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大安法师:净土宗教程第六编(十)02


   日期:2019/5/12 13:2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十九章行门

  第三节净业助行

  2.二乘福(戒善)

  凡有三句: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兹依次阐述如下。

  (1)受持三皈。

  众生归信佛门,首先得受持三皈,后受众戒,如法修行,可望契证圣果。

  三皈即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归即归投意,依即依托义。如人堕海,命如悬丝,忽有船来,即便趣向,是归投义。上船安坐,是依托义。生死为海,三宝为船,众生归依,即登涅盘彼岸。

  接受三归,应在佛前,由法师授证,至诚发誓:既归依佛,以佛为师,从今日起,乃至命终,不得归依天魔外道,邪鬼邪神。既归依法,以法为师,从今日起,乃至命终,不得归依外道典籍。既归依僧,以僧为师,从今日起,乃至命终,不得归依外道徒众。

  归依佛法僧,有事有理。事则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无尽三宝,理即归依自性之佛法僧。佛即觉义,即自性之智;法即轨则义,即自性之理;僧即和合义,即自性理智相契,一如不二。故三皈依有一从事向理、从他向自的过渡,通过住持三宝的归依,回到自性三宝的契证。佛为三界导师,法是群生眼目,僧乃六和上士。以众生善五阴为三归,以三宝为所归,以得救护安稳之益,超生死苦,达涅盘城,以亲证自性三宝。佛为般若德,法为法身德,僧为解脱德。三德圆融,周遍法界,是为自性无尽三宝。

  三皈是净业修持的必要前提。普愿法界有情,同皈自性无尽三宝,同证自性弥陀三德秘藏。然欲证自性弥陀三德秘藏,亟须从事相生信发愿,念弥陀名号,求生西方净土,舍此别无捷径。

  三归依不但是一切戒的根本,也是佛教徒日常修持的根本,寺院中的朝暮课诵,皆有三归,一切佛事的终结,也都应以三归为宗本。故净业学人应重视这学佛的根基。

  (2)具足众戒。

  经云:“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①戒是一切善法之本,亦是念佛往生的重要条件。《观经》云: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斋戒,或一日一夜持沙弥戒,或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随愿往生,故袁中郎云:戒急生最稳。愿净业学人于斯瞩意。

  戒律的精神,一方面是防非止恶而远离身口意三业的过患;另一方面是修善利他而积聚功德。由戒生定发慧,圆成佛道。印光大师指陈持戒的本质要领:“但于心中常存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心,凡起心动念,不许萌一念之不善,如此则诸戒自可圆持。”②

  诸经论广赞持戒功德。《四分律》概括持戒十种利益。其一,满足志愿,能持禁戒,则身心洁净,慧性明了,一切智行誓愿,无不满足。其二,如佛所学,佛初修道时,以戒为本,而得证果,能坚持戒,是亦如佛所学。其三,智者不毁,戒行清净,身口无过,凡有智人,喜乐赞叹,而不毁訾。其四,不退誓愿,坚持禁戒,求证菩提,誓愿精进,得不退转。其五,安住正行,坚持禁戒,三业清净,而于正行,安住不舍。其六,弃舍生死,受持禁戒,则无杀盗等业,能出离生死,永脱轮回之苦。其七,慕乐涅盘,坚持禁戒,绝诸妄想,故能厌生死苦,慕涅盘乐。其八,得无缠心,戒德圆明,心体光洁,一切烦恼业缘,皆悉解脱,无缠缚患。其九,得胜三昧,持戒清净,心不散乱,则得三昧成就,定性现前,超诸有漏。其十,不乏信财,持守戒律,于诸佛法,具正信心,则能出生一切功德,法财不匮。以上十种持戒功德,亦仅略举,若广说之,不胜枚举。

  佛戒的种类与层次甚多,有五戒、八戒、八关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十无尽戒等,佛戒的层次虽多,然均以五戒为基础,即杀戒、盗戒、YIN戒、妄语戒、酒戒。古德常云,五戒法是三世诸佛之父,依五戒而出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世间法中,个人品德,家庭幸福,社会安宁,国家治乱等,概以五戒法为准绳。杀盗YIN妄语五戒,看似平常简单,但要切实地行持,却不轻松。近代弘一上人以学律持律闻名,但他自验,他非但不够比丘的资格,也不够沙弥的资格,甚至还不够一个五戒满分的优婆塞的资格。足见五戒的微细部分,难得清净。故吾辈净业学人,宜应精详研习五戒的戒相、次第、开遮持犯、果报轻重等。在谨守五戒的基础上,进一步求授奉持十善业、菩萨戒。出家大德自应奉持比丘戒,比丘尼戒。以清净的戒德,回向往生,增高往生品位。

  (3)不犯威仪。

  我国是文明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礼教甚为昌达,所谓“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礼记》云:“夫礼,先天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点示出礼仪的重大功能。人心如水,水一倾则不可复,心一纵则不可反,制水者必以堤防,制心者必以礼法,威仪即是制心的礼法。身口意三业,行走坐卧,皆能与一切戒作方便威仪,若轻重粗细,悉能护持,犯即悔过,常时行持,相习成性。

  儒家礼仪以诚敬为核心,佛家更以尊重恭敬赞叹作为威仪的基本精神。佛家威仪行持常有八万四千之称,实则量等尘沙。兹略举佛门敬佛法僧的数则威仪如次。

  (1)敬佛:凡佛子见佛像时,无论塑像画像,皆应整衣礼拜,拜时当默念偈云:“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凡在殿堂经行,必右绕,不得左旋。三匝或七匝,皆须平视直行念佛,不得谈世谛语言,即言佛法,亦勿高声。不得笑、不得坐、不得涕唾,不得倚壁靠桌。若咳嗽,须以袖掩口,凡礼拜,必须从容,五体投地。

  (2)敬法:凡佛子读佛经律,必焚香正坐,如见佛然,不得依靠,不得污手持经像。欲读经,必先静坐少时,默念偈云:“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念完,方合掌舒经。若经籍损坏,宜速修补,令恒常如新。凡持经像,皆当两手捧之平胸,不得只手携行,已持经像,不得向人作礼,并不得只手作揖及合掌,但两手捧经,齐眉一举足矣。

  (3)敬僧:凡佛子,见诸长老法师诸大德时,须端身齐足正立,不得坐而不起,不得背后说法师过。凡入僧室,须预先于门上弹指三下,内应则入。先向佛像问讯,次向大德看经桌前问讯。见法师大德时,当如见佛。凡途中遇诸大德,宜预先侧立,俟大德过再行。凡坐位,当让大德上坐。凡见诸大德,不得叉腰,不得摇臂摇身,不得蹲坐,不得跳行,不得走行等。

  凡入寺院,初进客堂,须云顶礼知客师,或当家师,见之即须礼拜,然后问答。过门不得行中央,须缘左右边行。缘右先右足,缘左先左足,不得无故登大殿游行,若于大殿中礼佛,不得拜中央位,不得擅自鸣磬。

  略举数端,诸如行走坐卧之威仪,不一而足,广如律中所明,文繁不录。从上数端可见,威仪有恭敬义,有防非义。净土经典对行人的威仪亦有诸多的开示,劝勉净业行人应:“中表相应,检敛端直,随经约令,若于绳墨,淡安无欲,礼义都合,言色当和,身行当专,动作瞻视,安定徐为。”①能如是护持身口意三业威仪,冰操玉洁,定能得到天人恭敬,诸佛护念,成就净业。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大安法师       净土宗教程)(五明学佛网:大安法师       净土宗教程)  

 大安法师:一函遍复讲记 第四部分 结语 

 大安法师:一函遍复讲记 第三部分 修行中需要注意的十二条 

 大安法师:一函遍复讲记 第二部分 略述信愿行 

 大安法师:一函遍复讲记 第一部分 背景资料的介绍 

 大安法师:净业行人要有真诚心 

 大安法师: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方法念佛 

 大安法师:简单才美 

 大安法师:凡有愿者 终必能满 

 大安法师:大安法师对国学推广志愿者的开示 

 大安法师:通途与净宗菩提心的异同 

 大安法师:庚寅年冬月大安法师与居士谈话 

 大安法师:十八高贤之刘遗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