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印光大师:功夫境界


   日期:2019/7/26 21:4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一、印光大师文钞原文:14.功夫境界

  (1)所言常有境界,当是未曾真实摄心,但只做场面行持之所致。使真实摄心,则内无妄念,专注于一句佛号中,必能消除业障,增长福慧,何至常有境界之苦。修行切不可以躁妄心,求得圣境界现,及得种种神通。只期心佛相应而已。所谓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若能如是,譬如杲日当空,霜雪俱化。又何得有不如法之境界,为苦恼于身心乎。若不如是用心,平常专欲得见圣境,不知圣境之得,须到业尽情空地位。否则勿道所得者皆属魔境,即是圣境亦无所益,或有大损。以不知精进力修,反从此生大欢喜,未得谓得,则必至著魔发狂。楞严经谓,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者,此之谓也。(三编·卷一·复谛醒法师书·P54)

  (2)人在世间,不能超凡入圣,了生脱死者,皆由妄念所致。今于念佛时,即作已死未往生想。于念念中,所有世间一切情念,悉皆置之度外。除一句佛号外,无有一念可得。何以能令如此,以我已死矣。所有一切妄念,皆用不著。能如是念,必有大益。今之小知见人,稍有一点好境界,便自满自足,以为我得了三昩了,此种人,十有九人皆著魔发狂。以心念与佛相隔,与魔相合,故致然也。(三编·卷一·复朱仲华居士书二·P172)

  (3)所言深益,不必在境界感通上求,当在往生西方上认定。方可不负此番三宝加被之深恩耳。钟英宿根固深,智识不开。夜半念佛,见一金甲神,恐是魔试,便不敢念,何无知一至于此。凡念佛人,但宜至诚恳切,一心正念。绝不妄想见佛见境界之事。以心若归一,见佛见境界,皆不至妄生欢喜。遂致得少为足,便成退惰。不见佛不见境界,亦了无所欠。心未归一,急欲见佛见境界。勿道所见是魔境,即真系佛境,以心妄生欢喜,即受损(谓生欢喜退惰)不受益矣。当以至诚念佛为事。勿存见佛见境界之心。倘正念佛时,或有忽现佛像及菩萨诸天等像。但心存正念,勿生取著,知所见之像,乃唯心所现。虽历历明明显现,实非块然一物,以心净故,现此景象。如水清净,月影便现,毫无奇特。了不生夸张欢喜之心,更加专一其心,认真念佛。能如此者,勿道佛境现有利益,即魔现亦有利益。何以故,以不取著,心能归一。佛现则心更清净。魔现则心以清净不取著,魔无所扰,心益清净,道业自进。今则偶有所见,便生畏惧,不敢念佛,其心已失正念。幸非魔现。倘是魔现,由不敢念佛之故,便可令魔入彼心窍,令彼著魔发狂,丧失正念。何不知好歹,一至于此。恐是魔现,正宜认真恳切念佛,彼魔自无容身之地。如明来暗自无存,正来邪自消灭。何得怕魔现而不敢念佛。幸非是魔。若果是魔,则是授彼全权,自己对治之法,全体不用,则任魔相扰矣。哀哉哀哉。念佛偶生悲感,亦是好处。然不可专欲兴此感想。若心常欲兴此感想,则必至著魔,而不可救。宜持心如空,了无一物在心中。以此清净心念佛,自无一切境界。即有魔境,我以如空之心,不生惊惧念佛,魔必自消。今恐是魔,不敢念佛,譬如恐强盗来,自己先将家中护兵,移之远方,令勿在家。则是替强盗作保护,令其了无所畏,肆行劫夺净尽耳。何愚痴一至于此。(三编·卷二·复陈士牧居士书六·P467)

  (4)凡修行人,要心有主宰。见好境界,不生欢喜,见不好境界,不生畏惧。能如是,则所见境界,皆能作助道之缘。否则皆作障道之缘。(三编·卷二·复杨典臣居士书三·P598)

  (5)当摄心静念。所有境界,皆作幻化。好勿欢喜,恶勿怖畏,自可消灭。须知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若到心佛相应之时,有境界无境界皆可。未到心佛相应之时,妄欲即见胜妙境界,即是招魔之根。(三编·卷四·净业社开示法语·P984)

  (6)于未得一心前,断断不萌见佛之念。能得一心,则心与道合,心与佛合。欲见即可顿见。不见亦了无所碍。倘急欲见佛,心念纷飞。欲见佛之念,固结胸襟,便成修行大病。久之,则多生怨家,乘此躁妄情想,现作佛身,企报宿怨。自己心无正见,全体是魔气分,一见便生欢喜。从兹魔入心腑,著魔发狂。虽有活佛,亦末如之何矣。但能一心,何须预计见佛与否。一心之后,自知臧否。不见固能工夫上进,即见更加息心专修。断无误会之咎,唯有胜进之益。世间不明理人,稍有修持,便怀越分期望。譬如磨镜,尘垢若尽,决定光明呈露,照天照地。若不致力于磨,而但望发光。全体垢秽,若有光生,乃属妖光,非镜光也。(增广·卷一·复永嘉周群铮居士书·P180)

  二、白话译文:译者慕藏

  (1)所说的常有境界,应该是没有真实地摄心,只是做场面上的行持所导致的。如果能真实摄心,内无妄念,专注在一句佛号之中,必定能消除业障,增长福慧,怎么会常有境界这样的苦恼呢! 修行千万不能以燥妄心,求能见到圣境界,以及得到种种神通。只求能心与佛相应就好了。所谓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如果能这样,譬如昊日当空,霜雪俱化。又怎么会有不如法的境界,来恼乱我们的身心呢!如果不这样用心,平常专门求见到圣境,不知道要得到圣境,必须到业尽情空的地位。否则,别说所得到的都是魔境,即使是圣境,对我们也没有什么益处,也许还会有大的损害呢。因为不知道精进地努力修持,反而从这里生起大欢喜,未得谓得,那么必定会导致著魔发狂。楞严经中说:“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三编·卷一·复谛醒法师书·P54

  (2)人在世间,不能超凡入圣,了生脱死,都是妄念所导致的。现在在念佛的时候,就做我已经死了,还没往生这样的观想。在念念中,所有世间的一切情念都置之度外。除了一句佛号外,没有一念可得。为什么能作到这样呢,因为我已经死了。所有的一切妄念,都不去执著。能这样想,一定会大有好处。现在小知见的人,稍微有点好境界就自满自足,以为我得三昧了。这种人,十个有九个都是著魔发狂。因为心念与佛相隔,与魔相合,所以会这样。——三编·卷一·复朱仲华居士书二·P172

  (3)所说的深信,不必在境界感通上求,应当在往生西方上认定。这样才能不辜负这番三宝加被的深恩。钟英宿根固然很深,但智识不开。夜半念佛时,见到一位金甲神,因为怕是魔,就不敢再念了。怎么会无知到这种地步!凡是念佛的人,只要至诚恳切,一心正念。绝不妄想见佛见境界这些事情。因为心如果归一,见佛见境界都不至于妄生欢喜。于是得到很少的利益就觉得满足,而成退堕。见不到佛,见不到境界,也不会欠缺什么。心没有归一,就急着见佛见境界,别说所见到的是魔境,即使真是佛境,因为心生欢喜,就会受到损害(就是生欢喜而退堕)而不会得到利益。应当以至诚念佛为正事,别存见佛见境界的心。倘若正在念佛的时候,忽然出现了佛像及菩萨诸天人等的像,只要心存正念,别生取著的心,知道所现的像,是心所变现的。虽然历历分明地显现在眼前,但决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物体,是因为心清净而现的这个景象。好比水清净,月亮的影子就会出现在水中,丝毫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完全不生夸张欢喜的心,反而更加专一自己的心,认真念佛。能这样,别说是佛境现前有利益,即使是魔出现了也有利益。为什么呢!因为不取著,心能归一。佛出现,心就更加清净了。魔出现,心因为清净而不取著,魔也没有什么干扰。心就更加清净了,道业自然增进。现在,偶然见到些境界就生畏惧,不敢念佛,这样心已经失去了正念。幸好不是魔,倘若是魔,由于不敢念佛的缘故,魔就可以进入心窍,令人著魔发狂,丧失正念。怎么不知好歹到这个程度呢!怕是魔出现,正应该认真恳切地念佛,那个魔自然就没有容身之地了。就象光明出现,黑暗自然消失。正来邪自然消灭。怎么能怕魔出现而不敢念佛呢!幸好不是魔,如果真是魔,那就是把自己完全交给魔了。自己对治的方法全都不用,任凭魔来扰乱。可悲啊!念佛偶尔会生起悲感,也是好事。然而不能专门地要兴起这样的感想。如果心常想兴起这样的感想,那必定会著魔而不可救要。应该使自己的心象虚空一样,完全没有任何东西。用这样的清净心来念佛,自然不会有任何境界。即使有魔境,我用这象虚空一样的心,不生任何惊惧地念佛,魔必然自己就消失了。现在恐怕是魔而不敢念佛,譬如怕强盗来,自己先将家中的护卫调到远处去,不让他们在家呆着。这样是替强盗作保护,让他们无所顾忌地大肆劫夺。怎么能愚痴到这个地步呢!——三编·卷二·复陈士牧居士书六·P467

  (5)修行人要心有主宰。见到好境界,都当作是幻化。好的也别欢喜,恶的也别怖畏,境界自然就消灭了。要知道,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如果到了心佛相应的时候,有境界没有境界都可以。没到心佛相应的时候,就想要见到胜妙的境界,这就是招魔的祸根。——三编·卷四·净业社开示法语·P984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印光大师       功夫境界)(五明学佛网:印光大师       功夫境界)  

 净界法师:净界法师:印光大师说佛号的功能 

 楼宇烈教授:略论印光大师的念佛法门 

 蔡惠明居士:印光大师与弘一大师的法缘 

 蔡惠明居士:至诚恭敬 修习净业——纪念印光大师圆寂五十周 

 正如法师:印光大师的佛学思想 

 陈星桥居士:印光大师与佛教自身建设--纪念印光大师圆寂六 

 张秉全居士: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印光大师殊胜开示之六 

 张秉全居士:发大菩提,生真信愿。竭诚尽敬,唯佛是念——印 

 张秉全居士:八句名言,往生津梁——印光大师殊胜开示之三 

 张秉全居士: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张秉全居士:印光大师殊胜开示的句解之一 

 大安法师:印光大师由儒入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