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佛教与花之缘 花与法②


   日期:2020/1/16 20:5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尘劳迥脱事非常,

  紧把绳头做一场。

  不经一番寒彻骨,

  怎得梅花扑鼻香。

  ——唐黄蘖禅师《上堂开示颂》

  该诗用梅花顶风冒雪开放、发出芳香,比喻经过艰苦摸索、禅机顿悟的境地,从而表达了黄蘖禅师劝诫世人为人做事应有梅花这般品性的思想。

  黄蘖禅师是佛门禅宗的一代高僧,他借此诗偈,表达对坚志修行得成果的决心,说出了人对待一切困难所应采取的正确态度。

  佛教与花有很深的因缘。佛门称花为“华”,花华不二,献于佛菩萨前的称为“献花”,散布坛场四周的称“散华”。

  佛经里有许多与花相关的典故和用语,如拈花微笑、天女散花、花开见佛、舌灿莲花、花果自成、花开莲现、九品莲花、百鸟衔花、梦幻空华、镜花水月、一花一世界、一花开五叶、莲华藏世界等,都使花的精神更加提升。

  花与法的关系更是密切。大乘佛教重要的经典《妙法莲华经》,其经名即是以莲花的洁白完美,来比喻教法的微妙无上。本经的梵语原名是“萨昙芬陀利修多罗”,“萨昙”中文意思是妙法,“芬陀利”是白莲花,将妙法与莲华结合,意味妙法本来清净,如同莲花入污泥而不染。一般的植物都是先开花,花落之后才会结成果实,莲花却是花果同时,也是譬喻妙法的因果不二。

  《大方广佛华严经》之“华严”含有以“华”作“庄严”之意,在此,“华严”是“因”,“佛”为“果”,意思是菩萨修行四摄、六度等功德之因,最后必能成就佛果。

  中国禅宗初祖菩提达摩,于梁武帝普通八年由天竺来到中国。他面壁坐禅九年之后,传法给慧可,告诉他“内传法印,以契证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并念了一首偈: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此传法偈被称为“花偈”。接下来的传法偈如:

  二祖慧可:

  本来缘有地,因地种华生;

  本来无有种,华亦不曾生。

  三祖僧璨:

  华种虽因地,从地种华生;

  若无人下种,花地尽无生。

  四祖道信:

  华种有生性,因地华生生;

  大缘与信合,当生生不生。

  五祖弘忍: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六祖慧能:

  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生;

  顿悟华情已,菩提果自成。

  这里的每首传法偈,都是以花果的无常空性,作为契证的法印。

  《阿毘昙毘婆沙论》里以树的枝干、根、花来说明十二因缘法:

  如树有根有体有花有果。无明行是其根,识名色六入触受是其体,爱取有是其花,生老死是其果。此十二支缘,或有花有果或无花无果。有花有果者,谓凡夫学人;无花无果者,谓阿罗汉。

  艳丽娇美的花朵惹人怜爱,甚至摘取以便时时欣赏。在三世两重的十二缘起论中,以花朵来比喻有情众生对各种境界的贪爱、染著、执取,实是非常贴切。“此有故彼有,此生故比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花开花谢,瞬息生灭,不也是如此吗?

  《杂阿含经》说“凡盛必有衰,以衰为究竟……如树无花实,颜貌转枯尽,色力亦复然,如花转萎悴,我今亦复尔。”也是以花来诠释世事的无常。

  在大乘菩萨道的修行法门中,六度波罗蜜是重要的修行方法。从一朵中也可看出花具有六度的精神。

  (一)布施:

  花开展现美丽的姿容,令人一见心生愉悦,带给人欢喜,因此它有布施的精神。

  (二)持戒:

  花总在一定的时节、范围绽放,不像葛藤会攀附在其它的植物上,它不侵犯别人,所以具有持戒的精神。

  (三)忍辱:

  花开须经种子深埋土里,一段时日的蕴育,其间必须忍受黑暗、潮湿、寂寞,而后抽芽。甚至开花后,还要耐得住风霜雨雪,乃至蜂蝶采蜜时的伤害,所以具有忍辱的精神。

  (四)精进:

  一朵花,不管花期长短、久暂,总是努力散布花的芬芳美味,展现它最美的一面。即使谢了,仍旧化作泥土、肥料,为来年的成长做准备,甚至留下种子,为继起的生命而生生不息,所以具有精进的精神。

  (五)禅定:

  花,静静地开放,表现出宁静、祥和、安忍的气质,这就是禅定的境界。

  (六)般若:

  花有各种颜色、大小、香味,千变万化,奇妙不已。花的世界就像人的世界,蕴含无限的智能。

  《维摩经·佛道品》中,描述维摩居士在他广植花卉、清净妙丽的花园里,有“觉意净妙华,解脱智能果”,更有“七净华”遍薰其身,这里以华比喻七种净德,即戒净、心净、见净、度疑净、分别道净、行断知见净、涅槃净。

  《华严经》里的华藏世界,最下为风轮,风轮之上有香水海,香水海中生大莲华,此莲华中包藏著微尘数的世界,所以又称莲华藏世界。作为华藏世界的中心,莲华便具有特殊的意涵。

  《华严经探玄记》中记载:

  华有十义,所表亦尔。

  一微妙义,以微妙作为花义,表示佛行佛德离于粗相,故说华为严。

  二开敷义,表示开放殊荣,令人进入觉性故。

  三端正义,表示圆满德相具足故。

  四芬馥义,表示德香普熏益自他故。

  五适悦义,表示德乐欢喜不会厌离故。

  六巧成义,表示所修的德相善巧皆能成就故。

  七光净义,表示永断灾障极其清净故。

  八庄饰义,表示依胜因庄严本性故。

  九引果义,表示此因能结成佛果故。

  十不染义,表示处世不染如莲华故。

  《大日经疏》说的“所谓花者,是从慈悲生义,即此净心种子,于大悲胎藏中,万行开敷庄严佛菩提树,故说为花。”又是将花向上提升至另一层次的精神意义了。

  禅林用语中,有以“白马入芦花”说明超越彼此分别思量的境界。当白马走入芦花丛里,视觉上两种白色浑然合一,因此转指泯除人我、大小、高低、美丑等种种分别见解的境界。

  唐代的大珠慧海说:“青青翠竹,尽是妙谛;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大乘佛教里也有“无情有性”、“草木成佛”的看法。何况花本身具有千变万化、引人瞑想思惟的特质,可以说花不只庄严世界,更具体而微地展现了佛陀的教法。(待续)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