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没有这三种方法,修任何法都完全无效!


   日期:2019/3/24 5:2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主要的正行修法部分,

  必须要离于概念与执着。

  一件善行必须完全地离于任何第二的念头与希冀、想象;应离于做者、受者与一个动作的概念。

  当我们做此回向时,我们应非常清楚于我们现在所做的是什么,就好像我们正和每一个众生携手协力般。

  假如我们有了这三种殊胜的方法,我们便拥有了我们所需的一切。如果我们没有了他们,就没有了进步的方法。

  真正的修行是个必须被开展的东西。

  在初修时这并不容易;在中途时亦不非常坚固;但在最后,它会变得极自然。

  三殊胜

  予此修法及其他我们所采用的修法骨架强健的,是「三种殊胜的方法」:

  前行时,生起愿为一切众生而做而修法的菩提心;

  正行时,离于一切分心杂扰、执著和概念;

  结行时,为一切众生回向功德。

  这三种方法必须被应用在任何一种修法上,无论是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大手印、大中道或大圆满都一样。没有了这三种殊胜的方法,修任何法都完全无效。

  前行的准备阶段要生起菩提心,它对我们的修持如同「技巧的方法」般。为何我们说「技术的方法」?在现代科技中,极有力的机器被用来代替以一千个人的手花一个小时方能完成的工作。那就是技巧的方法的意义。同样,如果我们以利益他人的纯净动机来做一件事,那么这个技巧的方法就会使这个行为有无限地利益和效益。身、语、意之中,决定行为的优劣中,最重要的是心意。因此,当起修时,我们首先要转心向内并审查我们的发心。

  正确的思惟是这样的:一切众生没有一个不曾是我过去生中的父母。现在他们全部浸陷于苦海中,他们都希求安乐,却不知如何带来安乐。我希望帮助他们,却没有能力做到。因此我必须向圆觉渐进,以获得解脱一切有情众生离于他们的痛苦与无明的能力。

  行者的一切行为都要以此方法而做,即使是像持诵一句「嘛呢」,或绕一次寺院、塔等看似唯不足道之事亦应如此。以「愿为一切众生而做」的想法,去做每一件事,那么只要持诵一句六字大明咒,便可带来关闭下三道之门,并引领至净土的无量功德,其利益更将于多生多世中持续地增长。原因是,假如我们为一切众生而回向某一件事。由于众生之数无限,故其利益亦将无限。反之,持了一百万遍的「嘛呢」而不回向其利益给一切众生,其功德将比为一切众生而仅仅持诵了一百遍的「嘛呢」还少。

  主要的正行修法部分,必须要离于概念与执著。事实上,这意谓着具有对现象的空无本质——空性的完全了悟。但这对初修者而言,并不容易了解。因此,对我们来说,主要的重点乃是身、语、意,完全专心一致的运作。例如,我们的身体做大礼拜时,如果夹杂着一般闲语,而心中充满执著和憎恨的念头,这种只有身体的机械式礼拜,还不如别动较好。

  我们应一直地结合身、语、意在我们的修行中;以身礼拜,以语持诵皈依祈请文,把意念保持专注于我们做这些礼拜的意义上才是。要记得当我们合掌置于额前,我们礼敬诸佛之身;当我们合掌置于喉间,我们礼敬诸佛之语;而当我们合掌置于心时,我们礼敬诸佛之意。接着,当我们以前额、双手、双膝触地时,我们礼敬诸佛之身、语、意、功德和事业,同时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五方一切众生,在我们的心中都转化成五种智慧。

  这种心念我们应明确谨慎留心的维持着。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一个好的工作者就是一直留心于其事业中的人。他以身体专注在工作上,以其语来讨论什么该做、什么该避免,以其心极小心地思考着他正在做的事。否则你最后可能会像个裁缝时总是望着窗外、和所有在店中的人聊天的裁缝师,发现竟把正在做的衣服缝到自己的衣服上。

  当我们说真正的修行必须是:「离于概念与执著」时,系指离于依恋着、离于醉心迷惑、离于散乱之心等等。如果我们做了一个一万块银币的广大供养时,我们不该以为:“噢!我做了如此的一个大供养!那对我的余生已经够了。我将要获取我的善行之果,享受其业果。事实上,我可能做了比任何人所曾做过都还大的供养。”一个以如此小心眼的态度所做的供养,事实上是极有限而相当无用的。我们应愿我们的供养能被无限制的倍数增加。假如我们供养了一百万,我们应该希望有能力供养两百万,同时离于慢心。

  有四种徒费布施善行之事:希求回报、炫于他人、懊悔布施、与遗漏回向其功德给一切众生。简而言之,一件善行必须完全地离于任何第二的念头与希冀、想象;应离于做者、受者与一个动作的概念。

  修法时,我们的心必须离于有害的想法,否则将会像在美味的食物中下毒般地坏了整件事。同样地,如果我们想以身、语、意来做正确的修行,但我们却搀杂了执著、嗔恨与傲慢,我们的修持将不会有太多利益。假如我们能够同时净化我们的身、语、意,我们将会变得像是块完美剪裁与缝制的无瑕布料,或是一丝瑕疵也没有的宝石、钻石或蓝宝石般。

  第三个殊胜的方法,是结行时的回向功德,它将令此功德之果不断地增长,而代以一旦受用其果后,功德的享尽。不论我们做了一个或一千个礼拜,供了一盏或一千盏油灯,我们都应祈愿:我为遍及虚空之一切有情众生,特别是我曾认为是怨敌者,回向过去、现在、未来所做之一切功德。当我们做此回向时,我们应非常清楚于我们现在所做的是什么,就好像我们正和每一个众生携手协力般。我们不应以为功德被一切有情众生所分掉了,而要认为每一个众生都得到了全部的功德。

  如果我们将任何行为,都辅以这三种殊胜的方法,即使不是像持诵了几十亿遍心咒,或供养了大笔的钱财那般明显地广大行为,也将会有无量的、真实的利益。

  由于纯正、广大的发心——菩提心,因此大乘方堪称「大」。失去了菩提心,即使我们称自己是大圆满、大手印或大中道的修行者,我们也仍是在自私的狭隘道上。

  假如我们有了这三种殊胜的方法,我们便拥有了我们所需的一切。如果我们没有了他们,就没有了进步的方法。真正的修行是个必须被开展的东西。我们必须去转化我们自己,如果从初修时,我们便完全地离于执著与嗔恨,并持续地将无量有情众生放在心中,我们便已准备好被启发了悟,并且不需要在最初的地方修持。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也就是为何我们需要去留心教法的意义,与警惕于观照我们身、语、意的所为。如果我们如此的修持,我们将会在道上有进步,而没有太多地困难。就像个曾被良好扶养小孩,我们能够从他如何吃东西等等行为中看出来,因为他的心曾被这种训练所改变。

  我们必须能在日常生活中,把我们禅修中所发现理解的保任住。否则我们可能会以为我们已达到一种高的层次,但事实上却将在我们所遭遇的第一个障碍上跌倒,并且我们也将无法处理日常生活中所遭遇到的不同环境。禅修与禅修后的时段,都应该彼此补充、加强,否则将会很难达成解脱。

  在初修时这并不容易,在中途时亦不非常坚固,但在最后,它会变得极自然。因此,在刚开始时我们更必须要用最大的努力与勤勉精进,请好好的想想这番话。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修行       正行)(五明学佛网:修行       正行)  

 其它法师:修行者的消息(恒实、恒朝法师)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解脱道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在家居士 

 大寂尼师:礼佛忏悔的修行意义 礼忏问答 

 大寂尼师:礼忏是入道的前方便 (礼佛、忏悔「经忏、拜忏的 

 大寂尼师:菩萨修行次第上册 自序 目录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下集)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上集)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