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喜欢念《心经》的人有大福报


   日期:2019/7/10 14:3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na  mo  a  mi  tuo fo
南  無  阿  彌  陀  佛


《心经》实际上浓缩了所有的佛法精髓

  释迦牟尼佛即将示现圆寂的时候,曾将大、小乘的八万四千法门交付于阿难尊者,并郑重其事地告诉他:“如果你把除了般若波罗蜜多之外的八万四千法门全部忘掉、全部损坏了,我也不会责怪你;但如果你把般若波罗蜜多当中的一个偈颂丢失了,我就要怪罪于你!”

  这就说明,除了般若波罗蜜多之外,整个八万四千法门,都不及般若波罗蜜多当中一个偈颂的内容重要。从释迦牟尼佛出世转法-轮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在如此漫长的时间当中,无论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甚至包括泰国、新加坡的诸位高僧大德,都非常重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在藏传佛教中,以格鲁、萨迦、噶举、宁玛四大教派以及觉囊派为主的所有教派,都非常重视《心经》这部经典,都将其归摄于各自的念诵集里,不管早课、晚课,还是在其他时间,都经常持诵。

  在各个法师平时的讲经修习中,《心经》也是一部不可缺少的经典。

  甚至包括给亡人超度、或作其他任何一个佛事,如开光、放生甚至修建房子等等,《心经》都必不可少。只要念诵了《心经》,整个事情就会非常圆满,中间不会出现各种魔障违缘。

  (我以前在学院也传讲过《心经》,但那时道友还不是很多,现在也不知那个时候的道友现在还剩下多少,因为整个世界都是无常的,眷属无常,导师也是无常,万事万物随时都在变化啊!)

  在汉传佛教中,大家也都清楚,不管在任何寺院,不管是净土宗、禅宗,还是天台宗等等,各寺院和各高僧大德,都非常重视《心经》,此经早已是汉地很多宗派共同修持的一部经典。

  不仅在大乘佛法兴盛的地方,都无一例外地十分重视《心经》,甚至现在的泰国、斯里兰卡等以修学小乘为主的南传佛教的僧众,也念诵《心经》。

  大概是99年以前吧,一位泰国的法师来到我们学院,当时我们也发现,在这位南传佛教大德随身不离的念诵集里,《心经》排在了较为重要的位置。也许很多人也从网络或各种新闻媒体了解到,有些国家经常在一些大型体育馆等地方,举办讲解、研讨《心经》的见解及修法的专题活动,很多方面都显示出佛教徒对《心经》的重视程度。

  虽然唐玄奘大师所译的这个《心经》译本只有短短的二百六十多个字,和《金刚经》的五千多字比较起来,字数是相当少的,一部文字短小的《心经》,何以会受到如此待遇呢?

  就像利用现代科技,能将很多资料压缩在一张小小的光盘上一样,短短的《心经》实际上浓缩了所有的佛法精髓。为什么这么说呢?

  佛陀成道以后,在四十多年的时间内三转法-轮,为众生宣讲了八万四千法门。

  其中的初转法-轮,佛陀阐演了苦、集、灭、道四谛法门;

  二转法-轮,佛陀开示了般若空性法门;

  三转法-轮,佛陀开演了光明如来藏本体。

  在三转法-轮的所有佛法当中,最深奥、最重要的,是二转法-轮的内容。为什么说它最重要呢?

  因为二转法-轮揭示了一切万法的真相,是三界众生走向解脱的必经之路。

  所有二转法-轮的内容结集起来,就是一系列的《般若经》。

  大家都知道,《般若经》包括广中略三种般若。

  其中的广般若,有十万颂。藏文的长版《大般若经》,都有厚厚的十二函;

  中般若,有二万五千颂;

  略般若,则有八千颂。

  所有《般若经》的精义,都包含在《摄集经》当中,如果将《摄集经》的经义加以浓缩,则就是《心经》。

  由此可知,佛法的精髓、心脏与核心,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换言之,《心经》所说的内容,足可统摄八万四千法门,它是佛教大乘教典中,文字最短少,诠理最深奥微妙的经典,实可谓“芥子纳须弥”。

  正因为它是整个佛法的精华,所以会受到历代后学者们的极端重视。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和精力都很有限,要想在一生当中学完八万四千法门,把所有的佛法全部精通无碍,实在是无能为力的。如果能抓住要点,就能起到提纲挈领之效。从这个角度来说,修学《心经》是最明智的选择。


  作为一名佛弟子,能遇到这样的殊胜妙法,也是千百万劫积累资粮的巨大福德所感,这是肯定的。

  虽然我没有神通,也不知道你们的前世是什么样的,但佛经里面说过,谁能值遇大乘佛法,必然前世与佛教结下了殊胜的因缘。

  如果没有这样的殊胜因缘,即便是在梦中,也根本不可能听到般若法门的一字一句,更不要说思维并进一步修持般若法门的精粹了,所以,我们应当生起无比的欢喜心和珍爱心。

  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无论身在何处,都应当随身携带,随时念诵《般若心经》,将《般若心经》作为依止的对境,放在清净高处,并经常恭敬顶戴。

  现在的世间人都很忙碌,要求你们每天念诵那些较长的经典就不太现实,但《心经》的内容却只有两百多个字,在每天的二十四小时内,抽出短短的两三分钟念诵一遍《心经》,应当不会对你们的事业、前途、家庭造成什么影响。

  听说这里的工作人员对《心经》很重视,每天坚持念诵《心经》,我心里特别高兴。

  虽然我们不一定懂得其中的所有含义,即便是出家人,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也不一定能彻底明白它的意义,但在世俗谛当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规律是毫发不爽的,念诵《心经》对你们的即生来世必然会有一定的利益。

  全知无垢光尊者是藏传佛教中十分伟大、杰出的一位上师,他所撰著的《窍诀宝藏论》当中也说过:“信解听闻佛法与随喜,赞颂趋入正法稍行持,皆离轮回播下解脱种。”

  凡是相信、听闻佛经,并随喜、称赞者,都有不可思议的功德,所以,不管你是否信仰佛教,如果能念诵《心经》,都能与空性法门结下善缘。

  因为念诵《心经》所需的时间很短,所以有些修行人天天念《心经》,但有些修行人却认为,哪怕一天念一遍《心经》还是有困难。

  不过我认为,即使再忙,一天念三遍《心经》的时间应该是有的。

  当然,这也并不是强迫大家,只是提出希望而已。

  佛法不是强制性的教条,而是令对方知道其利益和功德后,自觉地去接受,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不过,作为修行人,特别是已经放下一切俗务,一心向佛的出家人,更应该这样做。

  但如果每天只是敷衍、潦草地念诵一下表面的词句,却一点都不明白《心经》的意思,就只有念诵的功德,而没有其他的价值,这样就多少有些遗憾。

  假如能在念诵的同时,也懂得它的内在含义,就会具有更大的意义。

  虽然《心经》的字数很少,字面意思看起来也很简单,不像俱舍、中观的某些论著,有很多的法相名词或逻辑推理方法,但就像对幼儿园的小朋友讲电流、光速、量子物理等高深问题,即使你磨破嘴皮,他们也是不知所云一样,空性对我们来说也是新颖而陌生的概念,如果想彻底通达《心经》的所有内容,也是很难的。

  在《心经》当中,涉及了很多世俗法相与胜义实相的概念,如果真的想搞懂,不仅要精通广、中、略三种般若的内在含义,还有两本书是一定要学的,一本是《俱舍论》,另一本是龙树菩萨所著的《中论》,如果没有学过这两部论著,不仅你们不能彻底领会其中的内涵,我讲起来也非常吃力,因为其中所涉及的很多概念,都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表达清楚的。

  在《俱舍论》当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什么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缘起、四谛等等的概念,但却尚未抉择出这些概念的空性本质;

  在释迦牟尼佛示现圆寂以后,阐释般若经典的集大成者,即是佛陀在很多经典当中亲自授记过的龙树菩萨。

  龙树菩萨最重要的论典,就是《中观根本慧论》(《中论》)。

  将《中论》密意诠释得最精确、最完整的论著,当数龙树菩萨的得意门生——圣天论师所著的《中观四百论》,以及月称菩萨的《入中论》和《显句论》。

  通过《中论》等中观论著的学习,我们就可以通达上述所有的概念都是空性。

  在有了这些基础之后,学习《心经》内容,便是得心应手之事了。

  但因为本人的智慧和讲解的时间都有限,所以不可能在短暂的时间内,将《心经》的深广内涵尽述无余,而只能点到为止,简单粗略地讲解一下其中的皮毛之义,一方面为某些初入门者种下一些般若善种;另一方面也让大家能了解其中的主要内容。

  在座的人当中,有些人是听闻过很多佛经的,对《心经》的内容可以说是了如指掌,所以听我的讲解就很容易;

  而有些人可能比我还清楚《心经》的内容,我都需要向他们讨教一番,让他们坐在下面多少有屈尊之嫌;

  而有的人又从来没有听闻过一次佛法,对于这些人而言,即使我今天使尽浑身解数,也不可能让他们彻底明白《心经》的所有内容;

  也许还有一些人在听了《心经》以后,认为《心经》里面说得很可怕,什么东西都不存在,简直是耸人听闻。不但没有生起信心,反而会恐慌至极,甚至生起邪见,因为《心经》的内容是很深奥的,故而不一定每个人都能接受其中的奥妙。

  佛经当中也讲过,听闻空性的人,必须是有很大福报与智慧的人。

  想知道自己是否与空性法门有缘,自相续当中的空性种子是否已经成熟,就可以根据自己听闻之后的感受来判定:

  如果在听了《心经》以后,寒毛耸立,热泪盈眶,抑制不住内心的欢喜,则证明自己前世与空性法门有缘;否则,就与空性法门还有一定的距离。

  在藏传佛教中盛传着一个故事:

  印度有一位大名鼎鼎的智者叫阿底峡尊者,想必很多佛教徒都知道他的名字。他可不是一般的出名,在整个印度东西南北的各个地方,他的名字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当时,有两位修学南传佛教的比丘慕名来到阿底峡尊者前请求传法。

  阿底峡尊者先给他们讲了四谛法门与人无我的见解,两位比丘听后,喜笑颜开、连连称诺;

  阿底峡尊者接着又给他们讲了法无我与《般若心经》的内涵,谁知两位比丘听后,惶恐至极,连忙制止道:“大尊者!大班智达!求求你不要再讲了!我们觉得很害怕!”尽管他们一再要求,阿底峡尊者仍然不予理睬。最后,两位比丘只得捂着耳朵逃命般地跑开了。

  阿底峡尊者就此感慨道:仅仅受持一个小乘的清净戒律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一定要广闻博学,特别是要通达般若波罗蜜多,否则,就无法精通佛的圆满智慧。(这个公案我不一定说得非常圆满,但大概是这个意思。)

  大家可以想一想,在印度佛教盛行的年代,都会有一些小乘根器之人,虽然他们也是佛门弟子,但却只崇尚四谛法门与人无我见解,一听到般若法门,就胆战心惊,那么,在末法时期,像我们这样的人在听到空性法门以后,感觉难以理解或匪夷所思,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可能你们中有些人会想:虽然我现在没有修加行,还无法修持大圆满,但学《心经》肯定不在话下,因为《心经》是很简单的法。

  按照《中观根本慧论》的观点,般若空性法门也需要一段时间的修炼,而且要在听众的根基、意乐等各方面稍微成熟的时候才可传授,否则是不能传授的。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心相续还没有对空性生起信心,听《心经》可能会有些困难,有的内容不一定能接受,就可以先听《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或其他一些法门,等打好基础后再听《心经》,这样可能要好一些。

  比如,对刚学佛的人讲《心经》,他们都会疑惑:为什么没有眼耳鼻舌身意?为什么没有色声香味触法?我有眼睛,这是我亲自能感受到的,外面存在的色声香味这些东西,也是我亲自能感受得到的,佛教到底说的是什么啊?很多人不仅不能从中得益,反而会生起邪见。这也是为什么密宗大圆满的密法要经过很长时间的训练,如修加行等等,在打好基础以后,才可进一步修持的原因。

  一般说来,在刚开始学佛时,听佛经中所讲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人天乘的法门比较容易接受。

  在学习《心经》等甚深空性法门时,就需要观察自己的根基,不仅是大圆满,般若空性法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你不能接受,则不仅不能利益你,反而可能会害了你。

  对这个问题,大家要谨慎对待,认真反观,观察自己是否为听闻修习空性法门的法器。

  不过我想,在座诸位应当是与空性法门有缘的,要不然也不会坐在这间教室里。

  现在的很多人对自己的工作、感情、财物等等非常执著,之所以全世界每年自杀的人数不断上升,绝大多数都是因为这些原因。

  如果这些人对《心经》的内容稍稍有点感悟:《心经》里面讲得多么妙啊!这些东西都是一种幻觉,是不值得为其伤神,更不必为其付出宝贵生命的。所有的痛苦,都源于我的实有执著,这都是我作茧自缚、自作自受的结果。

  如果能有这样的觉悟,他们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痛苦,也就不会选择自杀了。

  换言之,如果能认真地听闻、思维《心经》内容,对调伏自己的烦恼,增长自己的智慧,铲除自己的痛苦是会有很大帮助的。

-02-


  每一部经都有它的作用,那么,《心经》有什么作用呢?

  教下讲是破三障:报障,业障,烦恼障。我们人活在世上,所遭受到的一切灾难困苦,心内各种各样的无名烦恼,都是由这三障带来的。所以,只有破了三障,才能度一切苦厄。

  下面我们把这三障具体地解释一下。

  第一障:报障

  报障又分正报和依报两种。何谓正报呢?正报指的是我们的身体。我们人的身体看起来大致相同,都长著头、胳膊、腿等,但是相貌、体形、身体素质各不相同。有的相貌端正、姣好,健康长寿;有的相貌丑陋、难看,疾病丛生。

  甚至有的是短命鬼,不到中年,青年、少年就夭亡了。为什么会有这些种种不同呢?我们前面讲过了,‘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今生的遭遇和这个果报身,正是前世所造的业而感的今世果。这是一面镜子,看看今世的果报身,就晓得前世所造的因如何了。

  我们前世做的好事多,今世就感得健康的身体、端正的相貌、长久的寿命。反之,前世做了些恶事,今世相貌就丑陋、身体就虚弱、寿命就不长久。

  依报呢?就是我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环境。

  也就是这个身体生活所需的条件。

  有的人住房舒适漂亮,衣食丰富俱足,进出交通方便;有的人住房拥挤、简陋,衣食不周,甚至衣不蔽体,屋不遮雨,饥寒交迫。为什么会有这样悬殊的差别呢?这也是我们前世所造的因所致。

  正报、依报都是根据前世所造的因而感得的果报。

  有的人说:‘哎呀!我命好苦呵!我永远都是这苦命了。’错了!因为因果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时时刻刻都在变。

  因感果,果又造因,因又感果,因因果果,循环不已,不是固定不变的。

  这一世受苦受罪,是前世造的因不好。这一世多造些好因,多做好事,多做善事,因果就转变了,恶果转化了,时来运转,苦就少受了,生活的环境和身体状况就会慢慢由坏向好的方向发展变化。

  反过来讲,前世造了好因,今世福报就大。但若不做好事,游手好闲,坐吃山空,甚至做坏事,那么这个福报就会减少。

  一旦把福享完,则恶运就会接踵而至。所以,今世享福要惜福,仍要多造好因,多做善事,多做好事,这个福才能长久。

  第二障:业障

  接下来我们谈谈业障。

  什么叫业障呢?就是我们做一切事业的障碍。每个人在干任何事业中,都免不了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阻力、挫折。

  生活在社会上的任何人,包括出家人,都是要做事的。

  出家人要修道、助道、弘法利生。在家人要工作。因此,无论你做什么,只要对大众有利,就要尽心尽力,好好地做,尽量把事办好、办圆满,这就是善。

  反之,如果敷衍了事、马马虎虎,事情没办好,还出了错误,甚至做损人利己的事,则是恶。

  所谓人道者,就是过去世做了善事,也做了恶事,善恶混杂。

  因为他贪嗔痴俱全,只是份量少些,所以他因中有善有恶,以致于办事时,不免会碰到棘手的问题,这就是业障。

  顺便讲一下‘六道轮回’的六道。

  若贪嗔痴俱足,而且是多份量的,贪得无厌,人有己无就嗔恨,自己不及人家也嗔恨,不如意的时候就光火,贪嗔痴太深了,则下地狱;

  若嗔痴少些,而贪心很重,则是饿鬼道,贪火从口里喷出而不能进食;

  若贪嗔少些,愚痴得厉害,则为畜生道;

  若贪痴少些,嗔恨心重,好争好斗,则入修罗道;

  若只有少份量的贪,多份量的善则升天道。

  因此,我们要从六道轮回的生死流转中解脱出来,就必须修持,息灭贪嗔痴三毒。

  这样,办任何事,遇到任何情况,就会理事圆融无碍。

  第三障:烦恼障

  因为有前面的报障、业障存在,人在立身处世时,就难免有不如意、不顺心的时候。

  一旦不能称心如意,就妄想纷飞、胡思乱想、烦恼丛生、苦不堪言,这就是烦恼障。

  根本的烦恼障有六种:

  第一是贪,贪得无厌,要这要那,多了还要多,好上还要好,无有穷尽,欲壑难填。

  第二是嗔,嗔恨心重,刚才我们已讲了。

  第三是痴,贪和嗔均来自于痴。

  痴就是执迷不悟,迷真认妄,迷恋于世上形形色色的东西,名、利、财、物、色……,执妄为真,追求不已。

  追求不到就嗔恨,欲望无止。

  倘若我们能明白一切都是梦幻泡影、皆不可得的道理,正如《圆觉经》所说:‘知是空华,即无轮转。’

  知道世上一切东西都是空花水月,都是假相,实际上并不存在,你还去追求它干什么?

  不去追求了,还会有什么生死轮回的烦恼吗?

  所以说,痴是产生贪嗔的根源。

  第四是慢,贡高我慢。总以为自己什么都正确、什么都好,把自己看得比别人高一等,处处瞧不起别人。

  因有我慢之故,就不谦虚了。

  不谦虚就不能受益,善意听不进,不能接受人家的意见,不能进步。

  第五是疑,疑惑不相信。疑是最坏的东西。我们知道,要证佛果,必须正修。

  若欲修证成功,第一重要的就是信。

  没有信,就根本谈不到修证。

  净土宗三资粮,第一就是信。不但净土如此,别的宗也是如此。

  没有信,怎么谈得上修证呢?

  不信则疑,一疑就坏了,就不能竭尽全力去修持,就不能证得圣果了。

  现在的学人往往疑法疑师,学了一个法,他不问自己是否已踏踏实实、不遗余力、勇猛精进地去修,只修了几次,就猜想:‘哎呀!这个法灵不灵呀?是不是有效果呢?我怎么一点感应都没有呢?’

  比如念佛,没念多少天,就说:‘我念佛了,怎么还是妄想丛生呢?’再说打坐,没坐多少座,就说:‘我怎么妄念一点都没减少,反倒越坐妄念越多呢?’等等。

  我们打个比方,你要挖一个宝藏,知道金子埋在这块地下,才挖了几尺,深度还不够,你就不耐烦了,‘哎呀!怎么还没见金子呢?恐怕不在这里。’

  于是,换个地方再挖挖,还是深度不够,没有见到金子,就又换个地方去挖。

  换来换去,挖来挖去,功亏一篑,总没见到金子。

  就是因为你没有信心,没有专一地深入下去,所以得不到宝藏。

  这就是疑法、疑师的过错。

  常常有人这样猜疑:这个老师是不是有道行?这个老师传法好不好?或是议论某某老师已经明心见性了,某某老师还没有明心见性,妄加判断。

  殊不知判断老师,须要超过老师才能判断。

  你自己还没有明心见性,你晓得明心见性是怎么一回事吗?

  自己还是个瞎子,以耳当目,听了别人怎么讲,自己就猜测、衡量别人,这就是疑师。

  因不信师之故,你就不能一心一意地跟著师父跑,师父传给你的法,你就不能全力以赴地去修,你就无所证。

  所以,疑是坏事,是根本烦恼之一。

  第六是邪见,不正之见。

  如常见、断见、拨无因果等,都是邪见。

  有人认为,人活在世上才是有,一旦人死了,一切也都没有了,断灭了。

  还有人不知发神通与明心见性是两回事,认为有了神通才能谈得上明心见性,没有神通就不是明心见性。

  当他明明已经得了根本,已见了性,他还不知道,以为自己没神通,就没见性。

  非但误了自己,也贻误了他人,而且永生永世不能出头了。

  这些都是邪见。上述是烦恼障的六种根本烦恼。

  说到这里,我们还要解释一个问题。

  有些人误解了‘烦恼’的意义,以为烦恼只有贫穷人苦于衣食不周,住行条件差,迫于生活而奔波、辛劳,所以痛苦烦恼不休。

  岂不知富人的烦恼比穷苦人还胜一筹。

  富人的烦恼虽然与穷人的烦恼不相同,他不是为衣食住行而烦恼,但他们另有所愁,另有所苦。

  最近我们这里出了一桩事,不妨讲出来,让大家知道有钱人是怎样的另一种烦恼。

  文革期间,有些工商资本家的资金房屋等被没收、冻结了。落实政策后,又退还给他们。

  讲起来钞票多,富有了,应该享福了,惬意了,不再苦恼了。但是,有这么一家,退还了十几万人民币和房屋后,父亲就把这些都分给了孩子们。

  三个儿子各分得几万元,最小的是女儿,将来是嫁出去的人,所以只分得五千元。

  小女儿看见几个哥哥都是几万元,而自己却只有一个零头,心里很不满意。

  后来又分房子,三个儿子每人一统间,是大房间,而且卫生间、煤气灶俱全。

  小女儿分到后楼一间小小的黑屋,心里更不痛快了,越想心里越难受,悲伤地哭了。

  父亲见状,就教训了她一顿,她心中更来气了。吃饭时,她因哭得悲伤之故,气不顺,憋得回抽,一抽搐,手一抖,碗‘啪’地摔碎在地上。

  父亲一看,啊!你还摔碗给我看,啪啪就是两耳光。这一打,更冤枉了她,悲痛之极,就上吊自尽了。

  父亲看女儿死了,心里很悲伤,也怨自己处理不当,闯了祸,心里抑闷,不多久也死了。

  你们看,这不是有钱之后闯出的祸水吗?

  所以富贵人有富贵人的烦恼,并不比穷人少,甚至还要多;并不比穷人轻,甚至还要重。

  因为他们有了地位,有了钞票,就会患得患失。

  他们不仅希望现有的地位、钱财不要丧失掉,还想多上加多、好上加好。

  那么,这当中互相倾轧、勾心斗角之种种精神上的烦恼就更为难言了。

  更为甚者,有了地位、有了钱,贪心更重、欲望更浓,忘乎所以,不顾一切地胡作非为,花天酒地,狂嫖滥赌,以致最后走到倾家荡产或锒铛入狱的下场。我们就不去多说它了。

  天人也有烦恼。怎么会呢?天人不是在天上享福吗?

  但是天人享完福后,还是要死的。他们不像我们世间人,老了,发须白了,牙齿掉了,最后断气死了。天人头上都有花冠,花慢慢地枯萎,一旦枯死了,则天人也就寿终了。所以他们看到花枯萎了,就晓得自己时间不长了,到哪里去呢?还要听业的支配。他们也很苦恼。六道都没有离开苦。

  我们人活著,苦多乐少。有一位小说家曾经这样说:人生就是一个旅程,坎坷不平的旅途上布满了各种痛苦的深坑。

  我们人,刚从第一个深坑里跳了出来,在还没有落到第二个深坑之前,这段过渡期就是乐,平坦顺利。

  当跳进第二个深坑时,又如从前一样受苦了,到处碰壁、抗争,极力想从深坑中跳出来。

  一旦跳了出来,轻松一下。过了这段过渡期,又复陷入痛苦的深渊。

  人,就是这样苦多乐少地走完一生的旅程。

  有的人遇到的深坑又多又深,所经受的痛苦就更是苦不堪言了。

  一般说来,这段过渡期的乐是短暂的,有的还未体会到乐的滋味,就又陷入了更深的痛苦之中了。人的一生归根结底还是苦呵!

  佛说一切法,都是让人离苦得乐的。

  你若能把《心经》的义理彻底领悟了,报障、业障、烦恼障自然也就破除了。

  三障已除,一切苦厄也就消除了,人也就离苦得乐了。

  这就是《心经》的作用。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五明学佛网: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竺摩法师: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话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心经随说 

 洪启嵩居士:如何修持心经 

 其它:《心经》讲解(杜大威) 

 王雷泉教授:从《心经》看佛教环境哲学的理论基础(下) 

 王雷泉教授:从《心经》看佛教环境哲学的理论基础(上)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三编《佛典 

 杨佛兴居士:《心经》揭谛咒与禅宗三关 

 其它法师:心经讲记(纯果法师) 

 照光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通解 2 

 照光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通解 1 

 蔡惠明居士:读“评印顺法师心经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