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实相之体,非寂非照


   日期:2011/3/18 22:3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摘自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实相之体,非寂非照,而复寂而恒照,照而恒寂。】

  这是为我们说明不落两边的意思。“寂”跟“照”可以互为体用,实相就是心性,心性之体是寂,它起作用是照;也可以说,心性之体是照,它起作用是寂。什么叫“寂”?寂是清净,就是一念不生。六祖大师所谓“本来无一物”,这是寂。“照”是明了,心里头确实本来无一物,但是宇宙人生万事万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得清清楚楚。‘实相之体,非寂非照’,本来说不上寂与照,为什么?落在寂跟照上就有分别执着。它确实是这个事实,万万不可以起分别执着。体一定有用,一定有作用。用,佛法教我们用“中”,儒家也教我们用中,可见得世出世间的圣人,教我们都用中,这是很了不起的。“中”是决定不偏在一边,会用中的人就是佛菩萨。小乘人偏在空,他用“空”;我们凡夫用“有”,偏在有,执着有;空有两边,他不知道用中,唯有佛菩萨晓得用“中”。‘寂而恒照,照而恒寂’,这就是用中。清清楚楚,如如不动,如如不动是寂,清清楚楚是照,清清楚楚如如不动,如如不动又清清楚楚,我们要学这个,这太重要了。

  这一段的意思很深,不仅是净宗的经典以实相为体,也就是根据事实真相为我们说的,所有一切大乘经都是根据实相而说的,这不但使我们建立清净的信心,同时我们也真正明白,所有一切大乘经论是平等的,“诸法平等,无有高下”。为什么是平等的?因为都是依实相理体而说的。由此可知,大乘法门,无论哪一个法门,到最后的结果是教给我们去证实实相,把这个事情要证明、亲证,这就是佛门讲的成佛。成佛,就是亲证实相。这说明不仅是一切法是平等的,一切法是圆融的,更显示出出佛佛道同。体,是很勉强、非常不得已这个说法,为什么?因为它离言说、离文字、离心缘。不但它是言语没有办法表达,说不出来,就是思惟想象都不能到达,古德常说“开口便错,动念即乖”,起心动念,已经不是实相之体了。实相的样子,这几句话描绘得很好,它虽然寂照都用不上,这些名字都加不上,事实上它确实有这个意思。

  “寂”是寂静,“照”是明了,像水一样,水在非常澄清的时候没有风浪, 在非常干净一尘不染的时候,我们从水面可以看到水底,看得清清楚楚,这是它的寂静,一尘不染。从水面上像一面镜子一样,能把外面的景象照得清清楚楚,它确实没有起心也没有动念,它也没有意思照,也没有意思寂,寂照都没有这个意思,但是它确实有这个现象。这是给我们说明真实的人生,真正的受用。心清净,清净是寂的意思,万事万物没有一样不明了,不但眼前一切事情通达明了,还有过去的事情,还有未来的事情,还有他方世界的事情,统统都能够明了,这是照。这是我们一般人所讲的神通,“通”就是通达没有障碍,通达十方,通达三世(过去、现在、未来),一切都通达,这是通的意思。“神”是神奇,不是我们凡夫常识所能够理解的,所以这是不可思议的一种能力。佛告诉我们,这个能力并不是诸佛如来专利的,不是他专有的,佛说一切众生个个都有,本来就是这个样子。虽然我们有,但是我们今天这个能力丧失掉了,丧失并不是全部的丧失,不是的,丧失了大部分。我们今天,眼能见、耳能听、鼻能嗅,就是这个能力的起用,但是我们现在这个能力很小,小到我们眼见隔一张纸就看不见。如果依照佛在经典上说的这个能力,我们见的能力是任何物质都不能够障碍的,听的能力也是如此。尽虚空遍法界的音声都能听得到,十方世界过去未来都能够见得到,这是我们的本能,就是寂照。

  我们这个能力怎么丧失掉的?佛在经上常说,所谓“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就是不明,本来是明,明就是照,无明就是照的能力失掉;诸位要记住,照的能力失掉是一念无明,心里面起了念头。真心离念,真心里面没有念头,六祖说“本来无一物”,那是真心。有了一念,真心就起了障碍,这一念就是障碍,这一念就叫做无明,这一念是迷。迷的一念起来之后,决定是愈迷愈深,麻烦就从这里来的。像这些道理,佛在大乘经论里面的华严、法相唯识宗的经论,说得非常详细。佛告诉我们,究竟怎样迷的,迷了之后,又如何能把这个迷打破恢复到清净心性,这在法相唯识典籍里面,著名的有六经十一论,其它大乘经里面说得少,没有讲得那么透彻。所以,清净心就起照的作用。

  用现在话讲,迷就是感情、迷情,智是理智,照就是理智,情愈深,迷得愈重,就很难见到事实的真相。我们世间人害怕,世间人都喜欢情要深才好,要是情没有了,这个人还有什么意思?大家都怕这个。其实诸位不晓得,世间人的情是从迷妄里面生的,那种情它的真相是虚情假意,不是真的。为什么?它会变化,会变当然就不是真的。唯有从理智生出来的,那是真的,永远不变,这就是真情。诸位要记住,世间没有真情,你们千万不要上当,世间都是虚情假意。我们不会被人欺骗,自己也不要欺骗自己,这才叫有智慧。到什么时候才会有真情?佛在大小乘经都说过,你证得阿罗汉果之后,才能相信你自己;换句话说,阿罗汉的情就比较真,就不是假的。为什么?不会变,不会随着自己感情变,不会随着外面境界变,那是真的。真的情,佛法不用这个字,换个名词叫“慈悲”,慈悲是真的情,不会变的。所以我们用一个慈悲,用一个情与爱来辨别真与假,情跟爱都是假的,都是会变的,都不是永恒的。慈悲是不变的,为什么?慈悲是从寂照里面生出来的。

  “寂”就是清净心,“照”就是清净心起作用。佛法常讲“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不变就是寂的意思,本来无一物,它怎么会变?有一物才会变,无一物当然就不变了。所以照就是随缘,像一面镜子一样它不变,但是它照时会随着外面境界,中国古人比喻所谓“胡来现胡,汉来现汉”。汉是中国人,中国人照镜子,镜子里面现的是中国人。胡人是外国人,外国人跟我们面貌不一样,外国人照这个镜子,镜子里面现外国人。镜子它随缘,虽然随缘它不变,不变就是不留迹象,境界去了,它里面不落印象,这叫随缘。我们今天随缘做不到,为什么?会落印象。不落印象才叫随缘,落了印象算什么随缘!那是生烦恼。所以,要有这个能力,心地永远清净,能随一切境界之缘,随缘要知道绝不落印象,就是决没有分别执着。

  《无量寿经》经题上,其实也把这些重要的理论境界为我们说出。经题讲的“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是寂的意思,“觉”是照的意思,从清净平等觉里面生出来就是大慈大悲,这是经上教给我们的。我们要从什么地方下手,才能够真正契入这个境界?古来大德教人,从“看破、放下”下手,你心要能看破,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把你的妄想,妄想就是念头,所有的念头都放下,分别、执着、忧虑、牵挂统统放下,你心才会清净,你才能够见到你的真心。你现在真心为什么透不出来?就是这些东西障碍住了。这些东西都不是真的,全都是假的,你要把真妄辨别清楚,把这些假的全部放下,全部舍弃掉。世间人听到这个话,这个好难!他放不下,好难,牵肠挂肚的事情太多了,他不肯把它放下,这是他不知道,迷惑!一天到晚想自己自在,想自己有智慧,想自己有能力,其实自在、智慧、能力你统统有,就是被这些拉哩拉杂的东西障碍住,你果然把它放下,你的智慧、自在就现前了。自己得到真正的自在,在生活当中能够随缘度日,这是真正的幸福。所以我们下手要做的,要看破、放下、自在、随缘,这才能够真正契入清净、平等、正觉、大慈悲的境界,也就是此地讲的“寂而恒照,照而恒寂”。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学佛       净土法门)(五明学佛网:学佛       净土法门)  

 吴润江上师:净土法门开示集要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生学佛的利益 

 吴润江上师:净土法门之钥(又名:净土心要) 

 圣严法师:学佛群疑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门愿 (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学佛一得》序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初基学佛心要 

 其它法师:我自幼至长因「观音菩萨」慈悲引渡而念佛、学佛, 

 静波法师:如何学佛 

 圣轮法师:念彼观音力 波浪不能没─ 学佛人的「口德」修养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发心学佛 

 果煜法师:禅林风雨 1.修学佛法的几个通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