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宏圆法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第15讲(共15讲)


   日期:2019/6/20 6:0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诸位法师 诸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家请看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是断第二十三种疑。上面说,不应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佛担心须菩提闻说法身无相而起法身断灭之见,虽不执着有,不执着有见,但是又落入空,落入这个空见了,所以告诉须菩提,你如果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就是又执着空见了。古大德说,“宁起有见如须弥山,莫起空见如芥子许”,执着有,如果执着有的话,虽然不能出生死,但是他还执着有因果、还会害怕堕落、还会修善,还能得人天福报。这是执着有,虽然不能了脱生死,但是他还执着有因果,他还不至于堕落。如果执着空,那持戒也是空、犯戒也是空、生死也是空、涅槃也是空、那同样地狱也是空,所有的一切都是空的,无所谓了,这就是恶取空,恶取空当来的果报就是堕恶趣。就是说,执着空见要比执着有见更可怕,更难了脱生死。所以佛劝诫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这里的若作是念,指的是作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这个念,具足相,具足这个相,具足的相是由修福而来,那如何修福呢?就是要广行六度诸法,广造诸善。如果说不以具足相得无上菩提,就等于说不用修六度诸法就能得无上菩提,如果须菩提作这种念的话,那岂不是把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说成诸法断灭了?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这是解释发菩提心的真实义。佛在前面讲无法发菩提,是说不应存有一念,这是无上菩提不能存有一念的,是为了帮助众生除去执着法相之病,并不是说要断灭法相。佛在这里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这正是阐明前面所说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真实义。就是说,发菩提心者,不但不应该执着法相,也不应该也不能执着非法相,这就是空有双离方归中道。《华严经》中说:“色身非是佛,音声亦复然,亦不离色声,见佛神通力,诸佛说空法,为治于有故,若复著于空,诸佛所不化”,所以大家对于本经的义理,我们一定要净下心来细细的去理会。我们在平时,在修行在行六度万行的时候,不可把修六度诸法放在心上,但是不放在心上还要去行六度诸法,这就是不执有也不落空,修而无修、无修而修,那么实相般若的理体就自然显现,无上菩提不求自得。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如果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七宝布施,所得福德那是非常之多,但是此菩萨心中有能布施的我、所布施的七宝、来布施给众生,就是有相布施,那么布施得福虽然多,还是有漏之福,依然属于人天果报,不能到涅槃彼岸。如果有人,虽然不能以恒河沙世界七宝来布施,但是知一切法无我,就是知人无我则破我执,知法无我则破法执,我法二执具破得成无生法忍,成就无生法忍,亲证实相般若,所得之福就是无漏之福德,当然比前菩萨以七宝布施之福要殊胜得多。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这是佛解释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的原因。心中有境,也就是说心有其境,心里住这个境了,名之曰受,不受,表明菩萨心空无境,不执着福德之有无,也就是说,菩萨广行六度而心中若无其事,心中一丝不挂,正因为诸菩萨不受福德,所以所修福德都成无漏功德,当然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须菩提为了让大众彻底明白不受福德之义,都能做到不受福德,所以请问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菩萨作福德就是指修六度万行,不受福德不是说不修六度万行了,而是广修六度万行,对所修的福德心中没有其境,也就是说没有贪着之心。作福德是不着空,这是大悲;不贪著,就是不着有,这是大智;菩萨悲智双运,福慧双修,又能空有不着,必定证入实相般若的理体。我们平时在修行的时候,在修六度万行的时候,如果说为了求福德而修,这就是贪着了,贪着福德了,那么我们所修的就是利益自己,是为了利益自己有所求了,而不是利益众生,这样所修福德就成有漏因,不是菩提,不能成为了脱的因。所以我们应当每天修六度,在修六度的时候,布施也好、持戒也好、忍辱也好,不要对所修功德起贪着的心,虽精进修行,但是心里还要若无其事,这个若无其事不是装若无其事,不是装的,而是心里真的若无其事,这样修行时间久了,自然而然分别的心,执着我相我见,就会化除殆尽,也就能够悲智具足,定慧均等了。

  好,我们接着看威仪寂净分第二十九。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这里是断第二十四种疑。前面佛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担心有人会认为,佛现在正在现身说法,明明可以眼见,也可以耳闻,为什么说不能见如来呢?在这里,佛以法身无相来破。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如果有人说,如来入舍卫城去,回到祇园精舍来,或者说如来有时结跏趺坐,有时吉祥而卧,那么此人不解我所说义,什么原因呢?佛曾在前面讲,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如者是如如不动,既然如如不动,怎么能有去来坐卧之相呢?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何以故,为什么如来没有去来坐卧之相呢?因为如来即是法身,法身它是常住不动,无所谓来,无所谓来也无所谓去,因为法身遍一切处,无需来去,所以说无所从来也无所去。《金刚解义》中说:“如来二字之义,而示以真佛无相也,盖真如法身,本无去来,其来也,心净见佛,非是佛来,其去也,心垢不见,亦非佛去,譬如水清月现,月本非来,水浊月隐,月亦非去,可知人心有清浊,佛本无去来,其去来者,应现化身也,无去来者,真性法身也”,这一段经文说的非常的明白,大家一定要理解,如来法身是如如不动,实无来去,虽然佛的应身有来去,我们所见的是佛的应身,佛的应身我们看有来去,但是他也是依无来去的法身而现的。这个大家一定要静静的听,我们见到的应身有来去,这个应身是以无来去的法身而现来的。无来去的法身是因有来去的应身而显,法身是要因有来去的应身而显的。有来去的是事相,无来去的是理体,为广度众生,就要从体起用,从体起用就要现有来去之相,现有来去的相,摄用归体,则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他的体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的,就像我们念佛人,我们临欲命终阿弥陀佛来接引我们,大家现在一定要明白这个理,我们临欲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来接引我们,我们要知道,弥陀来接,从事相上来说,接则决定接,那从理上来说,来则实不来。对往生西方净土的众生来说,极乐世界乃众生心内之净土,临终往生极乐世界是生自心之极乐,自心无往来之相,所以从理上来说众生未曾去,但是从事相上来说,众生深信切愿,仰仗弥陀愿力摄受,的确离娑婆秽土而托质于极乐莲池中。所以众生往生,从事相上来说生则决定生,从理上来说去而实不去,不来不去是理体,有去有来这是事相。理事从来不二,性相必须圆融,所以尽管不来不去,不碍有来有去,尽管有来有去,其实是不来不去。所以我们学习金刚般若,学习般若对于往生净土,对我们来说是有很大的帮助的,能帮助我们放下空有不着,这样我们念佛没有执着,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千万不要认为修净土无需学般若,也不要认为学般若会妨碍修净土,大家不要有这个念的。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

  这是断第二十五种疑。上面说,佛的法身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佛担心有人会说,有去来的是应身化身,无去来的是法身,这样就会生起一异之见,异是多的意思,就会生起一异之见。佛的三身是不一不异的,所以佛在这里举出世界微尘非一非异来破这种疑惑。佛问须菩提,如果把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你认为微尘多不多呢?须菩提回答甚多,非常多。

  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

  这是须菩提解释为什么回答甚多。上面说把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那么微尘是因缘所生,没有自体,不是实有,也就是说,它不是本有的,它没有实体,所以须菩提依这个俗谛,从事相上来说三千大千世界碎成的微尘很多。我们刚才讲了微尘是因缘生,因缘所生生灭无常,没有实体,佛这里方便讲才称为微尘众。

  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这里须菩提又进一步解释微尘众。佛说微尘众这是顺俗谛而说,我们刚才已经解释了,如果从真谛而论,微尘是世界所碎,因缘所生,缘聚则生缘灭则散,微尘生灭无常,空无自性,所以说即非微尘众。如果依中道第一义谛来说,实相理体,虽然不是微尘,但是可以随缘而现微尘的相,所以说是名微尘众。好,下面大家来注意了,佛是用微尘世界来显化身和法身非一非异的,我们下面注意听,《刊定记》中说:“言世界者,喻法身也,言微尘者,喻应身也,世界一也,微尘异也,碎界作尘,尘无异性,合尘为界,界无一性,故弥勒偈曰,去来化身佛,如来常不动,于是法界处,非一亦非异”。我们来解释一下,世界比喻法身,世界碎为很多的微尘,那很多的微尘,比喻是依一法身起无量的化身,这个比喻大家能听明白,我们下面再接着讲,一定要用心的听,世界是一,我们刚才讲了,世界是比喻法身,世界是一,微尘是异,微尘就好比无量的化身,这个异就是多的意思,世界是一微尘是异,这个一、这个世界既然可以碎为很多的微尘,那么它无一性,则一即是多。微尘既然可以合为世界,那么它无异性,则即多是一,一多无碍,所以世界和微尘非一也非异。佛引用此比喻,世界和微尘,微尘和世界,佛引用此比喻来说明,有去来的化身佛和无去来的法身佛非一也非异,非一也非多,就这么一个比喻。

  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前面我们刚才说,世界碎为微尘,这里讲微尘聚为世界,微尘又聚为世界。须菩提说,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如来所说可以碎为微尘的三千大千世界,不过是微尘聚合而成,没有自性,非实有体,所以说即非世界。然而世界并不是碎后才空的,它不是碎后才空,世界在的时候性常自空,非真实有,所谓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所以说是名世界。何以故,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下面须菩提解释世界不是实有。为什么不是实有?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一合相,是指真性来说,无二无异为一,真性遍满十方唯一无二,不离不散为合,真性乃是整个,合而不分,真性本没有相,强名为相,真性是一切诸法所依之体,它不是假合而成,无始以来常住不变,这就是真性。大家一定要对真性有一个了解,真性是一切诸法所依之体,它不是假合而成,无始以来常住不变。而世界是假合的,因为微尘聚合而成的,也就是说,世界有变迁,有生住异灭,因为劫尽的时候则坏。由此可知,世界并不是一合相,也就是说世界不是实有的,世界是微尘假合而成,假合而成那它就是有生有灭的。

  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接着来解释,如来说,真性平等一相为一合相,真性如虚空,本来无相可得,所以说则非一合相。因为无名,要勉强安个名,所以说是名一合相。

  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真性虽然是一合相,但因为真性离言说相,不是语言可以表达出来的,所以不可说。但是因为凡夫们执着这个一合相什么意思,执着修行、执着功德、执着福德、执着般若波罗蜜、执着成佛、执着涅槃,所以佛在这里说一合相,就是这样。

  好,我们看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

  这是断第二十六种疑。上面说,凡夫之人贪著其事,佛担心有人认为,我见为实有,所以在这里以非有非无来破之。大家这个地方一定要注意听,为什么称为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非常的关键,因为这个地方大家都好错悟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我们这一段也是查阅了好多大德们的资料,最后才知道佛的本意是让我们,还是破我人众生寿者。这里佛问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自开经以来,处处说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有人听到佛反复的说离四相,他就会认为四相是真实存在的所以才让众生离。佛讲要破四相,不是四相实有,它不是实有的,那么众生认为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实有的,他认为这个是实有,认为实有他就是有了就成了,有了成了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了,这个四见就是这么一个意思。他认为四相是实有,牢牢的住在心里了,那住在心里他就什么?他就成了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了,这一段是讲的这一个道理,能听明白的吧。他有了四相是真的了,认为是实有的,那这就是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了,而且还会说,是佛说的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为了扫除众生的这种执着,所以佛问须菩提,如果有人说,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你觉得此人解我所说义吗?如果此人这样说,说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那这是等于怀疑佛也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了,也就是说,佛也认为这个是实有而破之,这是大谬。须菩提深解佛义,所以回答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

  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 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何以故,为什么以为佛说四见为实有,就是未解如来所说义,因为世尊是为对治众生执着之心,执着认妄为真之心,而假立名言而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这是顺俗谛说;因为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无有自体可得,所以顺真谛而说,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真俗圆融会归中道,所以说,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佛在这里说四见,义含三谛:俗谛、真谛、第一义谛,就是为了一切众生能够了达我即非我,无我而我,了明自性,顿证真空妙有。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这是总结全经的要义。本经从开始的时候,须菩提请问,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回答,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到这里,佛说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这正是首尾照应。佛对须菩提说,如果有真正发菩提心的人,对于我前面所说的一切法,应当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一切法,通指上文住心无住、降心离相、发心无法之法,比如须菩提问佛云何应住,佛回答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那发菩提心之人应如是知;比如须菩提问云何降伏其心,佛说一切众生悉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发菩提心之人应如是见;又比如须菩提问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佛说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那么发菩提心人应如是信解。虽然佛如是说,发菩提心之人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但是还不要生法相,为什么呢?因为执着佛所说,执着佛所说的住心无住、降心离相、无法发心之法,执着这个了,那又是执药成病了,又是执着了。所以只有不生法相,知才是真知,见才是真见,信解才是真信解,这样才能与般若真智相应,必定能够证得实相般若,就是这样。所言法相者,是如来随机演说,如谷应声。如来心中本无法相,所以说即非法相。如来现身说法心中又无法相,这才是真法相,才是真实的法相。

  好,我们看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这是断第二十七种疑。上面说不生法相,佛担心有人会怀疑,既然于一切法不生法相,那么持经功德难道不是取相了吗?所以佛说此段经文来破之。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这也是指的住相布施之人,如果是无相布施,其福肯定是无量的了,是不可思量的,那就没有必要来作校量了。此布施之人,因为是住相布施所得福德是有漏的,这个我们前面也经常讲,如果有发心成佛的人,对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能够受持读诵,这是自利,为人演说,这是利他,那所得之福这是无漏福德,自然不是以七宝布施这个有漏的福德所能比的。

  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那要云何为人演说呢?演说之人应当怎样做呢?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是演说之人应当做的,也就是说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要遵守的轨则,这样才合乎金刚般若的密义。在为人演说此经的时候,演说之人一定要起观照般若,内不见有能说之我,外不见有听法之人,中也无所说之法,这样三轮体空不取于相,才可以与如如不动的真如自性相应。这里也就是佛在本经的最后时刻来劝诫菩萨,不可以用取相、生灭的心来为人演说,必须用与如如不动、真性相应的不生不灭心来为人演说此甚深般若,令听闻此经的人,因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进而悟证实相般若,如是演说才是真正的演说般若,才可以令闻法者获得真实的利益,自利利他。

  何以故,为什么为人演说要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因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以不应心生执着而取于相。我们先讲一切有为法,一切有为法包括了十法界圣凡依正诸法,不仅世间现象界的有为法,就是二乘圣人所住的化城,甚至菩萨修因、诸佛应化都可以说是有为法。简要的来说,除了如如不动的真如本性,其他十法界圣凡诸法都是属于有为法,凡是有为法,都是属于虚伪不实幻妄不真,所以佛说一切有为法皆如梦。梦,大家都很熟悉,梦中所见的事物,梦时见有梦醒即空,没有了,我们的身心世界以及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包括名利财富,就像梦中所见的事物一样醒了之后了不可得,就像永嘉禅师说的,“梦中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幻,这个幻比如魔术师用魔术所变幻的一切事物,我们众生的正报身,还有外在的依报世界也都是幻化的,怎么幻化的?是我们的业力幻化,我们常说业力招感,其实它是业力所幻化的,就像魔术所变现的种种幻事,似有实无,这是幻,我们一切都是变化的,都不是实有的,是业力所变化出来的。如泡,就是雨水打在水面上所起的泡,刹那之间就消失,比喻人的生命短暂无常迅速、人的依报幻妄不真瞬息万变。如影,这个影子是依形体而有,本无实体,我们看到我们的影子,是因为我们的实体,光透过实体所影现出来的,本无实体,比喻六根对六尘所生起的六种识心都是妄想分别,属于真如自性的影子本无所有,本无所有的,变换的速度快,它的影像变换的快,我们的心不净,执着,所以看不出来它的影子的谢落,生灭,我们看不出来,也就是说这些都没有实体,都是假相,都是影像罢了。如露,就像草木上的露水,太阳一出来露水就消失了,比喻人生如朝露,无常迅速终归于空。如电,打雷时我们看电闪非常的快速,比喻人生在世匆匆数十载,也不过是电火时光转瞬即逝,非常的快速的。发心受持此经又为人演说的菩萨,应作如是观,以此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以这六种来观,就知无论是有情的众生还是无情的世界,都是缘生性空,幻妄不真,这样就能不取于相,与如如不动的真如自性相应,成就无上菩提。这就是世尊说此《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目的,这就是世尊说此经的目的所在。到这里,我们这部经的正宗分就介绍完了,我们看本经的最后一段。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这是本经的流通分,参加法会的四众弟子,一切世间三善道众生,听闻佛说完《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皆大欢喜,发愿受持般若大教,奉行般若毕竟空义,为他人演说此实相般若,以流通正法,绍隆佛种,续佛慧命。

  好,这部经我们就讲完了,谢谢大家。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