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超然法师:一人一世界,一字一菩提


   日期:2020/3/28 16:1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一人一世界,一字一菩提

  修行贵在独处,世尊成佛不在人群当中,而是孤零零地独坐荒野之菩提树下;睹明星悟道那刻,纤毫不曾涉入思虑分别,更何况言语喧哗,及所谓的“交流”呢。

  除非有大善知识在身旁慈悲提携,那便应当如法依止,或许会有点醒拨通的那一天。若无如此殊胜因缘,还是独处静修为妙。否则,整日里忙于种种功德事物,事情做得再好,福德因缘积累得再丰厚,也不过是人天福报而已,终究无益于见性解脱,心不离相的缘故。

  况且,他自己都未必清楚,当他的第六意识在做功德之时,嘴上在喊着护持佛法之时,他的第七识却在暗暗盘算自我的种种利益,暗暗计较着见不得人的种种人我是非与七情六欲。一边做功德,一边造业,就算好人也大多如此。

  我做过在家居士,也曾视金钱如粪土一般地去布施供养,印经俢寺,等等。但我并未直接从那些活动当中获得法益,于是,我学会了做完功德便离开,回来静坐读经,每每受益无穷。

  做功德就做功德,帮助别人就帮助别人,不求回报也不纠缠,布施完毕就结束了。事情结束了,智慧就发扬了,自在之心就开始显现了。

  只要有条件,大家都应当做“有相功德”,大方地做,彻底地做,雪中送炭地做,而不必锦上添花。做了立即就放下,那就是“无相功德”。有些自欺欺人之辈,学了点儿什么“三轮体空”,便大言不惭地宣称自己不屑于做“有相功德”,其实呢,是他的第七识舍不得钱财,安慰自己一下而已。

  这种人无药可救,除非自己醒悟。连钱财都放不下,见性悟道绝无可能。

  “独处”的修行环境,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得自己去争取和创造。这或许需要一些时间,也需要智慧地沟通与抉择,还需要能力和才干的逐渐成长,但不能靠别人。

  陶渊明怎么说来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你的心不牵挂别人,别人也就不牵挂你了;你不关心名利前途,是非纠缠又怎会来找你呢。

  “独处”,隐者与学佛人在此相逢。

  “独处”时该做什么?就学佛人来说,“独处”之时正好亲近如来。怎样亲近如来?如果是上根利智,可以参禅或观心,直心正念观察“真如”之所在,一旦勘破妄想根结,“妙真如性”朗朗现前,便与如来打成一片,从此独行不独在,五欲六尘皆知音。此可谓不涉途程,直达本地风光。

  如果是中根小智,可以静坐读经,或持咒、念佛,等等,不管其它,只管一门深入。这些人对于佛法具有信心,只是道力还不充足,只要功夫下到,读经到心法相应,持咒、念佛到一心不乱,自然会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如果是下根浅智,对于佛法虽有信心而不确定,就需要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开始,所谓“因戒生定,因定发慧”。首先行善积德,供养三宝,培植佛缘;其次皈依、受戒,奉持在家戒法;然后,有了静修条件以后,开始持戒禅修,以解脱之心修世间禅定,同时接受佛经的引导;在得到世间禅定之后,因佛缘已经具备,自然会开发出无漏智慧,要么见道,要么证果。

  本人属于“中根小智”,学佛之后,皈依三宝和供养三宝等等善法功德已经具备,对于大乘佛法有坚定不移之信心,所以从“静坐读经”入手修行。出家后仍旧如此,几经尝试,“参禅”难以下手,“观心”无路可寻,只好继续坚持静坐读经。十几年下来,总算功不唐捐,与法有了几分相应,对于“参禅”和“观心”也能够触类旁通。

  问:如何是“利智”?如何是“小智”?如何是“浅智”?

  答:“利智”就是锋利的“大智慧”,乃是当下了知,不落思维分别;思维分别而了知,叫做“小智”;反复思维分别,也难以了知,叫做“浅智”。

  问:假如不够“上根利智”,但就喜欢“参禅”或“观心”,可不可以进行呢?

  答:当然可以,只是,需要“抱本参禅”,即在大乘经论的指导下,参禅或观心。换句话说,那就是“读经”与“参禅”交替进行;或“读经”与“观心”交替进行。以分别了知来树立端正知见,再放下思维分别,直下“参禅”或“观心”,以期觉悟本来。

  同理,那些“静坐读经”或“念佛、持咒”得不到受用的人,是因为业障比较重,福德因缘比较浅,他们需要一边供养三宝,培植种种福德因缘;一边“静坐读经”或“念佛、持咒”,久而久之,自然能够深入堂奥。

  “明心见性”离不开福慧双修,古时曾有大德功力深厚,却久参不悟,明眼人指点他在寺院里发心做执事,为大众服务几年,自然就悟了。甚至,曾有禅师因为把所有的资财拿出来供养大众,一贫如洗之际,得以明心见性。

  原因何在?只因为彻底放下了个人所有,此心一念离相,便是明心见性之时。六祖云:“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反复参悟这句,便是“参禅”的一条方便路径。

  修行本无关于文字,但如果没有大善知识在身旁指点,就离不开文字,离不开经论与祖师开示的指导。本人就是如此,福缘浅薄加上目空一切,就算遇到大善知识估计也被忽略了。

  忽略了也好,可以专心静坐读经。

  修行贵在独处,这静修的世界,不在娑婆,不属极乐,没谁可相伴,唯有无言妙性不弃不离。一人一世界,一字一菩提。此乃超然世界,字字皆是超越菩提,非是它物。

  识得者,欢迎参观;不识者,无言欢送。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超然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超然法师)  

 超然法师:《四十二章经》白话(下) 

 超然法师:《四十二章经》白话(上) 

 超然法师:《金刚经》白话(下) 

 超然法师:《金刚经》白话(上) 

 超然法师:《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白话 

 超然法师:《佛遗教经》 白话 

 超然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白话 第十二章 贤善 

 超然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白话 第十一章 圆觉 

 超然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白话 第十章 普觉菩 

 超然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白话 第九章 净诸业 

 超然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白话 第八章 辨音菩 

 超然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白话 第七章 威德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