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永信法师:少林功夫是“武术禅”


   日期:2020/3/30 23:5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少林功夫是武术禅

◎释永信 

  在人们心目中,少林功夫是第一位的,一些武侠小说里的描写更是神乎其神了;其实,再神也神不到小说中的程度。

  1982年《少林寺》电影出来之后,少林功夫深入人心,一时间全国上下都在学少林功夫。人们通过少林功夫认识了少林,我却隐隐地感到,人们通过少林功夫也误解了少林。

  谁也没有想到,就在少林寺又红又紫的时候,佛教界内部却普遍不认可少林寺,对少林功夫非常瞧不起,认为少林寺只打拳不做佛事,偏了。

  翻开少林寺的历史,这种看法不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才有的,在民国期间就有。当年,这一带山区土匪经常出没,哄抢百姓食物。少林寺有个恒林和尚,是位高僧,与徒弟妙兴一起把少林寺的几百条枪集中起来,成立了一个保卫团,保护地方平安,方圆几十里,安良除霸,贡献很大。尽管师徒俩是当地政府和当地老百姓心目中的英雄,但佛教界认为他们不务正业,参与社会上的事情太多,从事的佛教界的事情太少,在佛教界没地位。

  一座1500年之久的千年古刹、禅宗祖庭,如被认为只打拳不做佛事,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尽管我不是这么认为,但你要拿出一系列的事实,一整套的理由,来阐述清楚也不是一件易事,否则,不仅少林弟子难以学到真正的少林功夫,少林寺也会被人误解,逐渐丧失其最有价值的禅宗传承。

  如何营造一个有利于少林寺发展的环境,少林寺今天的所作所为,不仅让寺庙的僧人理解,让佛教界理解,还要让全社会理解,最终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这对我来说,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少林功夫有着不同于其他拳种门派的特点,这个特点就是禅与武的结合:以参禅之心习武,以习武作参禅手段之一。“禅武结合”是少林武学的精华所在,也是少林历代僧人千年的感悟。

  “文革”后学武的人越来越多,重拳不重禅的现象非常普遍,我根据多年练功的感悟,提出了“武术禅”这个概念,也就是把少林功夫套路跟少林文化结合,跟佛教文化结合,跟佛教信仰、禅宗信仰结合,习武修禅,修禅习武。

  少林功夫与禅是一个辩证的关系,功夫既能强身健体,也是修禅法门,更是佛教护法的手段之一。少林功夫强调“以武入禅”,“武因禅显”,辩证地说明了学武离不开禅修,禅修也需要得到武术的外护,内禅外武,使禅与拳有机地统一起来,这就是佛教里提到的动静结合的统一辩证的关系。而且,从历史上看,少林寺僧人的确不存在“以拳代禅”或“只练拳,不修禅”的问题。少林寺很多有名的“拳师”也是很有修证的“禅师”,这在有关少林寺的古籍中有大量的记载。

  现实生活中,不少练武的人不懂禅,懂禅的人不练武,两者是分开的。少林寺的武僧,必须坚持禅武合一,修禅习武,习武修禅。在我们看来,武为基础,功在自身。练功要实在,基本功、套路、技击,一步一个脚印,有序练习,才能无序变化。禅为根本,功在自心,要从自心参悟,唯有明心见性,功夫才能出神。

  这才是少林寺历经1500年形成的宗风。

  今天,追溯少林功夫文化形态,对于认识和传承少林功夫是极其重要的一件事。

  少林功夫的深厚文化内涵是禅宗智慧赋予的。

  少林功夫首先为一种信仰,一种对于超常神力的追求。对于超常神力的渴望,对于超常智慧的追求,从来都是佛教徒的追求目标。这是少林功夫表现为神奇武术之根本原因,这也是少林功夫与其他武术的区别所在。

  少林功夫的灵魂是佛教禅宗智慧。佛教徒非常重视愿力对于修道过程的保障作用。愿力信仰是少林功夫信仰一个重要的表现形态,它形成于唐朝《妙法莲华经》盛行时期,一直延续至当代。少林功夫信仰主神叫紧那罗王,少林寺有紧那罗王大殿。

  少林功夫信仰的最初形态是禅定。“禅武合一”是少林功夫主流思想,并成为少林僧人修习功夫的目标和理想境界。禅宗讲究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修行,实现学佛的目标;功夫作为少林僧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也被纳入到学佛修禅的形式中。修习少林功夫的主体是禅者,禅心运武,透彻人生,内心无碍无畏,表现出大智大勇的气概。禅,赋予了少林功夫更为丰富的内容。少林功夫带给禅者特有的轻松、自在、神化之境界。

  佛教僧人的生活受佛教戒律的约束,佛教最基本的戒律为五戒:戒杀、戒盗、戒YIN、戒酒、戒妄语。在少林寺特定环境中,戒律演化为习武戒约;戒律在习武者身上,表现为武德。这种戒律约束也直接影响了少林功夫的技术风格。少林寺僧人练习武功,只为自卫,不为攻击,所以少林功夫时时表现出节制谦和的特点,动作特点是幅度小、含蓄、讲究内劲,短小精悍,后发制人。

  少林功夫是一个庞大的技术体系,根据少林寺内流传下来的拳谱记载,历代传习的少林功夫套路有数百套之多,其中流传有序的拳械精品有数十种,另外还有七十二绝技,以及擒拿、格斗、卸骨、点穴、气功等各类独特的功法。这些内容,按不同的类别和难易程度,有机地组合成一个庞大有序的技术体系。

  少林功夫的传习方式十分丰富,一般主要以口诀为媒介,又与少林寺传统的宗法门头制度相结合,核心是师父的言传身教和弟子的勤学苦练。高水平的少林功夫传习,则往往取决于师父的心传和弟子的顿然领悟,这一境界又需要从日常的宗教修持中不断研修方能达到,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也正因如此,才充分体现了少林功夫“禅武合一”的法旨。

  少林功夫的传承按照严格的师徒制度进行。这种师徒关系,是少林寺传统的宗法门头制度的最基本表现。宗法门头制度是古代中国社会的基层结构,具有极强的稳定性和凝聚力。少林寺的宗法门头制度,由13世纪曹洞宗祖师福裕禅师住持少林寺期间确立。福裕禅师把少林寺建成中国传统宗法门头制度的子孙式寺院,对少林寺及少林功夫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少林寺宗法门头历史上最发达时期,下辖25个下院。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朝廷对少林寺宗法门头进行了一次大整顿。目前仍有10个下院。

  福裕禅师确立的传承谱系,计有七十辈,如下:

  福慧智子觉,了本圆可悟。

  周洪普广宗,道庆同玄祖。

  清静真如海,湛寂淳贞素。

  德行永延恒,妙体常坚固。

  心朗照幽深,性明鉴崇祚,

  衷正善禧祥,谨悫原济度。

  雪庭为导师,引汝归铉路。

  少林寺僧人来自五湖四海,“七十字诗”传承谱系,使少林寺变成了一个宗法大家族。少林寺僧人对于以上七十个字,都能脱口而出。僧众出外参学,一说出自己的法名,就知道他是哪一宗,哪一辈。当代少林寺僧人传承至“素、德、行、永、延、恒”,已历30多代,近800年历史。

  通过简单的回顾与追溯,我们更能认识到:“禅武合一”是少林功夫的核心。

  由于我们坚持少林寺历来“禅武合一”的观念,武术界看不起少林寺,说少林寺练武术,没出过什么世界冠军。其实,他们不知道,我们追求的目标,本来就不一样嘛!

  少林僧人功夫了不得,但跳高不如跳高运动员,举重不如举重运动员,跳远不如跳远运动员,速度又不如长跑、短跑运动员,跟头翻再高也比不过自由体操运动员,平衡度再好也不及杂技演员;但少林功夫将这些聚合到一块,再注入禅的精神追求,则神奇入化,无以伦比了。所以,少林功夫追求的是综合素质,身心的协调,追求的是人格的圆满、生命品质的提升。

  少林僧人练功,我们不用“武术”二字,而用“功夫”。当时命名时,和国家体育部门有过争议,他们认为建国以前用国术,建国以后用武术,一再建议我们用“少林武术”四个字。

  我认为技术层面叫武术,而功夫不仅有技术层面,还有文化层面、信仰层面,就内容及含义而言,武术一词代替不了功夫。应该说武术是功夫的一部分,即功夫至少包括武术与武道两个层次,再进一步是禅,功夫成为少林寺特有的修禅法门,所谓以禅引武、以武修禅。所以说,修练少林功夫的主体是禅者。

  为了突出少林寺僧人练功的内涵,我们坚持叫“少林功夫”,以示区别。少林寺一定要抓住少林功夫“文化源”这一点。把握好了源头,即使支流受了污染,总还会有清流往外涌。

  少林寺习武僧人遵守戒律,老老实实按前人订下的老规矩做,肯定有自己的道理,如果没弄清老规矩的道理,就扔掉老规矩,那是很盲目的做法。所以,我们不会参与社会上的各种武术比赛,而专注于为少林功夫的传承与发展做点贡献。但在我们寺院内部,我们有着自己独特的以修行增进为目的的考评机制,那就是常说的“考功”。

  早在2002年,我们就开始着手少林功夫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之所以这样做,一是想通过申报,保护少林寺的无形资产,保护少林寺的知识产权;二是想给少林功夫定性、定位。

  当时,我们少林寺独立出面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全国还没几个人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更不清楚。找到省文化厅,他们说不知道;接着找文化部,他们惊奇地说,你是怎么想到“非遗”这个事上来的?

  2002年开始向联合国有关部门申报,2004年又申报过一次,国家级的批下来了,但世界级的还没有批下来。审核部门有一个标准,申报对象面临濒危的优先,但少林寺在全世界太“红火”了——真真假假让人无从分辨,专家据此判断少林功夫无需保护、不算濒危对象,所以我们就很吃亏。

  结果是有点遗憾,但过程是很有收获的。我们没申遗之前,对少林寺武术、少林功夫的定位,一直很模糊。是武术申遗还是功夫申遗?当时提出了一大堆的名字:少林武功、少林禅功、少林艺术、少林国术、少林武艺……争论到最后,我说,还是叫少林功夫吧——功夫二字来源于禅修,这也算是正本清源。

  光有个名字还不行,你要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必须把少林功夫的技术层面、文化层面、精神信仰层面剖析清楚。所以,在申遗过程中,我们请了很多一流的专家学者包括国学大师,探讨了很多次,对少林功夫是什么,有什么,将来怎么传承都理清楚了。这个事情很难做呀,但最终还是做成了,这也为少林寺和少林文化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宣传作用。我们为申遗花了点钱,尽管还没成功,但申遗的基础工作,是很成功的,很有价值的。

  我认为少林功夫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的可能性还是有的,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如果能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对少林功夫的保护将是有利的。我对弟子们说:联合国人类文化遗产,有形的,保护的是文物;无形的,保护的则是人。你们不用跟着流行跑,要好好练功,耐得住寂寞,申报成功后,你们就都是人类的宝贝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