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大安法师:《往生论注》2016第一讲(1-3)


   日期:2019/7/8 18:0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往生论注》2016第一讲(1) ——大安法师

  各位大德比丘,各位居士学员,在第九届弘法人才培训班我们选择《往生论注》,来给大家做一个讨论。《往生论》是天亲菩萨所著述的,也是我们中国本土唯一的一部净土宗的论典,长期以来虽然大藏经有,但是流通不是太广,就是天亲菩萨所作的偈颂和长行言简义丰,没有详细的注解,那昙鸾法师这个《注》就来得非常重要。就像印光大师所评价的,这注解的文字非常流畅通达,而义理极为深邃,足以开显众生对净土法门的正确的智慧,启发人的信心,所以这部《论注》乃是一切净业学人的大导师,甚至进一步赞叹昙鸾法师所撰写的这个《注》,详细地解释《往生论》的文句,直接将阿弥陀佛的弘深誓愿,将天亲菩萨的领悟的衷怀,彻底圆满地彰显出来和盘托出,如果不是深得佛心,具无碍辩才的大德祖师哪能到达这个境界呢?

  这部《论注》在中国确实久已失传,清末的年间,杨仁山居士从日本请回祖国,金陵刻经处就有募刻流通,金陵刻经处的本子还是有一些错讹,印光大师曾经对这个进行过校对,原来是论和注混在一起,初机的人就搞不清楚,所以印祖把论和注分段标出来,一目了然,哪些是天亲菩萨的论,哪些是昙鸾法师的注。现在我们这次讲解的就是按照印光大师校对的,以后他就附在《净土十要》后面,希望《往生论注》跟《净土十要》一样长久地留在这个世间。这个《论注》内容非常之丰富,义理非常深广,我们这次就“论”部分可以念一下,“注”的部分就直接来讲解。

  首先我们来看卷上,《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卷上》,大家手头上拿了两个科表,是为了帮助大家理清一些线索,《科表一》主要是对偈颂部分,它以三分,就是一部经典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大结构加以概述,含摄五念门一共是二十四偈,全题是《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这个题目会在前言玄义部分加以解说。我们现在就对于这部《论注》的三位重要的菩萨、祖师做一个介绍。

  首先这部《论》是婆薮槃头菩萨造,“婆薮槃头”是梵文的音译,翻译到中文叫“天亲”或者叫“世亲”,一般我们就讲是“天亲菩萨造”,那这位祖师在无论是印度还是中国的佛教史上赫赫有名,他出生在佛灭度之后九百年前后,是北天竺就是古印的西北部分,那个地方出生的,他的兄长是无著菩萨。天亲菩萨的智慧非常深邃,他在一切有部出家,就是小乘教,就作过五百部论,著名的就是《俱舍论》,所以一切学声闻教的都是以他的论作为依据。他深入声闻教深入久了,就产生了一个不正确的见解,就认为声闻教才是正确的,大乘佛法非佛说,大乘非佛说。

  无著菩萨,就是他的兄长一看他的弟弟辩才无碍、广博多闻,怕他以后会造更大的恶业,无著菩萨了不起,他曾经入日光三昧定到兜率内院听弥勒菩萨讲经的,属于大乘种性的一位菩萨,所以悯念他的弟弟这样下去可能会造很大的恶业,就善巧方便托人带了信,说“我生了重病,希望你过来一下”,天亲菩萨赶紧赶到他的兄长那里,一看他的兄长并没有病,说“你好像没有病”,他说“我的病是为你起的”,“从何说起”,无著菩萨告诉他,“你的邪见将会要下地狱的”,就为他讲说大乘的佛法。天亲菩萨智慧很深,一说就领悟了,知道大乘佛法超胜小乘,他就忏悔,说原来造了恶业谤大乘法,现在要忏除业障,就准备把舌头割下来忏罪,无著菩萨说,你诽谤大乘的罪,纵然说割一千条舌头都忏不掉啊!于是告诉他忏罪的方法,你要忏悔就是将原来诽谤大乘的舌头,以后转为赞叹大乘。天亲菩萨就听进去了,等到他的兄长圆寂之后他就开始造了五百部的大乘论。

  所以它的传承从瑜伽部来说,就是法相唯识宗来说,从弥勒菩萨传给无著菩萨、传给天亲菩萨,所以他的论里面有很多的法相唯识的,《成唯识论》就是天亲菩萨主要造的。同时他对于《华严》《楞伽》都有论,尤其对净土宗有这部著名的论述。什么时候翻译到中国来的呢?这就看到翻译这个《论》的翻译者,元魏永宁寺北天竺沙门菩提流支译论。在魏晋的时候翻译出来,那就时间比较早了,为什么叫元魏?这是北魏的孝文帝要全面汉化,就有一个重大的政治举措——迁都,将首都从大同迁到洛阳,到了洛阳之后,孝文帝下令将鲜卑族那个姓氏,鲜卑族的姓氏都是复姓,就改为单字的单音的汉族的姓,所以他的皇族的姓氏叫拓跋氏,所以他皇室的姓就改为“元”,以后就叫元魏,所以一看元魏,那都是在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的时间。通过鲜卑族在北方统一全过程来看,它从一个游牧民族转为能够稳定下来,建立初步的国家政权、典章制度的这个过程,也就是全面汉文化的过程。包括“魏”这个国的名称,也是一个汉族的官员叫崔宏,那是北方河北一带大家族,是听从了崔宏的建议就取国号为魏。元魏的首都都是在洛阳,有一个寺叫永宁寺,这些都要了解一下,说明讲翻译的地点、时间,在这个时空态里面,这部论的产生是有深远的意义的。

  菩提流支是在北魏永平初年,公元五零八年,带了大量的梵本经过葱岭来到洛阳,就得到了元魏宣武帝的高度的礼遇。宣武帝是孝文帝的太子,他继位了,这些北方的皇帝都是崇信佛教的。这个永宁寺是什么寺院呢?是在洛阳规模最大、最豪华、最壮丽的一座寺院,是当时的胡太后主持建的,这座寺院有一座塔这座塔有九十丈高,它的铃铎听过去都能够传十几里的路,就在一百里以外都能看清楚那座塔,雕梁画凤极尽奢华。当时有一个天竺国的三藏法师,看了这座塔大为惊叹!说他走了这么多国家,在南阎浮提唯有这座塔是第一。这座塔最后起火了,起了火都没办法救,竟然烧了三个月……就是这座寺院。也就说是洛阳最大的皇家寺院,宣武帝请菩提流支住在这个寺院里面翻译经卷,这个译场规模很大,参加翻译的有七百位比丘,义学沙门。

  实际上菩提流支住在洛阳,整个社会也都不安定,以后北魏又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以后又迁都到了邺城,菩提流支都要经过这样的战乱的过程,二十多年还是孜孜不倦地翻译,翻译了三十九部一百二十七的经卷。这部《论》是在公元五二九年翻译出来的,于是看这部翻译的《论》,是在佛教极为盛兴的洛阳,洛阳那时候的寺院极多,整个的北魏年间的寺院都是三万多座寺院,出家人都达到二百万到三百万,那是佛教辉煌鼎盛的时候。佛教非常鼎盛,这座永宁寺是最大的寺院,菩提流支是直接接了天亲菩萨法脉的,是天亲菩萨的嫡传弟子,他来翻译的。

  《往生论注》第一讲(2)

  再就看前言部分,前言部分实际上是谈玄义,这个玄义分两方面来谈。第一是谈判教,第二是对这个《论》的题目进行解释,其中穿插这个《论》的功能作用以及它的体性,基本有点类似于天台家所注经的前面五重玄义,但是它的次序把判教首先提到前面来。判教是依据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论》,这里我们要了解龙树菩萨,这位是一位了不起的大祖师,在我们震旦国八宗的祖师都推尊龙树菩萨,在《楞伽经》里面佛悬记龙树菩萨以登地,就是欢喜地的身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龙树菩萨的智慧之深广,他出家九十日就遍读南阎浮提所有的佛经,一切外道的经典也都通达,就智慧极高。由于他智慧太高了,当时就生了一念的傲慢心,觉得自己是不是可以作为一个教主了。海里面的大龙菩萨怕他走歧途,就把他接到龙宫,打开七宝的经函,七宝的经藏给他看,他一看,这个傲慢心下来了,原来佛经无量无边。他在那里读了三个月,就已经胜过在南阎浮提读的经典的十倍,所以《华严经》是龙树菩萨龙宫里面诵出来的,他以后就作了很多的论,其中就对于《华严经》也有论,《十住毗婆沙论》是,“毗婆沙”就是广解的意思,是解释《华严.十地品》的,初地和二地的这个论。

  这部论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第八品《阿鞞跋致品》。《阿鞞跋致品》谈到一个菩萨的修行,他得首先要达到阿鞞跋致位,就是不退转位。如果这个位达不到,他无量劫的修行都是进进退退的,也是没有条件谈多少多少劫来成佛的,因为底线都没有。阿鞞跋致位相当于什么?至少破一品无明才称为阿鞞跋致——法身大士。所以一个菩萨的修行如果没有得到阿鞞跋致,那就要如救头燃,勇猛精进获得这个位子。如果获不得有可能就堕到声闻、缘觉位。

  这样就到了第九品,《易行品》就提出二道,难行道和易行道的问题。针对得阿鞞跋致位在此土长久地精进努力地修行,由这个自力难行道而获得不退转地,就好像在陆地上行走到达目的地,步行则苦,就为难行道。何为易行道?就是以信方便称念东方善德等十方十佛,及阿弥陀佛、世自在王等诸佛菩萨名号。这里注意它不仅仅是指称一尊佛,阿弥陀佛等一百零七佛,还有过去七佛,还有一百四十三尊菩萨摩诃萨的名号,这样快速地得不退转位,这称为易行道,易行道就比况为在水道乘船则乐。

  我们了解《十住毗婆沙论》龙树菩萨的基本思想之后我们再来看,昙鸾大师是对于这个思想有进一步的创新的,但是这种创新是符合佛的本意,也符合龙树菩萨的本心的。昙鸾大师虽然生活在中国,但是他跟龙树菩萨有精神上的那种相应,昙鸾大师一直把龙树菩萨作为他的本尊、本师。在《赞阿弥陀佛偈》里面,就称南无本师龙树菩萨摩诃萨。由于他是这样的心心相印,所以临命终时,他能感得龙树菩萨告知他往生的时间已到,昙鸾大师他的瑞相也反映他自己的一生,是这样的致力于一门深入的修行,有往生的瑞相。当时在场的人都能够听到空中的音乐的声音,能够看到幢盖幡华,音乐的声音从西边过来,接了之后又从东边往西方走,隐隐约约的越来越消逝。说明昙鸾大师不是一般人,所以当时称为叫“神鸾”,同时得到梁武帝和北魏的两个国家的皇帝的推崇。

  根据《十住毗婆沙论》所云:菩萨求阿鞞跋致有两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道的内涵是什么?就是指在这个五浊之世,五浊之世是净土宗一个非常有表现力的概念,我们处在这个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在这个五浊恶世又是无佛之时,释迦牟尼佛已经灭度了,下一尊弥勒佛又没有降诞,就在这个无佛的时空点上,要修行求不退转位就很难,这种困难有很多,概略来说可以概述为五点。

  注意这五点是昙鸾大师有他的思想在里面的,这不是从《十住毗婆沙论》里面所出来的,《十住毗婆沙论》没有这个文句。

  第一点:外道相善,乱菩萨法。就是外道,心外求法的各种宗教,相就是它表现的相状,它的宗旨、它的教义、它给社会呈现的样子,它也属于善的范畴,但善的范畴为什么乱菩萨法呢?一个大乘菩萨的行人,要深刻地把握一个菩萨的修行的、法的核心,这个核心是什么?是深知我们轮回的所有的境况的虚幻性。把握它的内在的空性,内在的空性就是——向上一著、本地风光、不二法。也就是说菩萨法是要离开虚幻的轮回,不是在六道轮回里面去修一些人天之善的。菩萨法指向的是成佛的宝所,连声闻、缘觉的二乘的化城,都不能中止在那里,更何况这些人天的善法。但世间的种种宗教这些善,都属于世间法的善,如果把它看成是宗教的终极目标,就混淆了菩萨出世间的大法,这种情况在末法的时候会越来越普遍。菩萨法被混淆的时候,目的、价值都搞不清了,他怎么去求阿鞞跋致?那求不到啊!阿鞞跋致从通教、别教层面,得阿鞞跋致就有能力示现八相成道的,初住菩萨就能在一百个三千大千世界示现作佛的,是这样高超的菩萨的境界,所以这些外道在搞来搞去把这个目标都降低了,外道的表现形态的善就会把大乘菩萨法,降低在世间善法的范围当中,这就是混淆,这就是混乱菩萨法。

  第二个就是:声闻自利,障大慈悲。声闻就是二乘的行人他自己有很强的出离轮回的愿望,自利就是自己赶紧出离三界,但是心量小发不起大慈悲心,他没有菩提心。由于他只想到自己赶紧离开,就障碍了大慈悲,大慈悲就是心量广大,同体大悲、无缘大慈,这就是菩提心的核心,也是成佛的种子,但声闻的行人只考虑自己解脱,这个菩提心的种子出不来。菩提心的种子出不来,大慈悲心的内涵没有,他也就跟成佛隔离了。

  第三是:无赖恶人,破他胜德。“无赖”就是恶啊!不信因果、不信轮回、知见邪伪,于是身口意三业都是造作恶业,这种人都是三恶道的种子,所以这种恶人看到他人修行、积功累德,他就会嫉妒、他就会障碍、他就会破坏、他就会毁谤,这个以后会比比皆是。佛经甚至说,末法之秋,正法的比丘在寺院都住不下来,都被这些恶比丘排挤。

  第四是:颠倒善果,能坏梵行。这跟第一个“外道相善”联系在一起,他认为宗教就是行点善,今生过得好一点,下辈子最多生到天上。他不知道生到天上还是没有出轮回,没有出轮回享尽天福还是要堕落的,堕落之后就不知道轮回到哪去了,甚至今生修行下辈子得大福报,藉助大福报又造恶业,第三世又下地狱了,就是能够破坏梵行。梵行就是菩萨道的指向成佛的清净的大行,他能破坏。

  第五种难,这是更核心了,唯是自力,无他力持。自力,靠自己积功累德,持戒、断惑证真、竖出三界,靠自己游过这个生死大海,但是自力怯弱、道心惟微、力量不够,所以没有佛力的加持想到达解脱的彼岸,极难。大概举出这五种困难之事,那放眼世界“触目皆是”,这就比如到达目的地走陆路,一步一步走,万里迢遥很辛苦,中间可能方向都搞错了,南辕北辙,这是谈难行道。

  什么是易行道?这段话很重要:【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鞞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则乐。】

  这一段有昙鸾大师那种深刻的发挥在里面。前面龙树菩萨讲易行道,他只是说在此土以信方便来称念佛号,称念佛号是在这一土得阿鞞跋致的。看这里的改变是,首先得阿鞞跋致不是当生在这个娑婆世界的,是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所以“但以信佛因缘”,就是由于相信阿弥陀佛的因缘发愿求生西方净土,那就能乘托阿弥陀佛的愿力,往生到极乐世界。到了极乐世界由于佛的愿力加持,就能入到大乘正定聚,正定聚就是阿鞞跋致,这种转换那非常了不起的。龙树菩萨并不是这样说的,龙树菩萨说求阿鞞跋致是在此土、此生,并没有讲到要往生净土的问题,昙鸾大师把得不退转,标定为往生极乐净土而得到,这就跟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接上了关系。

  阿弥陀佛的第十一愿就是告诉我们,到了极乐世界就是正定必至涅槃愿。而且就称念佛名来说,龙树菩萨标的称念佛名是标出十方诸佛,以及阿弥陀佛为代表的一百零七尊佛,还有过去七佛,还有一百四十三位大菩萨,列了很多。但是昙鸾大师在这里就特别标出,念阿弥陀佛的名号。

  所以通过这样的一个判教,昙鸾大师使净土法门,仰靠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这条捷径,把它跟通途的自力的法门,有一个比较明晰的、独立的彰显。就好像要爬楼,上次我们到纽约新世贸中心,它刚建好今年开的六百多米,如果要爬楼梯那要爬蛮长的时间,一百多层,它有一个电梯,坐上那电梯真的不到一分钟,“哗啦”就上去了,很快。那不能说,哎呀,六百多米的高楼,你怎么一分钟不到就上去了呢?它就上去了,它是高科技。阿弥陀佛给我们的易行道非常便捷,跟你爬楼梯是另外一个系统。爬楼梯相当于难行道,坐上电梯“咵嚓”一下上去就是易行道,但你要相信,你相信有这个电梯很快能到,如果你不相信,你不愿意上去啊,在中国的净土宗的教理史上,这是一道非常奇特的风光,亮丽的光明,这真的像印祖说的,将阿弥陀佛的本怀给它和盘托出。

  《往生论注》第一讲(3)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就是这个《论》所依据的是《无量寿经》,实际上是以《无量寿经》为代表的,包括《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等,大乘涉及到极乐净土的,几百种经论的理念都在里面,所以论有宗经论、释经论。优婆提舍是宗经论,综合了诸多的大乘经典来提的一个,非常原则性的、总括性的偈颂和长行。这个《无量寿经优婆提舍》,就“上衍之极致,不退之风航者也”。“上衍”就是无上的摩诃衍,圆顿的一乘法,在大乘圆教的佛法当中这是极致。就像蕅益大师说,这是圆顿中的至极圆顿,是了义当中的无上了义,是方便中的第一方便。从第一方便来看,它就是我们得到不退转位的风航,风航就类似于扯起风帆,这个风又是顺风,就使得这条船一日千里地快速地到达这个彼岸,而且这条船不是我们自己建造的,是阿弥陀佛已经建造好了的。只要登上船,这个风顺风顺水就把我们带到彼岸去了。

  下面就注意对这个题目做一个解释,首先是无量寿,无量寿就是极乐世界教主的别号,那通号就是佛。别号就是有这尊佛、那尊佛,极乐净土教主的别号叫无量寿。这部经是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王舍城耆阇崛山,灵鹫山所宣说的,以及舍卫国,舍卫国是给孤独园,这是指《阿弥陀经》,所以在天亲菩萨的概念当中,是把《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看成是一部经,都属于《无量寿经》的范围。他在佛的四众弟子、天龙八部之中,来说阿弥陀佛的庄严功德。这庄严功德有依报庄严、有正报庄严,全体的属于大不可思议的功德。《无量寿经》乃至于这部论,是以佛的名号作为体性的,这叫“辨体”。五重玄义有一个辨体,辨别它的体性。佛的名号是无量光、无量寿。这个实则就是实相的一种表达,后面会谈,一法句即清净句,清净句即真实智慧无为法身。真实智慧就是无量光,无为法身就是无量寿。所以佛名号就是实相。

  一切大乘经论都是以实相作为体性的。

  “后圣者”,昙鸾大师对天亲菩萨是把他称为圣者,那是大菩萨,后来的圣者婆薮槃头菩萨“服膺如来大悲之教”,“服膺”就是完全地领会、信受,释迦牟尼佛以大悲心,所流现的这个净土的教法,所以天亲菩萨就依据《无量寿经》,也就净土的经典来撰述《愿生偈》。二十四首《愿生偈》概述之后又造长行,散文部分重新地解释偈颂内在的含义,这种解释就称为优婆提舍。

  优婆提舍属于十二分教里面的其中一种题材,在我们中国,找不到一个正确的名相跟它对应翻译。如果只是举一个局部的意思,可以勉强翻译成“论”,但是翻译成论又有不完备地方。为什么我们震旦国没有相应的名相来翻译?是由于我们这个地方没有佛出现,佛出现讲的优婆提舍虽然有论的意思,但是它又比论有着更深邃、更尊重的含义在里面。就好像“般若”,为什么不直接翻“智慧”?还要就是“般若波罗蜜多”,这就五种翻译当中叫尊重不翻。

  我们一般人理解智慧就是这个人很聪明、记忆力很强、理解力很强、闻一知十、举一反三,最多这样理解。但是般若的智慧不是世间的智慧范畴,它是对于心性本源的、一种本质上的空性的把握,这个就不是我们中国的这些名相所能翻译出来的,就干脆直接叫它般若。

  就像我们这个世间的各种典籍,孔子所著述的可以称为“经”,儒家十三经,孔子的这些后人制作的都称为“子”。比如孟子写的书,荀子写的书都称为“子”。记载历史的有《左转》《春秋》《二十五史》这些国史、国纪,这就称为“史”,经、子、史之外的这些就称为“集”。为什么叫《四库全书》?它就按照经、子、史、集四个题材,来编辑成《四库全书》。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往生论注       大安法师)(五明学佛网:往生论注       大安法师)  

 大安法师:一函遍复讲记 第四部分 结语 

 大安法师:一函遍复讲记 第三部分 修行中需要注意的十二条 

 大安法师:一函遍复讲记 第二部分 略述信愿行 

 大安法师:一函遍复讲记 第一部分 背景资料的介绍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七集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六集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六集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五集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四集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三集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二集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