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明一法师:《与祖师同行》文摘17


   日期:2011/3/19 1:2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与祖师同行》文摘17

——破五通仙眼喻

 

《百喻经》中有一则破五通仙眼喻,是这样比喻的,从前有一个人,他上山修道,学得一种法术,能看到埋藏在地下的一切珍宝。这事传入国王耳中,国王听了心中很是欢喜,便对臣子们说∶“我要邀请这个人,长期住在我国,不让他到别的地方去,使我能得到藏于地下的更多的珍宝。”当时有一个臣子,立刻到这个懂法术的人那里把这个人的双眼挑了出来,拿回去呈给国王,说:“臣已经取来他的眼了,他再也不会去别处,会常住在这里了。”国王听了,很不高兴地说:“你真的太笨了。我所以要这个仙人常住在这里,是因为他能见到地下埋藏的珍宝,你今已毁了他的双眼,还有什么用呢!”

这故事比喻:世人有看到在山林郊野中刻苦清修的高僧们,非常恭敬地把他请到家里来供养,不知道这样做会使他不能刻苦用功,甚至毁破他的善法和戒行,使他不能成就道果。这是在家佛教徒常常会犯的毛病和过失,护法不知法,供养不如法,或以世俗情谊妨扰出家大德的戒定清修,自他两受其害,过失是很大的。

下面是《百喻经》中,破五通仙眼喻的原文。

 

昔有一人,入山序学道,得五通仙,天眼彻视,能见地中一切付藏,种种珍宝。国王闻之,心大欢喜,便语臣曰;“云何得使此人常在我国,不馀处去,使我藏中得多珍宝?”有一愚臣,辄便往至,挑仙人双眼,持来白王:“臣以挑眼,更不得去,常住是国。”王语臣言:“所以贪得仙人住者,能见地中一切伏藏。汝今毁眼,何所复任?”世间之人,亦复如是。见他头陀苦行,山林旷野,冢间树下,修四意止及不净观,便强将来,于其家中,种种供养。毁他善法,使道果不成,丧其道眼,已失其利,空无所获。如彼愚臣,唐毁他目也。

 

还有一则寓言我们在小学的时候都学过——《刻舟求剑》,大家一定还有印象。说的是,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在船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他顺着船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不会随船而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佛经里面也有一则类似《刻舟求剑》的公案——《乘船失釪喻》。这个公案是这样的:

从前有一个人,乘了船过海,不小心,把一只银杯失落到水中去了。他立刻用手指在船面画个记号,画了后,仍旧乘船前进,心中想:“我已记牢,这银杯是从这里失落到水里的,以后可根据我画的记号打捞起来。”

经过了两个月,他己走过很多的地方。那天到了狮子国的国界,看见了一条河,他就想跳入水中,去捞起那只失去了的银杯。别人看见问他说∶“你到水里寻什么呀?”他回答说:“我要打捞失落的银杯哪。”人家又问他:“你失落在什么地方呀?”他说:“我在两月前初入海时失落的。当时我在船面上画过一个记号,并且牢记着。今天,我看到船面这个记号,所以跳到水里去打捞。”大家听了,呵呵大笑说:“水虽没有分别,地已相隔千里,这里怎能捞得到呢?”

我们来看一下《百喻经·乘船失釪喻》原文:

 

昔有人乘船渡海,失一银,坠于水中。即便思念:“我今画水作记,舍之而去,后当取之。”

行经二月,到师子诸国,见一河水,便入其中,觅本失

诸人问言:“欲何所作?”

答言:“初入海失。”

又复问言:“失经几时?”

言:“失来二月。”

问言:“失来二月,云何此觅?”

答言:“我失时,画水作记。本所画水,与此无异,是故觅之。”

又复问言:“水则不别。汝昔失时,乃在于彼;今在此觅,何由可得?”

尔时众人无不大笑。

亦如外道,不修正行,相似善中,横计苦因,以求解脱,状如愚人,失于彼,而于此觅。

 

中国的文化很多来自佛经,很多的名词等等是从佛经里面来的。这个公案只是一个类似的例子,以后有机会多多介绍这方面的内容。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