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信愿法师:无论在家在庵,行住坐卧,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三)


   日期:2019/12/15 7:2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往生净土仗佛愿力】印光大师开示:无论在家在庵,行住坐卧,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三)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念佛,不问时节久近」念佛,不论你念佛念了多久,念了几年还是一样,就是一句佛号一心专念。念念不舍者,念念不舍弃这一句佛号,念念想念阿弥陀佛,不是说一天二十四小时,每一个念头都想阿弥陀佛,每一个起心动念都念阿弥陀佛,这当然我们做不到。就如刚刚师父所说的,你有时间就多念,不要有时间不念佛,到处讲东讲西,闲言闲语一大堆,这样浪费时间,浪费生命。生命浪费在讲是讲非,实在很可惜。生命用在念佛多么珍贵,对不对?对。

  「顺彼佛愿故」,这一句话善导大师讲得很好,顺阿弥陀佛的愿力。阿弥陀佛的愿力,哪一愿是用名号要对十方众生绝对的救度?就是第十八愿。所以一心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根据第十八愿修学,顺阿弥陀佛的愿力,你就跟阿弥陀佛相契相应。所以一心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就与阿弥陀佛的佛愿,相契相应感应道交,当然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怎么念佛?就是这一段善导大师所开示的念佛方法念佛,就是这一段印光大师,所开示的念佛方法念佛。用比较白话一点来说,二十四小时除了睡觉以外,其他的时间有空就念佛,就是这样子。

  继续看底下,「常生惭愧心,及生忏悔心」,这一点很好,有机的认知,你内心比较容易常生惭愧心,比较容易生忏悔心。我们要受八关斋戒,或者受菩萨戒都要先经过忏摩,忏摩就是忏悔。忏悔会念忏悔文,「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而且是用唱的。经常念佛、拜佛、忏悔,灭罪的功效特别好。但是忏悔是要真心忏悔,你如果没有真心忏悔,纵然你忏悔文唱得很动听,那也没用。所以经常生出惭愧心跟忏悔心,能够灭除业障。

  请看讲义第二十六页,注释第五十一:

  【常生惭愧心及生忏悔心,此为普贤十大行愿之忏悔业障。】

  普贤十大行愿是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修的科目,法身大士修普贤十大行愿,第四就是忏悔业障。如果连法身大士都要忏悔业障,请问诸位:你我凡夫要不要忏悔业障?当然要。

  所以上个月师父到苏州皇罗禅寺弘法,每一天我都留下一个钟点的时间让他们发问,其中有一位男众居士,他就问我这个问题,请问信愿师父:我们念佛的人要不要忏悔?现在这个问题师父来问你们,念佛的人要不要忏悔?当然要忏悔。我们业障那么重不忏悔怎么行,就是用念佛拜佛的方法来忏悔。因为「忏悔」这两个字,要先知道意思,我们先看解说:

  【忏悔者,慧能大师《六祖坛经》云: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把「忏悔」这两个字,解释得相当的完善。忏就是忏其前愆,以前所造过的罪业忏除,这就是忏的意思。悔就是悔其后过,以后不要再造了。如果同样的过失,重复每天的再造,譬如口业恶口骂人,每天经常恶口骂人,然后骂人之后又在佛前忏悔了,明天又骂人,明天又在佛前忏悔,后天又骂人,后天又在佛前忏悔,请问这样有没有真心忏悔?没有,这样有忏没有悔。所以忏悔要真心的做到,要不二过,同样的过失不能一再重复的犯。所以做到忏悔当然就能灭罪。

  《观经》下品下生讲,至心称念一句阿弥陀佛的名号,能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所以念佛忏悔的功效非常的好。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里讲,凡是任何的忏法都忏除不了的,念佛一定可以忏除。有的忏法能忏除贪欲,但是不能忏除瞋怒,念佛一切的贪瞋痴,三毒烦恼都能忏除。所以一边拜佛一边念佛,忏悔业障这样效果很好。所以为什么我们每天订功课,要拜佛、念佛,通常师父会鼓励大家,每天拜佛三百拜、念佛一万声,这样修行持之以恒,三年五载下来,有一天当你临终的时候,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没有问题。你不要小看一天拜佛三百拜,一天念佛一万声,有很多《净土圣贤录》,或者《佛祖统纪》,或者《往生集》,或者《善女人往生传》,这一些往生传记所记载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修行人,他们平生不一定能做到,每天拜佛三百拜、念佛一万声,如果你能够利用,早上拜佛一百拜,下午拜佛一百拜,晚上拜佛一百拜,然后一边拜佛一边念佛,慢慢拜、慢慢念,不要为了赶数目而拜得很快,为了赶数目而念得很快,这样只是为了应付数目,这样没有什么意义。真心诚意的慢慢拜、慢慢念,你这样一天拜佛三百拜,念佛一万声,功课用功下来不得了,你们要不要这样修行?一个。只有我们胡居士要,其他都不要。不要再睡觉了,要好好的听经闻法。

  所以经常生惭愧心、忏悔心。我们来看「惭愧」这两个字的意思,惭愧乃惭与愧之并称,惭跟愧意思是不一样的。惭者,自省所造之罪恶而感羞耻之心,自己反省自己所造的罪业,内心感到羞耻。我以前做了很多错误的事情,实在非常不应该,我为什么那么愚痴,造作那么多的罪业?这就是惭愧的惭。

  愧就是以自己所造之罪,面对他人时引以为耻之心。愧是对别人,惭是对自己,对着别人想到自己。以前所造作的许多罪业,无颜面对他人,这一种心叫做愧。所以惭愧心就是,反省到自己以前有所过失,内心有羞耻之心,这一种人有救。如果造了罪业没有羞耻心,这一种人没救。我们总是凡夫遇到逆境恶缘,会造作罪业。有时候遇到逆境会起无明,难免都会,你们当父母难免会起烦恼,骂孩子对不对?你怎么那么笨,笨得像一只猪一样,这样口过造下了,要忏悔要有惭愧心,接着看二十六页的倒数第二行:

  【据智者大师《摩诃止观》记载,忏悔分为事忏与理忏,藉礼拜、赞叹、诵经等行为,所行之忏悔,称为事忏。观实相之理,以达灭罪之忏悔,称为理忏。】

  我们事忏如果能够做得好,那已经很不容易。对我们一般凡夫而言,我们要做到理忏不容易,事忏做好已经很了不起了。也就是借着礼佛、赞叹佛,或者诵经,或者念佛求哀忏悔,忏悔真心的流露是会流下眼泪,忏到真心的当下,不是流眼泪而已,流血,这一种忏悔就更真心了。你去看佛经里有一本书,有一本经叫做《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这一部经里记载,阿罗汉们听释迦牟尼佛讲《父母恩重难报经》,听了以后觉得自己生生世世不孝父母,忏悔到流血不是流泪,这是真心忏悔。你们去看《父母恩重难报经》,我们忏悔要忏除到流泪,就很不容易了,流血那更不用说,我们做不到。所以事实上我们凡夫还很难真正的有惭愧心、忏悔心,如果你真正有惭愧心、忏悔心,同样的过失不会再造。念佛人我们总是生生世世,有许许多多的业障,经常的忏悔确实有必要。法身大士都要忏悔了,何况我们愚痴的凡夫众生。

  继续看底下,「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第七点这一点就是告诉我们,修行人要内心谦虚,讲义里讲得很清楚,我们看讲义二十七页的,注释第五十二:

  【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此为谦卑自牧。】

  意思就是内心非常的谦虚卑下。一个人不管有没有修行,有没有念佛,如果趾高气昂我慢高山,那这一个人一定会处处不受人欢迎。一个人如果很谦虚,那他的人缘一定很不错。稻穗长得越饱满,稻穗会越低垂对不对?对。所以真正有真修实学的人,内心是很谦虚的。

  《易经》云:谦受益满招损。谦卑就能得受利益,自满会招来损害。以为自己很行,天底下别人都不行,自己最行。这一种很自我、自满、自大的人,人家不喜欢跟他在一起。「自大」这两个字把它加起来,就成了一个「臭」字,所以自大就是臭。你什么都认为自己很行,别人没有你的行,这一种自大人家看到你,就好像看到臭秽的东西一样。

  【慧能大师《六祖坛经》云: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

  这是慧能大师对「功德」这两个字的解说。内心谦卑下气这就是功,外在行之于礼这就是德。

  【罗状元《醒世诗歌》云:休怨境遇不如人,不如我者甚众,休夸德业能胜人,能胜我者尤多。】

  罗状元这四句话就告诉我们,不要自卑自怨,也不要自夸自大。因为你如果自怨自卑,我不如人,我境遇怎么那么差,比我们更惨的还很多对不对?所以你不用自卑。不用自哀、自怨,因为你还有双手双脚,有人连双手双脚都没有。

  你不要以为自己很行,自大、自满,我很有修行,我一天佛号念十万声,比我们更有修行的大有人在。所以纵然很有修持总是要谦虚,我的功夫很浅,不要矜夸,虚怀若谷,这是为人处世很基本的。修行也是一样,所以俗话讲,整瓶的不响,半瓶的响叮当。真正有学问的人,他不会夸耀自己学问很高,真正有修行的人都是很谦虚的,绝对不会认为自己很有修行,然后心高气傲,感觉让人家气势凌人,绝对不会的。印光大师告诉我们,「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这一点是我们可以做得到的。

  时间到了,向大家报告到这里。祝福大家,一心念佛,往生净土。南无阿弥陀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信愿法师       净土宗)(五明学佛网:信愿法师       净土宗)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净土宗 

 净界法师:圆修和专修--净土宗两大传承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二卷 净土持念法要 净土宗功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二卷 净土持念法要 净土宗行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二卷 净土持念法要 谈谈净土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一卷 净土白毫观修法 第二章 

 温金玉教授:玄中寺在中国净土宗史上地位的再检讨 

 蔡惠明居士:明代的净土宗 

 黄忏华居士:佛教各宗大意—净土宗大意 

 贾题韬居士:密宗与净土宗——学佛的思悟 

 贾题韬居士:修净土宗渐次触及实质 

 明奘法师:禅宗、净土宗、律宗……宗派各不相同,我个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