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万行法师:人生最幸福的事


   日期:2020/5/1 6:2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人生最幸福的事

师:请问大家,我们的福报从何处来?

答: 从奉献中来。

答:从爱中来。

答:从利益众生中来。

师:你做的一切让众生受益,让众生欢喜,你就有福报;你做的一切让众生起烦恼,就是在造业障。为什么你做的事让众生起烦恼呢?你的选择出了问题。比如最近让每个人上台讲开示,有的人讲得比较好,还拿着稿子;有的人根本不会讲,还不打稿不准备。讲得不好,大家不欢喜,不赞叹,不愿意听,你何来的福报?如果你很用心,做了充分准备,怎么可能讲不好呢?当我们心生欢喜、赞叹时,你的福报自然就来了。以后每个人讲课之前都要准备一份提纲,也就是列出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如果把讲的内容全部写出来照着念就没有意义了。我第一次讲开示时也准备了提纲,要讲的具体内容都在脑子里。一个人没有准备就上台,那是对台下所有人的不尊重。

修行有方法,学习也有方法。客堂让大家讲开示,而且每个人至少要讲两个晚上,为什么定这个制度呢?就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促进大家多看书,多查资料,多学习。机会来了我们一定要把握好,一次两次做不好还情有可原,三次四次还做不好就说不过去了。

现在这十几个沙弥都才二十来岁,只要努力十年,个个都会超过我。既然做我的徒弟,第一重要的就是承受力。承受力就是格局,就是心量。智慧和能力是第二位。我也有很多缺点,但大家来到东华寺要学我的优点,不要学我的缺点。我们都这么年轻,应该一起学习,一起锻炼,一起做事,一起进步,一起成长,一起弘法,最后一起衰老,一起死亡,这难道不是一件很幸福、很浪漫的事吗?人这一生最幸福的就是能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成长,一起做事,一起死亡。

一个人努力两三年,他和别人的差距就像一条裂缝;努力五年,就拉开了距离;努力十年,就是天上人间,天壤之别了。但又有几人能一鼓作气,默默无闻地付出十年呢?通常都是努力一二年、三五年,不见效就泄气了。一个人才哪里是三五年就能成就的?那些大师和专家在自己的领域里,哪一个不是干了一二十年,甚至一辈子,最终才成了专家和大师?你仅仅看了几本书,跑了几个寺庙,还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就开始断言自己根器不好,和这个法门无缘,和这个师父无缘。请问:对这个师父你了解了多少?这个法门你修了多少?对这个团队的文化你又深入了多少,了解了多少?

过去出家人参访一个丛林,至少要在这个丛林里修法三年,然后才能继续参访下一个丛林。可是今天的出家人不是这样,到处参学,到处参拜明师,一年就参访好几个寺庙。就凭你这么浮躁、这么散乱的心,怎么能说明你有修行呢?我们的首座和尚一口气在东华寺住了十一年,在无知的人眼里他没有修行,因为没有出去参过学。而有的人一年跑十个庙,参访过十个大师,在无知的人眼里他很有修行。一个身心都不能安定下来的人,如何入道?谈何修行?

什么叫做道?各行各业的潜规则就是道。你能遵守丛林的道,天下所有的道你都能遵守,都会运用得很好。今天你当和尚,能遵守和尚的道;明天你做了生意人,也必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生意人,因为你也会遵守商道。无论哪一个道都要靠人去做,就像一个团体的规矩是靠人来立,靠人来执行的一样,一切的一切都是围绕着人在展开。我们学佛、修道、做功德都离不开人,离开了人,功德福报无处得来。

一个人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取决于他对团体、对社会的贡献。一个什么都没有做的人,何来的价值?没有价值又何来的意义?所以学佛的人特别注重“四无量心”——慈悲喜舍。这四个字放到东华家风里就是“修道先发心”。做到了慈悲喜舍,说明你发心到位了。

出家人在西方国家被称为传教士。什么是传教士?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引导人类的灵魂健康地成长,而且引领着社会向前发展。传教士是走在社会最前沿的人,所以在西方国家很受尊重。

在佛门里,一个优秀的法师是精通五明的。何谓五明?把世间和出世间的学问归纳为五个方面,称之为五明。前四明——医方明、因明、声明、工巧明为世间的学问,最后一明——内明——为出世间的智慧。世间的四明我们一明都没有掌握,又如何获得出世间的内明?数量还没有累积起来,如何达到由量到质的转变和飞跃?数量的累积确实需要一个时间的过程。大家都是从二十来岁开始努力,三十年后才五十多岁,佛门里有句话,“和尚六十方启用”,六十岁之前都是修学的阶段。东华寺的硬件在全国来讲应该是最好的了,我们所缺的就是佛学知识和智慧。

一个修行人要耐得了孤独和寂寞。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学会享受孤独和寂寞。一个大成就者的心中是没有孤独、寂寞的,他视孤独、寂寞为人生至高享受。比如今晚在座的有两百多人,我就要考虑到这两百多人的感受,照顾到这两百多人的情绪,把自己分成两百多份,所以今晚我就是一个四分五裂的人。等共修结束就剩我一个人时,那分出去的两百多份收回来了,我又成了一个完整的人。

有几个人能达到欣赏孤独、寂寞的境界呢?多数人工作之余都是在家里看电视、喝茶、聊天、煲电话粥,要么找几个人一起所谓的“论道,修道”,实际上往往是在一起说是论非,不干正事,不务正业。

共同的信仰使我们走到一起。我们都这么年轻,又有这么好的环境,应该好好利用这个环境来学习,成长。能在这么好的环境里学习,大家无量劫前都修了一定的福报。每个人没有入道之前所受用的,都是自己过去积累的福报,都是在吃老本。如果用蓄电池来打比方,我们都是没有和电源接通就开始使用的蓄电池。这些电是从哪里来的呢?是原来就蓄好的,也就是我们先天带来的、过去世积攒的福报。除非你得道了,就等于你学会了充电,你的插头就可以接通宇宙这个总电源,这时你才会获得充足的、源源不断的电,你想为谁充电就可以为谁充电,想把力量给谁就可以给谁。

我经常和几个沙弥说:“你们几个的智商都比万行高,只是你们没有万行这么多的学习时间和阅历。如果你们像万行一样努力上二十年,再加上你们先天的智商,个个都会超过万行!就我这么笨的人今天都能当“大师”,何况你们,个个当大师都有余!三十年做一件事,哪有做不好的?我们缺的不是信心,而是耐心和毅力。既然决定当一辈子的和尚,为什么不做一辈子的计划和打算呢?实现理想唯一的保障,就是付诸行动和努力。

报佛恩的具体体现就是普度众生,做佛菩萨的工具。说得更明白一点,就是报四重恩。我们在娑婆世界索取得越多,拥有的越多,身上的光就失去越多。你喜欢什么,你身上的光就跑到什么上面。比如你喜欢兰花,心想着兰花,你的光就分一些到兰花上;你喜欢金银首饰,你的光就分到金银首饰上。你想到什么,心存什么,你的能量,也就是那团光就流向什么,就分出去一部分。如果娑婆世界的一切你都不喜欢,也就是你的六根一尘不住,你身体的能量瞬间就会充足。为什么一个真正的修行人有用不完的力量呢?因为他的六根不住在六尘上,他的力量就不被六尘所分散。当六根的力量充足了,灵性的力量就会更加充足。

世俗的爱好太多,所谓的习气、业障太重了,就是导致众生轮回的原因。轮回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世俗的爱好。可是每次轮回,我们又养成了更多的习气,于是很难再回到源头,很难再回到我们的本来面目。如果一个人能守住自己的六根,守好自己的本位,不仅自己解脱了,身边的人也解脱了,谁都不会管你。当别人不管你的时候,你不就解脱了吗?不就变得高贵了吗?当你需要别人管的时候,不就被某种力量束缚了吗?一个高贵的人是不需任何力量来管束的。为什么我们需要规矩呢?因为我们还没有达到高贵的层次。所以我们需要管理者,需要规章制度来约束规范我们的身心。所以修道人对世俗的一切都不能执着、留恋,世俗的嗜好越多,越难与高境界相应。

为什么学佛先讲“无我”呢?不知道大家怎么理解“无我”?做不到无我,就不能和领导相应,不能和自己的信仰相应,人天合一的境界就更不用想了。我们之所以不能与身边的人沟通,不能与自然沟通,就是由于我们的我执太重,真我被牢牢地束缚起来,和宇宙隔绝了。

这段时间听大家讲课,我心生欢喜。尽管大家讲得不算精彩,但我知道很多人都很用心地讲了。不上台讲,就不会发现自己欠缺什么。创造这么好的环境,就是为了让大家能面对面更好地交流。人不可以缺乏思想,缺少交流。如果缺乏思想与交流,人的心理成长就不健全。我们这里这么多年轻人,大家一定要多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释万行2011.08.19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