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大安法师:什么样的人往生边地​疑城


   日期:2019/10/25 12:5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三辈九品往生之外,还有一类往生者,或称边地往生、或名疑城往生,或称胎生。此类净业行人以疑惑心修诸功德,念佛生到西方净土界边七宝城中,于中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知菩萨声闻僧,类似此土八难中的边地之难。所以,比喻为边地。此边地七宝城乃疑人所居,故又称疑城。净业行人于疑惑心中念佛,生极乐世界,莲华不得绽开,处在莲胎中,未能见佛闻法,暗障犹存,如胎生人,人法未成,所以,又称胎生。这三种称谓只是象征性的譬喻,非实八难之边地(五百年后还得见佛闻法故),非实胎生(西方净土均是莲华化生故)。

  在无量寿经五种原译本中,释尊开示边地疑城往生之因行果报的经文有二处。一是三辈往生的经文中,说示中辈与下辈往生因行中,别开出与中辈及下辈相应的疑城往生情形。此参见汉译本与吴译本。二是在寿经下半部,***阿难在释尊教敕下,面西顶礼求见阿弥陀佛。即时,阿弥陀佛安乐世界于虚空中显现。尔时释尊与弥勒菩萨就西方净土胎生化生者的情因有一段对话,阐述疑城胎生往生之因。这两段经文对吾辈净业行人的修持具有重大的指导价值。兹谨录出,兼列表诠示。俾对边地疑城往生情状有一明晰了解。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云:

  佛告阿逸菩萨。其世间人民。若善男子善女人。欲愿往生无量清净佛国者有三辈。作功德有大小转不能相及。佛言。何等为三辈。

  其最上第一辈者。当去家舍妻子断爱欲。行作沙门就无为道。当作菩萨道。奉行六波罗蜜经者。作沙门。不当亏失经戒。慈心精进。不当嗔怒。不当与女人交通。斋戒清净心无所贪慕。至精愿欲生无量清净佛国。当念至心不断绝者。其人便今世求道时。则自于其卧睡中。梦见无量清净佛。及诸菩萨阿罗汉。其人寿命欲终时。无量清净佛。则自与诸菩萨阿罗汉。共翻飞行迎之。则往生无量清净佛国。便于七宝水池莲华中化生。则自然受身长大。则作阿惟越致菩萨。便则与诸菩萨。共番辈飞行。供养八方上下。诸无央数佛。则智慧勇猛。乐听经道其心欢乐。所居七宝舍宅。在虚空中。恣随其意在所欲作为。去无量清净佛近。佛言诸欲往生无量清净佛国者。精进持经戒。奉行如是上法者。往生无量清净佛国者。可得为众所尊敬。是为上第一辈。

  佛言。其中辈者。其人愿欲往生无量清净佛国。虽不能去家舍妻子断爱欲行作沙门者。当持经戒无得亏失。益作分檀布施。常信受佛语深当作至诚忠信。饭食沙门。而作佛寺起塔。烧香散华然灯。悬杂缯彩。如是法者。无所适贪。不当嗔怒。斋戒清净慈心精进断欲念。欲往生无量清净佛国。一日一夜不断绝者。其人于今世。亦复于卧睡梦中。见无量清净佛。其人寿欲尽时。无量清净佛。则化令其人自见无量清净佛及国土。往生无量清净佛国者。可得智慧勇猛。佛言。其人奉行施与。如是者。若其然后中复悔。心中狐疑。不信分檀布施作诸善后世得其福。不信有无量清净佛国。不信往生其国中。虽尔其人续念不绝。暂信暂不信。意志犹豫无所专据。续结其善。愿名本续得往生其人寿命病欲终时。无量清净佛。则自化作形像。令其人目自见之。口不能复言。便心中欢喜踊跃。意念言。我悔不知益斋作善。今当生无量清净佛国。其人则心中悔过。悔过者过差少。无所须及。其人寿命终尽。则生无量清净佛国。不能得前至无量清净佛所。便道见无量清净佛国界边自然七宝城。心中便大欢喜。道止其城中。则于七宝水池莲华中化生。则受身自然长大。在城中于是间五百岁。其城广纵各二千里。城中亦有七宝舍宅。舍宅中自然内外皆有七宝浴池。浴池中亦有自然华绕。浴池上亦有七宝树重行。皆复作五音声。其饮食时。前亦有自然食。具百味食。在所欲得。其人于城中快乐。其城中比如第二忉利天上自然之物。其人于城中不能得出。复不能得见无量清净佛。但见其光明。心中自悔责。踊跃喜耳。亦复不能得闻经。亦复不能得见诸比丘僧。亦复不能得见知无量清净佛国中诸菩萨阿罗汉状貌何等类。其人若如是比而小适耳。佛亦不使尔身诸所作自然得之。皆心自趣向道入其城中。其人本宿命求道时。心口各异言念无诚。狐疑佛经。复不信向之。当自然入恶道中。无量清净佛哀愍。威神引之去耳。其人于城中。五百岁乃得出。往至无量清净佛所闻经。心不开解。亦复不得在诸菩萨阿罗汉比丘僧中听经。以去所居处舍宅在地。不能令舍宅随意高大在虚空中。复去无量清净佛甚大远。不能得近附无量清净佛。其人智慧不明。知经复少。心不欢乐意不开解。其人久久。亦自当智慧开解知经。明健勇猛心当欢乐。次当复如上第一辈。所以者何。其人但坐其前世宿命求道时。不大持斋戒亏失经法。心意狐疑不信佛语。不信佛经深。不信分檀布施作善后世当得其福。复坐中悔。不信往生无量清净佛国。作德不至心。用是故为第二中辈。

  佛言。其三辈者。其人愿欲生无量清净佛国。若无所用分檀布施。亦不能烧香散华然灯悬缯彩作佛寺起塔饮食沙门者。当断爱欲无所贪慕。慈心精进不当嗔怒。斋戒清净。如是清净者。当一心念欲生无量清净佛国。昼夜十日不断绝者。寿终则往生无量清净佛国。可复尊极智慧勇猛。佛言。其人作是已后。若复中作悔心。意用狐疑。不信作善后世当得其福。不信往生无量清净佛国。其人虽尔续得往生。其人寿命病欲终时。无量清净佛。则令其人于卧睡梦中。见无量清净佛国土。其人心中欢喜。意自念言。我悔不知益作善。今当生无量清净佛国。其人但心念是。口不能复言。则自悔过。悔过者过差减少。悔者无所复及。其人命终。则生无量清净佛国。不能得前至。便道见二千里七宝城。心中独欢喜。便止其中。复于七宝水池莲华中化生。则自然长大。其城亦复如前城法。比第二忉利天上自然之物。其人亦复于城中五百岁。五百岁竟乃得出。生无量清净佛所。心中大欢喜。其人听闻经。心不开解。意不欢喜。智慧不明。知经复少。所居舍宅在地。不能令舍宅随意高大在虚空中。复去无量清净佛。亦复如是。第二辈狐疑者。其人久久。亦当智慧开解知经。勇猛心当欢乐。次如上第一辈也。所以者何。皆坐前世宿命求道时。中悔狐疑。暂信暂不信。不信作善后得其福德。皆自然得之耳。随其功德有铉不铉。各自然趣向。说经行道卓德万殊超不相及。

  佛言。其欲求作菩萨道生无量清净佛国者。其然后皆当得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菩萨者。皆当有三十二相紫磨金色八十种好。皆当作佛。随心所愿。在欲于何方佛国作佛。终不更泥犁禽兽薜荔。随其精进求道。早晚之事事同等耳。求道不休会当得之。不失其所欲愿也。佛告阿逸菩萨等诸天帝王人民。我皆语若曹。诸欲生无量清净佛国。虽不能大精进禅持经戒者。大要当作善。一者不得杀生。二者不得盗窃。三者不得YIN侄犯爱他人妇女。四者不得调欺。五者不得饮酒。六者不得两舌。七者不得恶口。八者不得妄言。九者不得嫉妒。十者不得贪欲。不得心有所悭惜。不得嗔怒。不得愚痴。不得随心嗜欲。不得心中中悔。不得狐疑。当作孝顺。当作至诚忠信。当作受佛经语深。当信作善后世得其福。奉持如是其法不亏失者。在心所愿可得往生无量清净佛国。至要当斋戒一心清净昼夜常念欲往生无量清净佛国。十日十夜不断绝。我皆慈愍之。悉令生无量清净佛国。佛言。世间人欲以慕及贤明。居家修善为道者。与妻子共居。在恩好爱欲之中忧念。若多家事匆务。不暇大斋戒一心清净。虽不能得离家。有空闲时自端正心。意念诸善专精行道。十日十夜殊使不能。尔自思惟熟计。欲度脱身者。下当绝念去忧。勿念家事。莫与女人同床。自端正身心断爱欲。一心斋戒清净。至意念生无量清净佛国。一日一夜不断绝者。寿终皆得往生其国。在七宝浴池莲华中化生。可得智慧勇猛。所居七宝舍宅。自在其意所欲作为。可次如上第一辈。

  下辈胎生除本拟奉修的行业与中辈不同外,其中途疑悔、临终病缘及得佛慈悲加持的情形,与中辈胎生大同小异。兹以表格列示,俾令清晰。

  辈位生前行因临终情景生彼国后状况中辈胎生1. 曾修持中辈往生之行业。1. 寿命病欲终时,阿弥陀佛自化作形象令其人亲眼见到。1. 往生极乐世界,不能前至阿弥陀佛所。2. 然后中悔,不信念佛往生之事。亦复对善恶因果产生怀疑。2. 欢喜踊跃,心中悔过。接续念佛求生 。2. 道见自然七宝城,欢喜止住于中,莲华化生,滞居五百岁。3. 续结其善愿为本,续得往生。 3. 不能见佛闻法见比丘僧。但见弥陀光明。  4. 心中悔责,忏除疑根,往至阿弥陀佛所。下辈胎生1. 曾修持下辈往生之行业。1. 病欲终时,阿弥陀佛令其人于卧睡梦中,见无量寿佛国土。1. 往生极乐世界,不能前至阿弥陀佛所。2. 中途疑悔,不信作善后世得福,不信往生净土之事。2. 心中欢喜,则自悔过,接续念佛求生。2. 道见二千里七宝城,止住城中莲华化生,3. 其人虽尔,续得往生。 3. 不能见佛闻法见比丘僧,五百岁竟,乃得出至阿弥陀佛所。

  考量中辈与下辈往生的因行果报,可获得如下几点启示:

  1.三辈往生中,唯有中辈与下辈有疑城胎生,佐证上辈往生者的信心淳厚。中辈与下辈往生者中智慧或有浅陋,以致胎生。其诸众生信愿持名乃至只有一昼夜功夫,中途疑悔退转,不信念佛往生净土,乃至不信善恶因果报应。如是众生,临命终时,病苦缠绕,自业牵引当堕三恶道。于时,阿弥陀佛以大悲心,令彼于睡梦中见到阿弥陀佛安乐国土。彼人见已,欢喜踊跃,自信当得往生,便忏悔念佛求生,接续原来的念佛善根,蒙阿弥陀佛威神愿力,得生极乐世界。彼人疑心所现七宝城,于中住止五百年。阿弥陀佛又放光触照彼人,令其了知滞碍疑城的罪本是疑根,彼人遂忏除疑根,得至阿弥陀佛之所。足证阿弥陀佛自始至终悲心不舍苦恼众生,欲令往生净土,直至圆成佛果而后已。佛恩浩大,粉身碎骨亦难报佛恩于百千万亿分之一。同时,吾人亦应深知,吾辈慧浅福薄之末法众生,大多属于信疑参半,中途容易退转之辈。《观经》上品中生者,往生时尚有些许疑心,阿弥陀佛故言“我来迎汝”以令行人安心。明代袁宏道居士(《西方合论》的作者),信愿持名,栖心净土,后在僧寺无疾而终,生到极乐边地。袁宏道往生后,以神力摄受其弟袁中道游览西方净土,袁宏道对他说:“我净愿虽深,情染未尽,初生此间边地,今居净土矣。”袁宏道居士的智慧愿力与行持,亦非聊尔之辈,在此土净业行人中,当属优等,然尚且只生到边地。可见,对难获净信之吾辈未法众生来说,阿弥陀佛于临命终时的加持垂救,实乃起死回生,恩德无极。

  2.阿弥陀佛悲愿不舍一个众生,令其悉得往生净土。此段经文昭示:吾人只要信愿持名,乃至只有一昼夜功夫,阿弥陀佛便将令吾人往生之大事预先安排妥贴。无论净业行人临命终情形如何,阿弥陀佛决定有办法令其往生。这是一桩多么惊心动魄而却真实不虚的奇迹呀!昔慧健居士曾向印光大师禀白一桩奇异的免难轶闻。有一辆客车,司机不慎,车坠江中,乘客四十余人,均遭灭顶。翌日黎明,众人前往营救时,有一妇人,年约三十左右,坐江岸道旁,如醉如痴,询以何事,答言昨暮乘车至此。问以全车遇险,你何以无恙?那妇人曰:“不知。”又问到当时车祸发生的情况,亦不了了。当慧健居士讲述此事时,在座的人亦只是啧啧称奇而已。各自回寮房后,印祖饬侍者持一纸条致慧健居士,上云:“此女人命不该死,故坐于汽车之外。及车堕下河正下时,扬其于岸,故衣未湿。盖佛天鬼神,于坐车时已为救之之法于前矣。想必如是。”印祖这张字条,字数虽少,却说示出一个奇妙的秘密。世间善人,尚且能蒙佛天鬼神预设之法,而得免势不可脱的灾难,更何况往生净土了生脱死之大事。阿弥陀佛五劫的思维,无央数劫的大行,更会将念佛行人安稳往生的方法预设周全。可见,往生一事,全凭佛力。吾人于此稍有信解,便可当下获得大安乐,万修万人去,斯语不虚。

  3.疑为罪本,忏除乃出。感生极乐世界边地疑城者,亦于宝池莲华化生,无有秽恶,各种受用称心如意,然于五百岁(以此土计)不能见佛,不闻经法,不知菩萨法式。由所知障故,心不开解;由烦恼障故,意不欢乐。阿弥陀佛慈悲哀愍疑城胎生众生,令其于莲胎中见佛光明。由佛光消障开慧之力,行人深刻体认到囿于莲胎不得自由的原由,疑惑是罪本,故而生起殷重之忏悔心,深自呵责自己或怀疑佛智或怀疑自性善根的迷执。由忏悔之力,胎生行人得出疑城,见佛闻法,久久熏习,始得心开意解,具诸神通,遍供诸佛,随其功行、断惑程度,亦通三辈九品。出离疑城的时间,一般须经五百岁。然时间无定性,亦不可拘定,或长或短,能悔即出,不悔必满五百岁,五百岁末方识罪忏悔,乃边地往生者之多数。不待五百年忏悔得出,乃其中之上根者。

  另:昙鸾法师《略论安乐净土义》:又有一种往生安乐,不入三辈中。谓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安乐。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生安乐国七宝宫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于其中受诸快乐,如忉利天,亦皆自然。于五百岁中,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安乐国土,谓之边地。亦曰胎生。

  南无阿弥陀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大安法师       边地往生)(五明学佛网:大安法师       边地往生)  

 大安法师:一函遍复讲记 第四部分 结语 

 大安法师:一函遍复讲记 第三部分 修行中需要注意的十二条 

 大安法师:一函遍复讲记 第二部分 略述信愿行 

 大安法师:一函遍复讲记 第一部分 背景资料的介绍 

 大安法师:净业行人要有真诚心 

 大安法师: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方法念佛 

 大安法师:简单才美 

 大安法师:凡有愿者 终必能满 

 大安法师:大安法师对国学推广志愿者的开示 

 大安法师:通途与净宗菩提心的异同 

 大安法师:庚寅年冬月大安法师与居士谈话 

 大安法师:十八高贤之刘遗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