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金刚经》:“空​”的本质是什么?


   日期:2020/1/5 5:2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很多人知道《金刚经》讲“空”,那么,《金刚经》中,“空”的本质是什么呢?或许你问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答案。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空,都存在一个空。其实,当你心中还存在有,这种空在你的心中,就是假象所幻化出来的。

  佛陀四十九年讲法,中道是围绕空所展开的。因为事物偏向任何一方,都会导致自己无法达成完美。过分的享受,就不懂得吃苦;过分的吃苦,就不懂得享受。只要让过分享受的人,认识到享受是空,让他从享受的幻境中跳出来,让过分吃苦的人,认识到吃苦也是空,这样,就能轻易地达到佛陀所说的中。

  那么,再回头看,过分吃苦和过分享受,其实都是空的一种幻化。

  须菩提问佛陀:“云何降伏其心?”佛陀告诉他:“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其原因,就是你的心,在任何地方,都无所依靠。真正要做到“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的状态。

  很多人觉得自己应该保持一种“空”的状态,这是不对的。因为真正的空,并不是你想象出来的。

  佛陀为了更加深刻地阐述“空”的本质,就告诉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意思就是告诉须菩提,所谓的微尘、世界,其实都是空。微尘与世界的概念,只是你头脑中形成的。只有将它去掉,才能真正达到“心无所住”。

  人所认为的空,其实也是这个意思。

  当你的心中还有空,其实还存在对空本身的执著。也就是有“空”这个相。只有将对空的执著也抛弃掉,才会明白空的真正含义。

  在历史上,对于“空”的理解,不同的人也有所不同。

  当年五祖弘忍,为了更加了解谁更契合禅宗法脉,让几位弟子各作一首偈子。当时神秀作的一首是:“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不是惹尘埃。”在神秀的心中,对空的理解就是,物质本有,污染属于外来品。只要将外来品去掉,就达到了空的境界。

  慧能也作了一首偈子:“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在慧能的心中,世间万物,从来无有。无它无我,一切皆空。

  由此,五祖弘忍认定慧能更契合禅宗“空”的境界,将法脉传给了慧能。

  也就是说,外物的空,并不会使我们发生变化。内心的空,才是真正空的实质。当内心真正空起来的时候,才达到了佛陀所说的“心无所住”。

  南无阿弥陀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金刚经       空性)(五明学佛网:金刚经       空性)  

 陈兵教授:《金刚经》宗要释论 

 赵跃辰居士:七十空性论今诠 结束语 

 赵跃辰居士:七十空性论今诠 第十章 结义劝学 

 赵跃辰居士:七十空性论今诠 第九章 真、俗、空、有 

 赵跃辰居士:七十空性论今诠 第八章 流转还灭 

 赵跃辰居士:七十空性论今诠 第七章 根、境、识等 

 赵跃辰居士:七十空性论今诠 第六章 业、果、作、受 

 赵跃辰居士:七十空性论今诠 第五章 即相破法 

 赵跃辰居士:七十空性论今诠 第四章 特究生灭 

 赵跃辰居士:七十空性论今诠 第二章 即法破相 

 赵跃辰居士:七十空性论今诠 第一章 标宗立义 

 赵跃辰居士:七十空性论今诠 导读 16.愚昧、理性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