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上册(第八章)


   日期:2019/6/13 10:4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南怀瑾教授讲述

  第八章牛马道上话前因02

  唯识与因果

  接著我们讨论第四十二卷。真正的唯识来了。

  这里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永明寿禅师对唯识学尤其见解独到。他把当代各宗各派研究唯识的大师一齐请来,分别提出要点,而归纳出一个总结论。可是后世一般研究唯识的中国人,对他的唯识连理都不理,认为非正宗,这是很开玩笑的事。换句话说,后世研究唯识的学者,有必要注意及此。

  宋代以后,佛教各祖师咸称永明寿禅师为弥勒菩萨的现身,他宏扬自宗唯识,特别讲得好。所以我们先研究他的唯识部分。尤其是现代人,配合这个时代即二十一世纪开始的学术文化思想,以及廿一世纪开始的真正佛法,必须先要了解这个。

  研究《宗镜录》综合的唯识学,必须先从四十二卷提出一个思想理念:明辩因果。

  我经常说,学佛的人,在家也好,出家也好,必须相信佛法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思想。

  (编案:三世因果、六道轮回、自作自受等思想,普见大、小经典,现略举数则,以供参证:一、《中阿含经》:‘世尊告诸比丘:“随人所作业,则其受报如是。”二、《杂阿含经》:‘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三、《孛经抄》:‘天地之间,一由罪福;人作善恶,如影随形;死者弃身,其行不亡;人死神去,随行往生。’四、《光明童子因缘经》:‘一切众生所作业,纵经百劫亦不亡。因缘和合于一时,果报随应自当受。’五、《涅槃经》:‘三世因果,循环不失。’六、《法华经》:‘诸世界中,六道众生,生死所趣,善恶业缘,受报好丑,于此悉见。’)

  前年借用佛光别院讲课,我郑重提出,后世学佛颠倒因果,而且坦白地说,少有学佛的人真正相信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好一点是迷信,差一点,老实说,就是不信。

  有位大法师好几年前在善导寺公开演讲,讲了一些很伤心、也是很真实的话,他的话还算客气,他说;‘现在一般居士怕因果,因果怕和尚,和尚怕居士’,他当时对事务性有所感慨而发。当天有位居士听了跑来告诉我这句名言,他说把他肚子笑痛,眼睛也笑出来了。肚子痛是因为这个话太好笑,骂尽天下人;眼睛笑出来是因为讲得好伤心。

  的确,一般信佛的人真是如此,包括在家出家。自己确切反省,真相信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了吗?不见得吧!如果真相信,你的行为做法绝不是这样做喔!

  明辩因果是重要的一件事。

  讲到明辩因果,有一个大问题:东方文化非常注意因果,尤其是中国与印度。譬如中国文化源头的《易经》,就是讲因果的,一爻一爻地演变,这爻由那一爻而来,都是前因后果。

  所以,孔子在《易经》坤卦《系传》上就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孔子首先提出《易经》就是一部讲因果律观念的书;包含物理世界的因果律、精神世界的因果律、行为的因果律、理念的因果律。所以《易经》可以占卜、算命、看病等等,也就是根据这个因果律来的。孔子很伤心地在坤卦《系辞》上讲:‘臣杀其君,子杀其父’,讲春秋战国三、四百年中,社会之混乱,人类道德之堕落,儿子杀父亲,臣下杀长官的,太多了!此‘非一朝一夕之故’,这不是偶然的,‘其所由来者渐已’,是因果慢慢累积起来的。

  中国文化素来讲因果,因此世代尊师重道,孝顺父母,都讲绝对的因果律。

  我经常跟青年同学讲到道德观,大家说现代青年人没有道德观念,我说我反对,怎么没有?古今中外,道德情操不变,道德的观点两样,如果说现代人没有道德观念,你真是同我一样糊涂!

  人类过去的道德是宗教性的,讲因果律、报应;现在的道德是经济的价值观念——有没有价值。你不能认为价值观念不是因果道理。懂得观点两样的道理,就明白新的文化开始怎么去领导?你光想返古,用旧的因果律观点迎合未来时代,培养道德情操,无异背道而驰,几乎把每一代的善念变成焦芽败种,这是我们教育错误的责任。老一辈大多初旧教育不求新、不求变的包袱捆住,自己也不知道,因此害了后一代,罪过很大。我们要知道如何开发后一代道德的基础,伦理的观念情操一样,就是方式不同,赶快变更自己的方式。

  过去传统文化,讲因果是道德性、宗教性,不只中国,世界上皆如此,现在是价值性,过去所讲的因果是三世因果,父亲做坏事,报应在子孙。我们小时候要当著父亲的面,背《朱子治家格言》:‘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见色而起YIN心,报在妻女,若慝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老一辈都知道,年轻人不知道,好像我在念无上等等咒。

  (编案:朱子指明末清初大儒朱用纯(西元1617——1688年),年十七补博士弟子员。越二载遭国变,痛父殉难,弃去儒冠,故乃称‘布衣’;不能效王裒庐墓攀柏,而时时辄洒其泪,故自号‘柏庐’。从此隐居教授以养其母,潜心《四书》、《六经》及濂、洛、关、闽之书,探索融会,务在躬行实践。生平严以律躬,不欺暗室。每日晨兴,必谒宗祠,庄诵《孝经》一遍。晚年作《辍讲语》曰:‘中庸成己成物,罔弗由诚。然后谓诚者,不外乎伦常日用之间。今人心中不脱卑鄙二字,伦理上只办得苟且二字。以此读书,虽可语于圣贤之学?虽日事讲贯奚益哉!’

  及其临终,命设父像,扶起再拜。以平日所著删补蔡虚齐《易经引蒙》及《四书讲义》二书,嘱其子曰:‘谨藏诸笥,吾将以此见先人于地下。’复语门弟子曰:‘学问在性命,事业在忠孝。’言讫而逝,年七十二。

  这篇《朱子治家格言》影响中国社会民间教化甚巨,但恐已为现代青年所轻忽。近年来因社会急剧变迁,其内容或有不合时宜之处,然其一贯精神仍颇有可取之处,谨录全文,以便览读慎思明辩。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即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节约,宴客切忌留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三姑六婆,实YIN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祖宗虽远,祭礼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俭朴,教子要有义方。勿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赀财,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妻求淑女,勿计厚奁。见富贵生谄容者最可耻,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毋持势力而淩孤寡,勿贪口腹而恣杀牲禽。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诬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嫉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YIN心,报在妻女;慝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家门和顺,虽饔餮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守分安命,顺时胜天;为人若此,庶几近焉。)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南怀瑾       宗镜录)(五明学佛网:南怀瑾       宗镜录)  

 南怀瑾居士:驳《楞严》伪造说 

 南怀瑾居士:开悟的十个标准 

 王雷泉教授: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底行——南怀瑾先生文化史观 

 王雷泉教授:《宗镜录》提要 

 杨维中教授:以《宗镜录》为例论永明延寿对唯识思想的摄取 

 杨笑天教授:举一心为宗 照万法如镜——《宗镜录》“标宗章 

 韩廷杰教授:《宗镜录》与唯识三境 

 刘元春教授:延寿《宗镜录·标宗章》读解 

 肖永明居士:唯心与唯识关系论辩—— 从《宗镜录》说起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四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三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