥想中心主管伯恩就出了这么一本书《正念改变习惯》。书中他提到,人需懂得“无常”。生活中的种种情绪、经历,包括极端的痛苦、焦虑,都是流动变幻的,结局只有一个,即结束。

  万物无常

  “无常”,在学员塞西莉亚?萨阿德眼里,是个相当迷人的概念。闺蜜三年前辈诊断出患有癌症,但她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的镇定沉着让塞西莉亚?萨阿德印象深刻。“我们谈了很多,她总是引申到佛教的无常理念,”塞西莉亚?萨阿德说,“现在,当遇到喘不过气的时候,无常会让我在痛苦中相对平稳地挺过来。”

  此刻,冥想课上,禅师开始用毫无抑扬顿挫的声音为我们朗读佛教书籍。书中提到,别人伤害我们无非处于两个原因:要么天性使然,要么形势所迫。无论哪种,对其发脾气都是徒劳无功的。就如同水本为湿,你不可能会因为一场倾盆大雨而去诅咒云彩。

  然后,她让我们再次闭上双眼,让内心放下怨恨。因为很难集中注意力,我笨拙地挪了下身子,不情愿地睁开双眼。外面的温度高达30度,但不大的地下室却坐满了人,这种空间的饱满让人感觉有些振奋。居然有这么多人愿意跌跌撞撞穿越炎热、黑暗,获得如何减少悲伤的基本生活智慧。

  在主日学校里,当一个孩子在祈祷时睁开双眼,其他孩子就会告发他,不过这也暗示他们都睁开了眼睛。仿佛也淡淡地影射一个道理,有时候伤害别人,终究会伤害自己。

  不过我现在睁开眼睛,却没人告发我,我心里居然有些小确幸,还有些小同情。

  来源:美国《大西洋月刊》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美国       佛教)(五明学佛网:美国       佛教)  

 唐仲容居士:佛教的因果观 

 唐仲容居士:佛教的心理学 

 唐仲容居士:关于佛教的认识论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素食与人生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佛教对於病人的看法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生疾病的疗治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爱语是人生和睦的要素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从佛教推广友爱和乐人生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菩萨的人生观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佛儒自力的人生观 

 吴润江上师:华藏上师演讲稿集要 五、清华大学恭请演讲稿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为善最乐的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