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宽运法师:忧民之所忧 乐民之所乐──香港政改咨询的思考


   日期:2020/4/6 19:4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忧民之所忧.乐民之所乐

──香港政改咨询的思考

  香港回归已17年,社会普遍殷切期待按照《基本法》落实普选的目标。特区政府希望先就「2017年行政长官及2016年立法会产生办法」的相关议题展开咨询,广泛收集社会各界的意见。为此,政制及内地事务局拟备了《政改咨询文件》,并展开为期五个月的公众咨询。

  特首梁振英先生曾在「七.一」庆回归活动上致辞时表示,落实二零一七年行政长官普选,是今届政府的重点工作,政府会在适当时候进行咨询。他呼吁,持不同意见的人士,以包容、务实、平和及求同存异的态度,寻求最大的共识。

  现时已过了两个多月,日前(2月18日),基本法委员会副主任梁爱诗女士在接受电台访问时,承认各界意见分歧仍很大,政府和建制派都已表明公民提名、政党提名不符合基本法,而部分泛民主派则坚持提名有筛选便占领中环。她表示对政改达成共识不乐观,认为咨询文件仍有空间讨论,呼吁不要坚持己见,同时指出现阶段应该务实。

  对于「占中」问题,有团体最新民调结果显示,支持或强烈支持占中只有三成八,相反反对或强烈反对占中的有五成四,另有五成八担心占中会暴力收场,其中认同占中的市民大部份担心占中会暴力收场,并损害本港经济。因此,早前香港八大商会发表声明反对占中。连爱国商人李家诚先生也说:「占中」对香港不利,无论是多少天或多少小时,对香港都有损害;要争取民主,不是「占中」就能达到。是故,「反占中」──即不要占中,已成为有识之士之共识。

  与此同时,全国人大常委范徐丽泰女士即将前往北京,准备出席在北京举行的两会,她在2月19日下午接受电视独家专访时,以个人名义向上个星期在广东道受辱骂影响的内地游客道歉;她不希望香港开放、自由、包容的国际形象被破坏,建议政府应该增加基础设施。对于现阶段政改咨询各方能否达成共识,也做出了回应。

  在专访中,范太首先提到了香港有团体早前在广东道发起的针对自由行游客的(「反蝗」)行动,认为这是破坏香港文明理性的形象。

  范太说,提出的方案和建议要在《基本法》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决定的基础上,而从现在的情况看,各方达成共识的可能性并不高。因此,她认为如果各方面可以暂时停一停、想一想,到底是自己的选票重要?还是香港人有普选重要?要拿点智慧、拿点勇气出来。

  对于目前这个全城聚焦的「政改咨询议题」──「在2017年普选行政长官」的问题上,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女士于2月27日出席一个论坛后向传媒表示,咨询期已过了一半,她担心余下时间听不到实质意见谈提名程序、提委会组成、以至选举办法等具体课题,令五个月的咨询期未能达致最佳效益。她说,咨询期开始时已表明态度,会有商有量、开放而兼听(如政府宣传短片所说,必须「一齐讲、一齐听」,「有商有量」,「实现普选」),但讨论如偏离一些重要原则,便会作出提点。

  她表示在上一次政改咨询时,深深感受到香港各界和普罗市民,对2017年普选行政长官有强烈要求。这个目标如达不到,会令很多市民失望。落实普选行政长官对特区未来管治和社会整体发展有利。若讨论未能聚焦于较实在并具法律基础的课题,这目标恐会变成「镜中花、水中月」,令民主进程不能向前迈步。她呼吁各界和各党派在未来两个月提交意见。

  因此,面对此「政改咨询」的问题,身为香港社会的一份子,实有必要作更深一层的省思。民主普选的根本目的及意义何在?无非为报效国家、服务社会、利益众生。

  我国宋朝的大臣范仲淹,可以说是最佳的典范,他以造福百姓为己任,认为为人父母官者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就是说在人民感觉到祸患出现之前,已替他们担忧;在人民得到快乐之后,自己才快乐。自古及今,确实有不少英雄豪杰在这种思想启迪下,为国家、为人民,努力奋斗,奉献自我。为什么这些人能这样做?他们的共同点就是有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只有从内心深处饱含着对祖国、对民众的热爱,才能先忧国忧民,后考虑自己,甚至不考虑自己。假如没有这种爱国爱民之心,是不可能做到的。 

  正如佛教《华严经》中所说:「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身求安乐。」所谓「一切为了众生利益,一切为了利益众生」;因此,为了能更好地服务社会、人民,我们做任何事情,必须以港人利益为首要考虑,也就是说,一切政策的实施必须以「利益港人」(即「利益众生」)为基础或前提。然如何才能真正利益众生?那就是必须要做到「无我」。可是,一般人的习性都是「自私自利」的,要真正做到「无我」,如何可能?

  其实「自私自利」之中也有几个层次和阶段:

  第一个层次,自私、自利,但不会防碍他人,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和道德标准。

  第二个层次,虽然自私、自利,但同时又能够利益他人,这就是「自利利他」,也是「菩萨道」的第一步,但这仍是凡夫的境界。

  第三个层次,即使是对自己没有利益,可是对众生是有益的事,也要秉持「舍己为人」的精神。这也就是古往今来许多大宗教家、哲学家们所主张的「大公无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精神。

  因此,佛教教我们要不断自我提升;从佛教的立场来看,自私自利的结果,就会造成「我执」,即对人、事、物抱持我见甚至是偏见及执着,因而衍生种种的烦恼。社会上许多伟大的人物,即使做到前面所说的第三个层次,但还有一个「大我」,还是有一个「我」的存在;有我就有「你」、就有「他」,就有种种的分别、种种的比较、种种的纷争与烦恼;因此在第三层之后,就必须往上再提升一层至第四层,那就是「无我」的境界。

  佛法中说的「无我」,是把个人一己的私利,分享给一切众生,化个人的利益为大众的利益;也就是说,凡事均先想到大众,无条件地奉献给大众。而在大众得到自己的帮助和利益之后,既不邀功,也不望回报;心中从不记挂、计较自己曾帮了多少人、救了多少众生、做过多少好事,这也就是彻彻底底的「菩萨道」精神。

  「菩萨道精神」的涵意,第一要「上求佛道」,第二要「下化众生」。「求佛道」是成长自己的智慧,增长自己的慈悲心;「度众生」则是帮助众生解脱烦恼,离苦得乐。以上所说的四个层次,说起来好像容易,但做起来却相当困难。但是,虽然不容易做到,但并不是不可能,至少我们可以把它当作是努力的方向和目标,脚踏实地实践下去。

  关于「无我」的深义,记得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总统罗斯福,他对战争非常之痛恨,一直思考「世界能否能有永久和平」的问题,而他对中国的佛教又非常之仰慕,于是就发信去请教我们「人间佛教」的始创者太虚大师,希望能从佛教的教义中得到解答;当时太虚大师只写了两个字──「无我」,然后回复给罗斯福。这是多么高的智慧啊!如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无我」,那么国家与国家之间就没有纷争,种族与种族之间就没有纷争,宗教与宗教之间就没有纷争,社会与社会之间就没有纷争,政党与政党之间就没有纷争,乃至人与人之间就没有意见的分歧,如此世界就能永久和平了。

  这种「无我」的思想,今天仍然适用于世界各地乃至香港,我们只要本着「无我」的精神,就不会坚持己见,为了争论而争论;没有争论,就没有歧见,社会自然就能和谐。如果说「无我」境界太高,一时难以做到的话,那么最起码应该做到「平等协商」、「和衷共济」;尤其是我们佛教的出家人,所谓「和尚」,就是「以和为尚」;僧团之中强调「六和」,见和同解,统一认识;戒和同修,统一制度;利和同均,共享均等利益;身和同住,中、港两地大家都是中国人;口和无争,彼此以礼相待,不出恶言;意和同悦,大家意见合一,和颜悦色,欢喜相见。我们很多人生于斯,长于斯,对香港这个热土怀着深厚的感情,又怎忍心看见民意分歧,因某些激进份子而造成「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局面?我们是否应该好好检讨,善自思维,为香港的明日作更深层的省思?

  二零一四年三月一日写于香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