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永信法师:动身,不动心


   日期:2020/3/20 21:0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动身,不动心

◎释永信
  
  社会上流传着关于出家人过日子的一句俗语: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那是讽刺一些人,做事消极应付,在混日子。但依我看来,一个人真的能坚持每天撞钟,三年五年撞下来,他的心性肯定会发生变化,甚至可以说,他学佛的基本功已经比较扎实了。
  我们僧人的生活是很有规律的,可以说,几乎天天如此。
  早上5点,起床、洗漱;5点半,一部分僧人坐禅,一部分僧人到山上练功;7点在斋堂里面集体过堂;8点开始接待一些香客、游客;中午11:30在斋堂里面集体吃饭,吃完饭以后,一部分僧人去休息,一部分僧人换班。半天工作,基本上就是这样的情况。晚上一般10点钟左右打板熄灯,集体休息。日复一日,都是这样的。
  至于新来的沙弥,一般都有一年的考验期,首先要背经文,背功课。每天早上5点专门有人打板,半小时后,在大雄宝殿或禅堂里面做功课,功课一个多小时,用了斋要诵一部经,之后就接近8点了,各忙各的事情,接待游客、接待香客。
  很多人总是想了解,我的生活和僧众是否一样?
  我是1981年出家来到少林寺的,近30年来,我一直保持着和僧众同吃同修的习惯,生活是很有规律的。每天早上,需要到禅堂上殿就4点起床,需要到大雄宝殿上殿就5点起床,然后和大家一起过堂吃饭。至于僧众吃饭的标准,三四年前,我们的生活标准是每天5块钱,现在每天7块钱的标准。一日三餐,完全是素食,早晚以粥和面条为主,中午是面条,还是北方的习惯。
  坚持坐禅是我的生活习惯。我每天有两个小时打坐,早晚各有一次,午休的时候基本要么打坐,要么睡午觉。因为我盘上腿坐在那里,比侧身睡觉要舒服得多。坐惯了的人,腿不疼,盘腿不仅使身心舒服,还促进气血流通。对我来说,不坐不自然,坐了才舒服,这当然是一种历经多年才养成的生活习惯。我每日打坐,腿一盘上,万念俱空,很容易静下来。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个人阶段性的用功,都会有的。在某一阶段,发勇猛心、修苦行,力求学会一样东西,提升自己。这种生活,每个出家人都会有,我也经历过多次。但人一生的几十年中,不可能天天都那么精进,天天都那么用心地修苦行,真这样做,身体也受不了。所以我们住在寺庙,追求的是发平常心,发长远心,要学会用一生的时间来修行,用一生的时间来用功,我们追求的就是这个。所以,修行不需要轰轰烈烈,修行更不能大起大落。阶段性的发勇猛心可以,说长时间的发勇猛心,那就不现实了。
  有人又问我,方丈你在少林寺是否拿工资,大概是多少?我们比较注重修行,对这一块看得很淡,其实我们拿的不是工资,是生活补贴,用来买一些个人必需品。寺庙里,僧人吃穿用都有寺庙来供给,每月发100到200块钱的“单金”,包括我在内。
  补贴稍高的就是一些执事,包括悦众。执事就是寺院里面的管理层,悦众就是每天上殿、监理佛事,信徒供养的多一点,但是多也多不到哪去。
  当然,今天少林寺僧人的生活,面对着的是精彩的外部世界,生存的环境与以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僧人的生活不可能封闭,那么,外界这种诱惑,会不会影响僧人修行呢?
  依我看来,关键是看僧人的信仰坚定不坚定。如前所说,我们僧人的生活非常有规律,几点至几点要求得非常严格,每个僧人必须随众。每月初一、十五,都要诵戒,用戒律,用信仰来约束自己的一些思想,一些行为。
  少林寺的寺规是当年祖师们定下来的,现在我们还是按照老的寺规来执行,要是习惯的话就不感觉严格,初到少林寺,不习惯,会感到拘束的。
  初进寺院,有“三皈五戒”,沙弥要守“十戒”,像我们受过具足戒的僧人,要守250条戒律,所以,戒律的约束还是挺多的。寺院的清规也有几条,每个堂口都有每个堂口的清规,课堂、禅堂、斋堂、殿堂包括方丈室都有自己的一些规约,这些规约都是很严格的。
  僧人之所以自觉接受这么多条的戒律,是因为我们出家人有信仰。如一旦没有了信仰,即便进入空门,也一样会有很多烦恼。其实出家修行的生活并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清风明月、诗情画意。出家人同样要面对很多具体的问题,如果信仰不坚定,就会陷入新一轮的烦恼,相反,如果信仰很坚定,任何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很多人看到我很忙,应酬的事情很多,几乎停不下来,往往会问我:你这种生活,是否挺累,挺烦的?
  要说累,是感觉占用了我很多时间;要说烦,倒谈不上。我认为凡是能够找到我的人,都是有缘之人,都是心向少林的人,我有责任,有义务跟他沟通,做一些交流。再说,有智慧的人不会烦恼,出家人参禅,禅即宁神守制,静心思虑,全身心放松,使你忘却尘世烦恼。
  出家人也无所谓忙,“动身,不动心”嘛。现在,除外出开会,平常都在寺里。我多半时间在禅堂坐禅、斋堂用斋、方丈室接待、大殿早晚课中度过。修行就要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佛说,“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在少林寺当方丈,本来就是一种奉献。这位置很辛苦,每天要坚持领众修持,还要关注少林寺的发展,占用了我很多时间。所以,我也不希望一直在这个位置上,希望有好的接班人,自己早点退下来。到那时,我就非常轻松自在了。没有这么多责任了,没有这么多负担了,我会跟其他僧人一样,每天呆在禅堂里坐禅,甚至回到山里边去闭关。
  过去出家修行也有干扰,与今天出家修行受到的干扰不一样。但关键都是考验僧人的信仰,其次,就是看你的心态。你心态好的话,能够正确对待事物,用理智分析、用智慧行动,你自然不会有烦恼,不会有痛苦,信仰也更为坚定。
  俗世中很多人往往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耗费自己的生命,而且方法不得当,那样做,不烦恼才怪。这说到底是一个心态问题。不论是在寺院中修行,还是在各个行业工作,有一个规律谁都逃不脱,那就是要充分认识人生、理解人生。有的人做的是轰轰烈烈的事业,但他未必不空虚;有的人做的是平平凡凡的事业,但他未必不充实。因此,佛家认为,不一定个个都要出家,不一定个个都做好的行业。做什么事情,在哪个行业都是一种修行,都是对自己和社会尽责任和义务,达到众人满意,这就是一种向善、向上的境界。
  我们以严格的戒律和坚定的信仰,来抗衡外界对僧人生活的干扰,同时,我们又以超前的意识,积极的心态融入今天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
  两者看似矛盾,其实不然。
  根据我自己近30年的修行体会,感悟到从日常生活中去修证,也是非常踏实的门径,特别对于道心坚定的人来说,很适合,也很有效。佛经上说,一切资生事业,皆是佛事。提倡在日常生活中修行,其中还有一个更大的利益,就是能够培养佛教徒主动入世的风气。厌离世俗生活,但不脱离人间生活,和日常生活打成一片,和众生打成一片。实际上,这既是我们禅宗的古老传统,也深契现代开创的建设人间佛教的伟大事业。如果修行者长期远离日常生活,或者和日常生活脱节,不仅容易造成修行走偏,而且修行成就也不容易巩固,更严重的是导致世间佛教的萎缩。
  一种文化的形成,庇佑它的是历史根源和传统文化背景。我去过印度、尼泊尔等地,礼过佛祖圣迹,也潜心研读过历史,觉得印度的佛教的确和中国的佛教不完全一样。印度的佛教重视传统的禅定,许多僧人禅修的功夫非常高超,可说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中国佛教在禅宗建立之前,也有不少人修持禅定,如安世高就在中国传播禅学,翻译了许多经典。但是达摩祖师来到中国之后,禅风翕然一变,禅不再像传统印度禅那样,专门注重沉思冥坐,远离人世苦修,而是把禅融于生活里面,禅就是吃饭睡觉,禅就是日常生活,生活中随处可以参禅,随时能够获得觉悟。正所谓“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这就是中国禅与印度禅不同的地方。
  中国禅之所以改变了印度的禅风,就是因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理解与印度不同,中国人愿意把成佛的涅槃彼岸的理想心境,尽量与现实世界的距离拉得更近一些,愿意在世间涅槃,在现世中成佛。这个问题到了禅宗建立后才得到最后的解决,所以我们常说禅宗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产物,是最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中国人的宗教。佛陀立教就是要解决人世间的问题。禅宗的建立,并不是要离开佛陀的本怀,而是发展了佛陀的精神,把大乘佛教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救世思想进一步发扬光大。佛与众生不二,禅与生活合一,众生在现世中得度,在现世中成佛。
  从历史上看,中国佛教都采用了最先进、最现代的传播方式。佛教在中国最早用纸,当年,抄经抄得“洛阳纸贵”;佛教在中国也是最早运用活字印刷的,至于刻碑、建塔就更不用说了,用现在的观点来看,一座塔就是一座丰碑,彰显高僧们一生的修持成果、一生的丰功伟绩。
  电影、电视和互联网,这些都是现代化的交流工具。我们是生活在新时代的僧人,应该利用这些技术,让它们为佛教和传统文化服务。我想这些东西是社会进步带来的,是知识积累带来的,利用这些东西来充实我们的生活,给我们生活提供方便,有助于修行。
  僧人们利用网络,利用电脑学习佛教方面的经典、答疑解惑、交流心得很方便。过去在藏经阁里面保存好一本书很不容易,要想核对一个名相很不容易,现在在网上很容易就能够查找到,对学习和修行来说是提供了很多很多方便。
  对这一切现代化的产物,我们只视为一种工具,一种方便。少林寺一般的年轻僧人都会上网,大部分人都有手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河南最早开通的一批模拟手机,我们就开始用了。上网也很早,我们少林寺从1996年就开始做网站了。
  除了电子产品,一些交通工具,我们也都视为生活上的一种方便,为我们传统文化以及宗教的弘扬提供了方便。现在有火车、飞机为我们代步,节省了很多时间,使我们有条件静下心来思考很多问题,这是非常好的一件事。
  不仅如此,我们少林寺僧人学外语也是很早就开始了,我们以学英语为主,还学日语、朝鲜语、德语、意大利语、俄语等。佛教是世界性的宗教,我们只有学好外语,才能够了解国外佛教的发展状态,国外出家人的生活情况,包括他们的学术水平,并与他们开展交流。一个信仰大乘佛教的僧人,应该同时还是一个出色的社会活动家。
  当然,每个僧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个性。就我自己来说,能有时间到禅堂里面跟禅师们在一块打打坐,静下心来,思考一些问题,这是我最向往和最喜欢的生活。
  记得有个记者曾经问我:现在的生活和当初出家时想象的寺庙生活,差距大不大?我说,应该有差距的。刚出家的时候,就想着过上山林的生活,悠闲自在的,也挺好的。出家以后一看,佛教界面临这么一个时代,这么一个现状,我就潜心发愿,思考着怎样传承,怎样振兴,怎样使佛教发扬光大。我认为这是我的一种责任。我今生今世能不能够成佛作祖,这个不去讲它,我至少能为佛教界先做一些事情,这也是一种修行,一种功德吧。
  社会上看我们出家人的生活,往往外表看得多,其实,我们佛教徒有着自己的生活原则和生活的追求。
  比如,我们佛教为什么要把眼、鼻、耳、舌、身、意称为六根?就是因为六根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基础,就像树木的根部。所以,我们从根本做起,就是从我们的日常生活做起,就是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做起。
  “六根清净”就是要求我们净化我们日常生活,只要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心性清净,那么我们的意念就自然而然地随着净了。只有我们的心性意念内外都净,我们的内心就安宁坦然,无牵无挂。六祖在《坛经》里说:“外不著相为禅,内心不乱为定。”一个人能做到于内心安宁坦然,于外无牵无挂,这就是禅,这就是定。
  一个人平时修行福德高,他坐起禅来境界就高;如果一个人平时孽障深重,他坐禅坐一辈子也没有境界。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个人要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确实不易,这是真功夫。所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也是知易行难吧。
  我们佛教中所讲的上乘根器,我觉得并不是指那些自以为是的聪明人,应该指心平行直的、善根深厚的人。只有这些人,功夫积累到一定程度,机缘成熟,就像瓜熟蒂落,开悟了。
  所以我们学佛,就是要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止恶扬善,行于正道,不著事相,理事无碍,无所住而生其心,最后证得无上佛果。其实,我们大家肯定都有过这样感受,如果今天做了一件好事,不一定得到别人表扬,但自己内心就觉得舒服,胃口也好,觉也睡得香;如果今天做了一件对不起别人的事,别人没有怎么说,但自己内心总觉得别扭,饭吃不好,觉也睡不稳。
  因此,我们千万不能轻视我们日常生活中,哪怕很小很小的行为,哪怕一点一点的念头,它们都会影响到我们的内心。我经常对僧人们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八个字,我希望大家能领会我老调重弹的苦心,因为这才是我们真正的活法。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