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用我的眼帮助一切众生看,用耳帮助一切众生听


   日期:2020/1/3 7:4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慈悲心是爱心,我们现在讲的护念、爱护、关怀、照顾,这都是慈悲,这是从真心里面流出来。我们今天最大的麻烦,是不知道一切众生跟己是同体。如果知道一切众生跟自己同体,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这世界上还有什么战争?人为的灾害一定断绝了。因为不知道一切众生跟自己是同体,所以才发生许多的矛盾。发生误会,发生冲突全是错误的,这就是迷惑颠倒,就是佛经讲的「痴迷」。

  痴迷众生多,迷得很深,迷得很重,迷得很广,诸佛菩萨很有耐心的去帮助他们。最主要是帮助他觉悟,其他的帮助都是属於枝叶、皮毛,帮助他觉悟,那是根本,他一觉悟就成佛,就超凡入圣。悟什么?悟同体。世出世间一切法,情与无情同一个法性,法性是体,能现能变,虚空法界依正庄严是所现所变,所现所变虽然不同,体是相同的,称「同体大悲,同体大慈」。慈是与乐,悲是拔苦,也就是帮助众生离苦得乐。离苦得乐这桩事情要怎么做?就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他的痴迷破了,苦就没有了,他真正觉悟「同体」,乐就现前。这个乐就是佛经讲的「大自在」,我们这部经一开端,世尊放光里面「大圆满」、「大自在」,那是真乐。很可惜的众生迷得深,几个人一闻佛法就觉悟?不能说没有,但是太少了!

  从前方东美先生告诉我,他说在中国历史上有几个惠能?惠能以前没听说一个,惠能以后也没有听说有一个,那是听一次就觉悟了。他是在卖柴,听人家念《金刚经》,就那么短的时间,他一听他就破迷开悟,这个希有!我刚学佛方老师就劝我,惠能法师是学不到的。以后我亲近章嘉大师、李老师也告诉我,不能学,我们决定学不到;因为我最初接触的经典是《坛经》,就特别喜欢。方先生劝我学法相,李老师劝我学净土,劝我读《印光大师文钞》,他们说的的确是有道理。可是在那个时期,我对於般若,对於宗门这些典籍语录,我还是有浓厚的兴趣。这就是说,所谓是「一闻千悟」的这种人是少数,太少太少了,大多数的人是中下根性。自己一定要晓得自己的根性,要接受善知识的诱导,我们跟著他走,随顺他的引导,我们会走出一条光明的大道。这样的人已经就很难找,已经很不容易,这是做学生的态度,这里面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对老师有信心。《华严经》说:「信为道元功德母」,信心是你将来证道的根源,是修积一切功德之母。母是能生,能生一切真实功德,这是信心。

  如果我们对於善知识没有信心,你就不必跟他学,为什么?浪费光阴。这个善知识纵然是佛菩萨再来,你跟他没用处,你学不到东西。如果这个知识,没有什么学问,也没有什么德行,如果你对他充满了信心,他讲一、两句好话,你真听懂接受了,反而你一生受用无穷。信心重要,你成功失败的关键,就在对老师有没有信心。所以不是我们心目当中最佩服的、最敬仰的、最羡慕的,这个老师你不要跟他,你跟他真的是浪费精神与时间,这非常可惜!所以我们选择善友要很慎重,固然有人跟我们介绍,我们自己还要仔细观察,然后亲近才得大利。

  你真正想学,善知识没有不肯教的,这是说真话,方老师、李老师闲谈当中都说得很多。一个真正有智慧、有学问的人,他一生最大的期望就是有传人。他传给谁?这样的学生可遇不可求。李老师告诉我,自古以来传人不容易得,他说学生找老师难,老师找学生更难,到哪里去找?这都得靠缘分。我们在古籍里面看到,代代相传,一脉相承传下来,真正能传法的人记载的不多。还有许许多多善知识,一生遇不到传人,他走了,那也就完了,这个太多太多了。所以遇到真正肯接受的人,哪有不全心全力照顾?比照顾自己儿女还要亲切十倍都不止。这是什么?法身慧命的寄托,比我们世间人传宗接代看重得太多。传宗接代是你一家的家族,而这个传承是续佛慧命,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他怎么不重视?但是学生到哪里去找?找不到。

  我早年在世界各地方弘法,做得很辛苦,为什么?只有一个人,没有助手。所以在那一段时间,我每年都会回台湾一趟,我回去一定去看李老师。我一定会劝请,请他多培养几个学生,让我们在外面弘法有同学、有伴侣、有助手。他也非常重视这个问题,我大概说了十几次,最后一次他听到就说:「你替我找学生」,从此以后我再不敢说了,我想想,我找不到学生,真找不到。在这个时代,找一个百分之百服从听话的学生,没有,而阳奉阴违的学生很多。李老师在台中讲经说法三十八年,亲自听他讲经说法,最保守的估计也超过五、六十万人。我在台中的时候,那个时候他讲经十年,听众已经达二十万人。这里面有没有学生?经常跟随他,接受他教导学习讲经的也有几十个人,这几十个人真正能传他的,找不到。现在在台中有周家麟居士和徐醒民居士两个人,他们年岁都大了。周家麟居士大概也有七十六、七岁,徐醒民居士今年也七十一岁了。底下还有没有传人?难说了,所以很不容易!

  我们要发心,什么人发心续佛慧命,佛菩萨必定加持他,必定把他当宝贝看待。为什么?太希有了。你要发心弘法利生,首先要把分别执著舍掉,这是感应里面第一个条件。你有分别执著,佛菩萨想帮助也帮不上,那是障碍,障碍不在佛那边,在我们自己本身这边。你要把「我」舍掉,把「私」舍掉,起心动念,念念希求正法久住,念念希求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这个心就相应。你能发这样的真心,就得诸佛菩萨的感应,感应道交不可思议。这几句话说明,诸佛菩萨没有离开我们,只是我们自己有严重的障碍,抗拒了佛的慈悲,使佛力对我们加持不上。这个抗拒就是妄想、分别、执著,特别是执著,就是我执,严重的执著我与我所。我,任何人不能侵犯,我所有的,任何人也不能侵犯,这个事情麻烦了。要破除我执一定要从事相下手,我所有的任何人都可以拿去,都可以享受,你的心量就开了,就不执著了。我享受跟他享受有什么两样?我跟他是同体,所以你这么一想开,每个人把我的拿去时,我都很快乐、很自在。先破我所,然后才能破我执,从我所有的先舍。佛法菩萨法门,第一是布施,「布施」就是你要舍,你能放下。你样样都能舍得,样样都可以与一切众生共享,不独享也不欢喜独享,这是我们要学习,真正讲修行,第一个就要修这个。

  佛接触众生是有原则,这个原则就是「四悉檀」、「四摄法」。四悉檀是什么意思?悉檀是梵华合译,「悉」是普遍,「檀」是布施,悉檀就是遍施,无条件的遍施。第一条是「世界悉檀」,它是什么意思?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我们能不能做到?四摄法里第一条布施,施舍能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这个太重要了!重要在哪里?破我们坚固的执著,坚固就是悭贪,破悭贪。我们一切都能施,外财能施,内财也能施。佛经讲「内财」,指的是耳目心髓,指我们这个身体都能布施。可是你听话要会听,你不要听到佛说耳目心髓都可以施,好了,我就布施器官,我就捐赠掉了。你把你全身的器官统统布施掉,这不是遍施,你只布施几个人,你哪里是遍施?你要想到「遍施」是什么意思?要用我的眼帮助一切众生看,一切众生没看清楚,我看清楚了,我这个眼就是布施一切众生;我用耳帮助一切众生听,一切众生没听清楚,我听清楚了,这叫遍施。换句话说,这个身活在这个世间为谁?不是为自己,为一切众生,我这个身就全布施了。你每一天穿衣吃饭都是布施,为什么照顾这个身体?为了照顾一切众生,佛说话真正的意思在此地。

  你们看经文没看懂,我看懂了,我布施,你们听没听清楚,我听清楚了,我再转告你们。不是为我活的,也不是为我家族传宗接代活的,我们是为正法住世,是为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破迷开悟而活著,这样你就全布施了,内财、外财统统施了,这才叫遍施。你有一点自私自利,有一点分别执著就错了,就又迷了,又回头了。特别是初学的阶段,进进退退,一会儿开放,一会儿收缩,这是正常现象,这不奇怪。我们今天如是,我们想到诸佛菩萨在因地,又何尝不是如是!一念觉就开了,一念迷就收缩了,这一生当中能够有一、两次开放就很难得了,从来不肯开放,居然开放个一、两次就很希有,希望开的次数愈多愈好,时间愈长愈好,要在这上面下功夫。我们决定不为自己,佛所讲的这个话,我们就听懂了。世间再聪明的人,再有智慧的人,如果自私自利不肯放下,诸佛如来当面给他讲经说法,他也听不进去,他也听不懂。所以我们要接受佛法,先要把心理的障碍去除,然后才不辜负诸佛菩萨永恒无间的在照顾我们,这是「劫劫救援而未艾」。地藏菩萨是代表一切诸佛如来。

地藏经玄义  (第四集)  1998/12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4-014-0004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修行       净土法门法师)(五明学佛网:修行       净土法门法师)  

 其它法师:修行者的消息(恒实、恒朝法师)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解脱道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在家居士 

 大寂尼师:礼佛忏悔的修行意义 礼忏问答 

 大寂尼师:礼忏是入道的前方便 (礼佛、忏悔「经忏、拜忏的 

 大寂尼师:菩萨修行次第上册 自序 目录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下集)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上集)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