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星云法师:佛教修行者入涅槃之后的境界是什么样的?


   日期:2011/3/16 18:2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涅槃」是学佛者所希求的一个美好圆满的境界,是人生理想的归宿。但是由于一般人不了解涅槃的意义,而对涅槃产生种种误解。例如,我们常看到挽联上写著「得大涅槃」,或者说:「气得一佛出世,二佛涅槃。」把涅槃当作是死亡的意思。如果涅槃是死亡的话,那么我们辛苦学道,求证涅槃,只不过为了追求死亡,岂不是太荒谬可笑了吗?事实上涅槃不是死亡,而是与死亡截然不同的超脱境界。

有些小乘外道把消灭、消失、虚无当作涅槃。例如,六师外道的苦行论师说:「身尽福德尽,名为涅槃。」小乘外道论师说:「诸受阴尽,如灯火灭,种坏风止,名为涅槃。」毘世师论师说:「无和合者即是离散,离散者即是涅槃。」认为五阴幻灭、形骸坏异就是涅槃。其实把涅槃当做死亡、消灭、消失、虚无,都是错误的见解,不但不了解涅槃的真谛,也曲解了佛教精深的教义。 

当初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夜睹明星证悟宇宙人生真理,成正等正觉,这种正等正觉就是涅槃,也就是泯除人我关系的对立,超越时空的障碍,而证悟生命永恒无限的境界。为什么要追寻涅槃呢?因为人的生命在时间上只不过短短几十年岁月,白云苍狗,无非梦境,在空间上也不过是七尺肉身之躯,「大厦千间,夜眠不过八尺;良田万顷,日食不过几斛」,面对著这样有限的生命,如果我们能证悟涅槃,就等于突破时空的藩篱,将生命遍布于一切空间,「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充满于一切时间,「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常新」,这样的生命无所不在、无处不有,可以超越死亡和无常的恐惧,在无限辽阔的时空中生生不息。 

在涅槃的境界里,「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物我相应,人我一如,无须嫉妒计较,更没有瞋恨分别的存在。简单的说:涅槃是泯除人我关系、时空障碍和物量对待的光明境界;涅槃是清净的本性,真实的自我。 

以下分四点来谈涅槃的释名、种类及涅槃以后的境界: 

一、涅槃的种类和意义

「涅槃」,就是佛教四圣谛「苦集灭道」中的「灭谛」。「灭」不是一般观念里消灭、幻灭的「灭」;涅槃的「灭」,应该包括动词的灭和名词的灭。动词的灭是指灭除了烦恼、痛苦、人我、是非、差别、障碍等种种无明;灭除之后的灭,就是名词的灭,代表寂灭无染的世界,那是充满快乐、光明、物我合一、自由自在的世界

对于「涅槃」的解释,可从四方面来说明:

(一)从涅槃同义异名的诠释来解说

1.从否定意义来诠释涅槃:《法蕴足论》对涅槃的解释有「无为、无边、无漏、无病、无动、无作、无灭、无起、无染……」等说法;《四谛论》则有「无坏、无失、无等、无灾、无求、无上、无量、无忧……」等解释,这些都是从否定层面的观点来诠释涅槃的意蕴。

2.从肯定意义来诠释涅槃:《法蕴足论》有「真实、彼岸、微妙、寂静、安乐、安隐、吉祥、善事、清凉……」等五十种解释;《四谛论》则有「解脱、超绝、唯一、圆满、清净、最上、真谛、圣果、能度……」等解法,这些都是从肯定的观点直接对涅槃作广义的诠释。

3.各种经典的说法:各具经义上的不同风貌:

《大涅槃经》说:「佛性」就是涅槃。

《华严经》讲:一切诸法的自性就是涅槃

《法华经》说:最上的一乘道就是涅槃。

《般若经》里:「理无所知、无所不知」的「般若」就是涅槃。

《楞严经》则说:证显了「理绝动静」即是涅槃。

《维摩经》的「十地不二法门」就是涅槃。

《胜鬘经》里说「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也是涅槃。

另外,禅宗的证得「本来面目」就是涅槃。

各家经典对于涅槃的诠释,虽然名义各异,可是理实无二,都是指「清净自性、真实本体」。修学佛法,主要是要净化自己,找回自己真实的涅槃。《杂阿含经》中对涅槃提出四个定义:

第一、贪欲的心扫除净尽就是涅槃。

第二、瞋恨的心清除涤尽就是涅槃。

第三、愚痴、无明、邪见之心去除荡尽即是涅槃。

第四、烦恼、是非之心破除泯尽即是涅槃。

(二)从涅槃本身的意义来解说

《杂阿含经》说:「贪欲永尽,瞋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可见涅槃首在破除贪瞋痴,断灭一切烦恼

《大毘婆沙论》说涅槃的意义是「烦恼灭,三火息;三相寂,离诸趣。」因此,一切烦恼灭尽,贪瞋痴三毒火止息;解脱相、离相、灭相三相寂然,也就是无生死相、无涅槃相,无相亦无无相,并且远离五趣六道轮回受生之苦,这种灾患永尽的境地就是涅槃的境地

玄奘大师将涅槃译为「圆寂」。圆,指圆满,应有的一切功德都具足了;寂,指泯寂,一切污染的习气、烦恼都泯除了,这便是涅槃的真谛。

我们常说「人生无常」,可是,在这个无常里面有一个恒常的涅槃。人生是苦,而涅槃却是绝对的快乐。人生无我,因为这个「我」不究竟,而涅槃有我,因为涅槃里的「我」是真我;人生很污秽、烦恼,而涅槃是我们最究竟、最清净的本性乐土。

用最平易的话来说明:

涅槃是佛教最高的理想。

涅槃是佛陀追求真理的目的。

涅槃是人类思想最深究的探讨。

涅槃是最真实,最有价值的人生。

涅槃是人生最究竟的归宿。

涅槃是快乐之境、幸福之地。

涅槃是宇宙之源、万物之本。

涅槃是常乐我净最美满的境界。

(三)从涅槃的特性来解说

知道涅槃是什么之后,再从各种的经典中,选取证悟涅槃的圣者对涅槃的描绘,来说明涅槃的十大特性:

1.涅槃如莲花:莲花在佛教里被视为最洁净的花朵,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最足以代表君子的特质。它不能离开淤泥而生长,却不被淤泥所染。涅槃也如莲花一般,不为一切烦恼所污染,不能远离生死而证得。

2.涅槃如水:涅槃具有水的清凉性,能熄灭一切烦恼热苦;涅槃具有水的止渴性,犹如雨浇旱土,能解除我们对爱慾的渴望。

3.涅槃如解毒药:涅槃是一切被烦恼毒物所苦的众生安养生息之处,犹如袪除百病的甘露灵药,能灭除世间一切苦恼病症。

4.涅槃如大海:大海对于一切尸骸没有爱憎之念,涅槃也是一样,远离烦恼形骸,无所罣碍,这就是涅槃的「无爱憎」;大海浩瀚无际,没有此岸彼岸之分,容纳百川而不溢,涅槃广大无边,也能包容众生而不壅塞。

大海澄清,是芸芸众生的生长之地;涅槃无垢,能灭尽烦恼染污,也是证得大自在,拥有大神力的大阿罗汉的安住处。

大海无法斗量,泛起朵朵浪花;涅槃也无法计度,绽生丛丛妙华,盛开出种种广大、清净、智能的解脱之花。

5.涅槃如食物:食物能维持我们的生命,使身体强壮康健;证得涅槃的人也没有老死,能享无量寿,使生命的光辉臻于永恒

涵摄食物能增加体力,证得涅槃者,亦能增长神通力。

食物可以养颜滋容,使我们容光焕发,涅槃则能美化我们的道德容颜。

食物能解除饥饿衰弱,涅槃也能去除一切痛苦的饥饿、衰弱,镇静众生的烦恼和忧虑。

6.涅槃如虚空:涅槃就像虚空,不生、不死、不老、不去,不被征服也不为盗贼所夺,更不被任何东西罣碍。所以涅槃的境界无边无际,不住一处而遍于一切处,不依一物而为一切物所依,足以让圣者自由自在行于其中。

7.涅槃如摩尼宝珠:涅槃就像摩尼宝珠,能放出美丽的光辉,使人人欢喜,满足众人的一切欲求。

8.涅槃如赤栴檀:赤栴檀是最希有难得的奇树,涅槃如赤栴檀,拥有无与伦比的芬芳,能让圣者也为之赞叹。

9.涅槃如醍醐:涅槃就像醍醐灌顶,具有道德的美丽光彩,有戒行的芬芳香气,还有美味可口的滋味。

10.涅槃如山峰顶:涅槃又像高高耸立的山峰顶,在风雨飘摇中一样卓然不动,任何的烦恼恶贼都难以攀登。峰顶上土质坚实,所有烦恼、痛苦的种子都不能生长,是完全脱离一切有漏污染的境界。

(四)从涅槃的种类和层次来解说

涅槃有层次等级之分,如同教育有小学、中学、大学等不同的阶段,每个学习阶段的境界也各不相同。以下把涅槃的种类,按照深浅的层次一一说明:

1.庸俗的涅槃:印度有一位外道,吃饱饭后,志得意满的拍拍自己的肚子说:「这就是涅槃!」生病的人病好了之后享受安乐,说他涅槃了;穷苦的人捡到七宝财物,生活舒适起来,也说进入涅槃境了;胆小的人本来畏惧外缘,后来有所皈依而不怕了,也说是证得涅槃。像这种偏重饱食、健康、财富、依靠之类的涅槃,都是以满足物欲享乐为主,谈不上精神的不朽,是世俗境界的涅槃。

世俗的涅槃因为建立在变化不定的外缘上,所以随时会消失,会有反效果,享有的时间也很短暂,这种庸俗的涅槃,不是真正的涅槃。

2.有余依涅槃庸俗的涅槃只是小学程度,有余依涅槃则是中学水平的涅槃。在有余依涅槃的境界里,虽然还有肉体存在,仍有饥寒苦乐,可是,心性能断尽一切烦恼,不受饥寒苦乐的影响,平静安然面对人生世事,这就是有余依涅槃。有余依涅槃虽已破除我执、断尽烦恼,但还不能真正进入无苦的天地,因为有身体存在,饿了要吃、冷了要穿,会疲劳、会老、会病,还不是完全究竟的涅槃

但是能证入有余依境界,就不会因身苦而引起忧愁烦恼等心苦,在证入法性时,也能体验到不生不灭的法味。例如,佛陀的首座弟子大迦叶尊者,他虽是二千五百年前的人,还活在这个世界上。大迦叶尊者奉佛陀的慈命,捧著佛陀的袈裟衣钵,等到六十七亿年以后,弥勒菩萨降生成佛,龙华三会时,把释迦牟尼佛的衣钵传交给弥勒菩萨。几十年前,法国的柏克森博士曾在印度的鸡足山(一说为灵鹫山——看雪客注),大迦叶尊者涅槃的地方遇见尊者,并且皈依在他的座下。

还有,十八罗汉中的长眉罗汉,即《阿弥陀经》中的宾头卢颇罗堕尊者,他奉了佛陀慈命,要在末法时期度化痴迷众生。《高僧传》里,有东晋道安法师与长眉罗汉对答的记载。

3.无余依涅槃这种涅槃的境界是大学的阶段。此时业报已尽,身体亦无,身与心的组合都离散了,不再引发新的身体、新的苦果,而能将自己的真如本性流露于造化之间,与万事万物合而为一,无迹可寻,所谓「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刹土自他不隔于毫端」,就是说明这种「通天人,合内外」的无余依涅槃

《增一阿含经》记载,通天梵志尊者证得神通,能一眼看出各人的宿命和造化,如果有人指著一堆死人的骸骨请他辨认,他能立刻断知这是某人,死于某年某月,丝毫没有差错。有一次,佛陀指著一堆骷髅要他辨认,梵志凝神看了很久,却看不出是谁,也不知死因及往生处所,佛陀对他开示:「这是已经证悟涅槃的人,他的精神已到无始无终、无内无外的光明世界,能够无生无死,契理契机,横遍十方,贯通法界;所以,你无法从他的骨灰中辨识其身分,他是东方世界普香山的南优陀延比丘。」可见,证得无余依涅槃的阿罗汉,是无法从肉身灭处来指认的,因为他早就业尽报息,完全不受凡身牵系罣碍了。

4.大涅槃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如来的法身。《胜鬘经》说:「法身即如来大般涅槃的体。」大涅槃是诸佛的法界,是诸佛甚深的禅定,是常乐我净的境界。《法华经论》阐释涅槃说:「惟有如来证大菩提,究竟满足一切智能,名大涅槃。」

另外,唯识家所讲说的涅槃有四种:

1.自性清净涅槃:一切的法相真如,虽然会受外在的影响而有污染,但是法身自性是清净不变的,具有无数无量的微妙功德,可以无生无灭,澄明虚空,一览无遗。这个真如本性是一切有情万物众生平等共有的,与一切法不一不异,任何人都可以不假外求的证得这个清净自性。

2.有余依涅槃:与前面所说的有余依涅槃相同,这时真如已脱离烦恼障,虽然还有微苦所依未灭,但是种种烦恼已经了断,不再受众苦交迫。

3.无余依涅槃:能出离生死轮回苦海,烦恼既断,余依亦灭,所有微苦皆已离尽,和前面讲的「无余依涅槃」相同。

4.无住涅槃:如前面的「大涅槃」,此时真如已出所知障,以大悲大智应化世间,圆融无碍。因为有真正的慈悲心胸,所以不会贪著涅槃境界的安乐,而能观照众生疾苦,倒驾慈航,常为众生的依怙。有了真实的般若智能,必然不会沾滞生死轮回的空假,而能觉知诸法的虚妄,引导迷津,常为众生的明灯。《摄大乘论释》云:「由般若,不住生死;由慈悲,不住涅槃。」能够证悟无住涅槃,就能悲智双运,染净俱超。好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的「天」一样,包容一切而不自以为包容,拥有一切而不自以为拥有,这种用而常寂的境界,就是菩萨不住一法而善运一切法的涅槃妙境。

从以上各种涅槃的层次可以了解,涅槃的境界不一定等到死亡才能证得,如释迦牟尼佛三十岁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证悟了涅槃,但还有身体的依报在,为有余依涅槃;八十岁在娑罗双树下寂灭证入的是无余依涅槃;而佛陀五十年间行化各地,接应群机,过的是无著无染的无住涅槃生活,这种住而不住,应化自在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大涅槃

二、涅槃之后安住在哪里里?

众生于世间,住在五欲六尘的烦恼里,住在夜眠八尺的房子里,可是涅槃后的菩萨、罗汉住在哪里里?《华严经》云:「菩萨清凉月,常遊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月现前。」说明涅槃的菩萨是住在虚空中。虚空是无所不在的空,无处不有的空,无相无不相的空,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那种千古亘在常存的空,住世时,是清净满月的人格,出世时,是自在明星的天慧;如果懂得涅槃,虚空宇宙之间,无处不为我们的法身自性所遍满,毕竟空的境界,就是「处处无家处处家」的安住所

《景德传灯录》记载:唐顺宗问佛光如满禅师佛涅槃后的情形:

「佛从何方来?灭向何方去?既言常无住,佛今在何处?」

禅师回答:

「佛从无为来,灭向无为去;法身满虚空,常住无心处。

 有念归无念,有住归无住;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

 清净真如海,湛然体常住;智者善思惟,更勿生疑虑。」

意思是说:佛的法身遍满虚空,理体常住于清净真如海里,是无为而为,无住而住的,不可以一般识见忖度。唐顺宗不了解「无住而住」的涅槃境界,继续问禅师:

「佛向王宫生,佛向双林灭;住世四十九,又言无法说。

 山河及大海,天地及日月;时至皆皈尽,谁言不生灭?

 疑情犹若斯,智者善分别。」

顺宗只从一般世俗的色身生灭去体会佛陀的存在问题,不能了悟佛陀的法身理体是无所不在的,因此佛光如满禅师再一次开示道:

「佛体本无为,迷情妄分别;法身等虚空,未曾有生灭。

 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处处化众生,犹如水中月。

 非常亦非断,非生亦非灭;生亦未曾生,灭亦未曾灭。

 了见无生处,自然无法说。」

佛陀的法身等然虚空,没有生灭缺漏,只是我们一般人用世俗肤浅的眼光去分别,起迷妄之情,以为佛陀也有生老病死的生灭现象,而不能体悟等然虚空的真如佛性是不生不灭的。事实上,佛陀为了救度众生的一大事因缘,从真如而来应化于世;因缘既尽,则灭向真如而去,法身「如来」、「如去」,不增不减。纵然是禅定功夫深厚的大菩萨,如果还有一丝迷情贪住,也无法达到佛陀这种不住一法的涅槃境界。金碧峰禅师爱钵,几乎失却慧命的公案,就是一个佐证:

金碧峰禅师已能放下对其它诸缘的贪爱,唯独对于吃饭用的玉钵爱不释手,每次入定前,一定先仔细的把玉钵收好,然后才安心的进入禅定。

有一天,他的世寿终了,阎罗王便差几个小鬼来捉拿金碧峰禅师,金碧峰预知时至,就进入甚深禅定的境界里,几个小鬼左等右等,始终捉拿不得。眼看无法向阎王交差,就去请教土地公,请他帮忙想个计谋,使金碧峰禅师出定。

土地公想想说:「金碧峰最喜欢他的玉钵,假如你们能拿到他的玉钵,他心里挂念,就会出定了!」小鬼们一听,赶快找到金碧峰的玉钵,拼命的摇动它;金碧峰一听到他的玉钵被摇得澎澎作响,心一急,赶忙出定抢救,小鬼见了笑道:

「请你跟我们去见阎王吧!」

金碧峰禅师刹那间大悟,了知贪爱几乎毁了他的千古慧命,于是立刻把玉钵打碎,再次入定,并且留下一首千古名偈:

若人欲拿金碧峰,除非铁链锁虚空;

 虚空若能锁得住,再来拿我金碧峰。」

所以要进入涅槃的虚空境界,必须不染一丝迷情妄念,如此进入涅槃空境,则凡情不能扰,世道不足虑,就能无处不安住了。

涅槃虽然是远离世俗而安住虚空之中,可是这个澄明空境却非脱离现实生活而证得,那么这个离俗又住世的涅槃生活,又是什么样的内容呢?

住世的涅槃生活,至少要能随遇而安、随缘而住、随心自在、随机应化:

1.随遇而安的生活:六祖惠能大师证悟真法之后,为了避开争夺衣钵的人,在猎人队中藏身了十五年。每天虽然也随著猎人们到深山打猎,可是只要看到小动物误入陷阱,总会设法开网放生,又常在休息时对猎人们宣说佛法大意。猎人们把打来的野兽升火煮食时,惠能就到荒山野谷找可吃的树叶、野菜回来,寄在锅里煮;人家笑他有肉不吃,他就说:「我只吃肉边菜。」如此刻苦艰难的群居生活,惠能过了十五年犹不以为苦,因为他早已体证涅槃常乐的妙谛,所以能随所遇而逍遥自在,安住于不说法而随时说法,不持戒而处处持戒的境界。

2.随缘而住的生活:涅槃之后的生活,是一种随缘而住的生活。依照《金刚经》的记载,释迦牟尼佛虽已证得有余依涅槃,还是过著随缘而住的六度生活: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这一段穿衣、托钵、乞食、用饭、洗脚、打坐的生活,表面上看起来是庸俗平常的生活,可是在佛法上,佛陀却完整的显现了涅槃境界的随缘生活:著衣,是身上放光;托钵,是手中放光;入舍卫城依次行乞,是足底放光;吃饭,是口中放光;敷座而坐,是通身皆放般若智能光。像佛陀这样证悟涅槃的圣者,一样要吃饭、睡觉,一样有行住坐卧,并不排斥世间生活,一粥一饭之中,却早已泯除世间的贪爱痴迷,涵蕴著随缘而化的般若光芒,心月孤明,光吞万象,是与平常人的吃饭睡觉不一样的。

3.随心自在的生活:证得涅槃的人,既然已经住于毕竟空境,对于眼前身旁的烦恼障碍,能够观照它的无常性空,自然不执取一法而心生爱憎;心平行直,无处不自在,火宅慾海,也成了清凉安乐的国土。像《维摩经》里的维摩诘居士:「虽处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过的便是住于红尘而不染一尘,自在洒脱的生活。焦芽败种的小乘行者,不能了知诸法空性,排斥亷紫嫣红,唯有大乘根机的大菩萨,才能「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

4.随机应化的生活:真正的涅槃生活,不只自求随遇而安、随缘而住、随心自在,对境不起迷惑,更要积极的投入世间,以无上的智能方便,随机度化众生,成就有情。观世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手持杨枝遍洒清凉,以甘露法水,止熄众生热恼渴爱的火宅,就是随机应化的涅槃生活

社会上有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以为信仰佛教应该离群索居,遗世独立,不管众生、社会、国家,每日茹素持斋,歛眉静坐;这种想法与佛陀随机应化的精神是大相违背的。

佛陀证悟后,并没有耽住于涅槃境界中,五十年间,他风尘仆仆地往来恒河两岸,踏著滚滚黄沙,走进众生的家中,把佛法的甘霖带入众生干涸的心田。今日的佛教徒,也要秉持佛陀度众的大悲愿,走出山林,投入社会,随机应化,回馈众生,使社会更祥和乐利,充满幸福。

涅槃之后的应化生活,是儒家「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的精神,也是地藏王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悲心;随机应化,自度度人;绍隆佛法,普济众生,这才是涅槃的真正生活。

三、涅槃的体验与求证

如何才知道有涅槃呢?这个问题很难具体答复,好比有人问:「大海的水有多少?海里的鱼虾生物有多少?」同样的,「涅槃的形态怎么样?位置怎么样?年数怎么样?」这些问题也是没有办法用譬喻、数目来表示,因为涅槃不是依靠俗世的任何事物形成的。非已生、非未生、非当生、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非前五根所能识别。涅槃超越有漏世间的一切对待,涅槃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能用语言文字来直接描绘的。但是,经由对佛法层层渐进的证悟,还是可以体验到涅槃的存在。就像我们不能用手捕捉风,可是我们确知有风存在,好比我们不能以色彩、形状来表示涅槃,却可以经由种种实证来体悟涅槃的存在。涅槃如虚空无法把捉,不能限定,超越我们感官的经验世界,涅槃就是佛的境界,「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在这个清净的大智心里,我们可以真实地体验到涅槃的存在。

涅槃虽然不能经由经验世界的见闻觉知而获得,但是我们也无法否认它的存在。譬如我们看不见微尘细菌,但是不能否定虚空中到处充塞著微尘细菌的事实。我们虽然无法体证涅槃,可是从一些已经证得涅槃境界的圣者教示中,可以确信涅槃是真实存在的。好比我们身体完好、四肢健全,但是当我们见到有人手脚被切除,痛苦得一声声凄惨哀号呻吟不绝时,便感同身受,觉得痛苦无比。

涅槃好像火,不住东西南北,可是两木摩擦时,火苗即生。我们的清净自性涅槃也是如此;当我们显发般若大智,以无限的慈悲心,感同众生的苦厄,解除众生的疑难时,我们的涅槃自性也能像火苗般熊熊烧起来,遍满十方宇宙,无所不在。因此,从常存恒在的大悲心、大智心处,可以印证涅槃的存在。

我们又如何求证涅槃呢?以下三点说明求证涅槃的方法:

1.依于戒行:《弥兰陀王所问经》有一段话,大意是:求道者若安住于戒行,精进修行,无论住于何处,皆可实证涅槃。如人有眼睛,立于何处,皆可看见虚空;涅槃以戒行为住所。只要我们以戒为师,精进修持,假以时日,就可以证得涅槃。

2.依三法印修:我们若要成就佛道,必须遵循佛陀的教诲,谛观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教理,了解诸法的空幻,对于一切万有现象,心中不起丝毫贪恋畏惧之念,止灭一切尘沙般的烦恼,不执不取,能所俱亡。如此便能到达诸法静寂、爱执坏灭的涅槃境界。

3.依三学、四摄、六度而学:欲修涅槃境,需以「戒、定、慧」安住我们的身心,用「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作为应化度众的方便法门,并且从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精进修持六度,日日摄心守正,时时转迷成悟,成就无量清净功德、无边殊胜力量;圆满大般若智能,具足种种利生弘法的妙用,则同于大乘涅槃所行

尽管求证涅槃的方法各有不同,但古德先贤证得涅槃的实例却是真实不虚。也许有人会想:那些都是道行高深的大德圣贤,我们凡夫俗子怎能及得上他们呢?这种想法,就好像认为大龙眼树结的果实像橘子一般大,小龙眼树结的果实比葡萄小一样,是一种妄执的错觉。在佛教里,人人可成佛;涅槃也是一样,人人均能修证。

从古德先贤证得涅槃的实例可证明:

1.证悟涅槃与年龄无关:佛经里记载,须跋陀罗活到一百二十岁,才证得涅槃,舍利弗的弟子均头沙弥,七岁的时候,就证得涅槃。可见证悟涅槃,在于心智是否成熟,和世间的年龄没有太大的关系。

2.证悟涅槃与智愚无关:一个人能不能证悟涅槃,端看他能不能将自己的真如自性找出来,与我们所谓的智能、愚痴、聪明、笨拙等等没有关系。所以聪明的舍利弗能证得涅槃,笨拙的周利槃陀伽也一样可以证得涅槃。

3.证悟涅槃与时间无关:佛陀顿悟后最先度化的五大弟子之一--憍陈如,闻法后,几天之内,就证得涅槃;而根器较钝的周利槃陀伽,他用心修道,二十天内,也能证得涅槃;优婆离在为佛陀剃头的时候证得涅槃;至于常侍佛陀身边的阿难尊者,为了弘法大业,几十年来都不能证悟涅槃,等到佛陀得大涅槃后,才卸除重担,悟入涅槃。

所以,能不能悟得涅槃,与年龄、智愚、时间、空间等外缘都没有直接关系,而是与个人信道笃伪、心妄心净、行持勤怠等内缘有密切的关连,《华严经》云:「智学成菩提,愚学为生死;如是不了知,斯由少学过。」说明涅槃的境界需要靠自了自断成就,而不在于外境外缘。

证悟涅槃的人,因为由衷的自在、无比的喜悦,往往在精神、言语间,流露出般若的芬芳,让未证得涅槃的人,也分享到涅槃的安乐。像舍利弗初悟道时,目犍连看见他在路上行走,神情端庄安详,惊歎感佩地说:

「舍利弗,你是否已经得到无死的甘露?你是否已经觅得通往无死的大道?你像一个有道的人,容貌庄严,犹如盛开的莲花;神采安详,宛如丽日和风一般。」

舍利弗微笑地对目犍连说:「不错,我已经得到无死的甘露,我已经找到通往无死的大道。」

后来,舍利弗回到家乡,入了涅槃,他的弟子均头沙弥捧著他的灵骨去见佛陀,伤心得直流眼泪。佛陀对均头沙弥开示:

「均头,你的老师入灭了,他的无漏戒定功德和深广的智能也随之消灭了吗?」

均头哭著回答:「没有。」

「既然一切生死的痛苦灭去了,而一切清净功德都不失,你又何必哭泣呢?」

均头当下领悟,停止流泪。「是啊!师父的肉身虽然幻灭了,但是师父的功德却长留人间,法喜充遍宇内,我还哭什么呢?」

所以,世间上的有余依生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戒定慧的功德和菩提善根;有余依的生命有止尽的时候,无余依的精神慧命却能常存人间,供养众生空虚的心灵,指引众生迷昧的愚行。

优婆先那比丘尼的事迹,同样可以作为涅槃不灭、慧命长存的证明。

有一天,优婆先那比丘尼在石窟里打坐,被一条毒蛇咬伤。他的弟子看到了,急得不得了,想要赶快带他去求医。优婆先那比丘尼却平静地说:

「不用了,蛇的毒液已经蔓延全身了。」

弟子们一听,忍不住哭了起来。优婆先那很镇静的派人把舍利弗请来嘱咐后事。舍利弗来了以后,看见优婆先那平静含笑地坐着,一点没有临死的惊怖之情,觉得很奇怪,问道:

「优婆先那,你被毒蛇咬了,眼见即将死去,怎么气色这么好呢?」

优婆先那比丘尼回答:「毒蛇只能咬我的色身,那里咬得到我已修证涅槃寂灭的心呢?」

从优婆先那比丘尼的事例中可以知道:证悟涅槃的人,不仅能够出离生死,他的福慧功德更是巍然长存。

四、涅槃之后的境界怎么样?

《出曜经》云:「无执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亲,涅槃第一乐。」说明佛教以求证涅槃境界为第一安乐的境地。但是,有的人不能体悟涅槃的究竟之乐,以为涅槃的至乐,只是压抑身心的短暂之乐,这是很大的误解

例如,弥兰陀王就曾经以此质疑那先比丘:

「求道者为求涅槃之乐而抑制六根的享乐,使身心受到苦受,那么,证得的这个涅槃之乐,不是交织著痛苦的快乐吗?」

那先比丘回答:

「王所谓涅槃为苦,这个苦不是涅槃本身,是实证涅槃的阶段,求得涅槃的过程。譬如有人要学艺,受种种磨练之苦,而终能享受快乐。苦乐是个别的东西,不能视为一物。」

所以,涅槃之后,是止灭一切痛苦聚集的究极理想境地,是去除贪爱、舍诸有执、止灭烦恼欲念的世界,是众德圆满的乐土,是绝对无执无碍的境界。因此,涅槃之后的境界应是:

1.无生的境界:涅槃已没有生死、变异,是个不生不灭的境界,不生有漏杂染的烦恼,也不起无漏清净的涅槃想,是个染净俱捐、境我皆泯、无生法忍的绝对世界。

有一位拉车的车夫,拉著沉重的货物,日夜兼程赶路,一急之下,车子掉进路坑里。正在心急如焚的时候,来了两位过路人,合力把车子抬了上来,其中一位路人对车夫说:

「车子拉上来了,你要拿什么东西来谢我们?」

「没有东西可以感谢两位……」

「你把『没有东西』给我们好了!」

「『没有东西』怎么给你们呢?」车夫为难的说。

「总有一个『没有东西』可以给吧!」这位行人仍然执意索取「没有东西」的东西。这时站在一旁的另一位行人开口说:

「他说『没有东西』,就已经给我们一个『没有东西』了,怎么还要一个『没有东西』呢?」

涅槃的境界就是泯除各种无意义的分别、对待、有无、生灭,不生一法而融摄一切法,不起一念而涵盖三千的「没有东西」的境界。

2.无住的境界:涅槃既已不生不灭,还住在哪里里?涅槃之后无处不在,在清净心里,在法性之中,在真如佛性内,在万里虚空里。证得涅槃后,这个法身如如不动,住在荡荡涅槃城。涅槃城在哪里里?「无边风月眼中眼,不尽乾坤灯外灯;柳暗花明十万户,敲门处处有人应」的气象,便是涅槃城。

3.无我的境界:真正的涅槃,是打破我执,到达无我的大自在,再从无我中建立真我,所以涅槃后的我才是真正的我。经上记载,有一个外道向佛陀抱怨:

「世尊,你的教法什么都好,只有一个『无我』太可怕了,我无法信受。」

佛陀告诉他:「我亦说『有我』啊!」

佛陀的「有我」,是剥去层层我执外衣的「真我」,也就是我们的真如佛性。涅槃之后的境界里,已经去我执之我,存真如之我,好比黄金去了杂质,发出灿烂的大乘光芒,发出慈悲、平等的光辉,普照世间众生。

4.无缺的境界:涅槃的境界是心灵永恒的乐土,那里面充满法乐:有完全的平静,有至高的妙乐,有持续的幸福,有福慧的完成,有究竟的解脱,有永恒的自我,有真实的世界……这些涅槃的芬芳至乐,是人人可以证得,时时可以体悟的。好比有位比丘独自禅坐修行时,一位外道见到了,问他:

「你在修来生的安乐吗?」

比丘回答说:「不!我修的是现生乐。」

涅槃之乐是息去一切热恼,当下就可体证的。一般人不懂涅槃的意义,以为涅槃是死后的世界,其实涅槃不是死亡,涅槃是不生不死,灭除我执、法执种种烦恼的解脱自在。对涅槃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得到真实究竟的常乐我净,也才能体会诸佛千古无我的涅槃妙谛,这才是人生最究竟圆满的归宿。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四日讲于台北国父纪念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星云法师       涅槃)(五明学佛网:星云法师       涅槃)  

 傅味琴居士: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110~11 

 傅味琴居士: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100~10 

 傅味琴居士: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90~99) 

 傅味琴居士: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80~89) 

 傅味琴居士: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70~79) 

 傅味琴居士: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60~69) 

 傅味琴居士: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50~59) 

 傅味琴居士: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40~49) 

 傅味琴居士: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30~39) 

 傅味琴居士: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20~29) 

 傅味琴居士: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10~19) 

 傅味琴居士: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