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上册(第十章) 第十章命河推出因果浪02


   日期:2019/6/22 10:2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十章)

  南怀瑾教授讲述

  第十章命河推出因果浪02

  唯心缘起

  这是《宗镜录》引用佛经的话。接著又续引《华手经》的偈子:

  又偈云:是心不在缘,亦不离众缘,非有亦非无,而能起大果。

  心在在缘,什么缘?老子有句名言讲的很对:‘不见可欲,使心不乱’,一个人没有看到过那个东西,没有习惯,心里不会乱。物质文明愈发达,人类的欲望愈高。换句话说,物质文明愈发达,犯罪的行为愈复杂,犯罪的因果也越来越错综复杂,这是当然的,因为是外缘所引起的。老子这种思想说明外缘的可怕,儒家、道家都一样,曾子也知道外缘的可怕,所以有‘慎独’的说法。

  我们的心本来是依外境而引起,譬如我们当年晚上看书是点一盏青油灯,后来用洋油已经相当奢华了,现在离开电灯不能过活了。当年出门走路、坐牛车也很好,拿把草扇扇凉,凉风习习,无比的舒服,现在好像离开冷气不能生活。这些心理状况的变化,都是外缘所引起的。但是,当外缘引起这心的功能,它的作用并不在上缘的上面,而是内在的、唯心的,所以说‘是心不在缘,亦不离众缘。’

  简单地说,外境可以影响心理,心理也可以造成外境,心理因缘很难说一定属于哪一方面。所以此心与因缘的关系不能说没有,是有。当你被外缘一引,它是起作用,不是空的,是有。当这个缘过了,好像没有,实际上还是有。譬如做一件事做过就忘了,尤其年纪大的人,几十年前做过的事自己想不起来,没有了?不会的。我告诉你,到了什么时候想起来?快死的时候。为什么?因为心理的反应有一个特殊的作用,几十年前的事像放电影一样,很快回转来,都会再想起来。

  非有亦非无,而能起大果。

  心的变形

  《显扬论》颂云:由彼心果故,生已自然灭,后变异可得,念念灭应知。

  心理的状况,一生一灭一生一灭地跳动,这是心的功能所显出来的成果,即所谓过去生种子识所带来心的果,后天的教育只能稍稍影响它一点,很难有大的变化。‘心果’,只管这个阶段,‘生已’,便自然灭去了。生出来又变灭,灭去并不是没有,那个功能、那个影响还是在,当然现代科学还很难证明。

  有一点大家要小心,虽然现在科学知识进步到这个程度,有许多足以被我们证明是不错的,但如果认为科学是定论,常常会闹笑话。所以大家研究佛学著作,尽量少引用科学,非常重要,因为一引用科学,很可能三年以后,定理整个被推翻,你那篇论文因引用错误而整个失去价值。

  如拿光学来说明,譬如人在这里,两个钟头以后离开,在七小时以内照相,每个座位都可以照出每个人的影子。也就是说,生灭早过去了,人也早离开了,那个影像的功能都还在。现在科学只能到这个程度。如果拿哲学、佛学道理讲,这个影像不只七天,一直还在,但存在的是影像,影像则随时间而不停在变异,早已不是你原来的那个形态,由你原来那个功能发出来的形态,变异、变去了,变去了不是没有,而是变另一个形态,所以说‘后变异可得’。

  所以,尽管我们随便一个思想、行为生灭马上过去了,它的后果的功能依然存在。在念念的生灭上,我们应该知道这个道理,思想、起心动念要特别注意关照自己,非常可怕的。我们常常在现实生活看到,一个人动了杀机想害人杀人,立刻气色就变了,如果当时把血抽出来验,血液变蓝,有毒。当然太高兴,血液的糖份就特别多,也是有问题,过份的都不对。所以心性修养与生理的关系有这样复杂的关系。这些都是借用现代科学上、医学上一点点道理说明这个东西。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南怀瑾       宗镜录)(五明学佛网:南怀瑾       宗镜录)  

 南怀瑾居士:驳《楞严》伪造说 

 南怀瑾居士:开悟的十个标准 

 王雷泉教授: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底行——南怀瑾先生文化史观 

 王雷泉教授:《宗镜录》提要 

 杨维中教授:以《宗镜录》为例论永明延寿对唯识思想的摄取 

 杨笑天教授:举一心为宗 照万法如镜——《宗镜录》“标宗章 

 韩廷杰教授:《宗镜录》与唯识三境 

 刘元春教授:延寿《宗镜录·标宗章》读解 

 肖永明居士:唯心与唯识关系论辩—— 从《宗镜录》说起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四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三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