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智旭大师: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文句33


   日期:2019/4/23 11:3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子三、明嗅与香即藏性

  阿难。汝又嗅此炉中旃檀。此香若复然于一铢。室罗筏城四十里内同时闻气。于意云何。此香为复生旃檀木。生于汝鼻。为生于空。阿难。若复此香生于汝鼻。称鼻所生。当从鼻出。鼻非旃檀。云何鼻中有旃檀气。称汝闻香。当于鼻入。鼻中出香。说闻非义。若生于空。空性常恒。香应常在。何藉炉中爇此枯木。若生于木。则此香质。应爇成烟。若鼻得闻。合蒙烟气。其烟腾空未及遥远。四十里内云何已闻。是故当知。香鼻与闻。俱无处所。即嗅与香。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第二文破若生于木。有纵有夺。初云则此香质因爇成烟。若鼻得闻合蒙烟气。乃顺凡情而纵许之。次云其烟腾空未及遥远。四十里内云何已闻。乃以现量而夺破之。盖凡情不了一切惟心。香性即如来藏。不过循业发现。而妄计香木有殊胜力。故以鼻不蒙烟。破其不从木生。亦是另为一局。若据常式。应云若生于木。则木常应发香。何藉火爇。然后闻气。若生于火。火应自香。何须香木。又离枯木。火尚无体。云何发香。余皆可知。惟其香处即空假中。故香严童子悟之。妙香密圆。

  子四、明尝与味即藏性

  阿难。汝尝二时众中持钵。其间或遇酥酪醍醐。名为上味。于意云何。此味为复生于空中。生于舌中。为生食中。阿难。若复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只有一舌。其舌尔时已成酥味。遇黑石蜜应不推移。若不变移。不名知味。若变移者。舌非多体。云何多味一舌之知。若生于食。食非有识。云何自知。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预于汝。名味之知。若生于空。汝啖虚空当作何味。必其虚空若作碱味。既碱汝舌。亦碱汝面。则此界人。同于海鱼既常受碱。了不知淡。若不识淡。亦不觉碱。必无所知。云何名味。是故当知。味舌与尝。俱无处所。即尝与味。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文皆可知。惟其味处即空假中。故药王药上悟之。位登菩萨。

  子五、明身与触即藏性

  阿难。汝尝晨朝以手摩头。于意云何。此摩所知。谁为能触。能为在手。为复在头。若在于手。头则无知。云何成触。若在于头。手则无用。云何名触。若各各有。则汝阿难应有二身。若头与手一触所生。则手与头当为一体。若一体者。触则无成。若二体者。触谁为在。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不应虚空与汝成触。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即身与触。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此之触尘。较色声香味四尘。虚妄是一。相貌不同。必由能知。方显所触。以其身未触时。仅名色法故也。此中第二破妄。亦异常式。若据常式。应云此痛为复因于棒生。因于身生。因虚空生。若因棒生。棒则自痛。何预汝身。若因身生。何须待棒。若因空生。空性常恒。痛应常在。又空自痛。身何所知。又计身棒合生者。以身倚棒。即应有痛。何须待打。若离生者。离无所触。云何痛生。乃至若从打生。除却人手棒及虚空并汝身相。打何体相。打尚无体。云何生痛。今不用此破法。别就一身能所互夺。倍为亲切。言谁为能触者。此以有知为能触。无知之物为所触也。故能在于手。则头便无知。如木石之但为所触。不复成能。若能在于头。则手便无用。亦如木石但为所触。不复名能。若头与手。各各有一能知触者。则成二知。应有二身。若头与手一触所生。犹言共一知触之体。既惟一触。则头手无二。若头手无二。触便无成。以二物相合。方有触故。若头与手既是二体。则此触尘。毕竟安在。在能则不在所。在所则不在能。身中求于触处了不可得。不应虚空与汝成触也。能所二句。交合头手二事。若以头为能者。触在头则不在手。在手则不在头。若以手为能者。触在手则不在头。在头则不在手。余文可知。惟其触处即空假中。故跋陀婆罗悟之。妙触宣明。

  子六、明意与法即藏性

  阿难。汝常意中所缘善恶无记三性。生成法则。此法为复即心所生。为当离心别有方所。阿难。若即心者。法则非尘。非心所缘。云何成处。若离于心别有方所。则法自性。为知非知。知则名心。异汝。非尘。同他心量。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若非知者。此尘既非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当于何在。今于色空都无表示。不应人间更有空外。心非所缘。处从谁立。是故当知。法则与心。俱无处所。则意与法。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初文云意中所缘者。法名内尘。只是前五尘之生灭影事。于世谛中。亦无别体故也。分别法性。则有三种。一是善性。通漏无漏。人天十善。色无色定。名有漏善。四圣法界所有戒定慧等。名无漏善。二是恶性。通界内外。见思相应种种诸业。名界内恶。尘沙无明相应种种诸业。名界外恶。除此二性。于善恶法无可记别。名无记性。言生成法则者。由意缘善。生成善法轨则。由意缘恶。生成恶法轨则。意缘无记。生成无记法之轨则。则。亦训法。轨持为义。轨生物解。令人知是善恶无记法。任持自性。善恶无记三法性不可改。此正明因缘生法。所谓一切浮尘诸幻化相也。次文总立即心离心二种难端。然后别破。初破此法若即心者。法则不名为尘。非是心之所缘。云何成于外处。次破离心别有方所。再立二案。谓法自性。为有知耶。非有知耶。先破有知。总以一句定其名义。别以异汝即汝而双破之。谓法既有知。则名为心。且此离心有知之法。为异汝耶。为即汝耶。若异于汝。则非是尘。乃同他人心量。若即是汝。则即汝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而曰离心别有方所。此破离心有知已竟。次破离心法尘若无知者。既非前五尘及虚空相。更有何物名为法尘。今于五尘虚空都无表示。不应更在虚空之外。空非有外。义决不成。设许空外。则亦非心所缘境界。而不可立为处矣。余文可知。惟其法处即空假中。故摩诃迦叶悟之。妙法开明。销灭诸漏。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智旭大师       楞严经)(五明学佛网:智旭大师       楞严经)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九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八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七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第二篇 悟后依体起修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六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五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四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三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二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一 第一篇 方便示导令悟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自序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