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昌乐法师:修行中最重要的“​菩提心”


   日期:2019/3/16 17:3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世尊令我等出于三界,得涅槃证,又今我等年已朽迈,于佛教化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生一念好乐之心。我等今于佛前,闻授声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心甚欢喜,得未曾有,不谓于今,忽然得闻稀有之法,深自庆幸,获大善利,无量珍宝,不求自得。

  经文的意思大概是:原来长老他们已经没有了成佛的心思,所以于佛教化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经不生一念好乐之心,但是现在忽然得到了佛的菩提授记,说他们最终都能圆成佛道,于是深自庆幸,获大善利,好像一下子得了很多,好像很多珍宝不求自得一样,天上掉馅饼了,是这样一个内涵。

  这里所要说的是,得菩提心的内容。得菩提心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外缘,一个方面是内心。所谓的外缘是要听闻佛法,有佛授记,能够从佛陀的无上正等正觉当中获得所谓觉悟的智慧。在觉悟的智慧激荡和启发之下,能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还有一种就是,自身像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一样,咬住青山不放松,说人生为什么会这么苦?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何?我如何活着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人生?不单单是思考,而且身体力行。

  佛陀尝试了世间所有的修行方法,而这所有的修行方法修过之后,他最终的结果是,虽然都能够从某些方面缓和一些问题,得到一些自在,身心有一些清净,但是并不能所谓究竟彻底地解决问题。这才使得佛在菩提树下去悟道,最终悟得了解脱的大道。

  所以这个世间除佛之外其他的佛弟子,都是声闻,从佛陀的音声海真等觉当中去了悟、体悟、听闻佛法,而佛,一个人叫自觉,自我觉悟,不从它修,这个是要相当的勇气和无上的决心。

  佛陀的弟子在听完了佛法之外,知道要发菩提心,就是要从佛那里获得。但是获得菩提心,在经文当中有两个阶段,声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得涅槃、了生死。了生死和得涅槃,这个意境,在《法华经》当中的描述是是自了汉,是沉溺于自我的解脱的享乐。而在弘法,在广度众生,在接引众生的力度和所谓的时代所需要大家的力量上面是不够的。那就需要更多的人来发这个菩提心,来弘扬佛法。

  所以这里我们讲内因、外缘,主要的是讲,一是佛陀的觉悟,二是所谓佛弟子们听闻的佛法,能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够去追求、成等正觉。成等正觉在解脱上又有两个层次:第一个是所谓的声闻阶段,所谓他们能得解脱,能于三界,得出离苦。但是在得离苦这个事情上,显然有些用功过度,有些消极,与时代呼唤的佛教,与一个人于社会的贡献与力量方面是不够的。

  所以经文当中,佛陀又告诉他们,每个人其实都可以成佛的。解脱是人生的第一阶段,学会游泳是一阶段,但是学会变成教练又是第二阶段。生病能看好、能治好、治愈是一阶段,帮助别人,使自己成为医生是一阶段。经典当中,整个《法华经》都在劝导,说我们修行人在自我已能完善自我的修行这个阶段上还要进一步突破。这个突破就是把自己要放置在众生当中,荷担起如来的家业,这个是菩提心的内因,是在于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佛,外缘要听闻佛陀的教义,使得我们自己发无上的菩提之心。

  声闻道与菩萨道

  我们再要分析另外一个就是,声闻的解脱与菩萨道之间的两个核心。菩萨道与声闻之间两个驱动力是不一样的。声闻的修行,或者说自我解脱的修行,核心是在于出离心,就是你对生死苦恼越发出离、厌离之心,从某种程度上越能够剥离出内心当中既有的凡夫的业力和惯性。这是声闻,或者说每个追求自我解脱的人,如果没有厌苦之心,你对世间之事还有所贪念,那就不得解脱。

  但如果要修菩萨道,这个出离心要转变成利他之心。出离心在火宅喻当中说,房子着火了,你赶快跑,逃离,自救。但是菩萨道当中它是菩提心,菩提心是利他之心。说房子着火了,你跑出来了,但是很多英雄大片里面,还有人在里面,你要去救他们出来,不考虑自己的生死安危,一定要把人救出来,这是菩萨道的心。

  所以这颗心的担当、猛利和突破了自我自利的思维的局限,化自我于无形,这在修行过程当中,对每一个修行人来说都是挑战,除非你能够承担起弘扬佛法的使命。当你的使命的力量,或者利他的大悲心能够能够生起来的时候,你的行动它就能够豁达起来。

  这段经文主要是说菩提心的获得的问题。但是菩提心的获得,它不在于我们想要发菩提心,而在于这里所说的利他之心和荷担如来家业的心。如果没有这股力量,我们的修行是很难打开。

  再回到现实的佛教当中,每个或者说大部分人学佛,目前的阶段,还是为自己,有的是为家人。不管为自己还是为家人,虽然这都是好的,但是于佛法的解脱来讲,要更进一步,于佛法的弘扬来讲,要更进一大步。为什么?因为其实很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我们修的它不是佛法,而是世俗化了的佛教生活。在这个过程当中,佛教的教义只是作为人们生活的方向指引,而不是作为解脱的所谓的般若之舟,不是解脱的工具。

  这也是很多人学佛之后,他很难得以进步的地方。也就是他身在曹营,心在汉,身在红尘,心在解脱,他这两个事是背离的,他不能够建立在自我完善基础之上的圆融。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讲,声闻法或者说自修法门,并不是很多人在读诵《法华经》后认为的声闻、二乘人一钱不值,而是它是一个核心和转变。

  自我解脱无论如何是在修行过程当中的一个中心环节,它下能够让自己离苦,上能够让自己能够有解脱的、能够有度众生的力气,就是至少在修行过程当中,你学习过,你已经得解脱了。只是回转过来就是,声闻法并不是那么一钱不值,而是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恰恰要去自利的地方。

  读《法华经》以来,《法华经》的当机者是谁?《法华经》的当机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佛陀所说法的对象并不是生死凡夫,而是已经趋向于解脱,或者已经解脱的大阿罗汉。也就是,如果你没有到大阿罗汉,在修行《法华经》这个问题上,也只是依文解意,或者说也只是读诵而已。所以这个环节是在于我们自我的修行与解脱,菩提心的下一层是声闻解脱,声闻解脱的上一层是菩提心,而声闻解脱的下一层是生死凡夫,而我们是生死凡夫,要上菩提心,要走声闻解脱这个环节。

  可以说,汉传佛教为什么没落,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修行人他们大部分自认为修的解脱法门、大乘法,但是因为没有中间的声闻解脱的环节,所以即便修大乘也变成小乘。无论是太虚大师还是印顺法师,他们在自己的典籍和著作当中都表述了这个思想,其中最大的一个环节就是自我修行的这部分被人丢弃了。这是我们每个学佛的人,真正要仰仗佛陀智慧得解脱的人,需要去仔细体会、铭记在心,并且要补上来的一个功课。就是断烦恼的能力,决定了你在佛法的弘扬当中、佛法的修行当中到底能走多远的中间环节。

  尽管我们这一讲是讲的得菩提心,得菩提心我们后来着重还表述了声闻解脱是得菩提心的一个前置条件,这个前置条件如果没有的话,可能菩提心只是脑子里想一想,嘴巴当中表达的,但没有真正地身体力行,很容易被众生的习气、被自我的习气所带走。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昌乐法师       菩提心)(五明学佛网:昌乐法师       菩提心)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1.如何读诵阿弥陀经 

 傅味琴居士:发菩提心,女转男身(30~39) 

 傅味琴居士:发菩提心,女转男身(20~29) 

 傅味琴居士:发菩提心,女转男身(10~19) 

 傅味琴居士:发菩提心,女转男身(1~9) 

 傅味琴居士:不退菩提心为解救众生倒悬之苦 

 傅味琴居士:学习释迦佛,祈请善知识为胜为导,不退菩提心(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不失菩提心的正行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退失菩提心的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