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日常积德行善的10个方法


   日期:2019/3/18 18:2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行善积德10个方法

  1、与人为善。2、敬爱存心。3、成人之美。4、劝人为善。5、救人危急。6、兴建大利。7、舍财作福。8、护持正法。9、敬重尊长。10、爱惜物命。

  1、何谓与人为善?

  为人应尽量不拿自己的长处,去彰显别人的弱点。

  不要故意表现自己的善心,去显示别人的恶意。

  千万不要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捉弄别人,折腾别人。

  应该尽量谦虚处世,见人有过,尽量宽恕。

  见人小善,也要表扬,则可对恶人形成一种沉默的,也不会撕破恶人的面子,使恶人不敢放纵,也有改过的机会。

  总之,念念不忘为大众着

  想,维护真理原则,即是与人为善。

  2、何谓敬爱存心?

  就一般人的行为来看,君子与小人实在有点混淆不清,但若能留意一个人的存心正邪,则善恶就像黑白一样的明白。

  因此说:“君子所以异于小人,仅在一念之差而已。”

  孟子也提到:“人所以异于禽兽几稀?”

  俗语说:“一样米养百种人。”

  人虽有亲疏贵贱,智拙贤愚之分,但万品同体都是同胞,谁都应该互相敬重,敬爱众人也等于敬爱圣贤,能了解众人的立场,即合圣贤之道,因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人人若都能敬业乐群,安份守己,敬重别人,也珍重自己,即是代天行道,敬重存心。

  3、何谓成人之美?

  一般来说,社会上持善之人较少,迷糊之人较多,而一般人又有坦护自己,排挤异群的劣根性,因此善人处于俗世,除非他能有守正不阿,有破斧沉舟的勇气决心,否则也很难立足。

  加以有意行善之贤达人士,言行都与世俗不同,心直口快,不善心机,不善于粉饰自己,以博取虚荣,因此见识不高的俗人,就常给他们不公道的指责,而达不到为善的目的。

  因此说:仁人志士,长辈君子,应时加匡正辅助,以宏扬此等善士之功德,就像处理玉石之道一样,任意抛弃丢掷,就同互砾,若懂得加以琢磨,则就是宝贝。

  因此,凡发现有人行善,其志可嘉,就应该设法给予扶助,以成人之美。

  4、何谓劝人为善?

  凡人都有良知,只因人生旅途纷扰动荡,为名为利而使人沉沦堕落,因此与人相处,须时时提醒告诫他人,以解开迷惑。

  韩愈说:“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

  为人若能临机应变,因材施教,做到不失人不失言,则就像解人烦恼,醒人恶梦一样,是最好也最实惠的事。

  5、何谓救人危急呢?

  人生在世,难免都会有失败与不幸的遭遇,当碰到别人遭到祸害之时,应当像自己碰到灾难一样,尽力给予协助,譬如拿话安慰,或发泄他的冤屈,或给予其他方式的接济都可以。

  古人说:“恩惠不在大,能救人紧急为贵。”这是救人危急的大道理。

  6、何谓兴建大利?

  就是协助建设公共设施,譬如开渠导水,修筑堤防,修建桥梁、救济贫困等,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都算兴建大利。

  7、何谓施财作福?

  佛门万种行持,以布施为第一,施就是舍,贤明之人内舍六根,外舍六尘,一切所有都可施舍,而不挂意。

  一般人当然做不到此种境界,还把钱财看得比生死更重要,因此为人若能看破人生,从最困难的施财做起,以利群生,广积阴德,则内能去除自私吝啬的劣根性,外能济人之急难,则将大有助于修善行持。

  虽然初期会感到勉强,但慢慢就会感到心安理得、心旷神怡,而消除其他过失。

  8、何谓护持正法?

  正法即是佛法,佛法是万物万世的指标,没有正法,则天地万物将难以化育成长,难以脱离凡尘三界,难以维护苍生,救渡众生。

  因此,凡是见到佛堂、神庙、或经书典籍,皆应敬重并加爱护整理,至于弘扬正法,以报佛恩更要认真去做。

  9、何谓敬重尊长?

  就是尊重父母兄姊,长官上辈,凡是年高德重、长辈、上官都要敬重。

  奉侍父母应柔声下气,必恭必敬。

  服务社会,也不可因为距离远而放肆乱来。

  有刑于犯人时,不可作威作福。这些都是最关系阴德的,试看忠义之家,子孙没有不绵延昌盛的,这是敬重尊长的道理。

  10、何谓爱惜物命?

  古人曾说:“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当然一般人很难做到此种境界。

  这只是提醒我们,必须维护人所俱有的“有恻隐之心”。

  孟子所以说:“君子远庖厨。”

  也是为了养成人人皆有恻隐之心。

  因为人生在世,求仁者尽在此心,积德者也凭此心。

  因此说:为人若不能断肉持斋,也应当做到“自养者不食,见杀者不食,闻杀者不食,专为我而杀者不食。”的四不食之修养,以培养慈悲心肠,增长福份智慧。

  再说:古人煮茧以求丝织衣,今人种田除虫以养人,衣食之源,样样动人恻隐之心。

  因此为人一生,若不知爱惜物命,珍惜勤俭,就跟造了杀生孽的过失一样,至于手所误伤,足所误践者,更是常见,都应当随时防范,尽量避免。

  总之,积善之方太多太多,难以一一例举畅述,但只要能依此十项方法推广修持,则万种功德都能完成的。阿弥陀佛!

  摘自家和万事兴之夫妻和睦相处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积德行善       方法)(五明学佛网:积德行善       方法)  

 普献法师:修学方法 

 普献法师:读华严经的方法 

 逸尘居士:禅定指要 五、《大手印瑜伽法要》的禅定方法 

 逸尘居士:禅定指要 二、现代人可以用修定的方法悟道吗 

 沈家桢居士:随时随地可修的方法 

 妙莲法师:往生有分 第二集 在家修行的方法 

 赵跃辰居士:七十空性论今诠 导读 9.还原论与整体论方法 

 李志夫教授:大乘经教育思想及其方法之研究 

 宋智明居士:禅修的方法与过程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老年人的学佛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论佛教解决人 

 宋智明居士:禅观入门 五、禅的障碍与消除方法 如何排除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