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尊师重道


   日期:2019/7/7 20:5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修学佛法的人,当亲近善知识时,在态度上就要抱著良师难遇,明师难访的尊重心,好好学习。而不是怀著狐疑猜测的心态去衡量对方,或是以刁难的方法来试探对方。时下佛徒,有者要求过高,对师的要求有著诸多崇高理想的条件。要如何物色一位理想的善知识呢?佛陀举出了善知识必需具备的七项条件:

  一。俱足正信

  对三宝有坚定不移的信心。其本身在佛法修持上必有所体证,也就说对四禅八定,无常、苦、 无我三法印,慈悲喜舍等有所体证。或是已证得预流初果 、六神通及八解脱等的善知识。

  二。安住禁戒

  即是一个行为品德清高,守道清白的行法者。

  三。具足多闻

  即对佛陀教法,多所听闻通达。对於来求法的人,皆能随其所问,给以充足解答。并且在讲解时,於文义善巧,於众多妙法,能善受持。言善通利、 意善寻思、 见善通达。

  四。性多哀愍

  身为一位善知识,他必需拥有一颗哀怜悲愍众生之心。由於不忍众生在生死苦海里受尽熬煎,在他的心底,常抱著众生苦即我苦,众生乐即我乐的心态来对待众生。从以下二点,可以看出一位善知识的哀愍心态:

  (一)心无厌倦: 即对於弟子善能教导;弟子所作的善行与才华能给以赞叹鼓励。本身的个性耐力是勤劳精进,为大众说法教示时,不辞劳倦,无所怨言。

  (二)善能堪忍:一位善知识,在生活周遭里,碰上任何逼迫苦事,先检讨自己是否有任何过失,并以业报思想为理念,不会随意怨他责人,发生愤恚。纵然是遭轻陵毁辱,也堪能忍受。而自己本性没有改变,守持以有情著想的宗旨,顾虑对方的利益为主。

  五。正智正慧

  善知识对佛教的经典与教法必需有深入的研究与心得。拥有能够辩别出世间法及出世间法、 俗法及圣法的渊博知识。同时亦具足能识别出追随者的品性与根机之功夫,在教诫授法上投其所好,摄其所适,成就其材的教导能力。

  六。有惭耻心

  一位善知识,必然具有崇重贤善的格性。所谓的崇重贤善即是对於具有贤德的人,他能生起恭敬,对於一切有漏无漏的善法亦生起崇重。因了这崇贤重善的心理,善知识就会羞耻过恶不作。常持谦虚态度,以礼待人,平易近人。

  七。怀羞愧意

  一个具有羞愧心的善知识,他是怀有轻拒暴恶的特性。这轻拒暴恶是指对於世间的法律、 舆论、 呵斥、讥毁等引起的恶法恶行,和自己厌嫌的恶染法都持有一股强烈的抗拒而不愿接近。因了这理念,他是非常慎重於自己的言行与态度。同时也是一个庄重的人。

  「善人则亲近之,助德行於身心」,亲近善知识能够使学法者引生信根、闻 、施、戒、智慧诸善功德。佛陀形容这种接触就好像月亮盛满,光明渐增。冀望此吉祥之二「亲近贤慧者」 引领您往如意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尊师重道       善知识)(五明学佛网:尊师重道       善知识)  

 傅味琴居士:学习释迦佛,祈请善知识为胜为导,不退菩提心(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四真实善知识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四善知识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四非善知识 

 果煜法师:法云灌顶 谁是善知识 

 其它:谈尊师重道(田光烈) 

 怎样亲近善知识 四、依师乃为学法,恒常修信念恩 

 怎样亲近善知识 三、了知知识德相,如理寻访明师 

 怎样亲近善知识 二、认识依师胜利,亲近善友知识 

 怎样亲近善知识 一、认清世间过患,远离恶友恶法 

 宋智明居士:禅观入门 二、禅的正见研习与参学 如何参学善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一 关于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