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智旭大师: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文句28


   日期:2019/4/18 11:2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庚三、遍历阴入处界会理为二。初总示。二别明。辛、今初

  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此乘十番辨见。了知见性即是妙觉明体。因即遍例一切法性。一一无非妙觉明体。乃第六番彻底显性之文。广明一切因缘生法。无不即空假中也。一切浮尘诸幻化相者。遍指能所八法所成根身器界。皆如幻化。谓色香味触四尘。幻成地水火风四大。地水火风四大。幻成一切根身器界。即是因缘所生法也。当处出生者。如空中华。生无来处。随处灭尽者。刹那即灭。灭无去处。所谓我说即是空也。幻妄称相者。依于世谛。说有十界依正种种差别。所谓亦名为假名也。其性真为妙觉明体者。法法全是性体。如华性即空。二月之性即是真月。所谓亦名中道义也。如是乃至五阴等者。重申上文之意而广明之。所言诸幻相者。即是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耳。所言幻妄称相者。不过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耳。所言其性真为妙觉明体者。以此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故耳。所言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者。以其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故耳。略释文竟。然此为阴入处界总提纲要之文。正所谓大陀罗尼。圆解藉此而开。圆行依此而起。今须更加详释。俾一经宗趣。咸得焕然。复为四意。一明何故用阴入处界摄一切法。二明何故首列五阴。不立五阴圆通。别列七大。反立七大圆通。三明十法界皆论阴入处界。四明阴入处界。一一皆是大陀罗尼。

  初意者。一真法性。惟如如理及如如智。本无能所之分。繇真如不守自性。不觉念起而有无明。遂成能所二妄。一切见分。但有其名。名之为心。一切相分。有质可缘。皆名为色。当知名色二法。不出一真如心。但众生既在妄习。于此色心二法。****各有重轻。若二迷俱轻者。佛则为说名色法门。是色心俱合。但知一切惟是名色。则觅我我所。了不可得。若迷心重迷色轻者。佛则为说五阴法门。是合色开心。令于妄心觅我我所。了不可得。若迷色重迷心轻者。佛则为说六入及十二处法门。是合心开色。令于妄色觅我我所。了不可得。若二迷俱重者。佛则为说十八界法门。是色心俱开。令于妄色妄心。觅我我所。俱不可得。向既以此显妄无性。今还约此以显无性之性。即是实性也。且阴入处界。不过名色二法开合之殊。名色二字。摄一切法已无不尽。但说五阴。亦摄一切法尽。但十二处。亦摄一切法尽。但十八界。亦摄一切法尽。况具说耶。今既具说阴入处界皆如来藏。更有何法而非藏性。是故备明此四科也。

  第二意者。五阴与十八界。既无别体。则十八界圆通。即是五阴圆通。又色心二法。虽云互有开合。只是曲晓****。其实性无开合。所以一法即一切法。一切法即一法。如言色阴。则十八界皆色也。言受阴。则十八界皆受也。言想阴。则十八界皆想也。言行阴。则十八界皆行也。言识阴。则十八界皆识也。又六尘虽似唯指色阴。即是识家相分。即是造作迁流。即是妄想所现。即是六根所受。故一一尘皆具五阴。尘既全具五阴。则六根六识。一一全具五阴。尤可知也。故下文于第一决定义中。总示五浊妄相须破。于二十五圆通中。别明十八界真性须显。当知破五浊妄相。即是破十八界妄相。显十八界真性。即是显五阴真性。故耳根圆通中。即备明澄浊破阴功夫。而后文破五阴超五浊。仍是二十五种圆通之所通用。故不必更立五阴圆通也。又七大虽复别列。亦非阴入处界之外更有别法。地水火风空五大。及浮尘六根。胜义五根。皆即色阴。见闻觉知。即是受阴。识大。即想行识三阴。又六根六尘中所有坚相。总名地大。所有湿相。总名水大。所有暖相。总名火大。所有动相。总名风大。所有空相。总名空大。六根见闻觉知。总名根大。六识。总名识大。既与十八界五阴元无二法。但就妄情总别不同。亦得立之为所观境。于此七大境中。亦皆圆破五阴。圆超五浊。是故须立也。

  三明十法界皆论阴入处界者。又为三意。初总示其名。二明相皆虚妄。三明性皆真实。初总示其名者。佛法界。法性非漏非无漏五阴。所谓真善妙色。第一正受。无上妙慧。真性解脱。一切智见。佛十八界。所谓佛眼佛耳。乃至佛意。佛色佛声。乃至佛法。佛眼识。乃至佛身识。为成所作智。佛意识。为妙观察智。佛意根。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菩萨法界。亦有漏亦无漏五阴。所谓净不净色。乐无乐受。我无我想行。常无常识。菩萨十八界。所谓法眼法耳。乃至法意。漏无漏色。乃至漏无漏法。漏无漏眼识。乃至漏无漏意识。声闻缘觉法界。无漏五阴。所谓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乃至慧眼慧耳。无漏十八界等。人天法界。善有漏五阴。乃至十八界等。四恶趣法界。恶有漏五阴。乃至十八界等。二明相皆虚妄者。十法界阴入处界。一一皆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幻妄称相。何以言之。一心具足染净种子为因。染净诸法以为其缘。心外别无染净诸法。染净法外。亦别无心。不了称迷。对迷说悟。迷故非染成染。悟故非净成净。若迷染因缘和合。虚妄有九法界相生。则佛法界之相随灭。若迷染因缘别离。虚妄名九法界相灭。则佛法界之相随生。若修德始觉有功。悟净因缘和合。虚妄有佛法界相生。则九法界之根随灭。若性德真如不守自性。悟净因缘别离。虚妄名佛法界相灭。则九法界之相随生。乃至三涂为染。人天为净。有漏为染。无漏为净。偏真为染。出假为净。二边为染。中道为净。但中为染。圆中为净。又见思为迷。空智为悟。耽空为迷。道智为悟。无明为迷。一切种智为悟。如此传传论于染净迷悟。传传各有和合别离。传传说于妄生妄灭。故曰十法界阴入处界。相皆虚妄也。问曰。九界之相。可名为妄。佛界妙相。全合性真。云何亦名为妄。答曰。对迷说悟。对染说净。其体虽真。其名则妄。譬如演若达多。忽悟本头非从外得。头虽是实。而悟得两字。全无实法。不过因于迷失而言之耳。所谓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此之谓也。三明性皆真实者。十法界阴入处界。一一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其性真为妙觉明体。且如地狱色心。六交报境。来无所从。去无所至。众苦相貌。历然差别。总是惟心所现。因心成体。岂非即空即假即中。地狱尚即三德秘藏全体。况余趣耶。问曰。佛界之性。可名为真。九界之性。全属迷染。云何亦名为真。答曰。醉见转屋。屋实不转。迷南为北。方实不移。狂走怖头。头实不失。疑绳作蛇。绳原是麻。全水成冰。冰性元湿。清水成浊。浊外无水。故曰观相元妄。观性元真。谓观性家之相。则无相非妄。故十界皆得名妄。若观相家之性。则无性非真。故十界皆得即真。此圆修圆证极要纲宗。前文所明二种根本不离一心。后文所明生死涅槃唯汝六根更非他物。亦得例云惟汝六尘。惟汝六识。皆谓此也。关系非轻。不辞繁辩。观者谅之。

  四明阴入处界。一一皆是大陀罗尼者。且如色阴。既云本如来藏妙真如性。而此藏性。从来无有分剂。无有方隅。不可割裂。不可分配。故随举一微尘色。皆即藏性全体所成。皆即具于藏性全用。如一微尘。一切微尘亦复如是。如一色阴。一切诸阴诸入处界亦复如是。譬如日轮照四天下。随一一人。各见全日之体。随其一人所见全日之体。即具遍照四洲之用。又随一刹那顷所见日之全体大用。即是亘古亘今尽未来际之体用也。惟其随举一色。即是藏性全体大用。故得色为法界。一切法趣色。是趣不过。受想行识为法界。乃至根尘识等为法界。亦复如是。又五阴为大陀罗尼者。此经虽不立五阴圆通。然四教四念处观。皆依五阴。用四念处。收今二十五种圆通。罄无不尽。而圆教四种念处。皆不思议。一念处一切念处。一切念处一念处。尚总十方三世一切佛法。持十界权实一切诸义。更何法义而不以此为总持耶。六入为大陀罗尼者。如眼入即空假中。即空故名慧眼。即假故名法眼。即中故名佛眼。故曰尽大地是山僧一只眼。阿那律陀乐见照明金刚三昧。即是依此眼入如来藏性而修。亦可云。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我亦从中证。非惟那律陀。岂可谓斯义独在耳门。特以阿难一向多闻。今即示以从闻思修胜妙方便。所谓只须就路还家。不用改弦易辙耳。倘胜劣情见未忘。全堕众生遍计妄想。况圆通之义。妙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是知所观之境虽别。所显之谛何殊。迷时妄说有六。悟则尚不名一。眼之实性。即余五根实性。亦即六尘实性。亦即六识实性。亦即五阴七大实性。若遇当机。亦可借阿那律陀。备显初于见中入流亡所圆超五浊功夫。亦可于眼根圆通。备显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四不思议无作妙德。故知即是大陀罗尼。即是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也。耳入为大陀罗尼。具如大士圆通。至文自知。无俟更说。鼻舌身意。亦可例知。六尘为大陀罗尼者。如色尘即空假中。即空故名无漏色。即假故名漏无漏色。即中故名真善妙色。尽大地拈来是一微尘。一微尘即是全体法界。妙色密圆。具足三十二应等如上说。余五尘亦可例知。六识为大陀罗尼者。如眼识即空假中。即空故名一切智眼。即假故名道种智眼。即中故名一切种智眼。见觉明圆。具足三十二应等亦如上说。余五识皆可例知。七大为大陀罗尼者。如地大即空假中。即空故同居地一切皆平。即假故方便地一切皆平。即中故果报地一切皆平。妙莲华佛知见地。具足三十二应等亦如上说。余六大皆可例知。故前文云。将欲敷演大陀罗尼诸三摩提妙修行路。此之谓也。于此会得。则性修妙旨。思过半矣。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智旭大师       楞严经)(五明学佛网:智旭大师       楞严经)  

 逸尘居士:禅定指要 九、用《楞严经》的思想来指导修定 

 惟觉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楞严经 

 净土法门法师:《楞严经》决定可靠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九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八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七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第二篇 悟后依体起修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六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五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四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