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六章 动心禅天遥02


   日期:2019/12/1 11:5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六十六章 动心禅天遥02

  第一步,‘止一切相’是初步修定,也就是上面所说的‘制心一处’的止,这还是有为法、有心地。第二步,由有心地达到无心地,此心了不可得,禅宗祖师喜欢用了不可得这句话。如果眼睛闭著,心里空空洞洞,你说已经了不可得,那你正有所得,得什么?得个‘了不可得’,那个心多大啊!多大的妄念在那里!所以,你真的达到心了不可得,能与罗汉修行的境界相应才叫止。但是进一步要自己讨论,假定达到无心地境界,既然无心是万事无知吗?如果达到无心地,所谓证到果位是万事无知的话,那何必学佛?那是学死人,或者学成功而变成一个木头人麻木不仁,那何必佛?这种佛法在世界上根本是骗人,我们何必受骗!

  理与事齐,定和慧通

  所谓止观双运是止中有观,定中有慧,在心不可得中间而‘观因缘生灭为观’,自然而然,这个自然而然是观,在佛学上就叫做‘无师智’,亦即‘自然智’,自然而来,禅宗大师常引用佛经的话:‘法尔如是’,自性、本性上有这个功能,真到静定的时候,大智慧爆发,慧力非常强,能一悟千悟,一通百通,无所不通。所以,大止大定中有静观,这个时候自然观到一切万法皆是因缘生灭,看得非常清楚,此时即是‘止中有观’,所谓止观双运。

  ‘或以理观对于事定。’或者在这个情形之下,对一切事理深刻地观察透彻了,也可以得定。中国有句老话:‘学问深时意气平’,由学问或思想研究真到了家,也能得定。所以读书、作学问要参透,钻到底钻通了,也可以得定证果。做功夫定到了极点也可以开悟、证果,就伯[怕]你是个半吊子!我经常跟同学讲,不要弄得佛也学不好,人也做不好,两头落空,何苦搞这个事。基本上我强调应该先把人事研究好再来学佛,连世间的学问都搞不好还来搞这个,结果是两边无著落,生死两难,进退不得,那千万不要玩这一套,不要以为佛学很好听,喜欢来凑热闹。

  所以说‘理观对于事定’,理真正到了最高处,也达到空定的境界。

  通禅的孔子和孟子

  此经云,一心不动入诸禅,了境无生名般若是也,或俱通二。

  这两句话是《华严经》所说。一心不动进入到一切禅的境界,也就是说,一心不动才可以进入禅的境界。要注意这几个字,因为这些文字很容易懂,但我特别为大家挑出容易误会的地方,不然你一晃眼就溜过去了,认为一心不动就是禅,那错了!一心不动才可以进入禅的境界,心不动并不是最高的境界。譬如佛法未传入中国以前,孟子早已说过‘四十而不动心’,他修养作学问到了四十岁才不动心。我们年轻时读四书、读孟子,那时正是五四运动后一股潮流都在反对传统文化,有同学讲笑话,同现在年轻人一样的调皮,孟子说四十而不动心,你看梁惠王骂他:‘叟,不远千里而来……’,孟子一下发脾气的话都出来了,早就动了心。

  那么,什么叫‘四十而不动心’?孔子讲自己的修养是:‘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你们六岁读幼稚园,孔子十五岁才立志读书。‘三十而立’是说身体不大好,三十岁才站得起来吗?不是的,这是讲做人到三十岁而立定了宗旨,非向这条路上走不可,等于佛家讲发愿。十五岁志于学,经过十五年的犹疑、痛苦、煎熬、烦恼、矛盾,到了三十岁将中年阶段,才确定人生该走这条路。再加上十年修养、读书,‘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再不动心,没有怀疑了!‘五十而知天命’,然后到了五十岁才入门,悟道了。‘六十而耳顺’,耳朵顺了,两只耳朵又不是驴子,哪有不顺的?难道六十岁以前耳朵不好,到了六十岁才掏通?不是的。到了六十岁,善恶是非化得平了,真到了禅宗所谓的重关了。‘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最后七十岁才算到了家。这是孔子对他一生的报告。

  他也是讲四十而不动心,四十岁是很重要的一个阶段,不管男女,孔子说后生可畏,年轻人不要轻视自己啊!‘安之来者之不如今’?你哪里晓得将来的人不比我们高明!但是孔子也说‘四十、五十而无间也’,到了中年没有成就,什么搞头都没有,一切念头无用了,这个人衰下去了,淘汰了。这个中年关头很重要,所以古人有句话:

  人到中年万事休,月逢十五光明少。

  一年有十二个十五,但是大半看不到真的圆月;人到中年差不多了,后来我们把它改成‘人到中年饭自兜’,添饭都要靠自己添了,年轻时有父母添。这是讲到不动心所引出来的闲话,却说明一心不动并不是悟道,那是调理自己心性的一个方法的一种成果、一种现象的一点。能够做到一心不动,进一步才可以进入禅的境界,不要认为一心不动就是禅,那错了!

  ‘一心不动入诸禅’就是讲定,与刚才所说‘止’的道理一样。那么进一步呢?定中有观,在这个境界上一心不动,在定中,自然智的智慧发起。‘了境无生’,这就难了!定是一个境界;乱也是一种境界;被人打一拳昏过去,昏是一种境界;喝醉了,醉也是一种境界;喜怒哀乐都有各种不同的境界,你真到了一心不动,一念不生,也只是个境界而已!这是定的境。在这个时候发动自性的智慧,了了境,无生,生而不生,一切境界都是无常的、变动的。你说定,定不会变动吗?定也随时在变动。譬如现在在坐大众跟我一没有入定,你在打坐,你以为坐中是静吗?坐中是大动哦!它随时随地在变化,一层一层松懈,静、静、静,慢慢进入最静的境界,也是最大的一个行动。拿宇宙的法则来讲,这个宇宙没有静止过。

  有人说中国文化吃亏,与西方文化比较,中国文化主张静,西方文化主张动。我说根本不通,中国文化哪一本书是主张静的?中国文化从《易经》来就阐明宇宙是不断在动的,所谓静止,是相对、缓慢的动。地球动得很快,但是我们感觉不到。譬如坐在汽车、飞机上,如不向外看,你感觉不出其速度之快,反觉安详,动得最大时,你反而感觉到是静。由这个理由,诸位要了解,你以为打坐在静吗?打坐的确在动,这个动、静之间的道理非常深刻,不是简单几句话所能了解。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南怀瑾       宗镜录)(五明学佛网:南怀瑾       宗镜录)  

 杨维中教授:以《宗镜录》为例论永明延寿对唯识思想的摄取 

 杨笑天教授:举一心为宗 照万法如镜——《宗镜录》“标宗章 

 韩廷杰教授:《宗镜录》与唯识三境 

 刘元春教授:延寿《宗镜录·标宗章》读解 

 肖永明居士:唯心与唯识关系论辩—— 从《宗镜录》说起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四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三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二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一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目录 出版说明 

 南怀瑾居士: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七日 

 南怀瑾居士: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