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清净法师:大乘攻略:前学 五、十方薄伽梵 一路涅槃门


   日期:2020/4/28 19:1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五、十方薄伽梵 一路涅槃门

  大乘三大学派“中观、瑜伽、如来藏”三位一体,不二法门,互为“体、相、用”。佛教的修行,就是在“自性”上用功夫。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千经万论,诠释自性;八万法门,归于自性。

  佛陀对于“自性”的表述,有时说空,有时说有,有时说即空即有,有时说非空非有。这都是针对不同根机和次第的众生,从佛性的“法、报、化”三身,也就是佛性的“体、相、用”三个角度或分别诠释,或全面表述。就如同,要向未见过我手中这个杯子的人讲清这个杯子,需要分别表述出“材质、形状、作用”,这就是“体、相、用”。

  就像学习一部经,按照天台宗的“五重玄义”: 一释名,解释一经之题目;二辨体,辨别一经所诠之体性,如《法华经》即以“中道实相”为全经所诠之妙体;三明宗,阐明一经之宗趣;四论用,论说一经之功用;五判教,又作判教相,判立一经之教相,以定一经之评价。于是,一部经就很容易理解全面了。

  我把佛陀对自性的表述总结为:

中观唯识唯心见,

法报化身自显现;

心佛众生无差别,

体空相明用周遍。

  体空:法身,中观空性见(清净明觉,般若智慧),三法印之“涅槃寂静”。

  《心经》: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龙树菩萨: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六祖: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坛经》:一日,师告众曰: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神会出曰: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

  相明:报身,唯识瑜伽(苦乐觉知,转识成智),三法印之“诸行无常”。

  《维摩诘所说经》:

  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

  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

  佛语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

  用周遍:化身,唯心如来藏(情与无情,天地万物,芸芸众生),三法印之“诸法无我”。

  有人问大龙智洪禅师:“什么是微妙的禅?” 智洪禅师回答:“风送水声来枕畔,月移山影到窗前。” 空中,梧桐落叶飘零;眼前,萧瑟秋花凝霜。

  一位秀才问赵州禅师:“此情此景,如何感悟人生?” 赵州禅师说:“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

  投子大同禅师与嵇山章禅师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师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说:“森罗万象,都在里边。”章禅师将茶水泼在地上,然后问:“森罗万象,在什么地方?” 大同禅师说:“可惜了一杯茶。”

  僧人问临济义玄:“如何是无位真人?”玄便打,道:“无位真人是什么干屎橛?”

  僧问云门文偃:“如何是佛?”文偃答:“干屎橛!”

  僧问归省:“如何是清净法身?”答:“厕坑头筹子。”

  庄子《知北游》:东郭子请教庄子说:“你所谓的道,在哪里呢?”庄子说:“无所不在。” 东郭子说:“一定要说个地方才可以。”庄子:“在蝼蚁中。”东郭子:“为什么如此卑微呢?” 庄子:“在杂草中。”东郭子:“为什么更加卑微呢?”庄子:“在瓦块中。”东郭子:“为什么越说越过分呢?” 庄子说:“在屎尿中。”

  如虚云大师开悟偈,也是从“体、相、用”来表述自性:烫着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语难开(体空),春到花香处处秀(相明),山河大地是如来(用周遍)。

  大乘三大学派“中观、瑜伽、如来藏”三位一体,不二法门,为佛性实相之“体、相、用”。大乘八宗“律宗、三论宗、净土宗、禅宗、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密宗”在修学上都以空性思想为根本教法,在表现形式上则各有侧重,如:天台宗和三论宗,侧重中观学派;法相宗、密宗、净土宗和律宗,侧重瑜伽学派;禅宗、华严宗,侧重如来藏学派。

  众生的“第八识藏识(佛性)、第七识末那识(习性)、第六识意识(理性)”,诸佛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及“法身、报身、化身”,又说“心、佛、众生”,实相之“空分、明分、显分”,天台之“空、中、假”,禅宗之“破初关,见自性,证化身;破重关,证自性,证报身;破生死牢关,透自性,证法身”。这都是从佛性实相之“体、相、用”三分表述的。对此,心理学家为“无意识、潜意识、意识”;婆罗门为“梵天、毗湿奴、湿婆神”;道教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阴阳家为“无极、太极(两仪)、四象”;基督教为“圣灵、圣父、圣子”。修证高度和认识水平绝然不同,但方向却是有其相似性。

  南北朝时代的傅大士(傅翁)悟道偈云:“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

  老子《道德经》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藏识(佛性)具有无边的幻化力,意识(理性)经末那识(习性)把需求下订单给藏识,藏识便无碍显现出其设计和预订的境界。然而,末那识由于我法二执的习气所使,经常把意识搞得晕头转向,不知所错,故而订做的世界或境界也就一团糟。

  如果末那识的法执坚定地认为幸福和快乐在未来,所以无论如何努力,都体会不到当下的快乐和幸福。而未来永远都属于未来,所以幸福的感觉也就始终遥不可及。

  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末那识的调皮和搞怪。如:

  我们开车时,意识很明显知道“红灯停,绿灯行”,因此遇红灯时便指挥前五识“停车”,而此时末那识却会说“没有交警,不用停车”;

  面对不良嗜好,意识会说“不要玩,这样不好”,末那识却说“玩吧,会很快乐”;

  面对工作,意识会说“我要完成业绩”,末那识却说“太多了,不可能完成”;

  面对信仰和修行,意识会说“我要往生净土”,末那识却说“有没有极乐世界啊,我能行吗,往生不了”。……

  末那识的调皮,还体现在对意识的需求自作主张,乱下订单。一个小学生临近考试前,会担心考不到好成绩被老师和家长批评,忐忑不安,需要借口。末那识会根据以往的经验,在考试前订做一场不大不小的病,如发烧、肚子疼之类,即使考不好,也有了合适的借口和理由。如果处于“爱饥渴”状态,渴望被疼爱和关怀,也会订做一场病,让妈妈疼一下,做点好吃的。如果末那识认可了这种方式,用惯了这种工具和手段,就会经常的乱下订单,于是就形成一生体弱多病。

  如果夫妻间长期吵架不和,弱势的一方想妥协和解,又碍于面子开不了口,末那识也会草率地订做一场病,于是或能暂时和解,有时也会搞得更糟。如果老人感觉孤单冷清,也会用订做生病住院的方式召集儿女们回来陪伴自己。这一切纠结都是潜意识(末那识)规划设计的,不是理性意识所明确提出的,但习气却是他亲自养成壮大的。

  无论什么事,事业、健康、人际,乃至修行,只要思考和念叨多了,就成为现实,也就是境界现前。所以,佛陀教导弟子要“正思维、正语”,从而获得“正业、正命”。念佛成佛就是这个道理。

  《论语》云: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佛云:直心是道场。君子是指“已蒙开化者”,小人是指“未蒙开化者”,不是指坏人。开化者,行事或表达诉求会坦坦荡荡,自在洒脱,敢于承担;而未蒙开化者,无论男女老幼、学问资历、仕农工商,其表达需求的方式,大多靠情绪,迂曲纠结,腻腻歪歪,也就是“长戚戚”,所以就会遭受很多苦难波折。

  讲一个愿望的故事:

  两个人要来人间投胎,上帝答应满足他们各自的愿望。第一个说:“我希望到人间后享受大家的照顾,不用上班干活,谁都疼我,给我钱花,也不用还他们。”第二个人说:“我希望照顾所有的人,我会努力工作,照顾弱势群体,布施给他们金钱和物资,不求回报。”上帝同意说:“我将满你们所愿。”于是,他们二人投胎人间。第一个人天生残疾,穷困潦倒,疾病缠身,人人都可怜他,捐钱给他;第二个人勤奋能干,聪明富贵,有钱有势,广行善举,利益民众。

  这故事中的上帝,我们可以理解为如来藏,我们向如来藏要什么,就会幻化显发我们相应境界。发愿帮助大众的人,就会拥有帮助人的能力;发愿受大众帮助的人,就会拥有被人帮助的条件。

  我们打坐、持咒、念佛、诵经等,就是为了熏修末那识,让末那识认可和接纳这种生活、思考模式,从而达到转识成智的目的。

  咒语,又称真言、大陀罗尼、大总持。本尊的全部加持融摄在这一句密咒中,是我们与本尊相应的载体和媒介。向本尊祈祷便是咒语的重要内涵之一。在密法修持中,所持咒语但以梵语念诵而不作翻译解释,就是因为我们用直白语言祈祷,末那识会本能的怀疑和唱反调,就造成扭曲和走样。因此,所谓的密主要是针对末那识保密,而藏识是无所不知的,所以就会按照咒语的意思无碍幻化。当幻化出来的境界被末那识认可接受了,也就被熏修了。

  由此可知,意识通过末那识与藏识沟通,就是烦恼;意识直接与藏识无碍沟通,就是菩提。佛性经末那识传递到意识,就是“识”;直接透显给意识,就是“智”。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享受自己营造的世界,面对的一切“人、法、物、事”都是自己心念的投射。

  我们的这个世界,看似共有,实则独享。如对镜前,胡来胡现,汉来汉现;如同梦境,前尘影事,纷纭变幻。自性众生,自性法门,自娱自乐,自修自度。

  禅宗二祖慧可大师“断臂求法”;六祖惠能大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藏密勒日巴尊者艰苦修行“志求解脱”;净宗十二祖彻悟大师“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祖师行道的决心和气魄,是我们修行最好的镜鉴。

  修行的窍诀是:不要批判任何通往证悟的品质。赞美什么,您会拥有什么。而谴责则可能会让您错失良机!对于已经出现的危机,无论是身体、生活、事业、修行等各种违缘,都可以采取“至诚忏悔,表达感恩”的方式来解决。

  如身体健康问题,可以轻轻抚摸病位真诚道歉,多做数遍,直至完好。其它如“婚姻、事业、生活、修行”等,可以对着“照片、证书、执照、皈依证”等来表达。其效果神奇而快捷。

  如此,我们便可以与天地万物、芸芸众生建立最和谐的伙伴关系,进而达到“人梵一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最后归于一如的无我空性。

  健康消灾祈祷文:我的暇满人身,您是如此完美而神圣,我要向您表达我的感恩和赞美。您源自光明的如来藏,是诸佛的光明化身,带着伟大使命,赐予我生命、智慧和能量。我却没有好好照顾您,甚至冒犯于您,造成您的病痛。对不起,请原谅!我非常爱您,今后我会好好疼您,照顾您!愿我们继续携手努力,在这方美丽的国土遍洒佛陀的慈悲和光明。

  事业增益祈祷文:我的**事业,您是如此完美而神圣,我要向您表达我的感恩和赞美。您源自光明的如来藏,是诸佛的光明化身,带着伟大使命,赐予我荣誉、智慧和能量。我却没有好好照顾您,甚至以身体、语言和思想冒犯于您。对不起,请原谅!我非常爱您,今后我会好好疼您,照顾您!愿我们继续携手努力,在这方美丽的国土遍洒佛陀的慈悲和光明。

  人际敬爱祈祷文:***,我生命的伙伴,您是如此完美而神圣,我要向您表达我的感恩和赞美。您源自光明的如来藏,是诸佛的光明化身,带着伟大使命,赐予我关爱和温暖。我却没有好好照顾您,甚至以身体、语言和思想冒犯于您。对不起,请原谅!我非常爱您,今后我会好好疼您,照顾您,祝福您!愿我们继续携手努力,在这方美丽的国土遍洒佛陀的慈悲和光明。

  上师相应祈祷文:慈悲伟大的上师,我生命的航灯,您是如此完美而神圣,我要向您表达我的感恩和赞美。您源自光明的如来藏,是诸佛的光明化身,带着伟大使命,赐予我智慧和能量。我却没有好好追随您,导致证悟的延缓。对不起,请原谅!我非常爱您,今后我将以您为榜样,尊师如父,视师如佛,如法受教,精进修行!祈愿您一如既往的加持我,让我时时感沐三宝的慈悲和光明。

  修道成就祈祷文:慈悲伟大的空性如来,我的生命之源,您是如此完美而神圣,我要向您表达我的感恩和赞美。我是您光明的化身,是诸佛的不二显现,您为我量身幻化美丽的梦境,恩赐我智慧和能量。我却深陷烦恼执著,错解您的深意。对不起,请原谅!我非常爱您,我当享用这美好的一切,融入您圆满的悲智光明。

  大准提成就祈祷文:我生命的恩主,上师、三宝、天地、日月、地水、火风、父母、兄弟、亲友、姐妹、同事、眷属、身体、器官、毛发、皮囊、事业、财富、国土、众生、房屋、用具、车乘、花鸟、道路、虚空,以及我生命中出现的一切一切。您是如此完美而神圣,我要向您表达我的感恩和赞美。您源自光明的空性如来藏,是诸佛的光明化身。您带着伟大使命,为我量身幻化美丽的梦境,激活我生命和能量,赐予我荣誉和智慧。无知的我,却经常错解您的深意,没有好好珍惜和照顾您,甚至以身体、语言和思想冒犯于您,造成您的病痛、烦恼、损失和伤害。对不起,请原谅!我非常爱您,我要至诚感恩您,祝福您,好好疼您,照顾您!您是我生命的恩主,我是您忠诚的法侣,愿我们携手努力,慈悲奉献,和谐共享,在这方美丽清净的国土,融入佛陀圆满的悲智光明。

   

  《都市茅棚》之160:我的世界只有我

  我站在大圆镜前,欣赏自己的作品:地水火风,芸芸众生,山河大地,古往今来,了了分明,无碍显现,帝王将相,粉墨登场。

  无所从来的我,享受着轮回与涅槃。我知道,在我生起的世界只有我自己。所以,我对这个如幻的世界没有任何意见,不抱怨,也无须推诿。古往今来发生的这一切,我承担完全责任。我爱这一切,看似复杂,却有条不紊,徐徐运作,如水月无痕。花开花谢,丰富而优雅;云卷云舒,和谐而安祥。似动而静,润物无声,处处禅定;似静而动,不离自性,时时般若。

  镜中这水彩般的人、法、物、事,一幕幕,都是我连绵的念头,妙思纷纭,天马行空。一些念头静下来,觉了,称作十方诸佛;无数念头忙碌碌,未觉,名为九界众生。先觉的念头觉后觉,叫度众生;后觉的念头随先觉,名修行。先觉劝导未觉,虽是自言自语,却名弘法利生;未觉纠缠未觉,明明自寻烦恼,依旧执著斗诤。

  因为,我的世界只有我,所以,我的世界没有我。情与无情,同具正觉。在这个世界里,要做的也只是享用这份寂静的庄严。没有成功和失败,不存在荣誉和屈辱,不必炫耀和隐藏,无须造作和取舍。启用时,天地日月光明显赫;安息时,万物山河归于寂灭。虚空而万有,明亮而平淡,周遍而安住,如如不动而生机盎然。

  《华严经》觉林菩萨偈:

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虚妄取异相,大种无差别。

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

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

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示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画师,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画,诸法性如是。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

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清净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清净法师)  

 清净法师:净土宗入门 八 往生品位 

 清净法师:净土宗入门 七 净土资粮:信、愿、行 

 清净法师:净土宗入门 六 西方极乐世界 

 清净法师:净土宗入门 五 弥陀本愿 

 清净法师:净土宗入门 四 净土宗判教 

 清净法师:净土宗入门 三 净土宗经论:五经一论 

 清净法师:净土宗入门 二 中国净土宗祖师 

 清净法师:净土宗入门 一 净土宗的起源 

 清净法师:本尊阿弥陀佛 第九章 往生品位 

 清净法师:本尊阿弥陀佛 第八章 净土资粮 

 清净法师:本尊阿弥陀佛 第七章 现代启示 

 清净法师:本尊阿弥陀佛 第六章 正报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