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济群法师:与戒幢佛学研究所在读研究生的一席谈


   日期:2020/4/25 23:5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与戒幢佛学研究所在读研究生的一席谈

——2004年9月讲于般若堂

  戒幢佛学研究所的办学方针,和一般佛学院有所不同。我觉得,佛学教育首先应明确目标:教学重点是什么?培养什么人才?培养人才的目的又是什么?若是对这些问题没有清晰的认识,办学又如何能取得实效?另一方面,今天的佛学教育受学界影响过多,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部分法师对学位及学术成果的高度重视,一是大量学者参与佛学院教学。在这样的氛围中,佛学院的学生多热衷于读文凭、搞研究、写论文。事实上,佛学教育的重点,应在于发心的根本教育、正见的核心教育、僧格的素质教育,遗憾的是,这些却是目前教界最缺乏的。
  目前,整个汉传佛教地区的信仰素质偏低。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输送到各佛学院校的学僧素质也不容乐观。这就更有必要加强佛学教育的力度,使他们尽快成长为合格的僧才,早日荷担起化世导俗的重任。如何才能快出人才?传统的宗派教学固然有显而易见的长处,但多少也存在一些缺陷和先天不足。
  面对这样的现实,戒幢佛学研究所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总结出了自身的指导思想。我们知道如何在教学中落实佛法的本质,更知道办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在年初发表的《汉传佛教的反思》一文中,我提出了修学佛法的五大要素,这将是研究所未来的教学方向。同时,研究所编辑出版的《戒幢佛学论丛》,同样会遵循这一原则确定选题,以此为汉传佛教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些引导和借鉴。

一门深入 树立正见
  我所提出的五大要素,吸收了南传和藏传佛教的一些思想,也是任何一个宗派必须具备的核心内容。目前,研究所有三个研究生专业,分别是菩提心、阿含和唯识。尽管专业不同,但都应围绕这个中心展开学习。
  唯识专业的学习,重点在于唯识见的获得,这就必须对《辩中边论》、《解深密经》、《摄大乘论》等经论进行深入研究。阿含专业的学习,也应具备相应的正见,如苦、空、无常、无我。菩提心专业的学习,则以中观见的获得为主,学习重点为《菩提道次第》、《入菩萨行论》、《般若经》、《中论》、《入中论》。在学习过程中,每读一部论典,都要明确关于“见”的问题有哪些。带着问题去学习,效果会比较好。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为期四年,每学期应精读相关经论并完成作业,第五年撰写论文。希望大家能在此期间扎扎实实地将几部重要典籍读懂、读透,对日后的修学和弘法必将大有裨益。关于这一点,我自己也是深有感触。十几年来,我在佛学院主要讲唯识学,就老老实实地下功夫研读唯识典籍。当年讲《解深密经》,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将《圆测疏》啃下来;讲《摄大乘论》,就下功夫读《摄大乘论》;讲《辩中边论》,也是以一年多的功夫来读。这样几年下来,不仅对我个人的学修很有帮助,近十年的弘法,同样得益于唯识的基础。
  佛法浩如烟海,作为修学者,必须一种见为基础,以此作为个人修学的落脚点。如宗喀巴大师持中观见,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便立足于中观见建构佛法修学体系。现在的佛学院教学,虽然学了很多重要经论,从三大语系到八大宗派均有涉猎。但多流于浮光掠影式的泛读,未能一门深入。这既和老师的水平有关,也和学生的基础有关,更和课程的设置有关。再加上学习方法等问题,往往几年学下来,只是掌握了些支离破碎的佛学知识。
  这样的学习,等于是在应付各种课程,真正能够落实于心行的知见却几乎没有。所以,希望同学们能用心读透并领会一两部经论。若以一年时间学《道次第》,再以一年时间学《入菩萨行论》,将这两部论学下来,关于菩提心的见、修和发心就基本具备了。因为其中既含摄了菩提心,也阐述了菩萨行。然后,进一步学习中观思想体系的《入中论》、《十二门论》,加强对空性见的认识,就更完整了。

学以致用 历境炼心
  事实上,学多学少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够学以致用。如果学得多,但落实于心行的少,反不如学得少而能落实于心行。不要因为学得多,就有优越感。专心学习的人不会面对很多人事,即使有不少缺点和习气,也不容易暴露出来。
  而做事过程中,有因缘引发各种习气,调动各种凡夫心。佛陀在戒律中规定:在家做过什么,出家就不能再做,确实是用心良苦。因为佛陀深知人性的弱点,深知凡夫心的危害。但我们要知道,声闻是少事少业的修行,而菩萨是多事多业的修行。发心做事的同学,如能在面对各种境界时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就比别人有更多的锻炼机会,正是禅宗所说的“历境炼心”。以此帮助我们很好地认识自我,纠正自身的问题和习气。从这个角度来说,做事有做事的优越性。
  认识自身问题的过程,也是调心的过程。比如在情绪低落的情况下,心的觉照力能否用得起来?这就是考验修行工夫的时刻。另外,在做事过程中,往往会依循固有习惯,有自己喜欢或讨厌的对象,有看得惯或看不惯的事情。面对种种人和事,我们会不知不觉地进入原有的心行状态,这更是需要特别加以警惕的。有一点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社会上的员工在面对不同顾客时,始终能保持职业性的微笑。尤其是那些训练有素的员工,一旦顾客出现,立刻能调整到最佳工作状态。当然,他们是带着有所得的心在服务,是为了保住自己的职业,为了从客户那里得到利益,从而使心时常处于警觉状态。人们为了一点点物质利益,尚能对自己的心行进行有效训练。我们为摆脱凡夫心,成就佛菩萨的品质,更应当发勇猛心,积极改造自我。如果总是纠缠于情绪中,那是很失败的人生。
  有些同学对接触信众存在畏难情绪,这其实也是一种心理障碍。通常,我们会因此而采取回避方式。尤其是出家人,更能为自己找到充足的理由:不接触人有利修行,所谓不攀缘。理由固然正确,但更多原因却是在给自己的心理障碍找借口。所以说,问题并不在于是否接触信众,关键是检讨自己是否存有心结,清楚自己的发心是什么,自然也就明确目前更需要做的事。

  希望大家经常坐在一起谈一谈:我们的想法离佛法的正见有多远?这需要彼此互相观察并纠正。六和敬中有见和同解,不是要大家将不同意见保留起来,而是通过相互探讨使想法统一于佛法中。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