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上册(第十四章) 法尔如是水同云03


   日期:2019/7/7 10:3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十四章)

  南怀瑾教授讲述

  第十四章法尔如是水同云03

  现在我们开始卷四十三,也就是唯识学要开始了。学佛的基本道理在三世因果、六道轮回。这个基本道理是唯心的。唯心因果,也可勉强地说,是心物一元的因果。因为‘物’在佛学里头根本不大承认的,依佛所说,物是心所变现的一种现象而已。

  严格来讲,一切万有的物质世界与心量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以哲学来讲‘心物一元’,已经是有问题了,拿佛法来讲是要打手心的。

  因为物不过是心所生法的一部分。心性法身本体功能,大体把它分三部,就哲学来讲,例如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说这个世界分成两种世界——精神世界、物质世界。这两种世界是心的功能的变现。而心的功能在精神世界、物质世界里头都存在,都能起作用。因此严格地说,就佛家的唯心的哲学而言,是不承认心物一元的哲学,换句话说,讲心物一元,都已经是低了一级。明白了这个道理,现在正式讲我们中国最流行的禅宗,所谓明心见性、悟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既然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后来为什么又要讲唯识学,把这个心像西瓜一样分成八部分,为什么要这样切,现在开始讲这个道理。

  达摩与二祖

  夫初祖西来,唯传一心之法。二祖求缘虑不安之心不得,即知唯一真心圆成周遍。当下言思道断,达磨印可。遂得祖印大行,迄至今日。云何著于言说违背自宗,义学三乘自有阶等?

  《宗镜录》第四十三卷一开始,就首先标榜出禅宗。禅宗在印度,第一代禅师是由释迦牟尼佛亲传迦叶尊者,再传佛的弟弟阿难。如此传到二十八代的达摩祖师。

  达摩祖师是印度的一位王子,同释迦牟尼的身世一样,为求道而出家,在印度继承了禅宗的二十八代祖师,到中国正是南北朝梁武帝的时代,成为中国禅宗的初祖。

  达摩只传一心之法,我们所谓心地法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心即是佛。如果再进一步问:‘什么是心呢?’问题就来了!是身体里面这个心吗?不是哦!这里是心脏。头脑思想是心?这是头脑不是心!

  那心是什么?问题来了!不过,我们晓得达摩祖师西来所传是明心见性成佛。这个公案大家都知道,达摩祖师西来,先到南方后到北方住在嵩山,面壁九年,实际上他到中国有十几年,不过有九年住在嵩山。也不是九年都在那里打坐,面对著岩壁。不过这也很好玩的,日本禅宗,都学这个,打坐面对著岩壁,把背露在外面吹风,号称这就是禅宗。据说达摩就是面壁而坐。

  当然在中国的岩壁留影的也很多,譬如在嵩山的岩壁上有一个人像,据说是达摩祖师的功夫,当年他坐下来,这个影子就照到岩壁上留下影像,不晓得他修的是不是武侠小说上写的留影神功!这是说笑的。这些后世流传的真与假,都不去考虑。他来到嵩山是住了九年没错。

  (编案:郭元兴居士曾费心论证:‘壁’为‘璧’之误,璧为心净之喻。则‘面璧’义同‘观心’,堪称别解。然即使形为面璧,亦不碍观心。录此别解,聊供谈助。)

  首先,他是一个印度人,到中国来,中国话讲得如何?不知道。像我到现在,自己是中国人,国语都讲不好。当然他有神通,佛法高,比我们讲得好一点。为什么?我经常举《指月录》,常说达摩祖师讲了一句中国话,我谈了三十年,才谈懂。

  梁武帝问他,对答一来一往,梁武帝最后给他逼紧了,就问,圣人得了道是什么境界,达摩答覆说:‘廓然无圣’,那就是说无量无边,空空洞洞,那心境之伟大,包容万物,但是其中无一个圣人,没有圣人与凡夫的差别。梁武帝又问:‘对朕者谁?’梁武帝第一次问他悟了道的人的境界是什么样子,‘廓然无圣’,大的无所谓圣,也无所谓得道。自己还觉得有个道可得,那我们就要问那个‘道’值几毛钱?有个东西可得,就有价钱可还了,好办!那还不是道!梁武帝也很厉害,居然什么都没有,你祖师爷来传法,那‘对朕者谁’,那你跟我讲,你又是什么东西!当然皇帝也不能那么粗鲁,总要文气一点。就问:‘坐在我对面的是谁呀?’

  达摩祖师讲了两个字:‘不识’。这两个字我讲了三十年,‘不识’,我们素来读成不认识。在我也认为是不认识,大家也讲不认识。三十年后,到了广东,有一天,我也不会讲广东话,朋友派了一位广东的小朋友跟到我旁边走,同我做事情,两人无聊乱扯一顿,反正也没人,也不怕脸红乱说,后来我问了一句:‘不知道,广东话怎么说?’‘不识呷。’哎呀!这下《指月录》读懂了!‘不识’就是‘不识呷’。因为达摩是从广州上岸的,而且广东话与闽南话都保留了真正唐朝的音,所以现在研究古书,研究唐音,最好会讲闽南话、广东话、客家话。我说‘老弟啊!’他看到我那么高兴!那个广东小孩子说:‘南先生,你笑什么?’我说:‘你不晓得。我三十年总算在你身上谈懂了一句话。我很感谢你。’

  梁武帝当年一问他,得道的人无境界,那当著我面,你是谁呢?达摩祖师说:‘不识呷’。不知道!我也不晓得我是谁、你是谁。就是闽南话‘莫宰羊’!这妙得很!后来愈发现愈流汗,以前讲课往往都讲错了的!以后大家看祖师语录,那个祖师一定要查,他是福州人的话,有时候福州话就出来了;苏州人的话,苏州话就出来了,没得办法!不懂这个道理的话,读书、读语录就错了。因此,以这句话告诉同学们,读书之难,尤其是读这些禅宗语录。

  达摩祖师当时在那嵩山面壁九年,是不是一直九年,当然也是个问题。后来碰到二祖来,二祖当时已是三十多岁了,早已经在山东、江苏一带讲学,听众满座,很有名声。讲《易经》、讲《礼记》、讲中国文化,哎呀!他忽然发现这世间的学问不能解决宇宙人生的大问题,因此看佛经,看了《大般若经》,出家了。出家了以后,他又在河南香山,自己一个人在那里打坐修道了很多年。

  因此,我们了解:第一,二祖学问好,读书人出身,不是盲目信仰的。第二,他做过功夫,他一个人跑到香山去打坐已经好多年了。一般人管他有没有道,他总有腿呀!两腿总要能够坐得住呀!我们两腿坐坐看,坐四十分钟变麻了!

  而且他佛学研究得好,学问也好,他最后来找达摩祖师,达摩祖师理都不理,他站在那里,就有这样的画像。后来儒家到了宋朝有一个故事叫‘程门立雪’,这个故事是作者藉程夫子套用二祖而来的。

  冬天下雪,二祖见达摩的时候,站在那里站了好久,或者是一天一夜,或三天三夜,很难确定,反正下雪都超过膝盖头了,二祖都没动过。那诚恳求道的样子!最后达摩祖师问他:‘你找我干什么?’二祖说:‘我听说师父您从印度来,拿佛法正统心脉来传,我要求道啊!’达摩祖师看他这样一讲,就痛骂了他一顿,骂的话很有意思!

  我们土一点来讲,就是说:‘你这个小家伙!佛法岂是那么容易得的!要经过多少年呀!凭你这样子拍拍马屁,站一下,又算什么了不起!’他是不是会骂这么好听的中国话,不知道!反正是很会骂人啦!

  结果,二祖听他这一骂,抽出了刀。以前和尚的袋子带著有刀的,等于我们过去军人腰上配有刀。和尚的刀叫戒刀,不是叫你去杀人、抢人的,是自杀用的!如果做错了事,甚至做坏了,自己自杀!后来当然有些和尚拿这把刀子不自杀,去做了别的坏事,或杀人也有。因此后来政府追回了,不准带、只保留袋子代表那个意思。所以当年的出家人是带刀的,另一方面切菜也好用。因此当时二祖抽出刀就把膀子给砍了!以表示自己的心意、决心。当然,那时候天气冷,下雪,血马上就冻结了,不过也是痛得很的!所以后来庙子塑像或画像的二祖少根膀子。

  看到二祖表现出这样大的决心,达摩祖师就问他:‘你求什么?你为什么这样做呢?’当然我们想得到,他又冷又饿又痛,那真不晓得多痛苦呀!人世间的痛苦在一刹那间都加拢起来!身体的痛苦、肚子的饿、又冻得要死,还要求道!当时不晓得他是怎样挺过来的!所以达摩祖师问他:‘你为什么?’二祖当时只讲了一句话,他说:‘此心不安,请师父给我安心!’

  我们后世学禅宗都忘了这个公案中他的学问、他的功夫、他的一切、他的决心。好严重!一般人认为他有道,他还是觉得此心不安。人生最难的,就是这个心,怎么样安?当然问题来了,这个是什么心?怎么样安?

  所以有许多青年同学学禅,要参话头,这个就是话头嘛!这个是什么心?这个心怎么安?我们大家坐在这里,听佛学的课,你心安不安?自己知道不知道?此时的思想安不安?这是什么心?怎么样安?我们先休息一下,先安一下心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宗镜录       南怀瑾)(五明学佛网:宗镜录       南怀瑾)  

 南怀瑾居士:驳《楞严》伪造说 

 南怀瑾居士:开悟的十个标准 

 王雷泉教授: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底行——南怀瑾先生文化史观 

 王雷泉教授:《宗镜录》提要 

 杨维中教授:以《宗镜录》为例论永明延寿对唯识思想的摄取 

 杨笑天教授:举一心为宗 照万法如镜——《宗镜录》“标宗章 

 韩廷杰教授:《宗镜录》与唯识三境 

 刘元春教授:延寿《宗镜录·标宗章》读解 

 肖永明居士:唯心与唯识关系论辩—— 从《宗镜录》说起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四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三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