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大安法师:净土宗教程第四编(三)


   日期:2019/3/23 11:3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大安法师:净土宗教程第四编(三)01

  第四编阿弥陀佛之本愿

  第十一章阿弥陀佛本愿内容与结构

  以上列魏译本四十八愿为参照系,对照其他四种原译本的愿文,甚为差互。诸本之详略开合不同,然其精神旨趣并无二致。兹拟以魏译本愿文为基础,列表对其他四种译本的愿目,俾令读者有一明晰而周全的把握,兹列表如下:

  从五种原译本愿目一览表可知:魏唐二译的四十八愿,二译本的愿目与愿文几乎一样,周详广备,亦能涵盖汉吴宋三种译本的主要内容。相对而言,吴宋二译的愿目与愿文较为复杂,有一些逸出魏唐二译四十八愿之外。为使读者对阿弥陀佛愿文有一个详明无遗的了解,兹拟将汉吴宋三译本的疏缺愿文补阙如次。

  1.汉译本第二十三愿:

  我作佛时,我国菩萨欲饭时,则七宝钵中,生自然百味饭食在前。食已,钵皆自然去,不尔者,我不作佛 (钵饭自至愿) 。

  2.吴译本第二愿:

  使某作佛时,令我国中无有妇人,女人欲来生我国中者,即作男子,诸无央数天人蜎飞蠕动之类来生我国者,皆于七宝水池莲华中化生长大,皆作菩萨阿罗汉,都无央数。得是愿,乃作佛,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此愿含摄①国无妇女,②女转男身,③莲华化生,④天人蜎蠕得生并皆作菩萨阿罗汉,⑤菩萨阿罗汉无量。其中的第③逸出魏唐愿目之外)

  3.吴译本第十七愿:

  使某作佛,令我洞视彻听飞行十倍胜于诸佛,得是愿,乃作佛;不得是愿,终不作佛。(天眼天耳神足胜于诸佛愿)。

  4.吴译本第十八愿:

  使某作佛,令我智慧说经行道,十倍胜于诸佛,得是愿,乃作佛;不得是愿,终不作佛。(智慧说经行道胜于诸佛愿)。

  5.宋译本第九愿:

  我得菩提成正觉已,所有众生令生我刹,虽住声闻缘觉之位,往百千俱胝那由他宝刹之内遍作佛事,悉皆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住声闻位遍作佛事愿)(与魏本一生补处愿略同,互补)。

  6.宋译第二十愿:

  我得菩提成正觉已,我居宝刹所有菩萨,发大道心,欲以真珠璎珞、宝盖幢幡、衣服卧具、饮食汤药、香华伎乐,承事供养他方世界无量无边诸佛世尊,而不能往,我于尔时,以宿愿力,令彼他方诸佛世尊,各舒手臂,至我刹中,受是供养,令彼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令他佛舒臂受供愿)。

  7.宋译第二十一愿:

  我得菩提成正觉己,我居宝刹所有菩萨,随自意乐,不离此界,欲以真珠璎珞、宝盖幢幡、衣服卧具,饮食汤药,香华伎乐,供养他方无量诸佛。又复思惟,如佛展臂至此受供,劬劳诸佛,令我无益,作是念时,我以神力,令此供具自至他方诸佛面前,一一供养,尔时菩萨不久悉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令供具自至他方诸佛面前愿)。

  8.宋译第三十愿:

  我得菩提成正觉已,所有众生,发净信心,为诸沙门婆罗门,染衣洗衣裁衣缝衣,修作僧服,或自手作,或使人作,作已回向,是人所感八十一生,得最上衣,随身丰足,于最后身,来生我刹,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净信作福最终往生我刹愿)。

  9.宋译三十五愿:

  我得菩提成正觉已,于我刹中所有菩萨,或乐说法,或乐听法,或现神足,或往他方,随意修习,无不圆满,皆令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随意修习成就愿)。

  以上所列汉吴宋三译本中的九条愿,在愿目上,似难与魏本相符,细究之,其愿文意旨亦未越出魏唐四十八愿之外,依序阐述:汉译本“钵饭自至愿”可摄入魏本供具随意愿;吴译本“国无妇女愿”可摄入魏本“脱离女身愿”(其莲华化生愿在魏本经文中有,愿目文句难摄);吴译本神通智慧胜于诸佛二愿可摄入魏本“光明无量愿”(即弥陀光明德用的具说);宋译本“住声闻位遍作佛事愿”可摄入魏本“一生补处愿”;宋译本“令他佛舒臂受供愿”与“令供具自至他方诸佛面前愿”可摄入魏本“供养诸佛愿;宋译“净信作福最终往生我刹愿”亦可摄入魏本“一生补处愿”。由上证知:汉吴宋三译的愿文未出魏唐四十八愿的总体框架,只是在某些枝末方面予以具体的延伸而已。由此可以判定:魏译本四十八愿属标准愿文,章句缜密,义理深邃,结构严谨,自成一体。而将五种原译本的原文融为一体加以周详会集的,可参考夏莲居的会集本。

  繇次第行乞。而过诚不在次第行乞。但在闻法不观心。未全道力耳。夫欲浚发大教。而以示堕**室为因缘者。正显生死根本。**为第一。不断**机。永违出要。多闻尚自无益。况无闻乎。除是从闻思修。塞源拔本。方能脱死超生。此劝修之要旨也。

  丙二、神咒护摄又三。初大悲鉴物恒不忘念。二放光说咒表示密因。三文殊往救破邪归正。丁初、大悲鉴物恒不忘念。

  如来知彼**术所加。斋毕旋归。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

  ⊙知之一字。即是如来寂而常照。于一切时得不忘念也。据摩登伽经中。则繇阿难作念。方感于佛。今直明佛本了了常知。不俟阿难作念方知。然知虽不藉阿难作念。而必繇彼作念。方成感应。又如来不但能知阿难作念。亦知大众必皆藉此均沾法味。亦知尽未来际。繇此经咒作得度缘。所谓恒沙界外一滴之雨。尚知头数。即此大圆镜智之体所彻照也。而此知体。即是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之知。即是众生本具如来藏性大佛顶理。所谓盲人见暗。熟睡闻舂。不动不迁。无舒无卷。乃至本圆本通本常。皆此知也。阿难眛此而误堕。如来证此而护他。可谓唯此知之一字。更无他物矣。王等俱来随佛者。以如来常式。受斋既毕。必为说法。今既旋归。知其必有他缘。将演****。故皆愿闻也。

  丁二、放光说咒表示密因

  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

  ⊙百宝无畏光明者。表百界中安乐之性。本智之明也。千叶宝莲者。表一念千如之法也。又顶相表诸佛极果。莲华表实相妙因。今华从顶出。表因心不离果觉。佛坐华中。表果觉全在真因。因该果彻。故名表示密因。

  丁三、文殊往救破邪归正

  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销灭。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夫五会神咒。即是密诠如来藏性。藏性威力。不可思议。何须更藉文殊。又文殊既表众生根本实智。用此本有智光。无障不破。何须更将神咒。当知大有所表。以神咒所诠藏性。即阿难及登伽等正因理性之体。文殊妙智。即阿难等了因慧性之果。五会章句。即阿难等缘因善性之用。是故能令恶咒销灭。又复应知。即彼恶咒。本即法界全体。能持所持。即是恶了恶缘。今以称性所起真善缘了。对破迷性所起妄恶缘了。缘了既破。全归正因理性。故名销灭。又恶咒理体。既即全是正因理体。则恶缘了性。亦复全即善缘了性。如空合空。如水投水。故名销灭也。提者。提拔其正因之在缠。奖者。奖助其缘了之欲发。阿难登伽。既是有心。有心者皆得作佛。名为正因。阿难一点明了求救之心。是善了因。所持无作清净之戒。是善缘因。登伽一点炽然**爱之心。是恶了因。所作**躬抚摩之事。是恶缘因。今繇释迦心内阿难登伽。以此善恶两机而为能感。故得阿难登伽心内释迦。以此称性缘了而为能应也。问曰。阿难善缘善了。以此感佛可矣。登伽恶缘恶了。胡以能感佛耶。答曰。观音别行玄义。深明善恶皆得为机。今更以喻明之。如父母于子。善者固所爱念。恶者尤所怜愍。但众生舍父逃逝。故使机感不成。苟能一念向佛。无有不蒙提奖者也。再以喻明。如有一人。先有生金。欲造佛像。唤彼金师。具诸炉□砧椎器物。复有一人。先有生金。欲作杀具。亦唤金师。具诸炉□砧椎器物。当知若无金师及以器物。纵有生金。不能成像。亦不能成杀具。若有金师及以器物。只此生金。可作杀具。亦即可作佛像。设彼主人。正欲作杀具时。旁有智者晓示之曰。汝何以此生金工用。而作杀具。造地狱因。甚不可也。何不以此转造佛像。即成佛界之因。其人听之。即用造佛。是时更不须别买生金。更不须别唤金师。更不须别觅器物。即以此金此师此器而成佛像。今明即恶缘了成善缘了。亦复如是。生金喻正因佛性。金师喻了因佛性。器物喻缘因佛性。若其未唤金师。未具器物。纵有生金。终不能作佛像。亦不能作杀具。今惟有此作杀具之金师器物。故即可为作佛像之金师器物耳。又若以此主人喻了因者。则金师器物皆喻缘因。而彼肯作佛像之主人。即是初时欲作杀具之主人。更非两人。亦可见善了恶了。无二性也。惟其作刀之金。即作佛之金。故正因在缠为可提。惟其作刀之人作刀之器。即作佛之人作佛之器。故缘了欲发为可奖。知此义者。方可以持咒而治习矣。阅者尚深思之。

  ****邓伽经。阿难作念感佛。佛即说咒救之。咒名咒文。与此咸别。既不从顶现化。亦无文殊将咒又登伽来至佛所。佛为遍解形中六事。令彼欲心销歇。得证圣果。次即具说二人夙世因缘。当知一席所见。条然各别。故知大小两机。并行不悖。何但初成佛道。双垂两相。谓佛始终皆垂两相可也。然即此一处异闻。或时互知。或互不知。就互知处。名不定教。互不知处。名秘密教。随彼群机。循循善诱。判教者何必泥于别五时之一途。而苦诤此经之先后哉。别序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大安法师       净土宗教程)(五明学佛网:大安法师       净土宗教程)  

 大安法师:一函遍复讲记 第四部分 结语 

 大安法师:一函遍复讲记 第三部分 修行中需要注意的十二条 

 大安法师:一函遍复讲记 第二部分 略述信愿行 

 大安法师:一函遍复讲记 第一部分 背景资料的介绍 

 大安法师:净业行人要有真诚心 

 大安法师: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方法念佛 

 大安法师:简单才美 

 大安法师:凡有愿者 终必能满 

 大安法师:大安法师对国学推广志愿者的开示 

 大安法师:通途与净宗菩提心的异同 

 大安法师:庚寅年冬月大安法师与居士谈话 

 大安法师:十八高贤之刘遗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