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上册(第十二章)


   日期:2019/6/28 10:2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南怀瑾教授讲述

  第十二章随缘了缘成佛缘01

  次论诸佛因果者,如《华严论》云:显佛果有三种不同:一亡言绝行,独明法身无作果。

  ‘次论诸佛因果者’,学佛、出世间的因果,据李长者的《华严经合论》所提,修出世道的有三种因果。第一种‘亡言绝行’,浅显地说,就是我们修持佛法,打起坐来,没得妄想,平常也没有妄念。‘亡言’就是无话可说,不可思议,心念也没有起来。

  所以古代禅师有两句诗:

  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

  当然,修行功夫到达了这个境界是相当高了。这也是经论所讲‘亡言绝行’的境界。

  一切妄想不起,心性不动,念头不动,就是达到一般所谓真正的空。到了这个境界,只能说达到初步独觉佛的境界。可千万不可小看这初步,我们一般人还真不容易做到,因为我们有一个‘空’的境界,就已经不是了。

  如果自然达到‘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一点功都不要用了,几乎类似道家的‘无为’。当然,这其中是有层次的,真正达到‘无修无证’,那是完全成就了,是成佛的境界。

  假使真做到了‘亡言绝行’,只能说是明白了法身,只悟到了法身。所谓成佛有三身,也就是道的体、相、用三个层面。有趣的是,中国的《易经》八卦,基本上也是三爻推演而成。

  所以‘亡言绝行独明法身无作果’,这个法身到达无作果,不造作了,不需要修持。当然,什么是不造作的情形呢?就是这个境界‘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这是第一种,属于小乘的基础。

  二从行积修,行满功成多劫始成果。

  第二种不是说光坐在那里把念头空了,绝不是这样的,而是要从行上、事上去磨炼、去修持。所谓‘心行’,就是有此心,更重要的是有此行。譬如说,佛法讲慈悲,如果我心里好慈悲,那没有用。心里想只是因地,不是果地,慈悲的事情没有做出来。又譬如说,一个人生疮了,我们学佛的人看了说:‘好可怜,好臭哦!’那已经不慈悲。心里还是可怜他,是很慈悲,不过好臭哦!心想走开一点。或者为人治疗敷药时,怕自己传染到。当然防止传染是应该的,并不是说戴个口罩就不慈悲了。

  所以‘心行’是很微妙的。比如自己最心爱的儿女生个烂疮会传染,有时当父母的不会顾虑,(但是子女对父母就不一样啦!)心里还是会怕传染,但对自己儿女也就顾不了那么多。所以说‘孝子’,应该倒过来说‘子孝’,对子女就不同了。要以那一种爱心,对一切的人,这就行了。

  行是多方面的,所谓‘行’八万四千,这是个笼统的数。这个数不是这样算的,就是我们人一念间(一呼一吸叫一念),有八万四千差别的烦恼念头。所以我们在修行上八万四千都要做到至善的行,而不是只做一样。

  ‘从行积修,行满功成多劫始成果’,要积功累德,就必须从行上去积修。修行不是拿一生来计数,而是多生多世的成果,要经历多劫才能功行圆满,这是论‘诸佛因果’的第二种,属于中乘。

  三创发心时,十住初位体用随缘所成果。

  第三种是大乘菩萨的初果,上乘到成佛之路。‘创’就是开初,就是你开始这一秒钟说我要学佛,最初发心的时候。要发心修大乘行,经过五十二个程式。所谓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等,然后到了十地,已经要无数劫了。这之间要‘体用随缘’,明了空的体,起善行的用,随缘而修行。

  有些人非要躲开人世间,找个清净的地方修行不可,那不是随缘行。随缘行,是没有清净的环境,热闹中也可以修。即使是厕所那样的环境也可以打坐,也可当禅堂,但却不要以为打坐就是道。行是到处都可以修,要随缘而行,而且不限于这一生,要多生累劫地精进修行。以上是学佛的因果。

  初亡言绝行所明法身无作果者,即涅槃、无行等经。是隐身不现,万事休息。

  从最初开始‘亡言绝行所明法身无作果’,这是《涅槃》等几部大乘经典大概的宗旨,是就偏重的路线而言,但不是全都这样。

  永明寿禅师用中国文字来说明,即‘隐身不现’,包括有两重意义。活著时,做隐士,不求名,不求利。譬如现代人特别感兴趣的寒山、拾得这一类,以他们外表所现行履而言,就是小乘果。有些以寒山、拾得相标榜,其实却求名又求利,相距又何止十万八千里!

  还有一到涅槃果位时,不想再到世间来,这是罗汉果。在教理上是做得到的,但却是暂时的。教理上称之为有余依涅槃,古代又叫做有为涅槃。

  什么叫‘有余依’呢?依空的境界。以为空的境界,什么都不动念,‘万事休息’,这个就是佛法。实际上,以为清净就是空,那么这清净就是习气。爱空、爱清净就是一大习气。如果认为清净不是习气的话,那你错解了佛法。不过佛法并不反对清净,暂时贪恋可以。

  在有余依涅槃里,这个生命好像暂时不来了。实际上,八万四千劫以后,还非来不可,这是大问题,大家要去研究。为什么大阿罗汉入空,到了最高境界,念空了,却最多只证到八万四千劫,最后还是非出空不可?没办法不出来,出来以后,还要回转小乘的心,再发大乘的愿,行道才能成功。

  另外还有一点要注意,在我们看阿罗汉入空八万四千劫,就算我们把牙齿等老也等不及,我们再投几百千个娘胎来,他的劫数还没到,这八万四千劫好长。可是在入空的人,八万四千劫是一刹那之间就过了!道理在哪里?大家知道吗?

  我们睡觉六个钟头,睡醒时也只觉得是一会儿,当然这不是入空。白天的时候,要打坐四、五个钟头,蛮难受的,晚上睡觉几个钟头,为什么只觉得一下就过去了?这是凡夫、普通人的境界。我们讲大阿罗汉入定,最高定证到八万四千劫,在他们定境中的人,只觉得是眼睛闭一下就出定了,也是很短暂。这两个都要去研究。为什么情况会如此,为什么经八万四千大劫非出定不可?第二个情况已经跟大家讲明了。

  所以说‘隐身不现’包含两种意义。这一类的人在世的时候,走绝对清高的路子,当隐士。到涅槃时候,以为住空,不来了。‘万事休息’,一切放下。

  不过讲老实话,我们想学佛的,初步先要到这里。在教理上,我们要看得起这小乘的境界。事实上,这是最难达到的,我们就做不到万事休息,做不到万缘放下。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南怀瑾       宗镜录)(五明学佛网:南怀瑾       宗镜录)  

 南怀瑾居士:驳《楞严》伪造说 

 南怀瑾居士:开悟的十个标准 

 王雷泉教授: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底行——南怀瑾先生文化史观 

 王雷泉教授:《宗镜录》提要 

 杨维中教授:以《宗镜录》为例论永明延寿对唯识思想的摄取 

 杨笑天教授:举一心为宗 照万法如镜——《宗镜录》“标宗章 

 韩廷杰教授:《宗镜录》与唯识三境 

 刘元春教授:延寿《宗镜录·标宗章》读解 

 肖永明居士:唯心与唯识关系论辩—— 从《宗镜录》说起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四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三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