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不满意、嫌弃任何一个众生,你菩提心就没有了


   日期:2019/12/19 8:0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复次观世音。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现在未来百千万亿等愿。百千万亿等事。但当归依瞻礼供养赞叹地藏菩萨形像。如是所愿所求。悉皆成就。】

  这是第五段,用现在的话来说是有求必应,有愿必成。这是世间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中国或者是外国,可以说没有一个众生没有这样的希求。人人都有愿求,几个人在一生当中能满自己的心愿?毕竟是求愿的人很多,真正满愿的人非常的希有。世间人有求,这个愿实现,绝大多数还是他命中所有。他求财,他命里确实有财,时节因缘成熟他发财了。命里面有地位,到时候因缘成熟,他也得到了高官,可见得都是命里有的。这个地方所讲的希求,是你命里头没有的,命没有你求到,那才叫有求必应。命里有的不算,是命里没有的。没有,要求得是很难,不容易。这是诸佛菩萨威神的加持,实在讲加持还是属於增上缘,真正主要的原因还是自己,自己依照佛的教诲,认真努力的修学,现前修现前就得感应。这不是宿世,宿世你命里没有,现前造的。这里头的因果关系,我们要搞清楚、搞明白,你就不会怀疑,也不会去怪菩萨为什么保佑他,不保佑我?他照做,我没有照做,明白这个道理就行,真的是有求必应。

  前面说能求的人,所求的事,经上讲得很清楚,特别说『若未来世』,这一段每一节里面都是讲未来世,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就包括在未来世里面。求愿这个人的条件,一定是『善男子、善女人』,「善」是关键的字样;如果不是善男子、善女人,你依照这个方法求,未必得感应,所以这个字是关键的字样。我过去讲《地藏经》,有听众曾经问过我,为什么他依照这个经典修学,也很恳切、也很诚心,所求得不到?所以他怀疑经上讲的不见得可靠,来问我。我就点这个字,我说:这个「善」字你有没有做到?他一想明白了。因为这个经是大乘经,你依照这个方法修行,你求的是小愿,你有小善就行。你要是大愿的话,那你一定要大善。善的标准在三福,你想求人天的胜事,殊胜的果报,人天当中殊胜的果报,你人天善要去做。「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做到没有?如果你果然做到,你是世间的善男子、善女人,求世间殊胜的福报你能求得到。你求出世间殊胜果报,未必能求到,为什么?那个善还要加强。

  所以你希求二乘果报,那你一定要「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三句话听起来好像不难懂,其实不容易,很不好懂。什么叫三皈?现在很多人把这个看轻,看得太简单、太容易了。找个法师,佛像面前,念几句偈,就以为是皈依,哪有那么便宜事情?「皈」是真正回头,「依」是真实的依靠。「皈依佛」是从迷惑颠倒回头,真正依自性觉;「皈依法」是从邪知邪见,就是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见解回头,依正知正见;「皈依僧」是从一切染污回头,依清净心,这谈何容易?这是出世间的善法;三福第一条是世间善法,第二条是出世间善法。由此可知,我们今天受的三皈众戒,古人讲得没错「有名无实」,自己一定要清楚。现在出家人受比丘戒以比丘自居,蕅益大师说,这是妄语。你没有得比丘戒,自己以为是比丘,这个过失很重。蕅益大师告诉我们,中国从南宋以后就没有比丘,比丘戒最低限度要五个比丘传戒,当然最好是能够十个人,十个人找不到,五个人;五个真正比丘才能传比丘戒。

  南宋之后中国没有比丘,可是戒还是照传,我们自己心里一定要清楚,这是名字传授,没有实质。为什么要这个形式?我们读诵戒经,避免别人毁谤,戒经上说没有受过戒的人不可以看,我们受形式戒去读戒经。过去章嘉大师告诉我,你真正能够做到一条,明了一条做到一条,你这条戒受了,不在形式。你就是在登坛受了戒,你没有做到,你没有受,所以我们自己一定要晓得自己的身分。蕅益大师受了比丘戒之后,在佛菩萨面前退戒,他持沙弥戒。因为沙弥戒,没有比丘,自己在佛菩萨面前可以发誓来求受,菩萨戒也是如此,所以菩萨戒跟沙弥戒,在家居士是可以得到受戒的,因为不需要真实比丘。比丘、比丘尼戒要真实比丘,没有真正比丘,决定不得戒。所以蕅益大师一生自称菩萨戒沙弥,这是祖师大德给我们做了一个榜样。他老人家称沙弥,他的徒弟成时法师就不敢称沙弥,蕅益大师的著作,成时法师把它整理、刻版流传下来,这个功德很大。没有成时,蕅益大师的著作就没有人传下来。他的弟子自称菩萨戒出家优婆塞,优婆塞我们今天称居士,你看成时法师多谦虚。我是出家的居士,你们是在家居士,这是名副其实的身分,正确的理念。在晚近弘一法师对於戒律很有研究,他老人家自己也自称出家优婆塞。这是我们一定要懂,要晓得自己的身分,不至於做错事情。

  可是出家优婆塞能不能学菩萨?能学,菩萨出家优婆塞,当然可以学菩萨。菩萨的善,一定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就是真正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你还会伤害一个众生吗?你要帮助他都来不及,你怎么可以伤害他?如果我们对於任何一个众生不满意他、嫌弃他,以瞋恨心对待他,你菩提心就没有了。如果对於一个众生你爱他,感情在其中,你菩提心也没有了。菩提心是大慈大悲,清净、平等、觉,从清净平等觉里生的大慈悲心,这是菩提心,你才能帮助一切众生。要帮助一切众生,先要成就自己的德行智慧,所以接著要修断烦恼、断习气,「烦恼无尽誓愿断」;成就自己的学问智慧是「法门无量誓愿学」,后面「佛道无上誓愿成」;后面三愿是完成第一愿,你成佛干什么?断烦恼为什么?你学法门为什么?成佛道为什么?为度一切众生,不为自己。如果说断烦恼为自己,学法门也为自己,是小乘,权教菩萨,我法二执还没有断尽,当然比我们凡夫是淡薄太多了,但依旧不干净,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所以此地「善」是个关键的字眼,我们有没有做到「善」?我们是不是经典里面讲的善男子、善女人?先把能求的人说出来。

  底下讲所求的事。所求的事很广、很多,你所求的没有一样不满愿。注解也注得好,我们在此念一念,「愿念在内」,你有愿,有求的念头,这在内;「事相据外」,你所求的事在外。「约世出世间,则有百千万亿」,你所希求的事太多太多了,说之不尽。「或求现生果遂」,或者是求你这一生当中,你的愿望都能称心如意,遂就是称心如意的意思。「或期他世从心」,或者希望来生,你所希求不是这一生,来生得殊胜的果报。下面法师引「《十轮经》云」,《地藏十轮经》,「此善男子,随所在处,若诸有情,或为多闻」,这举几个例子,希望在这一生当中,有很好的缘分听闻佛法。或者是「净信、净戒、净虑」,净虑是禅定,「神通、般若、解脱、妙色声、香、味、触、利养、名闻、功德华果、树林,床敷、舍宅等,是也」,这举几个例子,世出世间一般人想希求的,你求愿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底下教给我们求的方法:

  『但当归依瞻礼供养赞叹地藏菩萨形像,如是所愿所求,悉皆成就。』

  这段话实在就是《行愿品》里面「如教修行供养」,法供养里面第一句。你只要真正能做到如教修行供养,你所求的愿没有不满,你都能够得到。所以这一句它的意思一定要了解的很清楚、很透彻,『归依供养』这四个字是最重要的。「归」是回头,从我们一切错误、一切过失真正回头,回头就是忏悔。我在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教我,他告诉我,他说「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当你有求的时候不应,没有感应,这是什么原因?是你自己有业障,只要你把业障忏除,感应就现前。我向他老人家请教怎样忏除?他给我说了四个字「后不再造」,我明白了。真正善知识不讲假话,也不拐弯抹角说一大堆,简单扼要。我们佛门忏悔很多仪规,不需要。你知道你错了,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这叫真忏悔。我跟他老人家三年,他教导我跟一般法师大德不一样,使我们听了之后感到合情、合理、合法,不能不佩服。

  所以我才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犯过失,那就是觉悟;那个「知」就是觉,你觉悟了。能把过失改过来,这是修行,这是忏悔。所以佛家讲修行,「忏悔」两个字统统包括了,就是不再犯同样的过失。儒家讲的「不二过」跟佛法讲的没有两样,过失只可以有一次,不能有第二次,第一次是你无知,第二次晓得觉悟了,不可以再犯第二次,这是回头,真回头。回头之后,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行为,处事待人接物依什么?依《地藏菩萨本愿经》的教诲,这叫「皈依」,你皈依地藏菩萨。如果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违背这个经里面的教训,那你不是皈依,你没有依靠。没有依靠地藏菩萨教诲去做。你那种皈依是假的,有名无实。有名无实的皈依,给诸位说不但没有利益还有过失。你没有皈依的时候你犯罪,结罪的时候只有一重罪;皈依之后,明知故犯,你两重罪。这个道理并不难懂,我相信中等根性的人,都应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善人,真正皈依。

  『瞻礼』是功课,我们今天讲的早晚功课,也就是说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早晚功课你要瞻仰地藏菩萨的形像,礼拜地藏菩萨的形像。礼拜是恭敬,表达自己诚敬之心,依教奉行。我们依哪一个经论来修行?全部的经论我们没有能力熟读,一定要把经论里头重要的东西摘录下来,要记住,天天要读。当然你有时间,每天把《地藏菩萨本愿经》念一遍很好,实在讲念一遍不行,为什么?记不住。还是把里面重要的一条一条摘录下来,像我们编的《净宗修学守则》,我们从《无量寿经》摘录了六十条,好记。这六十条,条条都要做到。我们又从《宝积经》里面,《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里头也摘录了六十条。这部经是世尊专说末法,就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出家人常常犯的毛病,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自己做错,以为做得很对。佛这么一说,我们才恍然大悟,天天在造罪业,还以为自己修得不错;将来落到三途,还不知道怎么堕落的,你说多可怜、多可怕。所以这部经典很重要!

  世尊对末法出家人开示,指责我们一些毛病应当如何修改,不只这部经。可是我们节录这几条,先要把大毛病改正过来,然后再改小毛病。大毛病改不过来,小毛病都改过来不容易,收不到效果。所以真正要依《地藏菩萨本愿经》修行,经典里面的教训也要节录出几十条,摆在自己面前,天天要照做,这叫供养,「如教修行供养」,这是你自修。不但你自己要依教奉行,你还要教化众生,它是大乘法。大乘菩萨之善,「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后面还有「劝进行者」,所以单单自己做还不行,还要劝化别人。

  『赞叹地藏菩萨形像』,这个「形像」,给诸位说就不是雕塑彩画的形像,你们想想这是什么形像?是地藏菩萨示现在人间的形像。他用什么心处事待人接物,他用什么样的态度接触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这叫形像。此地称赞,讲解地藏菩萨的功德,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讲解《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十轮经》、《占察善恶业报经》,这是专门「赞叹地藏菩萨形像」。所以大家不要误会,造一个地藏菩萨像这就是赞叹,你全搞错了。此地的赞叹,一个是要为人演说,还得要为人做好榜样,你修地藏法门,你像不像地藏菩萨?你的形像是不是地藏菩萨的形像?这叫真赞叹。你能够这样做,地藏菩萨在末法时期,代表世尊弘法利生,接引大众,你的所愿所求哪有不成就的道理?诸位想想你所愿所求,是你自性功德的现前,还是佛菩萨对你的加持?两者都有,自性功德是因,佛菩萨加持是缘。如果自己没有真修,佛菩萨的缘接不上,想给你做增上缘没有法子,办不到;必须自己有因,你有真因,佛菩萨给你做助缘,果就很顺利成就,道理在这个地方。再看底下经文:

  【复愿地藏菩萨。具大慈悲。永拥护我。是人於睡梦中。即得菩萨摩顶授记。】

  注解注得好,「归供合法」,这一句多重要,归依供养合法;「求恳如心,故感大士,梦中授记」,这是菩萨给你做增上缘。你的归依供养不如法,你什么样的希求,都得不到感应。所以说如理如法的希求,一定能得成就,而且即使为自己,也是为众生。如四弘誓愿所说,愿断烦恼、愿学法门、愿成佛道,为什么?为度众生。如果说是只为成就自己,而不是全心全力拥护众生,这个愿很难成就。为众生亦为自己是不错,依旧有障碍,这有障缘。为众生,不为自己,这个愿很顺利,很容易成就。为众生,不为自己的愿,也不能成就,那是什么原因?众生的业障很重,不是菩萨不帮助,众生业障太重,不听教诲,他一定要受果报,从果报当中省悟过来,那时候佛菩萨就来教他。由此可知,佛菩萨现不现身,佛菩萨说不说法,佛菩萨教不教众生,都是一片慈悲。他不现身、不说法、不教众生,缘不成熟。这个缘是在众生自己这一边,不在佛菩萨那边。自己一定要存善心、行善事、发善愿,这样才能感得佛菩萨现身说法,来帮助我们。如果我们的心不善、行不善,佛菩萨决定不会来,我们明白这些道理就晓得,为什么有人求佛菩萨就现身?有人天天求,求多少年,佛菩萨影子都没见到,道理就在此地。

  实在讲诸佛菩萨所说的一切经法,无非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因果转变相续这些理事。事实真相,转变的道理,转变这些事实,都在我们眼前,我们六根天天接触这些境界,就像经上所说,我们接触是迷而不觉,摆在面前没看出来、没听懂。诸佛菩萨怜悯我们,就在眼前的事相把我们点醒。诸位细细去观察,细细去思惟。你看《华严》,一切大小乘经论,是不是如是?我们果然明白,那就像大经上所说,诸佛如来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尘说刹说,无间断说」,这都是事实。

  最近还有好几位居士,都是得了很严重的病,这一发心病就没有,完全好了,再去检查已经很正常,真正不可思议。所以求地藏菩萨永远保护,真做得到。只要你的善心不退,菩萨始终会保护你;如果你的心退掉,菩萨就离开了。永远不退心,永远依教奉行,愈做信心愈坚定,信心愈清净,法喜充满,愈做愈欢喜,诸佛菩萨怎么不护念!诸佛菩萨护念,天龙善神就拥护,这一定的道理。所以这些事情端在自己真修。这个求愿是大乘菩萨,求地藏菩萨大慈大悲永远保佑;菩萨答应你,就会在梦中托梦给你,梦中梦到菩萨摩顶授记。注解里面讲,末后一句,「若非信力坚固,安有如是瑞相」,希有的瑞相都靠你的信力清净坚固。我们读了应当要学习。再看下面第六段,「发现生智慧」,实在讲对我们的关系太大了。我们研经学教就是智慧不开,教给我们开智慧的方法。

  地藏菩萨本愿经  (第四十七集)  1998/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4-012-0047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净土法门       菩提心)(五明学佛网:净土法门       菩提心)  

 吴润江上师:净土法门开示集要 

 吴润江上师:发菩提心义诀 

 吴润江上师:净土法门之钥(又名:净土心要)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1.如何读诵阿弥陀经 

 傅味琴居士:发菩提心,女转男身(30~39) 

 傅味琴居士:发菩提心,女转男身(20~29) 

 傅味琴居士:发菩提心,女转男身(10~19) 

 傅味琴居士:发菩提心,女转男身(1~9) 

 傅味琴居士:不退菩提心为解救众生倒悬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