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成观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26


   日期:2019/9/13 10:3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2.五别境

  论:二别境者:一欲、二胜解、三念、四定、五慧。

  「别境」:「别」,各别。「境」,所缘之境。意即,这五心所,它们所缘的境,各各不同(各各有别),非如前面的徧行心所,五个皆同缘一境。因为这些心所所缘的境都各别,所以称为「别境」心所。又,这「别」亦有特别、特定之义,亦即,这五个心所,各自都须缘一个特定的情境,才能生起,因此称为「别境」。例如:「欲心所」必定要缘「所乐境」,才能生起;「胜解心所」必定要缘「所决定境」,才能生起。兹表列如下:

  欲心所——缘「所乐境」。

  胜解心所——缘「决定境」

  念心所——缘「曾习境」。

  定心所——缘「所观境」。

  慧心所——缘「定中所观境」。

  以此五心所所缘之境都是特定的、各别不同的,故称为「别境心所」。换言之,这五心所,只有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之下,才能产生,且通常是在修行的境界中。因此可说,这五种别境心所,也是修行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欲」:此欲不是YIN欲或五欲的欲,而是欲望、愿望之义。欲心所的体性是:对于「所乐境」(所爱乐的境界),希求冀望。其业用为:是精进的所依—亦即,精进须依「欲心所」而起,若无欲心所,则无法起精进心。故修行者若要精进修行,必须先令自己起「欲」,然后才能依于此欲而生起精进;又此欲既生起后,须再不断地自我反复加强之,才能令这欲望更加强烈;修行的欲望越强烈,则能更加精进。又,这「欲」,类似一般显教中所说的「愿」,只不过相宗用「欲」这个字,则意义上更加精确、更加赤裸裸,意涵上比较不暧昧,其范畴较有限定:故行者更容易把握。此「欲」字即类似英文之Desire。

  「胜解」:「胜解」,殊胜之解。胜解心所的体性是:于决定境,能作印可。「决定境」,例如世亲菩萨所说的:「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阳炎,行如芭蕉,识如幻境,如是决定。」(大乘广五蕴论),这些观察、认知与譬喻都是正确、决定的,非犹豫性的,没有暧昧性的,称为「决定境」。而「胜解心所」能令心在这些决定境上,能作「审决印持」(成唯识论)。「审决」,审辨决断;「印持」,印可受持。「胜解心所」的业用是「不可引转」,亦即,对正理或邪理,审决之后,即如是印可受持,没有任何因缘能引他转变其知见,亦即例如:于所印持之大乘正理,既得如是胜解,便不再受任何凡、外、邪、小的知见所动摇,或退没。而于所审决的外道邪理,亦不会受任何影响而改变,成为接受或赞许。因此可知,这「胜解心所」对修行人来讲,实在是太重要了——若无此心所,则于邪正之判辨、抉择、及坚定执持或破斥舍弃,便无法作到。是故如来圣教弟子,于了知这道理之后,应努力于自心中多培育、长养、加强对圣教正理的「胜解」:「于决定

  境,审决印持,不可引转。」如是即是修习「胜解」之体与用。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成观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       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五明学佛网:成观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       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  

 成观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 九、二种无我 

 成观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 八、无为法(六种) 

 成观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 七、心不相应行法(二十四种 

 成观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 六、色法(十一种) 

 成观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 五、心所有法(五十一种) 

 成观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 四、心法(八种) 

 成观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 三、五位 

 成观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 二、论文引言 

 成观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 一、释论题、论主 

 成观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 目次 总序 原文 

 成观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50 

 成观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