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宏圆法师:有相就有限量,而福德性的功德无有边际


   日期:2019/10/16 19:0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世尊担心大众听闻前面所说,对于如来所说的法不可取不可说,那样会废弃佛的言教,甘堕无为坑,所以在此以事相上的有为福德与般若智慧相比较,为了让大众受持本经,欢喜流通。

  三千大千世界,我们也经常解释,这是一尊佛的教化区。我们现在所见到的一个太阳一个月亮所照之处,称为一个世界,有一千个这样的世界,就是有千日千月、千须弥山、千个四大部洲、千个四天王天、一千个三十三天、一千个夜摩天、一千个兜率天、一千个化乐天、一千个他化自在天、一千个梵世天。这种千位的进升,有一千个,这样称为小千世界,这是一个小千世界,有这么一千个小世界的话,这是一千个世界,小千世界,一千个小世界,就是小千世界。那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就称为一个大千世界。因为它有三次千的进位,一千个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它有三次千的进位所以称为三千大千世界。

  好,我们来看经文,就是说以七宝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用三千大千世界这样多的七宝来布施,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这么多来用以布施,世尊就问须菩提了,如果有人,用满三千大千世界的金银等七宝去布施,所得的福德多不多。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这句话挺有意味的,所以师父读的慢,非常有层次感的,须菩提回答说,甚多。须菩提知道佛问这个问题,是为了校量有相布施和我们的般若智慧哪种殊胜,所以须菩提自己提问,自己来解释这个回答的原因,答案的原因,是福德即非福德性。

  佛在前面问,问的是以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所得的福德多不多?这个福德指的是福德之相,要是从事相上来说,确实是有大小多少之分的,如果以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的话,布施的财物这么多,那所修的福德当然很多了。

  六祖说:“心有能所,即非福德性,能所心灭,是名福德性。”修布施的人以大千世界的七宝来施,心里他有能施所施,能施所施就是有相了嘛,那他虽然布施这么多的七宝,所修的福德还是有限的,可以说是甚多,再多也是有相的,所以可以说是甚多。而如果能所心灭,那么就是福德性,福德性它是性,我们说性海,性是无相的,它是量周法界心包太虚,犹如虚空,性是量周法界,是不可以用大小多少来说的了,这是福德性。所以在这里佛问的是有相的布施和所修福德的多少,须菩提也就从福德之相上来回答的是甚多。

  我们再看下面。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佛听到须菩提的回答,知道他已经领会到佛的本意了,于是说,如果有人受持本经,乃至只是受持四句偈,就是四句偈,并且能为他人演说,那么所得的福德,超过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所修的福德。我们刚才把福德性来给大家讲了,就是超过的,它是心包太虚的。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受持《金刚经》,给大家说,受持不只是读诵,受持就是领纳于心,就是真正能领会经义而得受用。受又比解更进一层,因为用心领会经义得受用,这是受;持就是行持,对于经的义理,领纳于心以后,还要照理去行,这叫做受持。如果我们每天只是读诵《金刚经》,放下经本以后,你该怎样的执着还是怎样的执着,该怎样的著相还是怎样的著相,这就不能称为受持。因为你心里的执着没有丝毫的减少,还是执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与经里讲的义理所违背的,那就不能说是受持《金刚经》,只能说读诵罢了,口里有心里没有。

  乃至四句偈等,意思是说,不只是读诵整部的《金刚经》,所得的福德超过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之福,你就是只受持四句偈,所超过得福德,也是超过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所得之福,有点绕口。这里说的是四句偈,有的说,这个四句偈指的说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说是这四句;也有的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也有的说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这是大家对四句偈种种的认识。

  其实这里的四句偈不必拘泥于哪四句,不但是四句,而且三句两句,一句都可以,我们看,六祖就是听了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听到这一句就开悟了。弥勒菩萨说:“若论四句偈,应当不离身”,不离身就是不离法身。意思是说,如果见法身就是受持四句偈。

  什么是见法身?就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如果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是见色身而不是见法身。只要你能见法身就是受持四句偈,就是离四相。无论是受持整部《金刚经》还是受持四句偈,给大家说,乃至受持一句,你只要领悟到这个般若真空的妙理,能做到心无所住,不取于相,那都是叫做见法身,和福德性是一样的。就像在大海中你取一滴水,那这一滴水的味道也是海水的味道,和海水的味道是一样的。

  摘自宏圆法师《金刚经》讲义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