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上册(第十三章)01


   日期:2019/7/1 11:3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南怀瑾教授讲述

  第十三章弹指圆成八万门01

  一一因果属对,相似具足,仍对治种种法门,始得见性成佛。

  我们这一生所遭遇的,举凡生理、心理、环境、家庭、社会、国家、天下等等都有其因果关系,形成我们现在的报应。

  这些因果都有‘属对’,也就是有它的来由,我经常体会到的很多例子,有些年青朋友说笑:‘这人那么内向,当是前生给仇人杀了,今生再投胎,看到什么都怕得那个样子。’虽是笑话,但何尝没有前因?没有后果?所以因、果之间,有相对配属的关系。

  我们现有的佛教经典是古人翻译的,表达的方式也是古代的。要把它变作现代的方式,依我个人的构想,现代的青年应该朝这一方面努力,由心理学到各种的科学配合起来,整合为一个非常高深的心理行为的科学。当然,其中尤其要寻找出心理、生理、医理及佛法修证之间的关系来。

  现在言归正传。修行人要经常体会自己的行为,有时心里头一念动错了,很快,事情马上就会摆脸色给你看。只是我们在做人做事上,没有在这方面自我观察,所以往往怨天尤人,‘怎么我会遭遇到这种事呢?’真要好好观察自己,以后就绝不会骂人。清醒,就会发现自己真有过错。‘相似具足’,在我们修行的时候,好像做了善行,不是彻底的,是相似的善行,但是能够做到相似的善行,并且时时警觉自己的心性,一有不对的起心动念,马上用佛法种种对治法门来修正。这样修行不息,行为的善真正圆满了,才能够真正地明心见性。

  慈悲与解脱华严

  不是说你把一念空了,坐在那里,然后飘飘然:‘哎呀!四面八方都是空,我两脚踩在虚空中。哈!悟了。’不是的,那是非常初步。但是,要真正起修,也必须要先有那个境界。归纳起来,这三节说明了:小乘境界的那个求空是不对的。

  事实上,这三节是连起来的。一个真正学佛修行的人,先要求到‘亡言绝行’,这一点境界证到了,即所谓初悟。这三节等于禅宗的三关;所讲的‘亡言绝行’,见一点空,是初关;起方便之行,是重关;最后圆满成佛,破末后牢关。所以禅宗讲‘悟后起修’,也就是说,达到了‘亡言绝行’的境界,这个时候正好开始修行。

  谈到禅宗,马祖有一个公案,现在顺便给大家讲进。你们年轻人现在喜欢搞禅,‘馋’得很。有一天晚上,马祖带领了三位大弟子:西堂、百丈、南泉,一齐赏月,马祖指著月亮要他们说说看,西堂就讲:‘正好供养。’百丈说:‘正好修行。’南泉却拂袖而去,话都不讲。

  马祖就笑了,讲禅就归到百丈,讲修行归到西堂,‘正好供养’的这位就是修行。南泉的佛袖而去是解脱。解脱是对,不是说他不对。各有所偏,不全。

  (编案:《指月录》原文为:“一夕,西堂、百丈、南泉随侍玩月次,师(即马祖)问:‘正恁么时如何?’堂曰:“正好供养。”丈曰:“正好修行。”泉佛袖便行。师曰:“经入藏,禅归海,惟有普愿独超物外”西堂即智藏,百丈即是怀海,南泉即是普愿”)

  再讲第二个公案。有两个徒弟都悟了道,在路上走,看到路上一个死人,一位马上口念‘阿弥陀佛,好惨!没有人埋。’赶快挖地要把他埋了。另一位看到死人,眼睛看都不看,一直走,头都不回。两位师兄弟有不同的表现。人家来问他们师父:‘您两个徒弟都悟了,究竟哪个对呢?’‘都对!’‘怎么都对?’师父说:‘埋的是慈悲,不埋的是解脱。’

  说的也是!那个骨头埋与不埋都要烂的,差不多嘛!但是要注意!真正地学佛,诸行慈悲。在修行上,埋的是对的。解脱是解脱,有时候解脱是不对的,特别要注意!

  所以,好像我经常在批驳‘禅’,因为‘禅’在这个时代产生了更大流弊,满街是‘禅’,不得了!这个禅已经弄得莫名其妙,与佛教正法的形象,差距太远了,非常可怕。怪不得,王阳明的王学,流行到了明朝末年,‘满街贤人都如狗’。那个时代真是可怕,民族文化的风气受害很大。大家学佛的人更要注意。甚至我感觉到,现在佛法越昌盛,这个行愿就越糟糕。希望年轻同学特别注意。

  这三节是连起来的,所以真正见到空以后,正好供养,正好起修狂不得呀!这一狂,非落因果不可啊!现在因果可是电脑时代,小心呀!不要随便错喔!

  有个朋友讲得很有意思!他说:‘老师您这样一讲,对了。我们小时候觉得,要看因果要等两三代,要孙子死了,才算受报。现在好像看到自己就受报了啊!’我说:‘那你还看到了,现在不但看到自己受报,而且时间更快,算不得个把月就报了,甚至过几天就报了,电脑时代呀!’电脑的输入(因)与输出(果)之间跑起来快得很,千万要注意!

  这说明修行的三节,处处跟著因果走。不要以为成了佛,就脱开了因果,佛更注意因果,更重视因果。越是圣人,越是小心。下面提到:

  法界观行的重要

  如《华严经》即不然,一念顿证法界法门,身心性相,本唯法体。施为运用,动寂皆平,任无作智,即是佛也。

  最后境界,成佛的境界,要参考《华严经》。华严所标榜的理不同哦!修行行门也不同。一念之间,顿证法界法门,空有双方面都具足了。

  一念空,这是佛法的小乘法门,不是法界的圆满。一念有也不然,这是凡夫的境界,而且有些外道境界也是一念有,也不对。

  我经常说:‘华严法界观行几乎失传了。’这个观行是‘一念顿证法界法门’,空有双圆,一切具备。

  下面要注意这几个字。‘身心’,换句话说就是‘性相’,心就是性,身就是相。‘身心性相,本唯法体’,这个身心性相的根本,整个是法体的大用。所以你身体生病了,心也病了;身体病好的时候,心也不病了。而且,生理上只要有一点不舒服,你那个心理的病早有了;反之亦然。身心两个互为因果,是很快的。

  ‘施为运用,动寂皆平’,这是讲功用、讲修行。施为就是现在所讲的作为,包括一切的行为、作为、应用、作用。

  ‘动寂皆平’,动也是道,静也是道。动也是佛,静也是佛。不垢不净,干净的是佛,污垢的也是佛,这就是华严境界。所以把华严的理搞通了,就在一念之间,都具足了。就是六祖所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动静皆平,道都是一样,都是平等,没有差别。

  ‘任无作智’,最后悟道了,佛到哪里去了?佛都再来一切的世间,普渡众生,这叫无作智。作而不作,为而不为,现在就是佛境界。

  你能这样修持,现在就在华严境界。当然打坐可以练习,但不是主要,行才是主要,不过打坐是练习行之一。如果连盘腿都盘不起来,那更不用谈到行了。所以佛法不是那么呆板的,要晓得所谓‘善巧方便。’

  我们往往拿一种观念,一种思想,一种法门来确定佛法就是这样,这都是自己主观的看法。没有到圆顿法门,都是偏见来看的。拿一个模子印一切,就不行哦!

  要真正讲禅宗,不离唯识、不离华严,这是真正的禅。千万不要像现在一般的年轻人,一动就是狂禅。禅是讲求行的,达摩祖师就特别吩咐,禅是从行入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南怀瑾       宗镜录)(五明学佛网:南怀瑾       宗镜录)  

 南怀瑾居士:驳《楞严》伪造说 

 南怀瑾居士:开悟的十个标准 

 王雷泉教授: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底行——南怀瑾先生文化史观 

 王雷泉教授:《宗镜录》提要 

 杨维中教授:以《宗镜录》为例论永明延寿对唯识思想的摄取 

 杨笑天教授:举一心为宗 照万法如镜——《宗镜录》“标宗章 

 韩廷杰教授:《宗镜录》与唯识三境 

 刘元春教授:延寿《宗镜录·标宗章》读解 

 肖永明居士:唯心与唯识关系论辩—— 从《宗镜录》说起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四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三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