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是什么造成我们生活中的痛​苦?


   日期:2019/10/29 6:1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当年,印度佛教禅宗的第28代菩提达摩渡海东去,把禅宗带到了中国。而禅宗最初在中国的发展,一直信奉乞食为生、一衣一钵、苦行节欲的印度佛教戒律,这种风格直到中国禅宗法师道信的出现,才有所改变。

  晨钟响起,沉寂了一夜的四祖寺,开始热闹起来。附近的村民踏着晨露上山,与寺院的住持浄慧长老一同上早课。村民朝山上倒客的习俗,自寺庙建成以来就流传下来。四祖寺,始建于唐代,由禅宗道信禅师亲手创建而成。

  道信,出生在佛教兴盛的隋朝初年,他出家时,年仅7岁。隋文帝13年,道信便跟随三祖僧璨修禅求法。这段时间,道信受到师傅亲自点拨和启发之下,使其忽然从束缚中解脱出来,获得大彻大悟。

  道信在大悟之后,并未离开,而是依然在祖师身旁侍奉。用佛教的说法,就是以报法乳之恩。在此期间,祖师不时地点拨道信,直到机缘到了,才将衣钵托付道信。

  时间不久,道信应蕲州僧众之请到双峰山传禅,但谁也没有想到,他这一次进山,却成了中国禅宗发展的转折点。唐武德七年,道信便来到现在的湖北黄梅双峰山建寺传禅,并在这里停驻了30多年,此间法音远布、道场兴盛。自唐到清,寺庙香火不断,朝山的香客数以万计。

  道信在双峰山传禅说法期间,正值隋唐之交,流向佛门的人数大增。但由于连年战乱,原来可以暂时寄宿留居的寺院,受到严重的破坏,僧尼逃离。于是,道信大师就在此地建了一座可容纳500百多人寺院,并根据生活和修行的需要,道信则开创了坐作兼修的禅修方法。

  从此,改变了和尚“随缘而住,一衣一钵,不恒其所,行无轨迹”的印度戒行方法。此后,所有四祖寺院的僧人,一边修行、一边劳作。接着四祖大开寺门,接引众生,教人修习一行三昧,以明心地。

  道信禅师在双峰山一住30多年,身行菩萨道,用心化度众生一视同仁,即便是他最得意的弟子弘忍,也无例外。打扫、煮饭、烧水等等该干的活,弘忍一件都不落。

  白天,弘忍勤勤恳恳劳作,晚上用功学经诵文,所教经文先读后诵对答入流,不到10年,已经熟读经书参通佛理。终于,机缘成熟,道信禅师在双峰镇的西岭古洞中,向弘忍秘密传法,将衣钵传于弘忍,他便成为东土禅宗五祖。

  五祖弘忍接法之后,在东山创建道场,广开禅门。一时之间,“天台止观是一切经义,东山法门是一切佛乘”。于是,自古就有“蕲黄禅宗甲天下,佛家大事问黄梅之说”。

  在中国的六座祖庭中,黄梅独占两座,而作为农禅文化发源地的四祖寺,现在仍然坚持着集体修禅生活,农禅双修,自食其力的传统。四祖开创了禅僧定居一处,把种田、搬柴等生活中的劳作,当成禅修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式跟现任四祖寺住持浄慧长老,倡导的“生活禅”不约而同。浄慧大师,1952年成为虚云老和尚的入室弟子。1993年,浄慧长老首次倡导“生活禅”的理念。

  浄慧的师傅虚云老和尚,一辈子都是提倡农禅生活,所以受这些教义的启发和影响,他便开创了“生活禅”的概念,是一种切合实际的想法,他认为佛教要生存、要发展,只有在一些实践和理论中有一些新的突破。

  “生活禅”的宗旨,就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另外还有四句话,将佛法溶化于世间,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个人溶化于大众,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如果修禅之人,都能按照这四句话的要求来做,那他就是一个发菩提心的人和修菩萨道的人。

  活在当今社会的我们,正在享受着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物质生活较之以往,不知提升了多少倍。按理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生活得更加轻松愉快,更加潇洒自在。但事实上,我们中间的大多数人并没有这种幸福感,相反,很多人都觉得生活很累、很焦虑、很痛苦。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我们今天生活中的痛苦?

  禅宗的解释是我们太执着于名利,没有车,不快乐。房子小了,也不快乐。为名利之所累,所以才觉得人间没有好时节。按照“生活禅”的开示,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每一个行为,都是一种修行的方式,都可以从中得到禅的智慧。

  禅法仿如一个桥梁,所有众生利用它,从痛苦的此岸来到菩提涅的彼岸,在修行中坚持奉献,心胸才得以广大虚空。

  在提出生活禅的概念以后,禅宗成为佛教和世俗生活之间的纽带,让更多的人能通过禅修的生活,觉悟自我,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浄慧大师曾送给世人16个字,其中,做人方面,“信仰、良心、因果、道德”。做事方面,“感恩、包容、结缘、分享”。

  如果要把所有的生活都溶入禅修之中,我们用一片善心,一片心甘情愿的去做,例如:叫你洗衣服,你心里以一片欢喜之心来洗衣服,再叫你刷碗,你也一片欢喜之心来刷碗。

  但是,现实却往往相反,我们中间有几个人会把洗衣服或刷碗,看成是欢喜之事。小编实话讲,没人会高兴地洗衣服和刷碗,甚至会有一种对抗的心里。

  所以,禅修之人,任何事物不应该有对抗之心,要完全有一种包容之心、接纳之心,要把所有的东西都化成一种修行的境界,修行的对象。

  1000多年前,四祖道信禅师在双峰山定居传法时,或许没有想到他推行的种田、运水、搬柴等生活禅修方式,竟在以后的岁月中,久久传承、生生不息。当然,我们现在没有了挑水、搬柴,但如果我们足够用心,一样能在上班下班、炒菜做饭的日常生活中,发现禅的智慧。

  总之,我们所谓禅修,就是要众生真正认识自己,发掘自己的本来面目,使人拥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心理空间,一个妙不可言的精神世界。而这也正是很多现代人跋涉千里,到处苦苦寻求的答案。

  只有关注当下生活,试着从痛苦和恩怨中解脱出来,你也许就不会再执着于一时的得得失失。转而会以一种宁静的、和谐的、安详的、自然的眼光,来重新打量这个世界。而如此,禅的境界就会突然喷涌而出,闲观星汉,忘机忘我。

  南无阿弥陀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执着       修行)(五明学佛网:执着       修行)  

 其它法师:修行者的消息(恒实、恒朝法师)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解脱道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在家居士 

 大寂尼师:礼佛忏悔的修行意义 礼忏问答 

 大寂尼师:礼忏是入道的前方便 (礼佛、忏悔「经忏、拜忏的 

 大寂尼师:菩萨修行次第上册 自序 目录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下集)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上集)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