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万行法师:内外同观


   日期:2020/5/1 1:2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内外同观

佛法,智慧的人学了更智慧,愚昧的人学了更愚昧。不是佛法让他变得愚昧,而是因为他无知,不能返观内照,总以有限的头脑思维,自以为是的我知我见,分别执着的心来理解佛法,曲解了佛意,以致变得更愚昧。学佛贵在不分别,贵在警与察,我们应该用妙观察智返观内照。

一些人在没读佛学书籍之前,只用一个方法修行,心态还比较清静,当看了一些佛学书籍,研究佛学到某个阶段后,反而感到迷惑,茫然了。这就是为什么祖师大德不提倡随意读书的原因,就是怕产生文字障。会读书的人,书助人;不会读书的人,书转人。学佛修道何尝不是如此?人在变,法在变,真理也会因时因地因人而改变。

佛法是为人服务的,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人服务的,我常说佛法以人为本,尤其是为活人服务。有时候谁的亲朋好友去世了,我们给人家诵经念佛,表面上看是为亡者服务,实际还是为生者服务,让生者安心。当然,这样做也的确可以让亡者受益。

世间上有一种现象,众生生病时会想到佛,到寺庙里做佛事,请师父为他祈福;不顺心,不顺利时也会到寺庙里求佛保佑。虽是迷信,却也难能可贵,毕竟在危难时刻想到的是佛,会请佛保佑,以此来增强自己的信心,而不是想到用其他负面或阴暗的手段,说明这也是个有善根的人。

世间万物都有生有灭。我们学佛还是被现象所转,有几人能感受到佛的境界,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呢?一个人如果平时不善于观察事相,一直处在自我状态中,是很难开智慧的。所有来到我们身边的人与事,都是来帮助我们开智慧,使我们悟道的。如果我们不用心去看,不用心去悟,这些资源就会白白浪费。所以很多修行人一生都虚度了,不仅没有成事,连人生的道理都没有明白。他的六根没有起用,他还以为这样是修行,实际上是大错特错。一个真正的修行人,他的六根是非常锋利的,只要听到看到,就会像录音机、录像机一样录进去。而现在学佛的人往往是喊他听不见,向他挥手也看不见,六根像报废了一样。

如果一个人每时每刻都能保持身心宁静,六根自然锋利,看、听、想的功能就会特别敏锐,绝不会像俗人那样需要盯着看,竖起耳朵听。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周围的声音,经过他眼前的画面,他都会自动摄入,当需要时就能随时调出,不需要刻意听与看。为什么会这样?大家可能会说因为身心宁静。实际上这只是表面现象,并没有深入到核心。如果自性或本来面目不起用,单用眼根、耳根怎么可能输入呢?为什么古人强调人在哪里心在哪里?只有达到身心合一,六根的功能才能互用或同时起用。由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善于自省,不善于观察和分析事物,所以祖师们设置了一套方法,让我们用心抓住这个方法天天修,使自己身心统一,六根变得清净,对日常生活中的人事物能更准确地捕捉,乃至六根可以做主,随时开关。如果一个人能随时随地将佛法与生活结合起来,就是在修无上大法。

今天一位出家师父问我修行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捷径。当时我很想说待人接物,吃喝拉撒,但是话到嘴边没有讲出来,我知道即便说出来他也不会相信。很多修行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很难改变的观念,就是一定有一个固定的、一成不变的,甚至可以即刻开悟的方法。有几个人真正懂得“成就”二字呢?总以为放光动地、口吐莲花就是成就了。有时候六根变得锋利,能够真正地看和听了,这也算是成就吗?何为明心见性?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吃喝拉撒、嬉笑怒骂、手舞足蹈……都是明心见性。只是你没有智慧,不善于妙用,自然不认为这些就是明心见性。不明白明心见性的理,又如何能证到明心见性的事呢?

祖师讲:“欲证果,见地在先。”好比在去北京之前,你已经知道北京的方向和位置,也了解如何乘车才会到达北京,这就是见地。方向、路线清晰明确之后,迈步才有把握,修证才不会出偏差,出问题。但现在的修行人不是这样,见地还没有,就急着迈步,跑步,甚至想驾飞机。诵个咒语,结个手印,灌个顶,背几首偈子,以为靠这些就能成佛了!

佛法就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里,就在眼前,在脚下。有时候讲些大道理,又觉得离我们太遥远;讲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大家又不喜欢听,甚至还认为这些不是佛法,讲这些是不懂佛法,不懂佛学的表现——我们大老远跑来就听你讲用心吃饭,用心走路,用心做事……,这怎么能叫修行呢?理是理,事归事。佛法就是在事上现,在事上验。如果你能一心不乱地专注在每一件事上,把握住每一个当下,你就抓住了佛法,你就在受用佛法。

上上乘佛法非芸芸众生所能学啊!祖师讲禅法分世间禅和出世间禅——上乘禅、大乘禅和小乘禅。小乘境界认为自己悟到的真理是圆满的。大乘行者也认为自己悟到的是圆满的。这个道理就如同不同经济实力的人对金钱的不同感受一样:穷光蛋赚了一万认为自己很有钱了;中产阶级赚了一百万认为自己发财了;资本家赚了几个亿也未必感到自己发财了很有钱了。层次不同,境界不同,标准和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同。有几人能接受道在瓦砾里,道在屎堆中,道在锄头下呢?道,就在我们脚下,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无处不是道。

一个初学佛的人一定要善于观察和反省,否则无法上手和悟道。至于不听、不看、不分别,这种境界太高了,对一般人来说距离太远了。刚开始我们连分别都不能做到准确,又怎么能达到不分别呢?所以祖师讲:“初学佛者作意为首”。作意就是刻意为之,否则我们无法上手。一个会用功的人,身边的每个人都是他的助缘;不会用功,每个人都是他的逆缘。道在哪里?道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用妙观察智反观内照,人人都是助缘,处处都能修道。

释万行2011.04.21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