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金光明最胜王经释十六


   日期:2019/6/24 10:2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金光明最胜王经》最净地陀罗尼品(释十六)

  佳鹏 德藏 吉祥妙光 6月4日释十六

  最净地陀罗尼品

  那要如何才能得到佛这样的微妙境界?

  佛说,善男子,菩提微妙,事业造作皆不可得。这里就是说菩提微妙就是佛的境界。非常微妙,不可思议。不能以一切有为有相之法去衡量。

  所以说金刚经讲一切法皆是佛法。但佛在涅槃时说我一生没有讲过佛法一个字,这是不是前后矛盾了?

  不是的,因为佛讲的是有为法,而佛是证无为之法。无为之法叫远离戏论之法,一切有为之法有相之行,就叫有为法论。

  我们念经参禅打坐念佛,我们的皈依礼拜供养都属于有相有为之法,为的是什么?证无为的境界。境界是不可说也不可以不可描述,故而我们是修有相之行,而证无为之法,故而菩提微妙,事业造做皆不可得。

  但众生颠倒无明,远离不可执着境。因我们颠倒迷乱,以五毒充斥其心。故而须有相有为之法而做破除。正所谓借假修真、破迷显真就是此理。所有都是围绕最后那无可言说的微妙的无上的佛境界。

  这里提一个问题,佛是不是都是人身?不是。 畜生中也有佛,天人中也有佛,六道轮回中都有,故佛不可以形象辨认,不以形而辨。所以若以诸相见如来则不见如来,金刚经上讲,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所以我们不以相而区分于佛。

  但是相是佛的代表,具三十二相不一定是佛。但佛一定具三十二相。那这个意思怎么来理解呢?转轮王有三十二相,但他是国王不是佛。但是佛为众生一定会显三十二相,因为它代表轮回众生最高清净最微妙特征。所以他一定会如是显化。佛代表就是圆满。

  善男子,譬如宝须弥山王饶益一切,此菩提心利众生故,是名第一布施波罗蜜。真正的布施之心是菩提心,菩提心,是发愿度众生的心。为什么他是第一布施波罗蜜?因为我们只有发了愿度众生,才会为众生去做,才会去付出去给予。如果没有这个菩提心没有发这个愿,我们肯定不会做,不会给予。

  就相当于什么?我们对家人们,如果我们不愿意爱他们,那一定不会为他们付出。所以正因为我们爱,我们才会付出,付出就是布施。所以布施的根本就是菩提心。因为我们发愿度一切众生成佛,有慈心,我们才能施予给予一切众生安乐,令他们解脱成佛。

  到最后是我们的供养,所以布施和供养从来没有被分开。我们供养上师三宝首先是供也是施。因为施是出去,供是献上去,供施从来就没有分开过。

  再来说到持戒。持戒,就是为了守护我们身口意的清净不颠倒不迷乱,然后堪以承载一切。以戒而起庄严、以戒而树威仪、以威仪而得圆满相、以圆满相故而得众生欢喜、因众生欢喜而起信心和恭敬、因恭敬信心故而能听受教法、因听受教法故而能得解脱。

  持戒的功德特别大,我们对戒一定要如理如法的受持,因为守持戒律就意味着我们是在时时刻刻的度化自己,也度化众生。所以无论如何,我们不要破戒。

  第三,譬如师子,有大威力,独步无畏惊恐故,属于忍辱。 这里说,像狮子一样具有大威德力,我们无论走到哪里不会畏惧,离于惊恐,是为忍辱。这里与其说是忍辱,不如说也是一种威仪。

  因为持戒带来的威仪、因为自己修法带来的威仪、因为自己圆满拥有福德具有圆满的威仪,也因为菩提心所代表的是佛的威仪,还有人们佛的根种。所以我们的缘起上已经是佛子。

  具菩提心就是十方诸佛之子。这里以狮子来比喻具有威德力并远离了畏惧,为什么具足这样的力量和威仪?因为具足了佛的根种,也就是菩提心。成为十方诸佛之子,唯一要求就是菩提心。为什么呢?一切佛皆因菩提心而得究竟果位。

  所以菩提心才是佛的根。我们作为凡夫众生想成佛,唯一的办法就是发菩提心。没有升起菩提心的人,不能称为诸佛之子,只能算是随佛修行。为什么叫佛子,就是要成为佛的儿子,一定得发菩提心。

  很多跟随师父修行的都可以自称为其师弟子,但只有真正成为心子,师父才能完美的交付一切。而仅仅做跟随修行的则不能办到。这里做一个简单的比喻来帮助理解。

  那修忍辱应该怎么修呢?是不是别人打我们一耳光,我们把右脸带给他,他打我们的右脸,我们把左脸给他?不是。而是我们应该懂得对他人尊重和谦卑,不伤害不恼怒他人。这是慈悲。

  佛曾经也讲了一个故事,什么故事?在往昔某一世,一艘商船上载着很多富有的商人,船上有一个人见到大量的财宝就起了杀心,他想把船里面五百人全部杀害,独吞所有人的珍宝财产。没有办法,为了救这五百人,其中一个人只好杀死了这个起杀心的人。正因为他杀了这个人,救下了这五百人,从而积累了无量的资粮,这也是慈悲也是菩提心。这就是大乘菩萨的菩提心的根基。

  菩提心的具足者不以言行而做标准。而是以内心的方便和缘起做标准。我们安立在怎样的见解中,就会诞生出怎样的行为和因缘果报。

  在小乘佛法是以戒为根本,比如说我们不杀生,我死死地盯住不杀生这一条戒律,但吃什么可以不要求,自己不见不闻不杀生就行了。

  大乘佛法是一切众生如我们父母,因为有慈悲心,有菩提心,所以一切众生肉我们都不忍吃食,也不忍服用一点点,因为吃它们的肉就等于吃老母亲老父亲的肉。

  这个就是菩提心具足的修行的内在要求。因为它远离颠倒梦想,远离五毒,远离一切错乱。以菩提心为根来利益众生,因为一切众生的命比他更重要。所以一丝一毫恼怒众生的心,都不能有。

  但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就应该忍受欺负?也不是,而是说我们应该具足智慧和能力,擅长的调伏众生。比如说谁调皮捣蛋了,我们是不是就应该慈悲的具足菩提心的包容他不管了不问了?比如说他生气了不开心了,于是对我们做出种种伤害的言行了,我们是不是就要忍气吞声?等等,不是的,不能这样理解忍辱,因为忍辱本身也是一种智慧。

  为什么?因为目睹了众生颠倒错乱了,我们要想办法去调伏他,调伏过来从坏把它变好了,因为他本身就已经错了。 这才是真正的慈悲和菩提心,这才是救度。所有佛法里面都讲要止恶行善,而不是目睹一切,听之任之,为所欲为,却无动于衷。那样叫做对别人作恶的一种纵容。

  所以说佛法里面的菩提心和慈悲心,是如摩尼宝般圆满圆融无二。但是修慈悲心和修菩提心很容易进入教条主义理论主义里面的圈套。因为我们的智慧和福德不足,在行持的过程当中很容易出现错误的思想和见解。以慈悲心和菩提心作为幌子,其实我们做的行为已经远离慈悲心和菩提心,在这一点上我们是非常容易犯错误。

  注:文章为德藏个人对金光明的心得体会。

  祈 祷

  我等佛子当如佛教言,遵守法令,爱国爱家,敬爱社会,和睦相处,互助友爱,才是实践佛法。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金光明最胜王经       释义)(五明学佛网:金光明最胜王经       释义)  

 傅味琴居士:《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 

 傅味琴居士:《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 

 傅味琴居士:《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 

 傅味琴居士:《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 

 傅味琴居士:《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 

 傅味琴居士:《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 

 傅味琴居士:《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 

 傅味琴居士:《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 

 傅味琴居士:《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 

 傅味琴居士:《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 

 傅味琴居士:《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 

 傅味琴居士:《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