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上册(第三章)


   日期:2019/5/27 11:4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南怀瑾教授讲述

  第三章如幻似真情何堪01

  现在讲到形而上道体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明心见性’。什么叫如来本性?——一切众生自己的本性。

  若欲穷微洞本,究旨通宗,则根本性离,毕竟寂灭,绝升沉之异,无缚脱之殊。

  最高的道体是什么样子?是‘根本性离,毕竟寂灭’。寂灭是中国文字,梵文原意是涅槃之意,用中文翻译叫寂灭,另有一种翻译是圆寂,圆满的寂灭。这些翻译是不是完全是涅槃的本意呢?不是的,因为翻成寂灭与圆寂,在中国文化,尤其在佛学观点上,形成一个很大的误解,好像寂灭、圆寂是死的东西,什么都没有了。一般人学佛,认为什么都没有、什么都空才是究竟,这在观念上犯了绝大的错误。但是为什么要那么翻译?在中国文字中,也只有这几个字最好,最能代表名清净的一面。实际上‘涅槃’包括了常(经常)、乐(快乐)、我(真我)、静(清静),所以它是寂灭、圆满、清净的,是乐的,不是悲的,但一翻译成圆寂、寂灭,易使人走上错误的路线.后世即以消极代表涅槃,犯了严重的错误。

  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再回转来看《宗镜录》,讲到形而上道体——‘根本性离,毕竟寂灭’,真是一字千金。中国文字若要以文学技巧写绝对逻辑、科学性的东西,很难写得美,写不出好东西来。把科学的书文学化很难。过去有学科学、化学、物理学的,大学毕业后出去教书,我告诉他们想办法把科学变为趣味化、文学化,不要刻板地记公式,把公式配一个很艺术的故事,学生一定容易记的,培养科学人才也方便得多。只有一个同学做到了,清华毕业后教化学,很叫座,他就是采用了我这个办法,当然他很苦,或者用李后主的词,或者用某些东西凑拢来讲,结果学生欢迎之至。我本来不相信,问他真做到啦?上课我去听听看,他说拿录音给我听,一听果然教得好。这就说明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要把它写成很好的文学真难,可是这四个字用得很好。

  唯识讲‘诸法无自性’,这是唯识宗(法相学)的重点。通常般若宗讲一切皆空(中国文化南北朝以前的翻译),也有流弊,一般人往往把‘空’跟‘绝对没有’连在一起。假定把纸烧了,没有了,这个空即属佛学上所说的‘断见’,唯物思想哲学即有此毛病,人死如灯灭,一切过去像灯熄了,没有了,把佛学的空与断见配合,观念错误。因此后世唯识学家有鉴于‘空’这个名词易引起错误的偏差,不用空的观念说明,而用另一个名词——‘诸法无自性’。

  佛法‘空’与‘有’的诤论

  然而,到了唐代玄奘法师译经这么一翻译后,在中国又引出一个偏差。因为禅宗以中国文化的观念标榜,‘明心见性’,为什么有这个观念呢?因为性与情这两个字,在中国文化的根基非常久,比如三代以后,周代文化在礼记上提到‘性’与‘情’,佛法传来中国翻译后,很多都采用中国文化本有的名词,像‘众生’一词出于《庄子》;‘功德’出于《书经》;‘居士’则出于《礼记》,佛经翻译采诸子百家之名词者非常多。此乃因翻译不同的文字,必用其原有文化使用惯了的名词,才易使人了解社会。

  所以禅宗提出‘明心见性’,是根据中国文化本身的道理来说明的。然而,以后世整个佛学来讲,用这四个字,毛病也出得很大。比如佛经上经常讲到‘心’,界线分不清楚,有时将思想、现在讲话的情绪、脑子在想的也叫心,实则非也。有时佛经上讲心,是代表超越思想、分别、意识、情绪以外的那个本体的作用,全体的,心物一元,也用‘心’作代表。因此佛经中,上下两句或一句中有两个地方用到‘心’字,可能就有两个不同的涵义,但是没有在这上面下功夫,后世就很容易把它混淆,混淆就产生很大的毛病。

  由这个道理,我们知道禅宗讲‘明心见性’是一个代号,然而自玄奘法师翻译唯识学‘诸法无自性’以后,中国佛学思想也发生了个争论的问题,‘一切无自性’,禅宗却讲可以‘明心见性’,那,不是这个错了,就是那个错了,究竟错在哪一面;有人认为,禅宗所讲的‘明心见性’是有个东西可见,有个心可明,这个已经不是佛法,这与印度婆罗门教传统的真常唯心论一派相同。因而,种种错误观念就出来了。

  仔细研究唯识、法相后,即可了解玄奘法师所翻译的‘诸法无自性’,是指一切形而下、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没有一个单独存在的根本性质,过去曾讲,现在再提出来注意,比如粉笔、纸币、手帕,都是语法中的一法(法是代号),它无自性,将手帕分析,是绵纱、化学纤维、人工、颜色等综合体,每样把它分开来,手帕并没有自己的自体存在,它是各种原素因缘凑合,偶然地、暂时地构成了这么一个东西;而名词也是假的,我们叫它手帕就变成手帕,当时取名叫阿狗,现在就叫阿狗,名字无自性。形而下诸法没有独立存在的性能,不会永恒存在,一切无常,都要变去,所以说‘诸法无自性’并没有错。可是后世有一帮研究唯识学的,抓到鸡毛当令箭,谈空说有,都用错了!唯识讲诸法无自性,哪里还有个‘明心见性’的性可见呢了认为这些都是假的而斥为外道。所谓外道、内道是代表分界的分号,错了的,钉个牌子归到一个范围,叫外道;在这个范围对的,叫内道,内外就是那么一个界线的分辨。

  那么,实际上对不对呢?我们晓得,诸法无自性对形而下的事物而言是不错的,然而对形而上,唯识又建立一个什么呢?就是阿赖耶识转入真如,另定名称叫‘真如’,八识心王转完了,绝对的净化,净化到刚才所言涅槃的清净,那个东西也叫真如。不过,严格研究又分两派:一派唯识学者不用真如这个名词;一派则主张必须建立另一个作代表。

  现在,我们先来解释一下‘真如’,中文翻译佛经非常妙,很美!注意这个名称哦!见了道叫‘真如’翻译得很好,其他都是假的,只有这个东西是真的。但是倒过来念呢?‘如真’,好像是真的。我经常提醒大家注意,佛法有一句话:‘如如不动’,一般人看到都认为不要动就是佛了!根本连文字都读错了!‘如如不动’,好像、好像、好像没有动,对不对?中文翻译得很好。实际上动而不动,不动之动谓之如如不动。这又讲到中文翻译的问题,现在有很多英文翻译,我感到本事好大,也好大胆。中国佛经从印度翻译过来,每一位大师不但懂得中国诸子百家的文化,而且要懂得各种各样的方言。像我们只晓得把外文弄好,在外国蹲了十几年对某地的方言都不知,这就无法翻译,那些地方那个字才恰当,很难!

  回转来我们说到建立真如,见道的道体叫真如。唯识有一派学者根本不建立真如,把第八阿赖耶识净化了就是道。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南怀瑾       宗镜录)(五明学佛网:南怀瑾       宗镜录)  

 南怀瑾居士:驳《楞严》伪造说 

 南怀瑾居士:开悟的十个标准 

 王雷泉教授: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底行——南怀瑾先生文化史观 

 王雷泉教授:《宗镜录》提要 

 杨维中教授:以《宗镜录》为例论永明延寿对唯识思想的摄取 

 杨笑天教授:举一心为宗 照万法如镜——《宗镜录》“标宗章 

 韩廷杰教授:《宗镜录》与唯识三境 

 刘元春教授:延寿《宗镜录·标宗章》读解 

 肖永明居士:唯心与唯识关系论辩—— 从《宗镜录》说起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四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三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