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如何乐观过人生


   日期:2011/3/18 15:3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净土法门法师、江岷钦先生、立法委员杨丽环  (共一集)  2009/6/13  台湾华藏电视台  档名:28-52-01

  主持人:各位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仁爱和平讲堂。我们今天的主题是「如何创造乐观的人生」。人生其实很难讲,有人说人生是什么?是酸甜苦辣,可是苦的味道最重。你看我们人的眼睛跟嘴巴还有鼻子,如果我们的眉头深锁,这是个草字头,从鼻梁到人中是个十字,从嘴巴微张,这是个口。草字头加一个十字、加一个口,这个字念苦,人生真是苦,如何能够苦中作乐、知足常乐?我们今天非常高兴的请到,净空老和尚来跟我们做主讲,以及我们所敬爱的杨丽环杨小姐,一起来和我们做今天主题的探讨。

  首先我们想请师父来跟我们开示一下,知足常乐,这是您经常劝诫我们的。可是我自己觉得人生当中最困难的不在常乐,而在知足,人很难知足,如何能够让我们不要计较得过多,而是能让自己知足常乐?我想这真的是一个大哉问的学问,请师父来跟我们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在佛法里面,佛教终极的目标,就是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这是佛教教义。这句话是从果上说的,果必有因。佛说苦从哪里来的?苦从迷惑来的;乐从哪里来的?乐从觉悟来的。从因上讲是破迷开悟。破迷,苦就没有;开悟,喜悦就来。你看释迦牟尼佛的一生,我们从传记里面看到,他老人家一生,可以说是名利,我们现在讲的欲望,他全部都放下,他过的是苦行僧的生活,在我们一般人看起来,那是不能够接受的,可是释迦牟尼佛一生快乐无比。他乐从哪来的?从觉悟来的。所以说苦乐的根源,他说得非常清楚。悟什么?觉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相,那这个喜悦是从内心里头发出来,不是外面刺激,所以说是常生欢喜心,法喜充满。回过头来看看我们中国古老的圣贤也距离这个不太远。你看夫子在《论语》里面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个悦就是喜悦,这是快乐。快乐的人生从哪来的?从学习。习是什么?习是落实,譬如我们学了孝悌忠信,能把孝悌忠信做到了,那真快乐,这与物质生活不相干。所以夫子不是很富裕,也不是很高贵,他快乐;他的学生颜回,那更是快乐。这都是说明苦乐跟物质的享受、精神上享受是有差别。

  主持人:是,非常谢谢师父。师父刚才提到夫子、刚提到颜回,杨委员以前做过国中老师,我知道您从自传来看,出生非常的清苦,而且始终没有放弃您的梦想。从过去的国中老师,一直不断的奋发向上,最后到法国留学回来,您经历许多的事情。您从您自己的人生经验当中,如何给现代年轻人一些建议?让他们现在虽然有时处在师父所说的迷惑当中,不够快乐,但如果能够开悟,刚师父是从一种人生更宏观的角度来看。杨委员,我在这里想请教你,从您自身的经验,对现代年轻人,您有什么样的建议?

  杨委员:首先我非常荣幸能够参与今天的座谈。然后看到我们最尊敬的净土法门法师,还有我们非常有名的主持人。有关所谓的知足常乐,我在想我自己的经验,感觉,我觉得我是比任何人都幸运。我天生就是一个很乐观的人,即便是遭遇到很大的挫折,可是我会从很多的挫折里面,我觉得幸好有这些挫折,要不然我还真不知道原来我还有很多东西是我不了解的。我举个例子来讲,就是我当初在知道我得到癌症的时候,我觉得刹那之间,我第一个想到怎么会是我?像我这么,立法委员一向都是非常的强悍,作风都是很强悍,我说癌细胞怎么敢找我?这下子我得好好治它。所以在这个过程里面,我觉得除了你自己本身,你是什么样的角色。譬如说很多人可能面临这个消息的时候,会马上把自己变成病人,然后突然间就开始哀怨起来,怎么会,可能会马上想到一些可能以后的后果,包括生病,包括可能会牵连哪些人。可是我向来是不会想很多的人,我只想到第一个:好,自己有个病,怎么办?赶快找医生,怎么治疗。在这过程里面,当然我记忆中,等我开刀醒过来的时候,我突然觉得还不错,我还活过来。因为我以为在那昏迷的过程里面,要进开刀房的时候,我告诉自己,我可能会活过来,可能会走了,走了,不知道会去哪里;活过来,我一定知道我会在病房里面。结果我一醒来,发现我还在病房,我就觉得很高兴,不错,我活过来了。在这过程里面,我也深深感觉到,我真好,我又一次可以去面对我所要面对的所有一切,我又可以掌握这个生命。

  所以我要给所有的年轻朋友讲,其实人生最会感到恐惧的,第一个就是你会失去,第二个是你可能会死亡,或者是你可能会没有得到你的欲求。这三个是造成你很大的恐惧、焦虑跟不满,所以你会产生很多的抗拒你现在的一切。如果你很明确的知道,其实不管是刚刚我们讲的这几项,其实如果有的话,你可能是对过去有些悔恨,你认为爸爸妈妈不疼你,反正都是过去种种的经验让你觉得不满意。另外就是你对未来有很多的期待,可是未来还没到,所以你有很多的焦虑。对过去的不满,未来的焦虑,造成你现在的恐惧,而你却反而忘记你现在要面对的是什么问题。譬如说,当我碰到癌症的时候,我可能就过去,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一定是谁谁怎么样,我一定是怎么样。那么未来我担心,我可能会病重,然后我会面临被嘲笑。当这些东西都在,你反而忘记了你怎么去面对这个病毒,你要怎么样去抗拒它,你怎么样去把它排除掉。所以我在想,我这样的一个经验,我就觉得很值得生这一场大病,所以我很高兴。如果不是这场大病,我还真没办法体会到,原来过去我们有很多的迷思。幸好因为有这样的一个灾难度过去,我反而给自己一个成长。我想如果我给年轻朋友的就是说,当然不是只有生病,如果你遭遇挫折的话,不妨去思考,为什么这些挫折会带给你这么大的愤怒,这么大的怨恨,这么多的怨气?然后你去找理由在哪里,当你去把它找出来,结果都是不是过去,就是未来带给你的,那你现在其实最重要是怎么去面对这些挫折。当你这样想的时候,其实挫折并不会是多严重,你只要走对方向去做就好。太多的压力会把自己整垮掉。

  主持人:杨委员讲得非常好,没有岩石,哪有浪花。其实我们知道那个珍珠会成为珍珠是因为它有许多的挫折,用不断包容、包容,最后形成美丽的珍珠。可是每颗珍珠都是那珍珠母,胶著灵魂的呐喊出形成的。但是我也经常读到这句话说,「所谓的快乐,不是拥有得多,而是计较得少」。所以我想请师父给我们开示,我还是觉得拥有得多跟计较得少,其实还是一体的两面。台湾的物质与所得比苏丹更高,可是多数台湾人都不快乐,为什么?你问他快乐吗?有百分之八十的人说他不快乐。相反的痛苦指数,每年不断的增加。我们的钱愈来愈多,可是台湾的人愈来愈不快乐。苏丹的地方,他们的钱没有我们多,物质没有我们够,但他们的快乐指数比我们高。请师父给我们开示一下,如何能够脱离痛苦,让我们不要过度的计较?贪这个字要超越很难,请师父来跟我们做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这是教育问题,一个是因果教育、一个是伦理道德的教育。如果一个人受过因果教育,知道人是有定数的,是有命运的,如果能相信这个,他那个贪瞋痴就放下。像我们看《了凡四训》,这是在中国流通最广泛的一本小册子。袁了凡先生说他自己亲身的经历,他在年轻的时候,被一个孔先生算命,算得非常准确,排他的流年,从他出生一直到五十三岁,他的寿命只有五十三岁。他是每年都拿著算的这个命去对照,一点都不错。他是读书人,每年去参加考试,名次是注定的。每年收的俸禄,那时的读书人都是国家供养,秀才,国家供养,每年,他得的国家俸禄也是一丝毫都不差,二十年没有错误。所以他什么都不想,他心就定了。他说:我想也没有用,我命里有的,丢都丢不掉;命里没有的,想也想不来,那何必打妄想!所以你看他跟云谷禅师在栖霞寺禅堂里面,坐了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念头。云谷禅师很佩服,一个人三天三夜不打一个妄想,这是了不起的功夫,所以向他请教,「你是怎么修的?功夫不错。」他说:我没有功夫,「没有功夫,你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妄念?」他说:「我的命被人算定了,我想也没用,所以干脆不想。」云谷禅师哈哈大笑,说:「我以为你是圣人,原来你还是个凡夫。」他倒问他:为什么?他说:「凡夫被命运束缚,你看,孔先生算你的命,你的二十年完全吻合,一丝毫差错都没有,你完全被命运拘束。」这是懂得命运的人,然后教他,命是自己造的,自己造的,自己可以改,这个他不知道。自己怎么造的?你前生所造的。

  所以佛法讲的,人到这个世间来是两种业,一种是引业,引导你到人道来投胎,大家都是人,引业相同,但是满业不相同。满业是每个人的生活状况,寿命长短,富贵穷通不一样,那是满业。满业是从布施上修的,你说现在我们讲的要财,我们想要财富,想要聪明智慧,想要健康长寿,这个古圣先贤讲得很好,你命里财从哪里来?过去生中,你喜欢用财布施,用财物帮助别人,愈施愈多。你前生不肯布施,吝啬,不肯布施,那你这一生命里头财库就空空,你用什么方法去赚钱赚不到,命里头没有。用各种方法,那叫缘,命里有是因,因遇到缘,果报才现前。聪明智慧是法布施,因是法布施;健康长寿是无畏布施,你要这三样东西,你要懂得这个道理,那我天天舍财,我的财源滚滚而来;我布施法,法是什么?我的聪明,我的智慧,我没有丝毫隐瞒,我都能够传授给别人,这就是布施法,你愈施愈聪明,愈施愈有智慧。健康长寿是帮助苦难的众生,他需要帮助,我全心全力帮助他。你看我这一生不生病,我说我不会生病,为什么?我每个月都到医院去布施医药,我的医药费都布施光了,所以我不能生病,我生病没有医药费,我医药费布施光了。如果我要攒积,留一笔钱,将来做养老、做医药费的话,肯定生病,为什么?你的钱准备好了,准备生病的,当然生病,不就这个道理吗?你懂得这个道理之后,人心平气和,无论在顺境、逆境、善缘、恶缘,没有你不快乐。就像杨委员讲的,无论在什么境界当中都能帮助你长成,成就你的智慧,成就你的德行,成就你的学问。

  主持人:是,非常谢谢师父,师父真是开悟,让我们知道原来帮助人愈多,其实就把这些功德做到外面,回馈到自己及身体就能够身心灵都得到解放。如果一心一意的攒钱,到最后就用在本来就应该要用的地方。其实说起来,最后人还是得不偿失。我们知道其实杨委员是从教育界转到政界,您过去帮助许多清寒学生,到现在还是一样用这样心态在面对您的选民,或是帮助这些清寒的学子。我想知道,刚刚我问师父的问题,还是一样的来请教您,台湾的民众,包括你的选民在内,我相信应该有很多人都过著不快乐的日子。刚刚师父给我们一个开示,从你的角度来看,如何给这些年轻人也好,或者是你的选民,服务选区的选民也好,让他们有些心境上的转念,也能在一念之间做一个转换,让他们从不快乐的深渊里面,转换到一个快乐的心境?

  杨委员:首先我们真的谢谢法师的开示,其实我在童年的时候,我大概也有一段时间,不管是精神上或物质上都非常匮乏,那就是我父亲过世,家里经济也非常不好。那时候我确实,我也跟一般人一样,我也觉得很抱怨,为什么别人都可以有好日子,就我这么辛苦?那我也在偶然之间,我正好看了《了凡四训》,我看了以后,非常感动,这本书大概是我在早期在我的人生里面,对我启发非常大。我才发现说,原来是我自己过去世欠缺太多,另外就是说,我也开始觉得,我把所有的心思都只放在自己的身上,总觉得自己为什么没有比别人好?为什么?可是实际上,我们看到的,在那个时代里面比我辛苦的,或者比我更不幸的,比比皆是。当我这样子感受以后,我就觉得整个心情变得非常开朗;而且觉得说,我不但不是最差的,我还很感谢,我最起码在学业方面都相当的好。有这样的一个体认以后,我就觉得我根本不须要把自己一直封闭在抱怨、不足的这样一个心态里面。本来我就算是,本身就是满开朗的人,只是外在的环境,暂时之间让我觉得有一点迷惑。后来我也很努力的朝著学业上面。当老师的时候,我就第一个感受到,只要跟我类似的,家境比较清苦的孩子,我都会尽力的帮忙。当这个过程里面,其实我自己也觉得很快乐,因为我觉得,不是把自己不断的封闭在一个欲望里面,你会觉得在帮忙的过程里面,其实你也自己不断的感受到这个力量是可以不断的延伸。当我当完老师,自己再去进修,再回来当民意代表的时候,我觉得其实这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延续。

  诚如我们法师所讲的,你可能过去世很多的因缘,让你有这样的一个机会。还有你内心的世界里面,当你种下一个,如果有一天我能够有机会,让跟我一样辛苦的人能够摆脱这些贫穷跟痛苦的话,那我很愿意不断的去努力。当你有这样一个念头,你就会有很大的力量。其实我觉得在我们立法院,也有很多的立法委员,他们也都有非常强的这种帮助别人、服务人群的一个热情。所以我是觉得在整个,就是说不管是在教学的过程,或者是在从政的过程里面,其实我的家族里面也有很多,像我妈妈也都是很虔诚的佛教徒。如果我们不谈所谓过去世的业,这我是不太懂,但就我们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的这个阶段,其实我们也有非常多自己做过的很多事情,这些也都有互有因果关系。所以我常常,我自己如果在工作之余,只要回到家,我也很喜欢静坐,然后把每天,这一天里面所有在我身上发生的事情,我全部让它怎么样?全部都沈淀。我就希望每天的开始,我都是把所有过去的一切全部把它洗干净,我是觉得这个非常的好。要不然像我们民意代表,我们难免会有一些,会碰到很多很多,因为我们每天面对的人事非常的多、非常的复杂,每个人都有每个人不同的需求,难免你会有一些压力。但是经过这样一个沈淀的过程,其实我是没有像师父这样,所以我才会生病。因为我还是难免会有一些压力,而且会有,譬如说,会觉得这是一个人世间,当我们还没有完全觉悟之前,我们还是要试著让每个人,在我们社会要求的制度之下,让他们在一个有保障的生活里面。那渐渐的我也自己体会到,就是说,当我们做了这些以后,我常常也跟一些教授讲,我们即便建立了非常好的制度,但为什么我们民众的痛苦指数这么高?后来我们觉得我们给的只是一个物质上的基本保障,但是我们忽略掉心灵里面应该有的一些滋润,还有更多的欢喜。所以那时候我在跟杨志良教授,就是我们在提到健保的时候,我也是因为这个健康的问题,我们也是谈了很久,结果发现,即便是我们把所有的健保制度都设计得很好,大家都说,为什么我们的民众还是这么痛苦?病还这么多?所以我想这个部分,我们真的感到心灵的药方才是最重要。

  主持人:是,非常谢谢杨委员。可是我自己也经常在问自己这个问题,就是「世人皆晓神仙好,唯有金银忘不了」。人有了物质生活就会有差别心。早期我读过一个地方的记载,也许等一下可以请师父继续给我们开示,就是武则天跟吉甫见了面,武后就问吉甫说,水有差别乎?他说没有;土有差别乎?没有。水跟土和而为一,塑造成两尊神佛,就开始有争。所以本来没有争的事情,一旦开始差别心,就开始会有争,人世间的不快乐就从这里开始而来。所以我想请教师父的是,师父麻烦您可不可以跟我们开示一下,这个差别心就是计较,有些父母亲就是每样事要跟人家比,子女也要跟人家比,收入要跟人家比,官位要跟人家比,连身高、体重、外表都要跟人家比。这一旦开始有了差别心,一定不快乐。那如何能够让自己回归到本我?师父,我另外有个问题就是,假如我们都是一个隐居者不跟任何人往来,那就不会有差别心。那问题就是我们都会有社会期望,像杨委员,她有社会期望;师父,我们对您也有社会期望,那每个人都有社会期望,我们是不管这些社会期望,还是如何能把这些社会期望融和让我们回归到平常心?这一点我觉得确实是非常难达到的,请师父给我们开示一下。

  净土法门法师:古圣先贤,诸佛菩萨,都已经给我们做出了最好的榜样。释迦牟尼佛一生教学,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他的生平,他从十九岁出去求学,三十岁学业完成,完成之后就开始教学。他七十九岁圆寂,所以教学四十九年。如果我们从这个地方去看,给释迦牟尼佛定位,用现在的话说,他是职业教师,一生教学,有教无类。来者不拒,去者不留。他不是不接触,他接触,他什么样的人都接触,他快乐。他为什么快乐?他告诉我们,人自性里头没有烦恼,跟我们中国古人讲的一样,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本善,那个善不是善恶的善,那个善是圆满,没有一丝毫的欠缺,这个意思是这样。那佛在经典里面讲得更清楚,他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智慧是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圆满的相好,没有欠缺,他这一句话说的跟中国讲的人性本善意思是一样的。为什么会变成烦恼?那烦恼是你自己找的,就是刚才讲,你要起妄想分别执著,麻烦就来。妄想分别执著没有!那现在这个东西起来之后,又不是这一生起来的,在轮回里面,生生世世它都起,而且累积得很深,这个烦恼可麻烦。可是佛教我们,还是要把它放弃、要把它丢掉。

  你看看佛法讲修行,修行实在讲不必要念多少书,也不必要学多少经教,最重要放下就是。我早年,民国四十二年,我刚刚学佛,也亲近章嘉大师,他就教我「看破放下」,秘诀就在此地。那放下什么?放下执著。具体来讲,这佛经上讲得清楚,第一个放下身见,不要执著身是我,身不是我,身是什么东西?身是我所,就像我们的衣服一样,衣服不是我,衣服是我所有的,衣服穿脏了,你会脱掉换一件新的;身体也是一样,身体用的不好使用,丢掉又换一个新的,这一点痛苦都没有。第二个要放下边见,边见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对立,所有麻烦都从这产生的。你自性里头没有对立,你要起个对立,对立就变成矛盾,矛盾就变成冲突,冲突就变成斗争,一步一步上升,那就苦不堪言。所以佛告诉我们,这个身见看破,接著就要把对立化掉。

  我最近这些年参加世界和平会议,大家讨论这个问题,怎么样化解冲突?怎么样能够帮助社会恢复安定和平?那佛讲得太好,我听他们大家报告,说来说去,都没有说到痒处。我说这个东西像大夫治病一样,你们没有把病根找到。病根是什么?病根是我们内心深处对一切人的对立、对一切事的对立、对一切物的对立,这才是冲突的根。化解冲突从哪里开始?要从内心里面,我们内心,身心不冲突,我们才会有智慧帮助别人化解冲突。你要不从这上面来下手,这个世间冲突你永远不能化解。所以你要懂根。然后佛教我们把成见去掉,成见有因上的成见,果上的成见,先把这个东西打掉,你才能够入佛门,你才能够正式跟释迦牟尼佛学往上一层的哲学境界。所以这是基本的,最重要的是对立。这些年来,我在国际上都是劝大家我们中国老祖宗讲,「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所以化解外面问题是从内心,内心问题化解,外面问题很容易解决。

  主持人:师父跟我们讲一切的烦恼根本都是在我执。中文很好玩,这一身臭皮囊的臭,就是自大一点,我们写写也看,自大一点果然很臭。一个人开始有这个臭皮囊的臭的感觉出现,一切烦恼就出现。可是病痛,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杨委员,您曾经生过一场大病,可是在病痛当中,你仍然乐观,坦白讲,这违反人性,一般人一定会怨天尤人,就像你前面所说的,为什么是你?可是在这么痛苦的折磨当中,几乎就有可能接近死亡的边缘。接近,这么近,你能够勇敢的走过来。所以我要请教你,您对这样罹患比较重病的经验,在那样的痛苦经验当中,如何能够继续乐观?那乐观最根本的根源是什么?

  杨委员:如果死你都不怕,那其他都没有什么好害怕。为什么死不怕?因为知道它是病,身体里面是病毒的话,那就不要它。这个身体随时都有可能,譬如说它老化,必须要消失掉。所以说,我刚听了我们法师所讲,其实真正的是我们心灵的世界是属於你自己的,其他的,我今天是立委,我之前是老师,我再更早之前,我是一个穷苦农家的小孩,但是从头到尾我就是只有一个,就是我不变的我自己。基本上会有这么大的痛苦,还有焦虑,我刚讲的就是对过去,我们会觉得为什么我会生这个病?一定是我过去当立委太辛苦,我每天这样辛苦,为什么要让我这么辛苦,我日子过得这么?好,这你是抱怨,或者是说,我一定是过去世造了什么什么业,什么这些东西,其实我是觉得是多余;你一直不断的,从不管你是什么样的身分,我们不断的去认同你那个身分,其实那个是假的东西,那这种东西随时会改变。今天你可能长得很帅,可是可能十年、二十年以后是个老头子。那你到底是要认同那个帅的时候的你,还是老的时候的你?那实际上从头到尾都不是,真正是你心灵上的那个我。

  所以我觉得这场病真的让我体会到,因为当我要面对开刀房的时候,我第一个想到,我有可能死掉,有可能活著,死跟活对我来讲有那么痛苦?我自己想好像也没有。因为医师问我说,你会不会害怕?我说反正开刀的事情、医疗的事情就交给你,死活就交给上帝,所以我没事,都不是我的事。那我是觉得说,这一点我比较幸运,因为第一我没有家累,我没有结婚,我没有小孩,很多人会有很多的痛苦,是因为他有很多。那像师父他也是出家人,他没有其他的家累,他可以很容易就摆脱这一切的。那很可能大家会焦虑的,我的小孩怎么办?我的先生谁来照顾?因为这种种焦虑、担心、放不下,所以才会很痛苦。但是我要问各位,即便是你把所有的痛苦都揽在身上,对你的病有帮助吗?你可以去照顾到你的小孩吗?也没有,万一死掉的话,也一样照顾不到。那你现在不断的去焦虑,然后去发脾气,你反而是藉由这样的一个压力,去伤害你周边你所爱的人,你所担心的人。所以我觉得这个部分,刚刚师父也讲得非常透彻,其实从头到尾是你自己。你把自己去认同於你所有身边的一切。譬如说,我如果一直认同我是立法委员,那我可能会觉得我把这个病的事情讲出来,可能会被人家嘲笑,怎么立法委员也得病。还有甚至我在选举的时候,我的对手也拿来攻击我,那个人快要死掉,因为她得重病,好像很多民众就。但我就很豁然开朗,因为我觉得我要赶快告诉大家,这个病很严重,你随时都可能得到,所以我们要小心。

  我觉得我只有这样的一个念头,我去做这样的事,其他的任何的我就不管。就像我去投篮的时候,我刚刚有提到我投篮的经验,一开始的时候,我觉得很累、很喘,很想放弃,再投几个我就放弃。可是我觉得,我干嘛把自己,我觉得我自己是立委,站在旁边很多人看我投,我如果投不好的话,会被人家笑,然后又。我觉得我干嘛,我只不过是为了要投篮而已,我想那么多干嘛?我就只看到篮框,我就用力投就好。结果慢慢我发现投篮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而且非常准,你只要看到篮框投就好,绝对很准。另一方面就是说,旁边的人觉得很快乐,这个人投篮投到完全忘我的境界,所以大家也跟著你一起投篮。我觉得这就是快乐。我是觉得每件事情就是你必须很用心,当下是什么事情你就去做什么事情,其他的,如果别人给你加上,或者你自己要加上,都把它排除掉,这样子的话,每件事情你都觉得很快乐。

  主持人:忘我也许很难,可是要摆脱掉牵挂更难。民国初年郁达夫在生病的时候,他不像杨委员这么乐观,他写说:「生死中年两不堪,生非容易死非甘」。人到中年的时候,一旦生病,要活下去很难,可是死了又很不甘心,为什么?他牵挂很多。所以想请教师父的是,刚刚杨委员提到忘我,这是一门功夫,这很难,因为要把自大那个臭字去除掉,这道功夫很难,但是只要努力就可以达到。可是问题是要免除牵挂,这更难。人有时候可以对自己的忘我,可以勉强修练,为了家人,为了朋友,为了其他,可以忘我,公而忘私,忘掉我。可是牵挂这件事情其实也是不快乐的来源。师父,人生在世,不论对年轻人,或者中年人,或者老年人,牵挂这件事情跟烦恼如何做有效的解放,麻烦您跟我们开示一下。

  净土法门法师;这个问题是高深的哲学问题。在佛法里面讲,你真正明了诸法实相。这个诸法实相,整个宇宙万有的真相,你明白,那这个问题全解决了。宇宙万有是什么?这在佛法里就非常高深,所有物质现象不是真的,是假的,幻相。现在科学家也证明确实物质不存在。物质存在这个现象是我们怎么样把它感官到好像它存在?是我们眼睛看错了,不了解它的真相。它的真相就像我们看电影,电影银幕里面那个景象一样。银幕里面相怎么来的?实际上,根本它就没有动,你看看电影的底片,一张一张的幻灯片,它是静的,它不是动的。可是它在放映机里面,一秒钟二十四张的速度,我们在银幕上看到就以为是真的。佛告诉我们,这个宇宙现象就跟那电影相似,所以人生如梦,人生如幻,这经上常讲「梦幻泡影」,不是真的。

  佛告诉我们,我们现前这个境界里头,它速度多快?这个现象怎么来的?它本来没有,这个现象是因为你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是振动、波动,波动造成了物质现象、造成了精神现象,精神跟物质是同时发生,因果也是这个时候发生,同时发生。速度多快?弥勒菩萨讲「一弹指」。这一弹指很快,一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念,百千是十万,三十二亿乘十万是三百二十兆,这数字说出来。念念成形,每个念头就是一张幻灯片,念念成形,形皆有识,每个物质里面有精神在里头,精神是见闻觉知,有这个东西在里头。现在我们讲的多半是用秒做单位,那一秒我们至少可以弹四次,三百二十兆再乘四,就是一千二百八十兆,你看这种速度,一秒钟里面一千二百八十兆,这个幻灯片这样的速度通过,你以为它是真的。科学讲证明,所以佛法是最高的科学。佛法讲证明,什么时候你能证到?你的定功达到一定的程度,这个程度在大乘教里讲八地菩萨,八地菩萨,他的心清净,净到很清净的程度,这种波动他能够感受得到。如果再往上面去,九地,十地,十一地,那他就完全明了,这就是证据。你不到八地,你感受不到,这个波动太微细。

  所以佛法讲「万法皆空」,他有道理,他不是没有道理的。如果你把这个东西透彻之后,你才晓得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体。我这个身灭了,别的身没有灭,所以变成真正的生灭是不生不灭。没有生灭,你还有什么恐惧?你才得大自在。所以这一定要在高等哲学、高等科学里面去薰陶。对於社会安定,和睦相处,只要做到《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能够普及到全民,那是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确实可以做到整个世界的安定和平。如果你再向上升,追究到真正的原理,那就是要探讨高深的哲学跟高深的科学。

  主持人:师父的话像星拱北辰,也许我们在航海的过程当中,或者是草原里面,会迷路,不过看到了北极星,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心里面比较安定。可是这种大自在,真的需要一个大悟大彻。杨委员在您生过病之后,现在开始进入另外一个人生的阶段。我这边看到说,珍惜目前拥有的一切,不放弃学习,不管面临的环境有多么的艰辛,梦想最后都会实现。现在最近都是年轻人的毕业季节,那您又特别关心教育的问题,您也是教育界出身,您对年轻人有没有给他们一些期许?他们应该学什么?然后如何能够珍惜目前拥有的一切?对自己的人生有比较乐观的态度,您对於他们有什么样的期许跟勉励?

  杨委员:我想先从反面来讲,就是说,为什么你会不乐观?你会悲观?你会痛苦?你会?最主要是说,第一个你不满意你自己,第二个你不满意你周遭的环境;周遭环境里面,你第一个不满意一定是你周遭最亲近的人,你有接触过一定是你的家人,你的同学,父母,这都是你周边最容易碰到的人。你会不满意他们,就觉得好像是他们给你的太少,然后你期望中的他们,跟你实际上他们给你的是不对等的。那总的来讲,就是说我们一开始就是用我来出发,然后开始给别人打分数,这是我们经常有的。只要这个分数不满意,我就开始,这就是我有理由要仇恨你,我要抱怨你的。但是从头到尾,我们有没有想到,你站在这个角度在打别人分数,别人也是站在他的角度在打我们的分数。刚刚我们讲的,法师的大生命原则就是说,其实所有的生命都是在宇宙的领域里面是一体的。那这当然是非常高的佛教的境界,我就不谈。我们只说,在我们日常生活里面,也许我们没有那么大、那么高的境界。但是每天我们一定会面临到这么多的,不断的比较,或者是计较,这些东西其实原则就是这样子,你一定是把自己放在中心点,然后其他的人放在你的周围,开始就有较量,有是非善恶,通常都是以你自己做判断。我觉得年轻人这一点的话,然后就是说,对於自己的判断,年轻人基本上,我们年纪大一点,我们多多少少有一些背景;年轻人有的时候是听人家讲,或是随著时尚,或者同侪,所以有些时候难免很容易就会走偏,或自己的判断失准。

  我在这边,我给与这些新毕业的同学,就是我们有两个基本原则:第一个就是说,你在做人方面应该有一个原则,就是除了站在自己的立场,你也应该站在别人的立场,你将心比心去了解别人的时候,我相信你在人际关系上面会比较好。另一方面就是在做事情方面,我刚刚讲的就是说,你一定要心无旁鹜,不要眼高手低,现在就想到未来,几年我要像首富一样。这些东西,每个人他能够达到这样的一个境界,一定是走过非常多辛苦的过程,不管他的背景是什么。所以我是建议每个年轻的学子,先了解自己现有的条件,然后如果你希望达到那个目标,没有关系,但是你要先做好学习的准备,把所有不足的自己把它补回来。相信即便是没有办法达到百分之一百,但是你这个理想能够达成至少会有一定的程度。这是我个人,也是我在这一段人生的过程里面,我自己亲身的感受。所以我建议大家,很乐观的去面对。即便是面对挫折的时候,你应该很高兴,因为最大的挫折就是最大的智慧获得的机会。如果你欣然接受,你会很快发现,原来这个挫折是给你学习很多。如果你不断的去抱怨,这个挫折会让你一辈子变成没有办法重新站起来的最大的压力。所以我是建议大家应该换个角度去思考,面对这挫折。如果你能把挫折当成是自己学习的最大的跳板,我相信每个挫折在你看来都不是什么挫折。

  主持人:西方有句谚语说,「受伤的麋鹿跳得最高」。经过挫折的激励之后,他会重新的洗心革面,给自己人生有不同的方向。但是多数的凡人,如我这一类,大概都很容易自哀自怜,就是我明明做得很好,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挫折?有时候一直被过去所捆绑,不能够珍惜现在所拥有的。所以我在这里想请师父给我们开示一下,珍惜现在所有的,不要被过去痛苦的挫折经验所捆绑,这样或许让自己更加乐观人生的一种态度。如何能够来超脱过去的束缚,然后珍惜目前所有的?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才能养成这种习惯,跟这样达观的人生境界?

  净土法门法师:只要我们常常想著别人,不要去想自己,全心全力的付出,你所得到的那就是真实的快乐。如果常常想著自己,就增长贪瞋痴慢,这是增长烦恼。我们倒过头来,我想别人,我根本就不想自己,你自己就快乐无比,你心情永远是安定。你帮助别人,别人帮助你;你不帮助别人,你想别人帮助你也不可能。所以全心的付出就是圣人,诸佛菩萨,大圣大贤,没有一个不是圆满的付出。

  主持人:师父,如果是互惠互助的,经常想到别人,我们一定做得到。忘恩负义的,恩将仇报的,那样应该怎么办?

  净土法门法师:也要付出。那你要是了解他的本性本善,他为什么会做出这样?是他因为没有受过好的教育,他迷惑,要原谅他。我们诚恳的付出,慢慢的帮助他,感悟他,他会回头。把一个恶人变成好人,把一个不善的人变成善人,那这是无量的功德,这是教育真正成功。

  主持人:放下我执,然后能够经常帮助别人,想著别人的好;如果别人对我是不够的好,或者对我们过去是诸多伤害,也许是对方并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或者是环境逼迫使然。如果我们能够用更好的心境去面对,这样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解放。如果我们一直把自己解脱的过去,在过去当中捆绑,其实不仅没有原谅自己,也没有原谅他人。

  杨委员,我最后想请教您一下,在您从政的过程当中,选举很激烈,一定有很多不实的黑函,攻击造谣,让你饱受痛苦,因为明明不是这样的人,但是一块白布被抹到变黑的。面对那种蒙冤不白的感觉,你如何超越对方?师父刚开示我们要原谅对方,超越对方。面对这样情况,你是怎么样自处?

  杨委员:我想可以用一个你心境上的面对,一个是你在处事上的面对。在心境上的面对,我通常可以理解,因为对手想要赢我,尤其当这个选举不是赢就是输,然后一翻两瞪眼,有些人为了要获取这样一个位子可能要倾家荡产。在这种情况之下,他势必要使出各种的手段。这个心境上你去这样理解他的时候,你在手法的做法,就是你可以采取属於合法的方式。譬如说,这个行为不对,你还是要给他,当我当老师的时候,我也一样,学生我知道他会犯错,并不是他自己要犯,而是他的整个背景,或者是种种因素,但是我还是要让他知道这是错的。所以说,在手法上,你还是按照我们社会该有的规律给他该有的制裁。但是当这个选举结束以后,基本上能够撤掉的我们就撤掉。因为我知道这不是他的本意,他只是害怕失败。那同样同理心,我们也是害怕失败,只是我们没有做出不好的行为。所以我觉得用这样一个,因为如果在这个社会上,我们势必要符合社会规范,所以我们也奉劝年轻人,很多时候,当你面对种种,譬如说意外的被伤害,你第一个就是用社会的规范去面对他。但是在心境上你应该要去理解,像师父所讲的,其实应该他是本善,只是在整个成长的过程里面,他是看错了影相,影片放得太快,所以他看错了,跑错了频道。所以这个部分我们都可以理解。

  主持人:我想最后请我们师父帮我们做个结论,其实刚杨委员所说的,有输赢就会有对立,有对立就难免会有差别心,有差别心就会痛苦,有痛苦当然就不快乐。师父,面对现在不论新鲜的年轻人,刚出社会的,您怎么勉励他们,如何面对他们的求职、求学、家庭事业当中可能碰到的挫折,您给他们勉励几句。

  净土法门法师:当年我刚刚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教给我的,他说:「第一个,你不要去做官,你最好学习释迦牟尼佛。」因为那个时候我也是一个人到台湾,没有任何顾虑。他说你学释迦牟尼佛,你看释迦牟尼佛一生做了多少好事,也是为一切众生服务。无论在哪个岗位上,你能够都做得很圆满,不一定从政才是圆满。我们没有这个缘分去从政,从另外的地方去做,同样可以做得非常圆满。古今中外大圣大贤都是搞教育。

  主持人:好,非常谢谢师父给我们的开示,希望在座各位,不论是年轻人,或者是中年人,或者是属於银发族,都希望你们能够身心灵得到今天讲堂给您的解放。非常谢谢你们今天观赏我们仁爱和平讲堂,祝您每天都非常愉快、非常乐观,谢谢您。非常谢谢师父,谢谢杨委员,谢谢。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净土法门       人生)(五明学佛网:净土法门       人生)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生快乐的追求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生的和乐之道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佛法与现实人生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佛教与人生 

 吴润江上师:净土法门开示集要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生学佛的利益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生需要的佛法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生是否需要信仰 

 吴润江上师:净土法门之钥(又名:净土心要)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佛法示寿命之理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生谁最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