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永信法师:听少林方丈释永信说人生


   日期:2020/3/31 16:5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听少林方丈释永信说人生

◎彭明榜 李阳泉

2006年3月22日,俄罗斯总统普京来到少林寺参观访问,盛况空前。一时间,少林寺和少林方丈释永信成为全世界舆论关注的焦点。

其实,少林寺和释永信方丈这些年来已经不止一次成为焦点了。少林功夫全球巡演、打商标官司、开办实业公司、申报世界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林武功秘笈网上公开、全球海选功夫之星……这些在常人看来与清净佛门似乎毫无瓜葛的事情,却实实在在发生在少林寺,发生在少林方丈释永信身上。

2006年4月10日,我们赶在永信方丈参加世界佛教论坛前奔赴嵩山少林寺,采访了永信方丈。

我要为少林寺下一个1500年负责

记者:大师,您好1 2000年我们杂志曾经采访过您,当时我们杂志评出了“可能影响21世纪的100个青年人物”,其中就有您。以您今天的成就来看,我们的评选可以说名副其实……

释永信:我不过是身居深山的一个和尚,哪会有那么大的影响。

记者:您过谦了,相当长的时间内,您和少林寺一直受到国内外舆论的关注。今天的少林寺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是驰名中外,与您的领导是分不开的。那么,您能谈一谈自己的经历和管理少林寺前后的变化吗?

释永信:我是1981年来到少林寺的,被行正长老收为徒弟。说起来,我的佛缘真是不浅。那一天,师父正要为我在立雪亭举行皈依仪式,正好白马寺海法方丈来到少林寺。我和海法方丈也认识,他便做了我的引进师,行正大师则做了我的剃度师,并赐我法号为永信。两个名寺方丈为一个年轻人举行皈依仪式,这样的机缘实在是不容易获得的。

当年的少林寺一片破败,只有孤零零几个大殿,香火也不旺盛。因此,我们必须靠种地养活自己。那时候,我们几个年纪稍轻的便承担起了挑粪、担水、种地的活儿。说实在的,那时候的生活真是苦,但是,师父一再对我说,艰苦的岁月应该是对自己的一种历练,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练就平常心,便有可能通往大道。几年以后的1984年,师父让我负责寺院民主管理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协助师父处理日常寺务。那一年,我19岁。1987年,师父圆寂,我继承了师父的衣钵,担任了住持,全面主持寺院工作。1999年正式升座为少林寺方丈。

这十几年,少林寺的变化确实不小,但绝不是一个人的功劳。就好像少林寺有今天,也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仅仅因为一部电影《少林寺》。应该说,少林寺的发展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国家宗教政策的恢复是根本原因,而其他的,都是相对次要的。

我全面主持少林寺的工作以来,在寺院的基础建设和文化建设上花的力气很大。寺院的建筑多次翻修,2004年到2005年上半年,少林寺又进行了最大规模的一次整修。这些年,我们对少林文化的开发和利用也相对比较集中,开通了少林寺网站、办了《禅露》杂志、少林书局、召开了几次学术研讨会、出版了许多少林文化图书、并在国内有关专家学者的提议下开始了“少林学”研究……应该说,这些都还算是一点成绩吧。

记者:请问下一步您会把少林寺带向何方?

释永信:少林寺从北魏时期建立到现在已经1500多年了。早期的少林寺是以翻译经文著称的;达摩祖师来之后慢慢变成了一个禅修中心。 。

现在正好赶上一个世界变革的历史时期,能否把握好方向,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能够把握好方向,才能找到彼岸。我希望能够为少林寺的下一个1500年负责,这当然主要是如何把握好方向的问题。我想,少林寺的未来发展,主要应该集中在如下3个方面:

第一:传承。少林寺的僧团建设是保证少林传承的核心所在。自元代雪庭福裕大师建立了少林寺子孙庙的传承制度以来,少林寺的传承一直没有间断过。

第二:修持。加强少林寺僧人的修学,使禅宗祖庭成为当代禅修的中心。

第三:教化。包括少林慈善活动、学术交流、出版活动等等。

围绕这3个方面,深入扎实地做。如果把现代化比作潮流,我们佛教就是一条船。我们要面对潮流,把握好方向,要明了该干些什么,不该干什么。只有这样,才能稳当地航行在潮流之上。

记者:有媒体称您为“少林CEO”,您如何看待少林寺的商业行为?

释永信:没有商业,物品就不能流通,人们的生活就不方便。我们的商业运作,和一般的商业运作有本质的不同。市场经济下的商业是以盈利为目的,而我们是以自养为目的。事实上,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农禅并重的传统,僧人讲究“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但是今天,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耕种的层面,我们有机会也有能力参与其他类型的自养活动,我们为此进行了一系列尝试。以我们投拍《少林寺之僧兵传奇》为例,我们就是以少林寺的正史为背景,争取最大程度地接近历史的真实。因为戏说多了,真正的历史就没有了,尽管那样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由于少林寺1500年来的传承没有间断过,而又地处嵩山,作为中原文化乃至整个中华文化的一个部分,对少林文化的弘扬其实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我们的许多商业行为是与国际上最有名的机构合作的,这无疑会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热爱中国。

有智慧的人不会烦恼

记者:我们在一些媒体上也看到了个别对少林寺和您本人的质疑性文字。请问面对方方面面的压力,您是如何调节的?

释永信:应该说,少林寺所走出的每一步,总遇到一些阻力。我们出家人做事是为了信仰,而不是其他。因此,只要这些质疑还不是信仰层面上的,我都不会理会。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如果你对所有人的评价都非常在乎,因此畏首畏尾啥都不做了,那就让那些质疑的人得逞了……(笑)由于是在信仰的层面上做事情,我很容易做到“劳身不劳心”。

在人们心中,值得尊重的出家人似乎应该是除了念经什么都不做的。我不这样想,我觉得僧人一方面要完成自己的修行,勇猛精进;另一方面还要争取为更多的修行者创造好的修行条件。

我们出家人做事讲究“可愿不可求”,就是要发大愿,但是不作强求。因此,我们不把碰到的阻力当成压力。相反,我们认为阻力是一种因缘,也可以说是一种修行的法门。这样想,也就无所谓烦恼,无所谓调节了。

记者:可是现在青年人面对很多压力,许多人会有许多苦恼,他们很难拥有您这样的超脱……

释永信:我们佛教讲“智慧”二字,有智慧的人不会烦恼。还有一句话是“烦恼即菩提”,也就是说在烦恼中我们可以历练自己从而获得法喜,这其实就是生活中的辩证法。只要我们变换一个思路,就可以把苦恼战胜,获得轻松的心境。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好高骛远,这可能也是烦恼产生的一个原因。年轻人最应该在“踏实”二字上下功夫,不能总是对自己期望很高。过高的期望,本身就是一种妄想,我们要以一颗平常心对待我们的时代,对待自己的生活。对修行者而言,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修起,从小事修起,从眼前的一件一件小事修起。把自己听到的正法,悟到的真理,融化在自己的日常生活里,我认为这才是学佛修行的大道。这一点同样适用于社会上的青年人,理想要有,目标要有,但是一定要切合实际。

记者:我们这些俗世中人要产生大智慧有没有方便法门?

释永信:当然有!佛家认为,不管是做什么事情,关键看你的心态。你的心态好的话,能够正确对待事物,用理智分析、用智慧行动,你自然就不会有烦恼,于是就不会有痛苦。俗世中很多人往往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目的耗费自己的生命,而且方法不得当,那样不烦恼才怪。说到底是一个心态问题。不论是在庙宇中修行还是在各个行业工作,有一个规律都逃不脱,那就是要充分认识人生、理解人生。有的人做的是轰轰烈烈的事业,但他未必不空虚;有的人做的是社会的边缘事业,但他未必不充实。因此,佛家认为,不一定个个都要出家,不一定个个都做一些好的行业。做什么事情,在哪个行业都是一种修行,都是对人生和社会尽责任和义务,从而达到众人满意,这就是一种向善、向上的境界。

 

成功是一个过程,需要付出自己的一生

记者:现在一些青年人抗挫折能力相对脆弱,他们一遇到失利或者失败,往往会对生活心灰意懒,极端的甚至想以遁人空门为解脱。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释永信:每个人的生活都要有信念。各个行业里都能完成人生的追求。没有了信念,即便进入空门,也一样会有很多烦恼,不是有人说“披上袈裟事更多”吗?说这话的人就是对出家生活准备不足,说到根本处是信念不坚定。其实出家修行的生活并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清风明月、诗情画意。出家人同样要面对很多具体的问题,如果信念不坚定,就会陷入新一轮的烦恼;相反,如果是以积极的心态出家,信仰很坚定,任何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出家本不是消极的,如果信念不坚定,而认为可以在出家后得到解脱,一样会因为不坚定的信念而出问题。

记者:您认为成功的标准是什么?

释永信:只要努力了,尽心了,就成功了。每个人的因缘不一样,不一定所有的人经过努力都会春暖花开。因此,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框框来框定什么是成功。努力了,就不会有遗憾了。现在青年人常常说要实现某种理想,要我说,树立一种理想远比真正实现了更重要。树立人生的理想,用佛家的话来说就是“发心”。我们禅宗的六祖惠能大师在《六祖坛经》中说:“自性众生无边誓愿度,自性烦恼无尽誓愿断,自性法门无量誓愿学,自性佛道无上誓愿成。”

现在我们的教育,往往以分数来评定学生的优劣,我觉得这不是最科学的。要看一个学生将来有没有可能成才,学习成绩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就等于成功了一半。问题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很大,怎么才能把理想变成现实呢?六祖惠能的话就可以作为缩短理想和现实之间差距的方法。我们不妨把佛教徒的解脱成佛的目标兑换成大家的人生最高理想,所谓“自性众生无边誓愿度”就是说,既然我们已经确立了人生目标,就要为了这个目标而去奋斗。不能确立了目标还在不断摇摆;尽管树立了大的目标,可在现实人生当中,还是会有各种各样的干扰,精神的、物质的等等。佛教称之为“烦恼”,因此非常需要“自性烦恼无尽誓愿断”。光有了坚定的理想还不够,还要认真学习各种知识,掌握各种方法,佛教称之为“法门”,所以要“自性法门无量誓愿学”。最后,要对自己从事的事业有坚定的信念,要排除万难勇猛精进,争取实现自己的理想,“自性佛道无上誓愿成”,放到人生中就可以这样理解。

记者:您如何看待金钱?

释永信:金钱是社会的必需品。用得恰当可以培植福报,比如做慈善事业等。如果不好好利用,则可能招致很多麻烦。因此,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用之有道”,让金钱在人生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千万不要把拥有无限多的金钱当成一种人生目标。

记者:您认为自己成功吗?

释永信:我认为,成功是一个过程,需要付出自己的一生,不是简单的一个结果。我的成功不是媒体和舆论所关注的那些流于表面的新闻事件。我做这些事情,是为了更好地弘法,为了佛教的传承、僧众的修持以及对信众的教化,是一些方便法门而已。对于我个人而言,成功应该意味着见地、解脱和人格上的完成。

(《中国青年》2006410)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