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上册(第十一章)


   日期:2019/6/27 12:2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南怀瑾教授讲述

  第十一章 心中自有黄金屋03

  接下来这段是富贵中发生的故事:

  又如金色王施辟支佛一饭,后满阎浮提,于七日内唯雨七宝,一切人民贫穷永断。当知此七宝不从余处来,皆从彼王供养心中出。因起自心中,果不生异处。

  金色王供养辟支佛一餐饭。辟支佛现身时,不会告诉你:‘我是辟支佛。’都是过后方知。那现身的样子,又穷又烂、又可怜。不会现身时,放光给你看,让你来供养,没这回事。他现身时,各种形态,你不知道。所以看佛经时,若以为只有供养辟支佛才有这个功德,那你慢慢等好了。

  后来的果报充满阎浮提。‘阎浮提’是佛学名词,我们这个世界总称阎浮提,范围大一点又叫娑婆世界。娑婆的意思也叫堪忍。

  因为这世界是缺陷的世界,不会圆满,人生定会有缺陷。中国的《易经》也这么说。《易经》开始讲乾坤两卦,最后结论‘火水未济’,‘未济’就是缺陷,这宇宙是缺陷的宇宙,别的宇宙不是这样。娑婆是堪忍,众生在一切缺陷中能够忍。娑婆世界分四大洲。我们这部分属于南方,称阎浮提。

  因为这帝王发了一个大愿,全世界的人都得了好处。这里有个重点要注意,这也是儒家孔子春秋责备贤者的道理,在上位的人领导下面的风气,全体行善,全体都得大福报。

  ‘阎浮提,于七日内唯雨七宝,一切人民贫穷永断。’在他的国土中,七日内下雨,下的都是七宝,大家都发了。因此,当家长的,领导一家行善,一家得福报,做社会上一个小单位的主管,能够领导这个单位行善,这个单位整个得福报,依此类推,职务愈高的人,领导行善的责任也愈重,而产生的福报也愈大。

  佛说,当知天上掉下来的七宝是怎么来的?当知‘此七宝不从余处来,皆从彼王供养心中出。因起自心中,果不生异处。’是因为这帝王、这领导人他自身之一念至诚,由他供养心感应道交来的。有所感,就有所报应。心念的因果,是如此井然不乱。因为‘因’‘起自心中’,所以现生得到的‘果’报,也就‘不生异处’,心念的因果,是如此井然不乱。

  有人说:‘我也做了很多好事,怎么我那么受罪啊?’只要有这句话,你的果报早就没有了。心不诚啊!所以做好事,不是做生意,关键就在这里。

  如阿那律金人,自作自受。所以福者,见为金宝;恶人观是死尸。故知转变从心,前尘无定。

  以上故事,告诉我们阿那律得到金人,就是佛教所言‘自作自受’的道理。所以有福德的人,看了是金宝,坏人看了,却是死尸。看了这段传奇故事,想到我们的所作所为,很可怕,后果实在不堪设想。

  有人要问:‘那做恶的人,为什么现在很好?’我说,你注意了,依佛家道理,不是不报,是时候未到。而在儒家的典籍中也指出:‘天将祸之,福而报’。有时候一个坏人,是上天帮忙他得意,因为他得意了,就会快造恶业,快受恶报。你慢慢会看到的,这是很严重的。西方文化也提到‘上帝要毁灭一个人,必先使他疯狂。’只有使他快一点疯狂。忘了自己是什么,才会招致毁灭的果报,这也就是‘天将祸之,福以报’的道理。

  接著是永明寿禅师了不起的文句:‘故知转变从心,前尘无定。’一切因果的转变,为善为恶,就在你自己一念之间,至于外界的情形、景象,没有固定的,是会变异的。

  这个道理就是说,同样一件好吃的东西摆在这里,那个福报好的人、胃口强的人,吃得津津有味。我们生病(尤其是胃病)的时候,吃也吃不下。在酒席上,就可看到很多人的果报。好吃的菜,请他多吃一点,他却不敢吃,怕晚上要吃胃药,这就是果报。真的,果报就是这个道理,不要看这是小地方。同样,好的享受,有能活活瞪著眼晓得好,就是享受不到,所以说:‘前尘无定,转变从心’。

  又如未开空器,甘露本无,随福所生,百味具足。善恶之境,皆是自心。

  永明寿禅师根据佛说阿那律的故事来评论,像阿那律的父母试验他,把空的器皿送给他,结果盒子打开,有东西,但是‘未开空器’时,‘甘露本无’,其中本来就没有好吃的甘露。然而因为他的业力带来这个福报,所以‘随福所生,百味具足。’

  像有些人胃口好,一切好吃,不论吃什么都有味道。有些人钱很多,环境很好,但什么都不能吃。我经常说笑话,在座的不要见怪,我们现在已经堕到某一道去了,哪一道?各位自己去研究。有些人就是看得到吃不到,像我现在也落到这一道,‘饿思道’不想吃东西,胃口不好。所以就:‘善恶之境,皆是自心。’一切皆是唯心所变。

  故《唯识论》云:境随业识转,是故说唯心。则无有一法不归宗镜,已上是世间因果。

  永明寿禅师引用《唯识论》作结论说,一切的境转变是唯心,是本体的心,不是你现在思想的心,那个本体心造境形成的环境,是业力所构成。业力当然是你本体心所起用,所以讲‘万法唯心’。他把这个道理及佛经全部的精华,形而上、形而下的道理,都收归到《宗镜录》这一本书上面,永明寿禅师在这里又做了他这一本书的广告。以上所讲的,还只讲到世间的因果,以下讲出世间的因果。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南怀瑾       宗镜录)(五明学佛网:南怀瑾       宗镜录)  

 南怀瑾居士:驳《楞严》伪造说 

 南怀瑾居士:开悟的十个标准 

 王雷泉教授: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底行——南怀瑾先生文化史观 

 王雷泉教授:《宗镜录》提要 

 杨维中教授:以《宗镜录》为例论永明延寿对唯识思想的摄取 

 杨笑天教授:举一心为宗 照万法如镜——《宗镜录》“标宗章 

 韩廷杰教授:《宗镜录》与唯识三境 

 刘元春教授:延寿《宗镜录·标宗章》读解 

 肖永明居士:唯心与唯识关系论辩—— 从《宗镜录》说起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四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三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